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覺得,現在產生的衝突是過渡時期暫時的現象,我同意昨天座談時,香港官員跟我說的一句話,對於(內地和香港)不同制度文化的融合,十五年太短了,融合是需要很長時期的過程的,包括香港本地人才的崛起和培養方面
馬立誠:內地與香港的文化衝突與融合
本報記者 鍾蓓 實習生 萬琦/整理、編輯
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香港,內地的朋友做溝通和交流。我是北京人,又在香港工作和生活過一段時間(03年8月到04年8月,恰為SARS時期)。由於有這樣的經歷,所以我非常關注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衝突與融合。我覺得,如果談到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衝突,今年的1月15日應該是一個有標誌性意義的日子。那天發生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大陸遊客在港鐵車廂裡給小孩餵零食,灑到車廂內,並與香港旅客發生衝突;第二件便是香港的一千多名孕婦、市民上街遊行,抗議大陸「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佔用香港的醫療資源。這兩件事情,其實一個關係社會公德問題,另一個則關係到資源爭奪的問題。
先說社會公德問題,在港鐵裡的事,按(香港)規定車廂裡,是不允許吃東西的,大陸遊客可能不太了解這件事,香港遊客出來制止,於是兩人便爭吵起來。這段視頻放到網上後,引起很多港民對內地居民社會公德的批評,包括在公共場合高聲喧譁、在非抽菸場所抽菸、在旅遊過程中隨手亂扔雜物等。並由此展開了一個批評浪潮,而內地最極端的回應就是北大的孔慶東,他在視頻中破口大罵,說港人在外國人面前是狗,內地人遊客面前是狼,並說香港人是殖民地的奴才等等。隨後再引起一波一波的罵戰,香港人在報章上賣廣告,畫了大蝗蟲俯瞰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漫畫,暗指內地人是蝗蟲。這種很情緒化的事,我覺得屬於社會公德問題。
另一個是香港孕婦抗議大陸「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問題。2011年香港本地孕婦產子是24萬,「雙非孕婦」為3.5萬左右。香港人在網上和報刊上批評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說是這是爭奪香港的醫療資源。在爭奪醫療資源的問題上,當然還不只是爭奪醫療資源方面,比如內地遊客來港搶購奶粉,導致一段時間內,香港部分店鋪沒有奶粉供應,香港家長無奶粉可買。特區政府與奶粉供應商談判,造成奶粉價格的升高,也還有內地人到香港買房的問題,有一個統計稱,去年香港房屋成交量有20%是被內地買走了,特別是兩千萬元以上的高級房屋。在買的過程推高房屋價格,使得香港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壓力增加,覺得買房無望。
這兩件關於社會公德與資源爭奪的事件是我看到的,除了意識形態之外,港人與內地人之間衝突的兩個焦點。我覺得在這兩個焦點之後,反映著三個比較大深層次的問題,當然不是停止在就事論事層面,而是要去發掘在這件事情背後,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第一個方面,香港和內地在文化與制度方面的差異是比較大的。第二個方面,香港和內地的觀點衝突比較尖銳。第三,就是特區政府(容許我在這給特區政府提點建設性意見和批評)在政策的制定上有些缺失,應對也不夠及時。
下面我來談談陸港衝突的問題:
先談第一個,內地和香港的文化制度差異還是非常大的,雖然都是黑頭髮黑眼鏡的同胞,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差別。但實際上,文化的差異,用一個到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的話說,是有如「天壤之別」。
我覺得香港文化是有三個方面組合的,一個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個是廣東文化,再就是英國文化,是這三方面雜糅在一起的產物。
