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2020-12-21 騰訊網

「蝙蝠,穿山甲,果子狸......」

近期來源於這些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著實讓人類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危機。

但實際上,這些小動物著實無辜!

作為哺乳動物的它們在經歷了億萬年進化後好不容易存活到了今天,卻還是沒逃過人類的捕食......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十分不容易」的過去吧!

據科學家研究,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2.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但實際上,哺乳動物的故事開端比這還要早許多。

哺乳動物的進化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故事,我們也許不知道這個故事會在哪裡結束,但我們卻可以憑藉著化石和各種資料穿越回過去,去看看最早的哺乳動物和它們的祖先。

1

-祖先的故事-

哺乳動物的故事始於史前的湖泊和河流,那時兩棲動物首次踏上陸地。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早期祖先都被稱為羊膜動物。這些爬行動物是由兩棲動物進化而來的。與兩棲動物不同,羊膜動物可以在遠離水的地方受精和產卵。

早期的羊膜動物很小,形似蜥蜴。擺脫了必須回到水裡繁殖的限制,它們可以棲息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

羊膜動物很快分成兩個主要分支:合弓動物蜥形動物

(合弓動物的特徵是它們頭骨兩邊的眼睛後面都有一個洞)

合弓動物是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然而,真正的哺乳動物要出現還需要很長時間。

羊膜動物的另一個主要分支是蜥形動物。這些是早期的爬行動物,有一種叫雙孔亞綱的分支是現代爬行動物、恐龍和鳥類的祖先,以及史前爬行動物如蛇頸龍和魚龍的祖先。

雙孔亞綱動物的頭骨兩邊各有兩個開口,就像今天的鳥類和爬行動物一樣。(許多科學家認為,雖然今天的龜鱉目頭骨上沒有任何額外的開口,但它們的祖先卻有。)

異齒龍(盤龍類動物)

在二疊紀早期,被稱為盤龍類的早期合弓動物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大型陸地動物。

盤龍類動物的一個例子是異齒龍,一種長達4米多的頂端捕食者。

儘管異齒龍看起來仍然非常像爬行動物,但它與哺乳動物的關係更密切。

另一種盤龍類動物是杯鼻龍,一種3米長的動物,有著巨大的圓形身體和小腦袋。它的腿像爬行動物一樣伸展著,但它的頭骨兩邊各有一個像哺乳動物一樣的洞。

杯鼻龍

在二疊紀後期,盤龍類被另一組稱為獸孔類的合弓動物所取代。獸孔類動物繁盛起來,不同的分支成為掠食者、植食性動物和穴居動物。

獸孔類動物變得越來越像哺乳動物,它們的腿從身體向下伸展,而不是向側面伸展。

二齒獸

在二疊紀晚期,被稱為二齒獸的獸孔動物成為陸地上的主要動物。

二齒獸類動物的名字意味著長著兩顆長牙,它們是一個極其多樣化的動物群體。有些動物,如布拉塞龍,是大型獸群,而另一些則是小型穴居動物。

布拉塞龍

二齒獸類動物可能是溫血動物,科學家通過研究二疊紀食肉動物的糞化石,知道了二齒獸類動物可能具有毛髮。這兩個都是哺乳動物的特徵。

糞化石——恐龍糞便化石

2.5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和中生代的開始。

多達75%的物種,包括許多早期哺乳動物,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滅絕事件的可能原因包括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

一些二齒獸類動物倖存了下來,包括一頭豬大小的水龍獸,它有喙和兩顆獠牙。水龍獸是三疊紀早期最常見的陸地動物。同時布拉塞龍也經歷了大滅絕。

水龍獸

其他出現於二疊紀的獸孔目動物,如犬齒獸類,開始逐漸變得多樣化。

三叉棕櫚龍是一種生活在現在的南非的狗大小的肉食性犬齒獸類動物。它有哺乳動物的下顎和牙齒,具有特定的功能(例如,有些是用來切割的,有些是用來咬或咀嚼的,就像哺乳動物一樣)。

也有證據表明,三叉棕櫚龍有毛髮和鬍鬚,所有這些都是哺乳動物的特徵。

三叉棕櫚龍

Trucidocynodon是另一種食肉的犬齒獸類動物。和現在的大型貓科動物一樣大小是最早適應奔跑的哺乳類動物之一。

橫齒獸類是三疊紀時期出現的一個草食類犬齒獸類動物。它們分布廣泛,曾在歐洲、非洲和美洲發現過,但在侏羅紀早期就消失了。

2

-漫長演化-

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顧名思義,在這段時間裡,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活並不順利。

劍龍

在中生代三疊紀早期,被稱為初龍類的蜥形動物在陸地上建立了統治地位。

初龍類主要分為兩個組成部分:鳥頸類偽鱷類,偽鱷類包括現在還活著的鱷魚以及其他例如勞氏鱷、法索拉鱷、海鱷等已經滅絕的物種。

偽鱷類

而鳥頸類包括翼龍、非鳥恐龍和鳥類。有了這些傢伙,早期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就沒有多少生存的機會,體型較大的犬齒獸類動物也就逐漸滅絕了。

