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查證、臨泉縣千年古寺白雲寺,原名通教寺,又稱大佛寺,因寺旁有一座七層寶塔,又稱之為塔寺。該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是臨泉歷史上最古老的著名寺院。
根據史料記載,昔日白雲寺位於古銀杏樹旁,始建於隋唐,極盛於宋元,初毀於元末農民起義,明清均有重建,香火延續千餘年,最後毀於民國軍閥混戰,豫匪巨禍。從民國初年,最後一間大殿崩塌,因歷經戰亂等情況,此塔寺現已蕩然無存,距今已有近百於年。
據說,繁盛時期的白雲寺鐘聲可傳十裡,我們可以想像,昔日的白雲寺廟宇香火鼎盛之況是多麼的繁榮。而今,只留千年古樹遺留於世獨立於此,冷眼觀人白世輪換,炎涼世間冷暖。
靜立洲頭,背倚夕陽,看兩河並匯,飛霞流丹;想逝水東去,終歸大海。感念人生百歲,恍若一夢,譬如流水,海陸循環。若非行善積德,流芳族群,還不如螻蟻一生,蠅營狗苟。更憐善男信女,擎香合十,香火明燭,佛號連連。
近年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根據《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精神,結合我們地區當地佛教寺院建設和佛教事業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恢復重建這一千年古剎並傳承歷史文化法脈定名為「白雲寺」
2017年獲批重建,新建白雲寺將坐落於流鞍河溼地公園內泉鞍洲上。在歷史悠久的臨泉縣,千年白雲古寺恢復重建,將成為全縣風景優美的人文勝景、佛教聖地和旅遊文化目的地,將譜寫臨泉佛教的新篇章。
白雲古寺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現古剎重現光輝,這不僅成就了臨泉的旅遊事業,對於社會和諧發展也將大有益處。臨泉的旅遊發展業,未來可期!
規劃重建中的白雲寺風格獨特、規模雄偉、建築精美、造像莊嚴、設施完善、宗教活動功能齊全。以寓佛教「慈航普渡、愛國愛教」之意。恢復重建白雲寺總體其中計有:山門殿、伽藍殿、祖師殿、萬佛塔、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法堂、禪堂、念佛堂、五觀堂、藏經樓,雲水樓,法師寮, 居士寮、等各類殿堂以及各類生活附屬設施和園林綠化。
白雲寺建成後將作為臨泉縣佛教十方叢林寺院使用, 不僅填補了我縣佛教目前缺少正式開放叢林寺院的空白,而且必成為全縣風景優美的人文勝境、佛教聖地;旅遊文化發展和「魅力臨泉、幸福臨泉、平安臨泉」建設譜寫新篇章,貢獻佛教界應有的力量!
臨泉姜尚故裡 、雜技之鄉、紅色足跡 、中原牧場等這四張名片,不僅展現了臨泉歷史的厚重,更彰顯了臨泉悠久歷史文化的燦爛歷程。
白雲寺作為臨泉歷史上最著名的寺院,也是我們臨泉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建後的白雲寺將成為臨泉佛教聖地文化的又一張享譽國內外的靚麗名片。
只是不知為何泉河洲子白雲寺已有一年有餘未曾建設,目前一直處於停工的狀態,鋼筋都已鏽蝕,卻一直遲遲不見動工,與之相鄰的封神魔幻公園早已建成對外開放,不是否能夠儘快實現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