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靠「化緣」重建 文化工作者被稱"金和尚"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重建後的復州永豐寺。

  修復後的永豐塔氣勢雄偉。

   「金復海蓋,遼陽在外」,這是一句讓不少遼寧人都熟知的老話,金、復、海、蓋,指的就是遼南的四大古城。這四大古城在遼代時都已經存在,但只有復州一城,存有古塔一座。因為依託永豐寺而建,古塔便因寺得名,稱為永豐塔。

  近日,在文化工作者金延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復州城鎮探訪永豐塔。穿過永豐寺的迎恩門,永豐塔便完完整整的出現在眼前。

  組織80歲以上老人憶古寺原貌

  在金延年的回憶裡,眼前這座宏偉的永豐塔曾遭受過重創。隨著州府向瓦房店市遷移,曾經商賈雲集富甲一方的復州城便日漸衰落。漸漸疏於保護的復州古城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歲月的侵蝕,加上人為的破壞,永豐塔失去了原本的面貌。搖搖欲墜的永豐塔不復往日的風採,眼見就要變成一攤廢石。

  1993年,金延年下定決心,一定要修復永豐塔,重建永豐寺,並且將重修後的永豐塔和當地的旅遊行業配上套。修復千年古塔談何容易,重建永豐寺更不容易,重創後的永豐寺只留下了一個大概的輪廓,根本看不出任何原本的細節,可復建必須完全還原永豐寺的風貌。

  為了復原永豐寺,金延年找到了復州城當地12位80歲以上的老人,組織老人們一起回憶古寺的原貌。「最終真正提供了資料的老人只有六七位,其中一位86歲的老人耳聰目明,他的回憶最詳細。」金延年說,整理好詳盡的資料,他便找來了兩個美術老師,按照1:150的比例,耗時一年零八個月製作了一個「復州古城沙盤模型」。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金延年復原了永豐寺和永豐塔的原貌。

  靠「化緣款」重建古寺

  1993年,有了雛形,完成了設計圖紙,重建古寺的工程終於可以開工了。但開工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沒有錢。金延年四處奔走籌集資金,最終有人願意出資280萬重建永豐寺。「但當時並沒有立馬給錢,說年底先給80萬,剩下的200萬分期給,這個工程是我用『嘴』開工的。」就這樣,1993年,金延年的重建工程打著白條開工了。

  為了填補工程款,金延年沒少往裡搭錢,自己手頭拮据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向鄉親們「化緣」,金延年成了當地出了名的「金和尚」。工程的進度很快,不出半年,就到了真正需要花錢的時候了。但令金延年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資人竟出了岔子,說好的280萬工程款一下子全部變成了泡影。

  就在金延年走投無路的時候,當地的一位企業家得知了永豐寺重建的事,他找到了金延年,表示自己願意出一部分資金幫助修復工程。金延年用「化緣」來的工程款填補上了以前的窟窿,又繼續開工了。經過了一年多的重建,永豐寺恢復了以往的風採,而金延年在欣慰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欠下的100多萬工程款只能靠每年的門票錢,斷斷續續償還。2001年,金延年又主持修復了永豐塔,如今,這古塔和古寺成為了當地保存最好的古建築。

  現在,永豐寺已經被宗教部門接管,債務也轉由政府償還。但不少人見了金延年,都要說上一句,「金和尚,你這塔可算是白修了。」對此,金延年滿不在乎,「管他是誰接管,反正塔永遠都在那裡,誰也挪不走,子子孫孫都能看見,我修的就是咱復州城人自己的塔!」

  背景資料

  永豐寺和永豐塔

  永豐塔位於永豐寺東側,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永豐塔全塔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塔高近三十米,塔身分為兩層,第一層塔身八角每面各有一個佛龕,每個龕內都安坐著一尊佛像,佛像身披紅布慈眉善目。佛像上方各有兩個飛天,每組飛天形態各異。第二層塔身至塔頂,塔簷逐層疊縮,密簷式磚砌共13層,每層8個稜角。每個稜角都插入木橛。在木橛的外端雕琢石樑,梁下拴著的鐵環上懸掛著風鈴。永豐塔13層簷角一共懸掛104隻風鈴,據金延年介紹,這些風鈴又稱為警鳥鈴,懸鈴是為了防止鳥類棲身塔身,叼磚絮窩。