香港的傳統文化,03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時,看到滿街的繁體字,還有中醫藥房裡的坐堂中醫,我去請他們看病,漂亮的繁體字,豎寫的藥方,當時很起懷舊的感覺和意念。內地小說家王朔說,香港這個地方,是保留了過去才子佳人的那種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地方。我來了之後,感觸還是很深的,大陸總是說講話資本,雖然我個人是贊成資本派的,但是我看到這麼多繁體字之後,還是感覺蠻親切的。我年紀很大,小時候就是學繁體字的,
廣東文化方面,講廣東話,吃早茶這就是廣東文化的一個體現。還有英國,一百年的殖民歷史,我覺得英國文化在香港的浸潤是很深的。我住的酒店,向每個房間贈送《聖經》,這在內地就沒有。另外就是,香港的英式教育,香港的精英階層流行講英文,英國的禮儀,這些都滲透在香港市民的方方面面,所以英國文化的痕跡是非常深的。
所以,我說香港是中國傳統文化、廣東文化和英國文化三者奇妙的結合、雜糅。
內地呢?紅色文化,內地通過各種政治運動,比如文革,它對內地的文化衝擊實在是太大了。用現在新儒家的話來說,內地(文化)叫做「禮崩樂壞」,(主要是說)道德倫理方面的。內地除了廣東人以外,(大部分)聽不懂廣東話,不會說廣東話,也沒有吃早茶的習慣。到香港來迎面碰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語言交流問題,比如去打計程車,你說普通話,他聽不懂,這是非常困難。
昨天我與臺灣作家在一塊說笑話,說內地學生在臺灣讀書,交融的可能會更快一些,因為臺灣講國語,首先語言交流上就沒這麼大問題,他們也這樣認為。
另外一個是英國文化,英國文化在香港文化中的地位,在內地是遠遠沒有,也根本談不上的。內地的紅色文化,追根溯源,還是受前蘇聯的影響太多、太重了。大家想想,這兩種文化遇到一起,差異太麻煩了。小的地方來說,我的一些朋友來香港就說,沒想到在香港的小汽車裡面,司機是坐在右面的,而大陸的司機是坐在左面的;另外大陸小汽車,當你正面走來時,它是順右行駛在右停靠,在香港是延左行駛。所以來香港的內地遊客,在香港打車都是個麻煩事,因為習慣在右面叫車右面停。
我在與內地朋友聊天時提到,香港有規定,向海裡扔東西要判刑八個月,還要罰款一萬多港幣,隨地抽菸也要罰款,還有高空擲物罪,內地朋友就很詫異,「會這樣嗎?」這就是兩地包括法律制度的差異。
當然內地人來香港,看到自由的新聞、標語還有報紙上的文章,對他們產生的莫名的恐懼感,這些都有,這也是一種差距。
我感覺很多的內地人,來香港,有許多的新鮮感、距離感,還有緊張感,這就是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是很大的
還有觀念方面的衝突,也是非常的激烈的。剛所提到的港鐵吃零食引發的小風波以及兩地的罵戰。孔慶東教授的言辭也很激烈,我分析了一下孔教授的言論,我個人是非常不贊同的。第一,香港地區是當了英國的殖民地,可是,香港成為殖民地,是港人的責任嗎?不是,你去罵港人,那怎麼能這樣呢?那是清朝時期的北京政府,港人怎麼選擇?他們沒得選擇。香港已經是這樣了,把這個頭銜加在完全沒有選擇的港人的頭上,這是完全不講道理的,這沒有罵對人。
第二點便是,殖民地的歷史結束了,到今天已經作古了。今天的香港也可能再被英國的統治了。既然到今天,殖民地的歷史已經結束了,那麼我們就有條件,坐下來冷靜評判殖民地對文化的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假如香港今天仍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那麼我說殖民地的正面和負面可能會是很尷尬的事情,既然殖民地的歷史結束了,那麼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殖民地有屈辱、有壓迫,也不是香港人在那個時候主動選擇的。
但是殖民地也有中西雜交的優勢,任何不同的文化,在一起,總會產生出一些既有負面,也有燦爛的東西。在鄧小平先生的眼裡,上海和香港是正面的。因為在內地的城市裡,接近香港的是上海。上海被稱為是「萬國之都」,租借史也是近百年,最早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照片是在上海。今天,上海和香港仍然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鄧小平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裡說,上海人聰明,素質好。他還說,當初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主要還是考慮它毗鄰香港,對比再看看,鄧小平是怎樣評價上海的,這不是一目了然的嗎?
