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學拳明理」,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知;其鬆柔圓活與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師重道、學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涵養著人們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促進身心健康、推動人與人和諧共處、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太極拳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是我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的重要內容,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日益提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和履約能力,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和馬來西亞的「送王船」
"送王船"
也稱"燒王船"、"祭王船"、"貢王"等俗稱"做好事"
2011年進入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馬六甲的「送王船」
2013年入選馬來西亞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國和馬來西亞「送王船」
在中國和馬來西亞的一些沿海地區,民眾大多靠海為生。面對風雲詭譎、變幻莫測的大海,人們相信通過「做好事」便能得到上天的護佑。因此,送王船這一被民眾習稱為「做好事」的禳災祈安儀式在兩地的相關社區廣泛流傳,代代相承。
《王船起航》
內涵價值
該儀式及相關實踐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王爺」是當地民眾對這位神明的俗稱。人們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被人們尊稱為「好兄弟」;他們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而,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並召集「好兄弟」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去繼續代天巡狩的使命,濟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
《王船巡境時在馬六甲機場街路口的儀式》
在中國閩南,送王船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送王船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印度人、馬來人等族群參加王船遊行》
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文化遺產。中國閩南地區的漢族、畲族等,以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華人、峇峇娘惹人、印裔馬來人等,都是該遺產項目的積極實踐者。送王船承載著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繫,不僅為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和群體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也體現了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創造力。
儀式特色
送王船儀式包括以下程序:選主會、豎燈篙、造王船、迎王、祀王、普度、巡境送王等。
1
選主會
就是選出送王船的主祭。社區宮廟、宗祠理事會在儀式活動中發揮著策劃、組織和管理的作用;理事們通過擲筊來確定主會、頭家或爐主,他們分別擔任主祭和陪祭。
在馬六甲,還要選出一位王船主任,負責組織巡境送王活動。
《1933年馬六甲勇全殿「民安號」王船》
2
豎燈篙
標誌著送王船儀式的正式開始,人們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
《燈篙王船》
3
造王船
即工匠按照傳統工序精心製作木質或紙質的王船船模。王船是王爺巡境的座駕,其製作過程有一套特定的儀式,主要環節有安龍骨、安龍目、請帆、立桅、進水。
《馬六甲勇全殿王船出廠》
《安龍骨》
4
迎王
即人們在海邊迎來新一任的「代天巡狩王爺」。此時的王爺尚不具法相。人們用轎子將「看不見的」王爺迎請至宮廟或祠堂供奉起來,在廟裡「置府」;隨後將紙紮的王爺請進府中,由師公開眼後,這尊紙紮的王爺就具備了神性。
《迎王盛景》
5
祀王
即人們向王爺獻禮表示崇敬並祈求庇佑;家家戶戶都送來供品款待「好兄弟」,使他們得以「普度」。
《祭》
6
巡境送王
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在中國閩南,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查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
《馬六甲王船巡境時經過地標建築鐘樓廣場》
《馬六甲王船小駁船上的採蓮腳》
各地儀式活動既有共性,也有地方性。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組織的「王舡大遊行」以花車巡遊為當地特色;為召請「好兄弟」上船,整個王船巡境路線上設有15個停留的站點。
《火與焰》
共同傳承
2011年以來,中國閩南的相關社區和群體自覺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文化環境和實踐場所,設立傳習中心和社區展示廳,傳承人走進中小學傳授王船製作技藝和傳統海洋知識。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清華宮等宮廟積極開展資料建檔,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創建網站和臉書帳號,並參與保護活動。
《中馬聯合祭拜王爺》
2015年以來,中馬兩地的代表性社區和群體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繫,互派代表參與對方的送王船活動,在持續的互動實踐中達成了共同保護該遺產項目的共識。
2019年1月,在相關社區和群體的積極參與下,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牽頭成立了「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並在兩國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制定了「聯合保護行動計劃」。
—END—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原題:好消息!「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廈門數字文化館聯合網 圖片: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