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憑什麼是夏都?從遺址中出土青銅器的「中國之最」說起

2020-12-25 先秦考古雜談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研究若從1959年考古專家徐旭生先生的尋找「夏墟」那一年算起,如今已經過了近60年,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王都的地位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已在去年建成開放。不過,網絡上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是我是非常贊成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的定性的。二里頭遺址確實非常具有「王氣」,這一點從遺址中出土的上百件青銅器中也可看出。

二里頭遺址出土青銅器的「中國之最」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包括最早的青銅鼎、青銅爵、青銅斝等。

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

二里頭青銅禮器所顯露出的「王氣」:三代青銅禮器的開端

「綠松石龍形器」與鈴舌是玉石質地的銅鈴

綠松石每片大小僅為0.2釐米-0.9釐米,厚僅0.1釐米左右,總計2000多片完美的拼嵌在一起,組成了一隻長近70釐米的史前「巨龍」。巨龍的頭部為方形,眼與鼻由大塊的玉石與綠松石拼接而成,格外突出,營造出一種說不出的原始氛圍。

「綠松石龍形器」出土時是被放置在墓主人的胸腹部,而銅鈴在綠松石龍形器的中部,據說在綠松石龍形器的周圍還有絲織品腐蝕的痕跡。這應該是一套禮器,銅鈴屬於其中的一部分。玉石質地的鈴舌格外特別,可以想像鈴舌在晃動中會發出聲響,增加了祭祀時的神秘氣氛。

綠松石龍形器與銅鈴在當時應該屬於某種儀式中的固定組合,只是綠松石龍形器在這之後簡化成了一種更為輕巧的「鑲嵌綠松石銅牌」。出土於二里頭貴族墓葬的綠松石銅牌飾有三件,出土時均在墓主人的胸腹部,同樣伴有銅鈴出土。

從綠松石銅牌的獸面紋來看,綠松石銅牌對史前玉器的獸面紋有所繼承,同時,又延續到了商代。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與二里頭遺址的銅牌有著近乎一致的構圖。此外,在成都三星堆遺址也層出土了 3 件據信為商代的綠松石銅牌飾。

上海博物館內青銅束腰爵

青銅爵,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容器,也是青銅禮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傳說中「禹鑄九鼎」,鼎在之後也成為了王權的象徵,有「問鼎中原」之說。然而,不要說大禹九鼎不知所蹤,而目前發現了最早的青銅鼎就出自二里頭遺址。

網格紋青銅鼎

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30年,考古學家根據遺址內的出土文物,地層關係等又將遺址劃分為四個時期,這件青銅鼎出自二里頭遺址四期,其造型還比較原始,上有簡單的網格紋,遺址內就僅發現這一件,非常珍貴。

青銅斝

除此之外,還有青銅斝、鬲、盉、鉞等,基本上都是目前為止最早的青銅器類別。 這些青銅容器的出現,並非是出於實用性的需求,而是作為特殊禮器出現,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在這之後,這套青銅禮器被商朝所繼承、發展,可以說二里頭青銅禮器是三代青銅禮器的開端。鑑於國際上一般以城市、青銅器、文字為衡量文明社會形成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這批青銅禮器則宣告了中國文明的真正發端。

或許,有人會問就沒有比這更早的青銅器嗎?答案是有,但只是個別遺址中的零星發現,並且還不能稱之為青銅禮器。

那些比二里頭遺址青銅器年代更早青銅器

在二里頭遺址之前也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零零散散的青銅器,但這些青銅器基本上都是小件,也不是酒禮器之類的,根本不成體系,如:

齊家文化銅鏡,屬於新石器晚期遺址,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鏡。

馬家窯青銅刀,同樣來自新石器時期,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刀。

除了這些,陶寺遺址中也出土了幾件小件青銅器,有銅鈴、齒輪、銅環及銅殘件,除了銅鈴外,其它還遠遠稱不上為青銅禮器,更無法與二里頭遺址的青銅酒器相媲美。因此,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才被稱為三代青銅禮器的開端。它在史前陶器的基礎上而來,又被商朝繼承。二里頭遺址之所以能被認定為是夏朝都城遺址,遺址中發現的青銅禮器佔有不小的分量。

總的來說,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即繼承、開創與延續,這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而有些夏朝都城候選遺址所具備的此類特質並不明顯,因此才很難被定性。

