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切斷非洲野生動物「生命線」

2020-12-13 青年參考

疫情切斷非洲野生動物「生命線」

綜合編譯 袁野   青年參考  ( 2020年07月31日   01 版)

    每年這個時候,非洲廣闊的稀樹大草原都會上演舉世聞名的動物大遷徙。成千上萬的角馬、斑馬和瞪羚跟隨著滾滾的雨雲奔騰向前,尋找新的棲息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稱,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另一場「大遷徙」與之同時上演,壯觀程度不遑多讓:數不清的遊客從世界各地趕來,爭相目睹以往只能在《動物世界》這樣的節目裡見到的景象。他們搭乘敞篷吉普車,扛著昂貴的相機和大大小小的鏡頭,車載冰箱裡塞滿了零食和名貴的葡萄酒。

    CNN稱,遊客追隨野生動物的「大遷徙」,每年給肯亞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旅遊業收入,並為數百萬人提供了工作,進而支撐起整個非洲野生動物保護體系。

    如今,這一切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

    非洲旅遊業命懸一線

    保護區佔肯亞國土面積的11%以上。英國《衛報》報導稱,其運作機制相當巧妙,且行之有效:以牧民為主的當地居民放棄了傳統營生,將土地交給保護區,自己轉型為股東,坐享旅遊業的補貼和分紅。蓬勃發展的野生動物觀賞活動還帶來了工作機會,比如酒店服務員和護林員。活著的野生動物比倒在獵槍下的更有價值,這抑制了偷獵行為。

    「通過保護,我們建立了一個以人類和野生動物共存為中心的系統。」肯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EO迪克森·凱洛對《衛報》說,「過去,保護的前提是把居民從他們的土地上踢出去。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居民至關重要。不讓他們受益,保護區就沒有未來。」

    然而,疫情導致旅遊業收入幾乎驟降至零,肯亞的167家動物保護協會中,大部分員工被迫休假,對近100萬名股東的補貼也被削減,甚至叫停。《衛報》稱,斷了生計的當地人考慮恢復放牧,這對動物保護工作來說無疑是個噩耗。

    因疫情發布的旅行限制使跨國旅遊陷入停頓。CNN援引業內人士的分析稱,2020年全球旅遊運營商的虧損總計高達2.2萬億美元,利潤至少下跌80%,遊客減少10億人。超過1億名從業者已經失業,其他與之密切相關行業的企業,如航空、餐飲和汽車租賃,也被卷進了破產的漩渦。

    旅遊業是肯亞的支柱性產業,受疫情影響,該國GDP預計將下降5%。飛往肯亞的國際航班定於8月1日恢復,但由於大多數發達國家仍在實施旅行限制,遊客數量在短期內無望恢復。

    「我們正處於求生模式。」肯亞頂級連鎖酒店的CEO吉米·卡瑞尤基對CNN說,「復甦?你在開玩笑吧。」

    CNN稱,非洲接待的遊客人數相對較少,「價值」卻一點不低:「野生動物觀賞遊」往往非常昂貴,為期一周的套餐至少要價1萬美元。肯亞、波札那、納米比亞和坦尚尼亞等國對這類旅遊尤為依賴。正因如此,非洲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雖然不到全球的5%,但經濟所受的打擊很重。

    肯亞政府旅遊部表示,截至6月底,該國旅遊從業者已損失7.5億美元,82%的經營者讓員工無薪休假。

    「整個旅遊業都停業了。」旅遊部部長納吉布·巴拉拉對CNN說,「我們快不行了。」

    失去經濟價值,保護區可能重歸牧場

    「在整個馬賽馬拉,到處是嶄新的豪華帳篷,吉普車也是簇新的,本來準備迎接旅遊旺季。」40歲的吉米·勒瑪拉告訴CNN,「完了,全完了,還不如把它們都扔了呢。」勒瑪拉在旅遊業幹了15年,現在是當地頗有成就的導遊和營地經理。

    馬賽馬拉周圍的居民都將土地租給了保護機構,現在,他們只能拿到以往收益的一半,這還是得益於大規模的籌款活動,以及國際機構的捐助。

    「花了30年時間,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生態保護體系,如今正在瓦解。」凱洛對CNN說,「旅遊業已經沒了,而且不會很快恢復。我擔心這會導致自然保護區消亡。」

    附近一座村莊的市場上,當地人正在準備開墾舊牧地、擴充牛群,以彌補旅遊收入的損失。「你問這裡的任何人,他們都會給出同樣的回答。」當地農民奧勒·穆裡·蒂帕特告訴CNN,「如果保護區付不起錢,我們還要他們做什麼?留著那些一文不值的股票幹什麼用?除了回去放牧,我們還能幹什麼?」市場上幾乎所有人都持有動物保護區的股份。