倖存下來的犬齒獸類動物體型較小,越來越像哺乳動物。大約2.25億年前,第一種真正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

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夜間活動的食蟲動物(以昆蟲為食),外表與今天的齧齒動物相似。

齧齒動物

早期的哺乳動物是卵生動物有袋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在後來被分支出去,今天的單孔類動物成為了唯一的現代卵生哺乳動物。

中國尖齒獸可以被認為是最早被發現的哺乳動物之一,它生活在大約1.93億年前的中國。

它很小,形如齧齒動物,是一種非常早期的哺乳動物或哺乳形類:它的牙齒不斷被替換(不像現代哺乳動物的牙齒),並且幾乎可以肯定它會下蛋。

摩爾根獸

摩爾根獸是"第一個哺乳動物"的候選者之一。第一塊摩爾根獸化石是在威爾斯發現的,但後來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了其他的。這是一種卵生動物,不包括尾巴長度,約10釐米長。外表像鼩鼱的摩爾根獸,用奶餵養它的幼崽,可能還有長有毛。

第一批哺乳動物在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這次大滅絕滅絕了地球上大約一半的物種。而恐龍、早期的鱷魚和翼龍倖存了下來。

恐龍統治了侏羅紀和白堊紀。

恐龍的成功主宰意味著大多數哺乳動物變成了夜行性和食蟲性(以昆蟲為食)。這被認為是許多哺乳動物特徵背後的潛在原因,即所謂的「夜行瓶頸」理論

夜間狩獵需要靈敏的嗅覺、聽覺和觸覺。擁有外耳和鬍鬚對與恐龍生活在一起的小動物非常有益。以昆蟲為基礎的飲食需要有能夠抓住並碾碎靈活獵物的牙齒。如果是溫血動物,哺乳動物就能在夜間捕食,因為夜間對於冷血爬行動物來說太冷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哺乳動物都是體積小、躲躲藏藏的食蟲動物。化石證據表明,一些侏羅紀哺乳動物如獺形狸尾獸霍爾丹齒獸是半水棲的食魚動物。

巨爬獸生活在白堊紀的中國,是當時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這種食肉哺乳動物以小型恐龍為食,其身長竟超過一米,體重達14公斤。

其他的一些白堊紀的哺乳動物由於可以滑翔,會在白天活動。

獺形狸尾獸

雖然恐龍曾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動物群體,統治了數百萬年,但它們的統治最終結束了。

恐龍和中生代的終結伴隨著大約6600萬年前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來。這一事件被認為可能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導致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

受影響的不只是(非鳥類)恐龍。翼龍、蛇頸龍和鸚鵡螺等軟體動物滅絕了,許多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植物也被消滅。

3

-時代的到來-

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和新生代的開始。

隨著恐龍的消失,哺乳動物的繁盛成為了可能。

倖存的哺乳動物都是體型小,像鼩鼱一樣的動物。

然而,現在幾乎沒有爬行動物的競爭,它們很快就多樣化了。

哺乳動物經歷了適應輻射,這將使它們不僅在陸地上,而且在水裡和空氣中,填補許多新的生態位。(如果某一類群的趨異不是兩個方向,而是向著各種不同的方向發展,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條件,這種多方向的趨異稱為適應輻射)

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哺乳動物幾乎統治了陸地上的所有環境。在古近紀和新近紀,所有現存的哺乳動物目都已建立

因此,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而新生代被稱為「哺乳動物的時代」

有人說:「蝙蝠已盡到最大努力演化成如此相貌,以一己之力封印病毒千年,晝伏夜出,努力扮演一個孤獨的潘多拉盒子。萬萬沒想到…還是沒有逃出人類的魔掌......」

經歷了數億年辛苦進化,哺乳動物好不容易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珍惜它們呢?!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Active Wild