上海和香港有過部分和全部的殖民歷史,但是通過中西文化的雜交,有些好的東西。我在報上看的數據,在香港讀本科的人數是4500,研究生是4500, 將近一萬人。我問一些內地高考高分數的學生,其中有些還是某些省的文理科、狀元,「怎麼會考慮到香港讀大學呢?」他說他喜歡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環境。你們看,香港這樣的過去殖民歷史留下的中西合璧的文化環境,對內地這樣的精英有這樣大的吸引力。
當初香港變成殖民地,港民沒得選擇,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這是清政府的責任,但當時人民有點小小的選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人偷渡到廣東來,我很少聽說香港人一定要把自己變成內地人,這個吸引力在哪?所以我們一定講真話,要實事求是。
當然我覺得,孔慶東說港人對內地人是狼,欺負歧視內地人,這個觀點不完全符合實際。比如,中國改革開放34年,從香港引進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這些因素非常得多,香港可以說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中國今天的富裕立過功,這是內地有識之士的共識。直到現在為止,內地各個省,重要的城市,到香港來招商、洽談的也很多,所以,用這個香港人是狼,對內地人不好來概括他們是非常偏激的,非常不負責任的言論。
1998年4月8日,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萬裡先生接見我,做了一個兩人的談話。因為當時我寫的《交鋒》得到萬裡先生的非常重視,談話的內容大部分是關於內地的情況,那時極左很嚴重,在談話結束的時候,他問我怎麼看香港的形勢呢,1998年?我說「萬老,請指示」。他說有左,有左就不好,沒有左就很好。那麼現在,我覺得,萬裡先生所批評的左,集中體現在孔慶東先生身上,他就是大陸極左勢力。他還有烏有之鄉等網站對我們香港同胞的污衊,我作為大陸的知識分子,今天在香港的講壇上,我要說他是挑撥族群分裂的一個人物。
在關鍵衝突方面,港人也不是一點責任也沒有,比如在報刊上賣廣告,畫蝗蟲俯瞰維多利亞港灣,這個我覺得太情緒化了。曾小姐你是從臺灣來的,來了近20年了,你也有必要客觀看這個,我要是講的不對的地方, 你也可以提出來。昨天,我與香港政府官員見面,有官員跟我說,中央政府是很支持香港的。近年來在金融政策方面,給香港很多政策上的便利和支持,所以中央政府是希望香港繁榮,希望香港保持現在的狀態的。
今天我驚訝地看到北京的《中國新聞周刊》雜誌,在前一期刊登了香港大律師王競峰,他在香港中環做大律師,說這十五年來,香港的法制,比港英時期還要好,甚至比英國本土要好。還有我們的《亞洲周刊》的邱總,談到香港媒體,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香港媒體的自由度也比港英時期要好,就是違章建築建設的批評,對高管的批評在港英時期也是不可能的。新聞媒體的自由,今天在整個大局上來看,香港最珍貴的價值觀,法制的自由仍然存在,仍然發展得很好,也是和中央政府的支持離不開的
自由行有很多弊病的同時,也在給港人送錢,這也是比較好的。我觀察到,這幾年社會公德也是逐漸在進步,這些我們也要看到。人們用蝗蟲來概括,是很情緒化的。我覺得內地和香港的觀念的衝突,兩方面都存在問題。
第三個,我來說說,政府制度方面的缺失和應對方面的問題。比如孕婦生子談起,我做了些調查,大概從2004年開始,特區政府給內地孕婦配額,這個配額是出售的,叫做預約,內地有孕婦可以預約來香港生子,分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公立醫院是3.8萬港幣,私立醫院6.8萬港幣。這個預約的名額是特區政府指定的,當然我覺得預約的名額是有多方面考慮,比如解決香港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同時也可能對非典時期的醫院有救助因素,起源可能在裡面。
解決香港出生率下降有不同辦法,解決「雙非孕婦」也有不同辦法。我覺得內地有很多學生在香港讀書,大概有七八年的歷史了,這不擺在這嗎?有這麼多年輕人在這了。有很多雙非孕婦在這生了孩子就抱走了,因為她們在香港沒有房子,由他們(剛出生的小孩)來幫助香港保人民,那是猴年馬月的事情呀?這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內地學生來香港讀了四年書,生活了四年,了解香港的環境包括,制度、法律還有人文環境,所以更多地吸收這些人參與香港的建設,在香港就業不是更好嘛?我自己是這樣想的,由內地孕婦生子來香港解決香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問題,是遠水。過去,內地生來香港畢業後的就業的門檻很高,限制比較多。現在可能好一些,我昨天聽到,內地生在香港工作,畢業後有一年的時間找不到工作的話,就得離開。其實這方面,還是有餘地進行制度設計的。這些年輕人二十出頭,受得教育也很好,這不是很好的建設香港的生力軍嗎?