    並非人人都對保護區棄如敝履。勒瑪拉是保護區模式的受益者。他來自一座小村莊的大家庭,有29個兄弟姐妹。在肯亞,他的收入水平令人羨慕。

    「我擁有的一切——我的新房子、我的牛,還有我的新車,都歸功於旅遊業。」勒瑪拉對CNN說。他有一輛能坐8個人的大吉普車。

    包括勒瑪拉的所有家庭成員在內,住在馬賽馬拉附近的大多數人是保護區的股東。入股60公頃土地,帶來的月收入是將近400美元,比肯亞的人均收入高出25%。與勒瑪拉一樣,許多股東既能得到股息,又能從保護區獲得工作機會。

    「可能要等上好幾年,才有辦法恢復全額支付股息。」一家保護區的負責人莫漢吉特·布拉爾告訴CNN。像他這樣的投資者,面前擺著一個難題:公司如果徹底關門,無疑能更好地承受住疫情衝擊,但這意味著將土地還給當地人,重新用於放牧。

    「那樣的話,我們就會失去所有的股東。」布拉爾說。

    「美景長存,只要你來」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成千上萬名渴望像勒瑪拉那樣過日子的導遊失望,其中包括勒瑪拉的一些兄弟姐妹。勒瑪拉的工作量也大大減少,不過,他及時轉型成了網絡主播,向全球觀眾直播動物大遷徙。

    「我們用這種方式提醒觀眾:美景長存,只要你來,它就等著你。」勒瑪拉說,他想要吸引人們「在一切過去之後」回到馬賽馬拉。他沒在直播中開「打賞」功能,而是推出了「收養土地」項目,呼籲觀眾為保護區捐款。

    《衛報》稱,所有保護區的管理者都忙著籌集資金,好安撫股東。「昨天,我在視頻會議軟體上進行了14個小時的籌款活動。」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EO丹尼爾·索皮亞說。該協會由15個保護區組成,已經籌到資金支付股東們一半的分紅。「我們預計今年能向股東支付750萬美元。現在,我們只能祈禱人們別拋售股票」。

    非洲各國政府也在努力。6月,坦尚尼亞宣布重新對外國遊客打開大門。7月6日,肯亞取消了一些國內旅行限制。不過,國內遊客在其旅遊業中的佔比微乎其微。

    「對我們來說,旅遊是一種出口產品,就像茶和咖啡一樣。」卡瑞尤基告訴CNN。

    這就是為什麼勒瑪拉堅持不懈地進行直播。這一天,他早早打開手機。

    「這是瑪拉河畔又一個美麗的早晨。」他說,「月亮和金星排成了完美的一行。」

    勒瑪拉將攝像頭對準天空。星星一閃一閃,天色依舊黯淡,黎明還沒有到來。

    責任編輯:王梓

    每年這個時候,非洲廣闊的稀樹大草原都會上演舉世聞名的動物大遷徙。成千上萬的角馬、斑馬和瞪羚跟隨著滾滾的雨雲奔騰向前,尋找新的棲息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稱,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另一場「大遷徙」與之同時上演,壯觀程度不遑多讓:數不清的遊客從世界各地趕來,爭相目睹以往只能在《動物世界》這樣的節目裡見到的景象。他們搭乘敞篷吉普車,扛著昂貴的相機和大大小小的鏡頭,車載冰箱裡塞滿了零食和名貴的葡萄酒。

    CNN稱,遊客追隨野生動物的「大遷徙」,每年給肯亞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旅遊業收入,並為數百萬人提供了工作,進而支撐起整個非洲野生動物保護體系。

    如今,這一切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

    非洲旅遊業命懸一線

    保護區佔肯亞國土面積的11%以上。英國《衛報》報導稱,其運作機制相當巧妙,且行之有效:以牧民為主的當地居民放棄了傳統營生,將土地交給保護區,自己轉型為股東,坐享旅遊業的補貼和分紅。蓬勃發展的野生動物觀賞活動還帶來了工作機會,比如酒店服務員和護林員。活著的野生動物比倒在獵槍下的更有價值,這抑制了偷獵行為。

    「通過保護,我們建立了一個以人類和野生動物共存為中心的系統。」肯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EO迪克森·凱洛對《衛報》說,「過去,保護的前提是把居民從他們的土地上踢出去。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居民至關重要。不讓他們受益,保護區就沒有未來。」