  「先有永豐寺,後有永豐塔,這永豐塔的傳說和永豐寺相關。」金延年的講述給永豐塔覆上了神秘的色彩,永豐寺始建於唐朝,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永豐寺曾出現過「永豐夕照」的奇景,被人尊為名剎,不少德高望重的名僧都到永豐寺修行。遼興宗重熙十三年,永豐寺中一位大僧樂善好施,治病濟世,深受百姓愛戴,大僧在永豐寺修行期間,復州城地區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大僧圓寂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修建了這座永豐塔,讓大僧安息在永豐塔下。

  遼滅亡後,後繼的金朝對遼代建築大肆破壞,遼代古蹟稀缺難覓。復州城能保存下一座完整的遼代古塔,有塔必須先有寺,但永豐寺在多年前已被摧殘成廢墟。畢慶整理

  網友評論

  老樹引發懷舊風潮

  網友「MR張XH」:「漫步在廠區馬路上,兩旁是從未修剪,已有合抱之粗的老樹。遒勁的枝椏向天空和四周伸展,彰顯著生命的力量。你無法想像這路在夏天夢幻的景色。左右的樹木繁茂而在頂端連成一片五六層樓高的穹頂……

  還有網友表示:523廠區內是大連「70年代的縮影」。「這裡的確是大連的一片淨土,每到夏天都會到這裡參天大樹底下小憩一會,遠離繁華,享受寧靜……」

  有網友說:消失的廠區和老樹都不復存在了,這也是大連「一頁缺損的歷史」。萬恆整理 文本報記者畢慶 實習生宋宇

 圖本報記者張瑜 實習生王萌萌

相關焦點

  • 廣東惠州千年古寺普福禪院動工重建 預計投資8億
    廣東惠州千年古寺普福禪院動工重建 預計投資8億 2015-06-14 16:58:00宋秀傑 攝    圖為惠州市博羅縣佛教協會會長惟緣大和尚、普福禪院主持釋來德大和尚、慧照法師、華緣法師等在參加普福禪院天王殿的重建奠基儀式。 宋秀傑 攝 圖為惠州市博羅縣佛教協會會長惟緣大和尚、普福禪院主持釋來德大和尚、慧照法師、華緣法師等在參加普福禪院天王殿的重建奠基儀式率眾弟子祈福的場面。
  • 「和尚」在碼頭「化緣」
    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碼頭咱厝本土文化,碼頭之家微信平臺是海內外碼頭鄉親們茶餘飯後的憩息場所,也是在家生活、在外工作和海外遊子了解家鄉信息的一個重要窗口。        昨日有碼頭之家熱心會員爆料:兩個打扮和尚模樣男子在內柯村和金中村挨家挨戶化緣,這是打著出家人的旗號外出謀生的另類乞丐。    註: 如有和尚上門化緣,給了錢後在家門口留了標記,比如標記兩個圓, 化緣者身份、動機極為可疑,所做標記確有可能為踩點記號(應立即擦除乾淨)。
  • 化緣是什麼意思?和尚化緣並不只是為了食物,更是為了普渡眾生
    說到和尚,我們都會想到著名的唐三藏法師,不過不管是和尚還是我們普通人,都是需要吃飯,而我們普通人每天就是自己買菜做飯之類的,而和尚卻是叫做「化緣」,並且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和尚經常是穿著普通長衫,手拿著缽盂,到了吃飯的時候就去每家每戶的化緣求取食物。
  • 假和尚才看相化緣要錢 真和尚有規定不能化緣
    假假和尚 說記者「脾氣不好」打扮得像僧人的「和尚」,把佛像小牌拿給遊客,然後伸手化個緣,這種現象曾在中山路以及輪渡碼頭等多個地點出現。近日,有讀者就反映,環島路「一國兩制」標牌對面的海邊,有2個假和尚長期在此「看相化緣」。
  • 廣州這一千年古寺將重建,與楊家將有段古
    在廣州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有一座人人知曉的古寺。據志書記載,該寺始建於唐代,民間相傳寺廟的開山祖師是北宋時期的楊家將楊五郎。而在1958年,這座古寺遭遇完全毀壞,僅剩殘垣斷壁。近年來,這座千年古寺在原址迎來重生。目前大雄寶殿已籌建完成,四方香客不斷。這就是位於黃埔區九佛街山龍村的武臺寺。
  • 臨泉著名的千年古寺「白雲寺」已經恢復重建,重啟輝煌指日可待
    根據查證、臨泉縣千年古寺白雲寺,原名通教寺,又稱大佛寺,因寺旁有一座七層寶塔,又稱之為塔寺。該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是臨泉歷史上最古老的著名寺院。近年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根據《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精神,結合我們地區當地佛教寺院建設和佛教事業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恢復重建這一千年古剎並傳承歷史文化法脈定名為「白雲寺」2017年獲批重建,新建白雲寺將坐落於流鞍河溼地公園內泉鞍洲上。