我是這樣看的,要麼就是降低門檻,要麼就取消04年開始的向內地孕婦出售配額的預約制度,要不有需求,就擴建醫院嘛。我了解到,特區政府支出50%在醫院建設方面,這雖然不是很低,但是還能提高一些,其實可以建醫院,比如婦幼醫院之類的,還是有很多的措施的,我現在看到的是,明年可能取消這個政策,採取這樣的措施,我覺得政策上可以檢討這個。
第二個是自由行方面,內地經濟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有錢人越來越多,所以到嚮往到香港來的人很多,實現的人也越來越多。我覺得,現在來港的內地人可能要有三千八百萬的趨勢,這對香港帶來很大問題,主要是香港的承載力能力問題。北京有1.6萬平方米,香港只有一千平方米,他的承載力有限,接受能力的不足。我在北京也聽說,自由行對香港人帶來一些困擾。比如香港人說銅鑼灣、尖沙咀都不願意去了,全都是說普通話,和服務員講廣東話反而不理你,還有交通的擁堵。
再深入觀察,自由行雖然能賺很多錢,物流和商鋪方面也有很大發展,聽說中環、銅鑼灣的商業用房增加得很快租金,也很高。這迫使香港的中小企業退出,同時也使得香港的名包,珠寶集中發展起來,這樣實際上對香港的商業生態產生不好的影響。
自由行這塊,我覺得可以採取一些新的措施,這是我對香港特區政府提的意見。我覺得,現在產生的衝突是過渡時期暫時的現象,我同意昨天座談時,香港官員跟我說的一句話,對於(內地和香港)不同制度文化的融合,十五年太短了,融合是需要很長時期的過程的,包括香港本地人才的崛起和培養方面。
融合,我舉起六個數字,汶川地震時,大陸作家韓少功寫了一篇文章,歌唱這一年香港政府撥款六個億人民幣支援汶川地震救人。大約有18萬內地人(主要是廣東、上海)在香港工作,還有將近48萬香港人到深圳購房居住,還有內地人到香港上大學增長650倍,目前內地和香港合拍的影片達到210部……內地腹地極為寬闊,經濟發展還有很大很多空間,可以借鑑香港的經驗。同時支持香港的發展,使香港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後臺做支持。經濟方面也有很多的合作方面,大陸的土地制度、福利其實也在向香港學習,比如土地轉讓制度,大陸有很多行業方面需要借鑑香港經驗,因此我覺得,雙方的融合是大趨勢是會不斷發展的,目前的是會有些陣痛和衝突。
(本文根據馬立誠在2012年7月第23屆香港書展上的講座整理而成)
本報記者 鍾蓓 實習生 萬琦/整理、編輯
馬立誠在第23屆香港書展上演講 鍾蓓/攝
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香港,內地的朋友做溝通和交流。我是北京人,又在香港工作和生活過一段時間(03年8月到04年8月,恰為SARS時期)。由於有這樣的經歷,所以我非常關注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衝突與融合。我覺得,如果談到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衝突,今年的1月15日應該是一個有標誌性意義的日子。那天發生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大陸遊客在港鐵車廂裡給小孩餵零食,灑到車廂內,並與香港旅客發生衝突;第二件便是香港的一千多名孕婦、市民上街遊行,抗議大陸「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佔用香港的醫療資源。這兩件事情,其實一個關係社會公德問題,另一個則關係到資源爭奪的問題。