    然而,疫情導致旅遊業收入幾乎驟降至零,肯亞的167家動物保護協會中,大部分員工被迫休假,對近100萬名股東的補貼也被削減,甚至叫停。《衛報》稱,斷了生計的當地人考慮恢復放牧,這對動物保護工作來說無疑是個噩耗。

    因疫情發布的旅行限制使跨國旅遊陷入停頓。CNN援引業內人士的分析稱,2020年全球旅遊運營商的虧損總計高達2.2萬億美元,利潤至少下跌80%,遊客減少10億人。超過1億名從業者已經失業,其他與之密切相關行業的企業,如航空、餐飲和汽車租賃,也被卷進了破產的漩渦。

    旅遊業是肯亞的支柱性產業,受疫情影響,該國GDP預計將下降5%。飛往肯亞的國際航班定於8月1日恢復,但由於大多數發達國家仍在實施旅行限制,遊客數量在短期內無望恢復。

    「我們正處於求生模式。」肯亞頂級連鎖酒店的CEO吉米·卡瑞尤基對CNN說,「復甦?你在開玩笑吧。」

    CNN稱,非洲接待的遊客人數相對較少,「價值」卻一點不低:「野生動物觀賞遊」往往非常昂貴,為期一周的套餐至少要價1萬美元。肯亞、波札那、納米比亞和坦尚尼亞等國對這類旅遊尤為依賴。正因如此,非洲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雖然不到全球的5%,但經濟所受的打擊很重。

    肯亞政府旅遊部表示,截至6月底,該國旅遊從業者已損失7.5億美元,82%的經營者讓員工無薪休假。

    「整個旅遊業都停業了。」旅遊部部長納吉布·巴拉拉對CNN說,「我們快不行了。」

    失去經濟價值,保護區可能重歸牧場

    「在整個馬賽馬拉,到處是嶄新的豪華帳篷,吉普車也是簇新的,本來準備迎接旅遊旺季。」40歲的吉米·勒瑪拉告訴CNN,「完了,全完了,還不如把它們都扔了呢。」勒瑪拉在旅遊業幹了15年,現在是當地頗有成就的導遊和營地經理。

    馬賽馬拉周圍的居民都將土地租給了保護機構,現在,他們只能拿到以往收益的一半,這還是得益於大規模的籌款活動,以及國際機構的捐助。

    「花了30年時間,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生態保護體系,如今正在瓦解。」凱洛對CNN說,「旅遊業已經沒了,而且不會很快恢復。我擔心這會導致自然保護區消亡。」

    附近一座村莊的市場上,當地人正在準備開墾舊牧地、擴充牛群,以彌補旅遊收入的損失。「你問這裡的任何人,他們都會給出同樣的回答。」當地農民奧勒·穆裡·蒂帕特告訴CNN,「如果保護區付不起錢,我們還要他們做什麼?留著那些一文不值的股票幹什麼用?除了回去放牧,我們還能幹什麼?」市場上幾乎所有人都持有動物保護區的股份。

    並非人人都對保護區棄如敝履。勒瑪拉是保護區模式的受益者。他來自一座小村莊的大家庭,有29個兄弟姐妹。在肯亞,他的收入水平令人羨慕。

    「我擁有的一切——我的新房子、我的牛,還有我的新車,都歸功於旅遊業。」勒瑪拉對CNN說。他有一輛能坐8個人的大吉普車。

    包括勒瑪拉的所有家庭成員在內,住在馬賽馬拉附近的大多數人是保護區的股東。入股60公頃土地,帶來的月收入是將近400美元,比肯亞的人均收入高出25%。與勒瑪拉一樣,許多股東既能得到股息,又能從保護區獲得工作機會。

    「可能要等上好幾年,才有辦法恢復全額支付股息。」一家保護區的負責人莫漢吉特·布拉爾告訴CNN。像他這樣的投資者,面前擺著一個難題:公司如果徹底關門,無疑能更好地承受住疫情衝擊,但這意味著將土地還給當地人,重新用於放牧。

    「那樣的話,我們就會失去所有的股東。」布拉爾說。

    「美景長存,只要你來」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成千上萬名渴望像勒瑪拉那樣過日子的導遊失望,其中包括勒瑪拉的一些兄弟姐妹。勒瑪拉的工作量也大大減少,不過,他及時轉型成了網絡主播,向全球觀眾直播動物大遷徙。

    「我們用這種方式提醒觀眾:美景長存,只要你來,它就等著你。」勒瑪拉說,他想要吸引人們「在一切過去之後」回到馬賽馬拉。他沒在直播中開「打賞」功能,而是推出了「收養土地」項目,呼籲觀眾為保護區捐款。