相關焦點

  • 什麼博物館可以穿越到夏都王朝?二里頭遺址數字館揭曉答案
    ,全面復原展示了以二里頭遺址為核心的二里頭文化面貌,獲得央視新聞頻道報導。 凡拓以數位技術助力二里頭遺址博物館轉型升級,從宏觀層面向參觀者展示二里頭文化在歷史坐標系、文明坐標系、世界坐標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 二里頭是夏都遺址毫無疑問!國內頂級考古專家們這樣說……
    」從「滿天星鬥」到「月明星稀」,從古國文明到王朝氣象,從多元到一體……對於二里頭文化,嚴謹的考古學家們似乎從來不會吝嗇誇讚之語。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經正式開館,國人乃至世界考古愛好者的目光齊刷刷投向這裡。
  • 為何判定二里頭遺址為夏都?
    20世紀初,民國大師王國維成功釋讀了甲骨文,證明《史記·殷本紀》記載的商朝事跡為信史;1928年開始的對安陽殷墟的發掘,確認該地為商朝晚期都城,從而在考古學上確立了殷商文明。外界認為,夏朝如要「自證」存在,恐怕也得依靠甲骨文等直接文字材料作為佐證。
  • 偃師首陽新區夏都大橋建設即將收尾:為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打好前站
    夏都大橋位於洛陽市下轄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和首陽山古城村之間,該項目橫跨洛河兩岸,於2017年4月5日正式開建。夏都大橋項目是偃師市洛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重點工程之一,橋北部距離中國二里頭遺址夏都博物館不到2公裡,未來將作為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周邊出行閉環道路的東部通道。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  今日,我國文物事業發展又迎大事、喜事。洛洛陽偃師,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同步開園,中國最早的王朝圖景得以生動呈現。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是1959年二里頭遺址被發現以來新的裡程碑。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繼發現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小城外,又發現了50萬平方米的大城及大面積夯土建築遺存、奠基坑,出土有陶器、玉器及銅器殘片;河南禹州瓦店遺址規模超過100萬平方米,發現有壕溝、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和大量祭祀遺存,出土有卜骨、玉器、列觚等重要遺物。它們的發現為探討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線索。
  • 一起「漫遊」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洛陽偃師翟鎮二里頭遺址區南300米處,是集中展示夏都文化、二里頭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 第二展廳分為「鑄鼎象物」「禮以酒成」「奉玉成禮」「樂以相和」「龍騰華夏」「兵戎森森」「慎終追遠」等單元,通過60年來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大型紀錄片《找尋夏墟》、二里頭考古不同時期的發掘工具和研究設備展示
  • 保護二里頭遺址 傳承中華文脈
    開館一月有餘,國內外遊客匆匆趕往這裡——一個名叫「二里頭」的地方。  從多元到一體的「核心與引領者」  狗尾草、紫蘇、側柏、油松、葡萄、菱角、酸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第三、第四展廳內,各種植物種子的炭化標本讓人驚喜不已,3800年前二里頭人的生活圖景在腦海中被不斷編排。
  • 倏忽一甲子 數代考古人——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
    嵌片楔狀斜邊、多樣幾何形、標準化及微型品和工藝的誕生代表著二里頭嵌片技術的革命,衍生了二里頭綠松石工藝的高峰。鄧聰通過對賈湖遺址及二里頭遺址出土綠松石製品進行分析,推測綠松石八至九千年前已經在中國的黃河上遊和下遊出現,在青銅器時代達到最高峰。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遊玩攻略
    在這近百座博物館中最值得介紹的就是於2019年10月20日起對外開放的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啦!本文為「享遊洛陽」為您帶來的關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多方面的介紹及遊玩攻略,閱讀全文大概需花6分鐘。從上面看,博物館的屋頂平面暗含了一把&34;形象,寓意二里頭遺址是探尋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證,象徵著二里頭文明是打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夏王朝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考古學時代劃分中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夏文化探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
  • 二里頭遺址:夏代文化研究的「聖地」 ——訪中國考古學會夏商專業...
    如今,通過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研究,專家已經能大致描繪出當年夏都二里頭的整體面貌。  根據二里頭遺址系統浮選獲得的植物遺存,研究者復原了二里頭時代的農業經濟面貌。如這個時期農作物的主要品種是粟、黍、小麥、大豆等,以粟為主。發現有碳化大米和稻穗圖案,說明當時種植水稻。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大量獸骨標本,說明了當時的家畜飼養狀況。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幕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鎮,總佔地208畝,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相當於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等。1959年,二里頭遺址的發掘開啟了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的新徵程。一代代考古人薪火相傳,通過考古成果證實這裡曾是規劃有序、布局嚴謹的「華夏第一王都」。
  • 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夏代墓葬!隨葬品最為豐富?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正在清理一座高規格夏代墓葬,該墓葬極有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9日,「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年工作總結交流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召開。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不僅介紹了二里頭遺址顯現多網格式布局的新發現,還透露了一項重要工作——該隊正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內清理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
  • 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
    新華社鄭州8月20日電  題: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新華社記者桂娟、雙瑞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將在世人面前展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個聽起來平平無奇卻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耀眼的名字。發掘60年來,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之最」,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不斷向前推進。
  • 二里頭考古六十年
    60年來,二里頭遺址的鑽探發掘工作持續不斷,一次又一次的驚人發現,刷新著「中國之最」,讓中華文明史不斷溯源向上。  1 尋找夏文化,發現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故事要從1959年5月16日說起。
  • 言說歷史|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夏朝歷史有重大意義!
    (1-02-07-1)在中國早期國家的探源中,夏代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早在20世紀中葉,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根據《竹書記年》中的傳說和《史記》的記載,將夏代列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二里頭遺址的發現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境內洛水南岸的二里頭村南。遺址以二里頭村為中心,其範圍包括洛水以南的四角樓村北許村和餵羊莊之間,東西約有2.5公裡,南北約有1.5公裡 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遺址依山臨水,東阻成皋(gao),西擋崤(xiao)函,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十分險要。
  • 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出土罕見青銅器
    24日,記者從新疆若羌縣文物局獲悉,若羌縣近日從米蘭遺址發掘出土一件龍頭鳳尾青銅器,外觀和組構特徵與古代青銅器「斧鉞(yuè)」極為相似。圖據百度據若羌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局長孟捍高介紹,這件從米蘭遺址發現的青銅器中間帶圓孔,圓孔直徑2.6釐米,一頭似扇形的斧,寬8.4釐米,上方有鏤空的V字形花紋,另一頭似錘,呈橢圓形
  • 探訪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個鄉村旁的國家級博物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將於10月19日開館,20日正式對遊客開放。屆時,遇上小夥伴,一起去探秘最早的中國吧! 小編於近日提前探訪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先一起來看看吧!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是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0月開放
    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10月19日的周六將舉行開館儀式。遺址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