先說社會公德問題,在港鐵裡的事,按(香港)規定車廂裡,是不允許吃東西的,大陸遊客可能不太了解這件事,香港遊客出來制止,於是兩人便爭吵起來。這段視頻放到網上後,引起很多港民對內地居民社會公德的批評,包括在公共場合高聲喧譁、在非抽菸場所抽菸、在旅遊過程中隨手亂扔雜物等。並由此展開了一個批評浪潮,而內地最極端的回應就是北大的孔慶東,他在視頻中破口大罵,說港人在外國人面前是狗,內地人遊客面前是狼,並說香港人是殖民地的奴才等等。隨後再引起一波一波的罵戰,香港人在報章上賣廣告,畫了大蝗蟲俯瞰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漫畫,暗指內地人是蝗蟲。這種很情緒化的事,我覺得屬於社會公德問題。
另一個是香港孕婦抗議大陸「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問題。2011年香港本地孕婦產子是24萬,「雙非孕婦」為3.5萬左右。香港人在網上和報刊上批評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說是這是爭奪香港的醫療資源。在爭奪醫療資源的問題上,當然還不只是爭奪醫療資源方面,比如內地遊客來港搶購奶粉,導致一段時間內,香港部分店鋪沒有奶粉供應,香港家長無奶粉可買。特區政府與奶粉供應商談判,造成奶粉價格的升高,也還有內地人到香港買房的問題,有一個統計稱,去年香港房屋成交量有20%是被內地買走了,特別是兩千萬元以上的高級房屋。在買的過程推高房屋價格,使得香港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壓力增加,覺得買房無望。
這兩件關於社會公德與資源爭奪的事件是我看到的,除了意識形態之外,港人與內地人之間衝突的兩個焦點。我覺得在這兩個焦點之後,反映著三個比較大深層次的問題,當然不是停止在就事論事層面,而是要去發掘在這件事情背後,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第一個方面,香港和內地在文化與制度方面的差異是比較大的。第二個方面,香港和內地的觀點衝突比較尖銳。第三,就是特區政府(容許我在這給特區政府提點建設性意見和批評)在政策的制定上有些缺失,應對也不夠及時。
下面我來談談陸港衝突的問題:
先談第一個,內地和香港的文化制度差異還是非常大的,雖然都是黑頭髮黑眼鏡的同胞,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差別。但實際上,文化的差異,用一個到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的話說,是有如「天壤之別」。
我覺得香港文化是有三個方面組合的,一個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個是廣東文化,再就是英國文化,是這三方面雜糅在一起的產物。
香港的傳統文化,03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時,看到滿街的繁體字,還有中醫藥房裡的坐堂中醫,我去請他們看病,漂亮的繁體字,豎寫的藥方,當時很起懷舊的感覺和意念。內地小說家王朔說,香港這個地方,是保留了過去才子佳人的那種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地方。我來了之後,感觸還是很深的,大陸總是說講話資本,雖然我個人是贊成資本派的,但是我看到這麼多繁體字之後,還是感覺蠻親切的。我年紀很大,小時候就是學繁體字的,
廣東文化方面,講廣東話,吃早茶這就是廣東文化的一個體現。還有英國,一百年的殖民歷史,我覺得英國文化在香港的浸潤是很深的。我住的酒店,向每個房間贈送《聖經》,這在內地就沒有。另外就是,香港的英式教育,香港的精英階層流行講英文,英國的禮儀,這些都滲透在香港市民的方方面面,所以英國文化的痕跡是非常深的。
所以,我說香港是中國傳統文化、廣東文化和英國文化三者奇妙的結合、雜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