    《衛報》稱,所有保護區的管理者都忙著籌集資金,好安撫股東。「昨天,我在視頻會議軟體上進行了14個小時的籌款活動。」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EO丹尼爾·索皮亞說。該協會由15個保護區組成,已經籌到資金支付股東們一半的分紅。「我們預計今年能向股東支付750萬美元。現在,我們只能祈禱人們別拋售股票」。

    非洲各國政府也在努力。6月,坦尚尼亞宣布重新對外國遊客打開大門。7月6日,肯亞取消了一些國內旅行限制。不過,國內遊客在其旅遊業中的佔比微乎其微。

    「對我們來說,旅遊是一種出口產品,就像茶和咖啡一樣。」卡瑞尤基告訴CNN。

    這就是為什麼勒瑪拉堅持不懈地進行直播。這一天,他早早打開手機。

    「這是瑪拉河畔又一個美麗的早晨。」他說,「月亮和金星排成了完美的一行。」

    勒瑪拉將攝像頭對準天空。星星一閃一閃,天色依舊黯淡,黎明還沒有到來。

    責任編輯:王梓

相關焦點

  • 馬拉河——成了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生命線
    在旱季,馬拉河成了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生命線。在每年3-6月的長雨季,河水會發瘋地上漲,變成狂暴的洪水,衝決堤岸,淹沒原野並成為6月以後到來的大遷徙動物的鬼門關。正因為它既是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命線,又是鬼門關,故有人送它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一天國之渡。
  • 馬拉河——成了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生命線
    在旱季,馬拉河成了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生命線。在每年3-6月的長雨季,河水會發瘋地上漲,變成狂暴的洪水,衝決堤岸,淹沒原野並成為6月以後到來的大遷徙動物的鬼門關。正因為它既是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命線,又是鬼門關,故有人送它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一天國之渡。
  • 野生動物的世界,世界第一長河,神秘而又充滿矛盾的非洲!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最西部,全稱是「阿非利加州"。非洲的地理位置特殊,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隔海相望。而東北部是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毗鄰。非洲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非洲的人口主要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種人和北部阿拉伯人為主。
  • 應對疫情 非洲旅遊業推出線上觀賞野生動物遊
    【新華社微特稿】提起到非洲旅遊,多數人會想到去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觀賞野生動物。受新冠疫情影響,肯亞和南非的旅行社如今推出線上觀賞野生動物遊。德新社23日援引導遊薩穆埃爾·姆博戈的話報導,由於疫情蔓延,不少國家發布旅行禁令,原本打算到肯亞、南非等國觀賞野生動物的遊客紛紛取消行程,讓與這種旅遊形式密切相關的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場所備受衝擊,面臨財務困境。以肯亞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為例,它70%的收入來自旅遊,「眼下我們對野生動物的安全感到擔憂」。
  • 非洲動物節登陸上海 野生動物園上演「非洲大戲」
    非洲動物節登陸上海 野生動物園上演「非洲大戲」     剛剛從非洲落戶上海的黑猩猩們在修葺一新的
  • 非洲南部十大頂級野生動物保護區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導,你可以去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切身體驗一下。也許塞倫蓋蒂和馬賽馬拉是非洲最著名的旅行目的地。但是,鬱鬱蔥蔥的金合歡和有獅子途經的塵土飛揚的小徑也絕不是東非獨有的風景。
  • 新寧森林公安乘勝出擊 切斷非法運輸野生動物交通線
    新寧森林公安乘勝出擊 切斷非法運輸野生動物交通線 來源:紅網 作者:陳湘友 陳妍卉 劉智偉 編輯:楊潔 2015-01-06 15:54:40
  • 央視頻雲端直播「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
    中新網8月21日電 被稱作「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正在坦尚尼亞和肯亞上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非洲近日聯合央視頻,從8月17日起連續推出30多場《2020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網絡直播,為用戶呈現這一年一度的自然界盛況。
  • 防疫新思路:把疫苗打給野生動物
    從新冠疫情到狂犬疫苗,人類都為研發和接種疫苗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如果把工作「做在前面」,給野生動物打疫苗,能否改變局面呢?眾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毒所引發的急性傳染病,多見於犬、狼、貓等動物,屬於人畜共患類疾病,人類發病後致死率極高。儘管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對狂犬病的認知已經有了質的飛越,但醫學界目前仍無有效治療的手段,最常見的應對方案還停留在被動防治,即&34;(PEP)。為了儘可能從源頭切斷狂犬病的蔓延,人類也開始將動物列為狂犬病疫苗的接種對象。
  • 遊非洲,住野生動物客棧