  • 緬甸和尚,赤腳化緣,過午而不食,每日託缽化緣感激母親懷孕不易
    在我遊走在緬甸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可以親眼目睹大批的成群的和尚;在車行的路旁,在寺院的教室,在清晨化緣的時分。在緬甸,和尚在修行期間每日只能用兩餐:早餐和午餐,一日中的午後至晚上都不允許再次進食。而給和尚們化緣的人家並非路邊隨意的,有很多是寺廟周圍長期供養和尚的人家,他們以此祈求平安和功德。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和尚都能成功化緣的,回到寺院後,他們會共同分享今天化來的食物。化緣比較多的僧人會把食物均勻地分給化緣比較少甚至沒有化到食物的和尚,大家共同享用著信仰帶來的恩賜。
  • 新興這一座千年古寺,修建時間比國恩寺早62年!
    然而,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古寺先被改作學校,後在「文革」中被拆毀。沒有了以往氣勢恢宏的亭臺樓閣,沒有了以往悅耳動聽的晨鐘暮鼓,沒有了以往眾多來自各地的朝拜者。古寺的當年盛景早已不復存在,至今已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唯有殘留的唐代石柱和寺內遺留下來的千年菠蘿樹,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一代古剎歷經千年的興衰。
  • 泰國小和尚去化緣 泰國和尚自己不生火做飯一早起來就去村寨「化齋」
    2017年2月24日訊, 兩三歲的小和尚總給人感覺萌萌的,八九歲的小和尚則慢慢蛻去稚氣,別有一番生氣。近日,有攝影師在泰國一座寺廟外拍到這樣一群朝氣蓬勃要去化緣的小和尚。這些小和尚是巴太省法身寺的和尚,他們身披鮮豔的橙色僧衣,手中託著大如臉盆的銀色法缽,整齊排著隊,準備去寺廟外化緣。據悉,泰國的和尚一般自己不生火做飯,一早起來,手託法缽,先到各村寨去「化齋」。僧侶每日只能吃兩頓,一次在清晨,另一次在正午十二點之前,過午之後不能進食固體食物,只可以飲用一些流質的飲品等等。
  • 成都有一座「最萌」千年古寺,佛殿前擺滿卡通人物,遊客都來打卡
    但其實,在「太古裡」除了新潮時尚的商業文化,還可以發現在裡面竟然藏著一座聞名於世的千年古寺「大慈寺」始建於公元3世紀至4世紀之間,中途歷經興廢,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於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重建的。據傳唐代名僧玄奘法師,就曾在這裡受戒。
  • 合肥三河古鎮恢復開放,別錯過有故事的三縣橋,窮和尚化緣修成
    只有站在橋上,才能感受古鎮的魅力,而說到這古橋,三河人都會自豪地是「包和尚」建的。在三河,所有人都知道這座橋是一個窮和尚建的,這個窮和尚,因為他後面長了一個瘤,三河人把「瘤」叫作「包」,所以喊他「包和尚」。姓什麼?法號是什麼?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 【方志四川•名勝】崇州街子古寺:西川名列第一的佛教叢林
    街子古鎮宣傳片古鎮橫於岷江的支流味江河畔(唐五代稱其為「橫渠」,故名),地勢平緩,背靠鳳棲山,面靠岷江支流,水系發達,地下水豐富,有「川西水鄉」之名及「青城後花園」之稱。它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常年平均氣溫為15.9℃,盛夏氣溫低於成都市區4-5℃,比較宜居,自然也適宜旅遊。
  • 一個延續千年的習俗:和尚每天清晨列隊化緣,一年360天天天如此
    在拐角處,村婦緊緊身上的開襟衫,恰好看到一群小和尚在本寺住持帶領下排著隊等待出發。其中幾個年紀很小的和尚睡意尚未全消,一手託缽,另外那隻手不停地揉搓著朦朧的雙眼。6點半左右,開來了好多臺旅遊大巴車,應該是團隊遊客們的坐騎。很多信徒、市民和遊客在豐沙萬大道一側跪地等候化緣隊伍的到來,他們面前無一例外、整齊地擺放著裝有糯米飯的小竹盒子。
  • 千年古剎遭毀至今成謎,重建為4A景區,卻一直不收門票
