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後的復州永豐寺。
修復後的永豐塔氣勢雄偉。
「金復海蓋,遼陽在外」,這是一句讓不少遼寧人都熟知的老話,金、復、海、蓋,指的就是遼南的四大古城。這四大古城在遼代時都已經存在,但只有復州一城,存有古塔一座。因為依託永豐寺而建,古塔便因寺得名,稱為永豐塔。
近日,在文化工作者金延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復州城鎮探訪永豐塔。穿過永豐寺的迎恩門,永豐塔便完完整整的出現在眼前。
組織80歲以上老人憶古寺原貌
在金延年的回憶裡,眼前這座宏偉的永豐塔曾遭受過重創。隨著州府向瓦房店市遷移,曾經商賈雲集富甲一方的復州城便日漸衰落。漸漸疏於保護的復州古城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歲月的侵蝕,加上人為的破壞,永豐塔失去了原本的面貌。搖搖欲墜的永豐塔不復往日的風採,眼見就要變成一攤廢石。
1993年,金延年下定決心,一定要修復永豐塔,重建永豐寺,並且將重修後的永豐塔和當地的旅遊行業配上套。修復千年古塔談何容易,重建永豐寺更不容易,重創後的永豐寺只留下了一個大概的輪廓,根本看不出任何原本的細節,可復建必須完全還原永豐寺的風貌。
為了復原永豐寺,金延年找到了復州城當地12位80歲以上的老人,組織老人們一起回憶古寺的原貌。「最終真正提供了資料的老人只有六七位,其中一位86歲的老人耳聰目明,他的回憶最詳細。」金延年說,整理好詳盡的資料,他便找來了兩個美術老師,按照1:150的比例,耗時一年零八個月製作了一個「復州古城沙盤模型」。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金延年復原了永豐寺和永豐塔的原貌。
靠「化緣款」重建古寺
1993年,有了雛形,完成了設計圖紙,重建古寺的工程終於可以開工了。但開工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沒有錢。金延年四處奔走籌集資金,最終有人願意出資280萬重建永豐寺。「但當時並沒有立馬給錢,說年底先給80萬,剩下的200萬分期給,這個工程是我用『嘴』開工的。」就這樣,1993年,金延年的重建工程打著白條開工了。
為了填補工程款,金延年沒少往裡搭錢,自己手頭拮据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向鄉親們「化緣」,金延年成了當地出了名的「金和尚」。工程的進度很快,不出半年,就到了真正需要花錢的時候了。但令金延年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資人竟出了岔子,說好的280萬工程款一下子全部變成了泡影。
就在金延年走投無路的時候,當地的一位企業家得知了永豐寺重建的事,他找到了金延年,表示自己願意出一部分資金幫助修復工程。金延年用「化緣」來的工程款填補上了以前的窟窿,又繼續開工了。經過了一年多的重建,永豐寺恢復了以往的風採,而金延年在欣慰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欠下的100多萬工程款只能靠每年的門票錢,斷斷續續償還。2001年,金延年又主持修復了永豐塔,如今,這古塔和古寺成為了當地保存最好的古建築。
現在,永豐寺已經被宗教部門接管,債務也轉由政府償還。但不少人見了金延年,都要說上一句,「金和尚,你這塔可算是白修了。」對此,金延年滿不在乎,「管他是誰接管,反正塔永遠都在那裡,誰也挪不走,子子孫孫都能看見,我修的就是咱復州城人自己的塔!」
背景資料
永豐寺和永豐塔
永豐塔位於永豐寺東側,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永豐塔全塔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塔高近三十米,塔身分為兩層,第一層塔身八角每面各有一個佛龕,每個龕內都安坐著一尊佛像,佛像身披紅布慈眉善目。佛像上方各有兩個飛天,每組飛天形態各異。第二層塔身至塔頂,塔簷逐層疊縮,密簷式磚砌共13層,每層8個稜角。每個稜角都插入木橛。在木橛的外端雕琢石樑,梁下拴著的鐵環上懸掛著風鈴。永豐塔13層簷角一共懸掛104隻風鈴,據金延年介紹,這些風鈴又稱為警鳥鈴,懸鈴是為了防止鳥類棲身塔身,叼磚絮窩。
「先有永豐寺,後有永豐塔,這永豐塔的傳說和永豐寺相關。」金延年的講述給永豐塔覆上了神秘的色彩,永豐寺始建於唐朝,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永豐寺曾出現過「永豐夕照」的奇景,被人尊為名剎,不少德高望重的名僧都到永豐寺修行。遼興宗重熙十三年,永豐寺中一位大僧樂善好施,治病濟世,深受百姓愛戴,大僧在永豐寺修行期間,復州城地區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大僧圓寂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修建了這座永豐塔,讓大僧安息在永豐塔下。
遼滅亡後,後繼的金朝對遼代建築大肆破壞,遼代古蹟稀缺難覓。復州城能保存下一座完整的遼代古塔,有塔必須先有寺,但永豐寺在多年前已被摧殘成廢墟。畢慶整理
網友評論
老樹引發懷舊風潮
網友「MR張XH」:「漫步在廠區馬路上,兩旁是從未修剪,已有合抱之粗的老樹。遒勁的枝椏向天空和四周伸展,彰顯著生命的力量。你無法想像這路在夏天夢幻的景色。左右的樹木繁茂而在頂端連成一片五六層樓高的穹頂……
還有網友表示:523廠區內是大連「70年代的縮影」。「這裡的確是大連的一片淨土,每到夏天都會到這裡參天大樹底下小憩一會,遠離繁華,享受寧靜……」
有網友說:消失的廠區和老樹都不復存在了,這也是大連「一頁缺損的歷史」。萬恆整理 文本報記者畢慶 實習生宋宇
圖本報記者張瑜 實習生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