    很多非洲國家地廣人稀。大城市人口相對集中,只要一出城區,立刻人煙稀少。在城市近郊,很多客棧佔地多則數十平方公裡,少的也近十平方公裡,各種野生動物是標配,此外,還有的客棧直接開在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內。住在城郊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客棧,最大的樂趣莫過於看動物:陽臺邊蹦著羚羊,早餐時長頸鹿過來打招呼。
  •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免費向社會開放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展現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這一生物界的壯麗史詩(齊魯網記者 白少光 攝)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展現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這一生物界的壯麗史詩(齊魯網記者 白少光 攝)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
  • 探索狂野非洲,見證生命奇觀!雲端直播「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非洲近日聯合央視頻,從8月17日起連續推出30多場《2020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網絡直播,為用戶呈現這一年一度的自然界盛況。隨著每年旱季的來臨,數以百萬計的角馬、斑馬等食草野生動物組成一支遷徙大軍,浩浩蕩蕩從非洲坦尚尼亞的賽倫蓋蒂國家公園,向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進發,尋找水源和食物。
  • 疫情讓非洲旅遊業命懸一線,野生動物搶回的生存空間再被開發建設
    華輿訊 綜合報導 因為疫情的緣故,全球人民在家「死宅」,給了許多地方的生態系統喘息的機會,在廣袤的非洲大陸上尤甚。因為遊客減少的關係,非洲野生動物不斷擴張地盤,看起來好不愜意。但這背後也暗藏隱憂:野生動物可以借疫情從旅遊業手中搶佔各類國家公園,但如果沒有旅遊業提供的巨額收入,土地更可能被用於開墾建設。
  • 探索狂野非洲,見證生命奇觀!央視頻雲端直播「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
    被稱作「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正在坦尚尼亞和肯亞上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非洲近日聯合央視頻,從8月17日起連續推出30多場《2020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網絡直播,為用戶呈現這一年一度的自然界盛況。
  • 探索狂野非洲,見證生命奇觀!央視頻雲端直播「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
    被稱作「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正在坦尚尼亞和肯亞上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非洲近日聯合央視頻,從8月17日起連續推出30多場《2020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網絡直播,為用戶呈現這一年一度的自然界盛況。
  • 反思疫情爆發|代表:以法之名,向濫食野生動物宣戰
    而整個生物圈是由無數生物鏈組成的一個完整系統,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的滅絕或者數量的急劇減少,都會對整個生態環境產生連鎖的反應,所以要保持整個生物圈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最近肆虐非洲的蝗災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呼籲提醒關注糧食安全問題。賈爾恆·阿哈提表示,蝗蟲的數量增長如此之快,有其他原因,但肯定也和蝗蟲的天敵減少有關,兩者不能平衡了,就會造成生態失衡。
  • 非洲親睹野生動物大遷徙
    非洲親睹野生動物大遷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8日 15:54 來源: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網消息攜程旅行網近來推出的「動物大遷徙觀摩團」度假產品,帶遊客去非洲現場「觀摩」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大遷徙,聽起來雖然還有幾分危險,卻受到了一些愛刺激、愛新鮮的都市白領的追捧。
  • 非洲十大野生動物之旅
    也許可以參考這份由《Travel + Leisure》旅遊網站讀者們所票選的全球最佳野生動物之旅。許多人喜歡在一些特殊紀念日時期特別安排一趟獨特的旅遊,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就是令人一生難忘的體驗,前提是要尋求優質的野生動物旅遊公司的協助。
  • 選擇淡季去非洲,才是最好的野生動物拍攝時機
    今天我開始了2017年的非洲攝影創作,搭乘肯亞航空從廣州飛往奈洛比的航班只有2/3滿;最明顯的感覺是與7-8月大遷徙季節爆滿的航班相比,我竟然見不到一個身穿迷彩服,帶著大包小包攝影器材的攝影愛好者;所以我想在美篇的第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季節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一點心得。   說起非洲野生動物攝影,大部分攝友馬上會想到動物大遷徙。
  • 與野生動物一起奔跑,就在非洲五大猛獸馬拉松
    據說這「五大」是早年白人狩獵者所造的一個詞,說的是這五種動物是他們當時認為在非洲最難獵殺,也是最危險的動物,鬧不好,打獵的自己會成了被追逐的獵物了!現在,非洲五霸仍然是十分危險的野生動物,而數目也不斷下降,獅子和非洲象是易危物種,非洲水牛和豹是近危物種,而非洲犀牛中的黑犀牛是極危物種。納米比亞、南非、肯亞、坦尚尼亞和波札那擁有全數五種動物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