    傳說繁榮於唐海島的金山寺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出家修行的,藝人們編纂了戲曲《殷滿棠之訴》而流傳下來,唐僧出生,被送往金山寺的傳說至今仍保留在慶雲一帶,但由於年代久遠,誰也不知道其真實性,海島金山寺在宋金時達到鼎盛時期,綿延千畝,建築鱗次櫛比,香火旺,當地民間一直有「和尚騎驢關山門」的說法,看那時寺院面積之大,一兩個海內知名的可以稱寺,然而遺憾的是,這樣壯觀的千年古寺在元末明初時突然被毀壞
  • 甘肅敦煌這座千年古寺,因為莫高窟而異地重建,免費開放
    在古代,敦煌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地,敦煌保留著許多的古蹟,以莫高窟最為有名。在敦煌有一座寺廟,就跟莫高窟有關。在國內叫雷音寺的寺廟還不少,敦煌的雷音寺始建於西晉時期,是一座千年古寺,其前身為西晉的「仙巖寺」,到了清代才改名為雷音寺。
  • 我佛要你:千年古寺玩轉「網際網路+」
    原標題:我佛要你:千年古寺玩轉「網際網路+」 導語:最近,一份「我佛要你」的招聘文案走紅網絡,四千多份簡歷雪片飛來,使得「我佛」千手難支,萬手還慢。這幾年寺廟招聘總能挑起公眾話題,一方面折射出公眾對佛門淨地守住信仰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反映社會對宗教勝地商業行為的質疑。
  • 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大和尚參訪棲霞古寺 隆相大和尚熱情接待
    南京佛教協會會長、棲霞古寺方丈隆相大和尚熱情接待參訪團一行(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馬江洲) 心保大和尚一行與隆相大和尚、寺院法師以及義工隊員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馬江洲) 8月20日,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大和尚一行參訪南京棲霞古寺。
  • 江蘇一千年古寺,被稱無錫「叢林之首」,卻因「天下第二泉」聞名
    佛教文化,雖然不是興起於我國,但是在我國發揚的卻是淋漓盡致。寺廟現在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處旅遊景區。在我國大多數寺廟都是大同小異的,在外形上大多都是呈現磚紅色和黃顏色,看上去非常的亮眼。而寺廟本身是一個清淨的地方,但是現在也有很多寺廟借著旅遊業的發展出現了商業化氣息,這是讓遊客非常厭惡的,相對而言,一些始終保持著清淨風貌的寺廟就顯得很受歡迎。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江蘇一千年古寺。
  • 身披袈裟,手拿缽盂,化緣僧人是金邊街頭日常的人文景觀
    柬埔寨是自由行,在金邊呆了兩天,早餐是酒店免費的自助餐,早上我們都會坐在靠門口的座位佛教是柬埔寨的傳統宗教,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深入人心看到僧人化緣時與施主間的那種虔誠互信,就能感受到佛教與僧人在柬埔寨舉國上下是受到無比尊崇的,佛教與僧人也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說,佛教不僅能給窮人在生活上指引道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柬埔寨社會的穩定,因為佛教使得大多數人心態平和、趨於滿足、樂善好施。
  • 上海古寺重建 活化千年技藝純手工製作不用一顆釘子
    寶山寺的主體建築之一——藏經樓(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攝影:勵漪)[原標題]古寺重建,活化千年技藝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廟裡有部中國建築史!大雄寶殿是建築群的核心部分,以唐代佛光寺大殿為藍本,面寬七間,進深四間……「木壽千年。中國傳統建築,全木材料,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建築的壽命更長久。」寶山寺住持世良法師說。這一大型仿唐木結構建築群,也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純木結構唐式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