- END -

歡迎添加小桔

相關焦點

  • 地殼演化簡史第5篇:新生代——人類開始出現的時代
    由於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使得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所以叫做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生物也因生境的變化而出現更替和演化。4、植物界,老第三紀被子植物大發展,植物群落由單調的針葉林轉變為常綠闊葉林。由於適應了乾冷氣候,許多地方的植被發生了旱生化現象。新第三紀初,出現了以單子葉草本植物為主的草原,第四紀又出現了苔原。5、動物界哺乳類空前繁盛。哺乳動物取代恐龍佔據生態位優勢,演化出今天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種群。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這條演化之路延續到現在,包含有蝙蝠、貓、犀牛、鯨、牛、穿山甲、鼩鼱、刺蝟等迥然不同的哺乳動物。」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比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早大約300萬年。之前的研究曾假定演化速度近似為常數,利用現今哺乳動物的分子數據倒推。這個時間比先前各類研究給出的結論晚了兩千萬年。
  • 讀《生命簡史》有感: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生命簡史》  [英]理察·福提著  高環宇譯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生命簡史》作者理察·福提是英國資深古生物學家,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至退休他曾任倫敦地質學會主席,畢生與地質研究為伴,在三葉蟲與筆石動物、節肢動物演化、奧陶紀古地理重建與地層對比、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  福提還是地學科普達人,除了這本《生命簡史》,他撰寫的《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藏匿的風景》《三葉蟲:演化目擊者》《地球:一段親密的歷史》等系列科普著作影響同樣深遠。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新生代的哺乳動物類群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早在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恐龍剛剛登上生命演化舞臺的同時
  •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動物》:關於哺乳動物的經典科普書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動物》立體書封    與法布爾《昆蟲記》、布封《自然史》鼎足而三的博物學經典之作《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動物》內容出自著名皇家博物學家約翰·亞瑟·湯姆森1922年的傳世著作《科學簡史》(1~4卷)中《簡明自然史》的部分內容。這不僅是一本不朽的科普著作,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在這本關於哺乳動物的經典博物學著作中,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並沒有把人收入其中。在他翔實的觀察與記錄中,我們走進全球各地哺乳動物的生活,了解它們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獨特本領。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 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帶來線索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大陸」的一具完整哺乳動物骨架。該骨架是岡瓦納獸目的首個近乎完整的骨架,這項發現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帶來了線索。岡瓦納的中生代(2.52億—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化石記錄,遠遠不及北方超級大陸勞亞古大陸。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與此相比,哺乳動物中耳則由錘骨、砧骨、鐙骨形成聽骨鏈,外鼓骨支撐鼓膜收集聲音,下頜由一塊齒骨構成,形成齒骨-鱗骨頜關節。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聽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哺乳動物的演化提供新的線索
    昆明動物研究所及哥本哈根大學張國捷、浙江大學周琦和阿德萊德大學Frank Grutzner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Platypus and echidna genomes reveal mammalian bi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表了鴨嘴獸和短鼻針鼴(後簡稱針鼴)的基因組,並利用其信息對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單孔目性染色體演化進行了分析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事實上,蝙蝠演化雖然細節不清楚,但總體路線是明確的,現有科學發現已經足夠否定老鼠起源說或翼龍起源說了,作為科普作者,應明確對這些錯誤說法說不。,很多哺乳動物也在這場大災難中遭到重創,真獸卻損失很小(僅14%)。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
  • 哺乳動物都是四條腿的,那為什麼沒有六條腿的哺乳動物呢?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其學名是哺乳綱(Mammalia,來自拉丁文「mamma」,意思是乳房)。哺乳動物的特徵是具有乳腺(無論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動物的乳腺高度發達。
  • 哺乳動物都是四條腿的,那為什麼沒有六條腿的哺乳動物呢?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其學名是哺乳綱(Mammalia,來自拉丁文「mamma」,意思是乳房)。哺乳動物的特徵是具有乳腺(無論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動物的乳腺高度發達。
  • 哺乳動物起源於三疊紀晚期
    該文報導了在中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並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的三個新種,分別是Shenshoului(陸氏神獸),Xianshoulinglong(玲瓏仙獸)和Xianshousongae(宋氏仙獸)。這些屬種,都屬於已經絕滅的「賊獸目」,一個特別的、迄今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動物類群。研究表明,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 「小短手」萌生記:阿爾瓦雷斯龍演化簡史
    那恐龍裡面,最短的也是最簡單的小手,就屬於一類對於大眾來說毫無名氣,但卻一直是恐龍學家心目中最詭異的一類恐龍:阿爾瓦雷斯龍阿爾瓦雷斯龍類,可以說是獸腳類恐龍中最為奇葩的一個演化支。此次研究極大的豐富了阿爾瓦雷斯龍類種類,尤其是原始阿爾瓦雷斯龍類,從簡手龍屬一個「獨苗「,到敖閏龍、簡手龍、半爪龍、西域爪龍和吐谷魯龍的」五子登科「,這使得我們對阿爾瓦雷斯龍類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的演化歷程,第一次有了詳細的了解。
  • 鯨的起源與演化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事實上,蝙蝠演化雖然細節不清楚,但總體路線是明確的,現有科學發現已經足夠否定老鼠起源說或翼龍起源說了,作為科普作者,應明確對這些錯誤說法說不。,很多哺乳動物也在這場大災難中遭到重創,真獸卻損失很小(僅14%)。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是不是胎生已經不可考。考慮到今天的哺乳動物仍有卵生的種類,最初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可能性更大。恐龍時代同時生活著大量哺乳動物,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好幾十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相信還有更多的原始哺乳動物沒有形成化石或還沒有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