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2020-12-2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人類有三塊聽小骨,是身體裡最小的骨骼,而通過對這兩個標本的研究,我國科學家發現它們的中耳聽小骨與現在已知的哺乳動物中耳類型差別很大,說明哺乳類動物聽小骨獨立進化了多次。

  14日中午,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14日零點網上發出。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

  難覓蹤跡的神秘夜行哺乳動物

  賊獸是一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晚侏羅紀。雖然在北方大陸都有化石記錄,但它卻是哺乳動物當中的一個神秘分子。賊獸是哺乳動物最早的類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標本就在歐洲發現。從那以後,儘管有不斷的報導,但幾乎所有的標本都只有單個的牙齒。直到1997年,在格陵蘭的晚三疊紀地層中,才發現了保存比較好的齒列、下頜和一些肢骨標本。由於賊獸的牙齒形態非常特別,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哺乳動物,但它們比較確定的分類地位一直都不清楚。2013年,燕遼生物群的樹賊獸報導在《自然》雜誌發表,才揭開燕遼生物群中賊獸這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的重要形態學特徵。它們適應樹棲、具有滑翔行動能力骨骼形態和皮翼,也讓人們見識到在侏羅紀就開始的哺乳動物的演化。

  復原圖。資料圖片

  此次研究的標本阿霍氏樹賊獸,以哺乳動物中耳研究著名學者阿林和霍普森的姓命名,是賊獸的一個新種。韓剛告訴記者,這個新種的模式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南石門村地點,時代是晚侏羅紀早期,屬於燕遼生物群。標本展示了這類哺乳動物中耳的形態結構,並保存了迄今為止最好的皮翼和毛髮印痕。雖然保存的化石標本,不是這個動物滑翔中皮翼完全展開的狀態,但也非常清楚地展現了皮翼展開的基本形態。它們前後肢各段骨頭都有伸長的趨勢,肢體的骨骼纖細,前後肢之間的主翼膜、頸部和前肢以及尾部和後肢間的翼、皮翼上有規律排列的毛髮,與現生的有袋類、齧齒動物中的滑翔物種非常接近。這些皮翼和毛髮,受到複雜肌肉的控制,讓空中滑翔和樹上活動輕鬆自由。

  五塊微小聽小骨留下進化之謎

  人類所有骨骼中,形成最早的是三塊聽小骨,它們在人類骨骼中最小。此次發現阿霍氏樹賊獸標本所保存的中耳結構異常珍貴,標本的中耳一共有五塊骨頭,而這些微小的骨骼,基本上保存在它們原始的位置。

  「目前,這樣的完好保存可能絕無僅有」,韓剛說,研究從2014年年初開始,當時研究皮翼比較好的第一塊標本,但很遺憾頭骨破壞,雖經過修理也無法復原。經過一年多不停地尋找,終於在2015年10月發現了第二塊保存完整的標本。韓剛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圓博士、畢順東博士、王原青博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教授組成的課題組深入研究發現,標本中耳的結構不僅是哺乳動物中最早的記錄,也是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記錄。

阿霍氏樹賊獸化石標本。

  哺乳動物的中耳由鐙骨、砧骨和錘骨構成,相比爬行動物只有一塊骨頭的中耳更加複雜。因此,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動物演化中的一個經典課題。1837年開始,人們就認識到這些哺乳動物聽小骨,由爬行動物與頜關節有關的幾塊骨頭演化而來。研究發現,在阿霍氏樹賊獸的中耳中,除了在爬行動物頭骨中可找到同源的上鐙骨、砧骨、錘骨和外鼓骨外,還多了一塊骨頭,被鑑定為上隅骨。「目前,沒有研究能夠回答,似哺乳爬行動物下頜中的上隅骨的歸宿。」韓剛說。

阿霍氏樹賊獸化石標本。

  「上隅骨的存在,說明在哺乳動物耳區的演化過程中,上隅骨曾經在賊獸這一個類群中進入到耳區,成為聽覺器官的一部分」,韓剛說,在別的哺乳動物中,尤其在早期類群中,上隅骨也可能存在於它們的中耳,但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則和別的骨頭癒合甚至丟失。這個新的發現,對古生物學家有啟發性的意義,在探索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過程中,將積極推動上隅骨的歸宿研究。

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介紹阿霍氏樹賊獸化石研究情況。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將改變哺乳類中耳演化認識

  此外,它也會對發育生物學家提供信息。韓剛告訴記者,阿霍氏樹賊獸中耳的鐙骨、砧骨、錘骨和外鼓骨,和現在已知的哺乳動物中耳中的相應骨頭在形態上都有很大的差別,代表了一個全新的哺乳動物中耳類型,這個類型的產生,可能和賊獸特殊的下頜關節的形成與牙齒的咀嚼運動模式有關。阿霍氏樹賊獸中耳的發現,將會改變人們現有對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認識。阿霍氏樹賊獸聽小骨和現生哺乳動物獸類,單孔類的中耳,從系統發育的角度看,應該是各自獨立演化獲得的,說明中耳聽小骨這樣精細而且具有重要感知能力的結構,在哺乳動物中獨立演化了多次。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15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飛出恐龍的陰影——侏羅紀滑翔哺乳動物新發現
    它們均屬於哺乳動物演化初期的絕滅旁支——賊獸類中的艾榴齒獸類(Eleutherodontidan),代表了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約1.6億年的侏羅紀。它們的發現讓人們意識到,早期的哺乳動物生態多樣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 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露真容
    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獸孔類動物變得越來越像哺乳動物,它們的腿從身體向下伸展,而不是向側面伸展。 二齒獸 在二疊紀晚期,被稱為二齒獸的獸孔動物成為陸地上的主要動物。
  • 英媒:中國發現侏羅紀時期飛行哺乳動物化石 能輕鬆滑翔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 英媒稱,在1600萬年前的中國,在有恐龍居住的茂密叢林裡,兩隻類似飛鼠的毛茸茸的動物在樹林間滑翔。這表明,即使在周邊環境如此危險的情況下,早期哺乳動物仍可能成功地在空中飛行。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到了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白堊紀,有袋類和真獸類都已經出現了,這些哺乳動物幾乎沒有疑問是胎生的,下面試舉兩例。阿法齒負鼠,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北美,後獸下綱負鼠目的原始成員,體長約30釐米,雜食性,以水果、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 早期哺乳類的「演化大爆炸」
    這塊化石屬於老鼠大小的胡氏遼尖齒獸。它和來自中國北方地區的很多其它化石一起讓我們對哺乳類特徵的演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圖片來源:J. Meng et al.2006年,孟津團隊報告3了第一種會滑翔的哺乳動物——生活在1億6400萬年前的翔獸(Volaticotherium屬),它們與現存的鼯鼠一樣有著由毛茸茸的皮膚構成的翼膜。2017年,羅哲西團隊4,5在滑翔哺乳類的名單裡又增添了翔齒獸(Vilevolodon屬)和祖翼獸(Maiopatagium屬),它們生存的年代相近,並且都屬於一個叫賊獸的類群。
  • 我國科學家發現最早會飛哺乳動物
    本報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齊芳)1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考古新發現――翔獸,這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也是迄今唯一的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哺乳動物。這一發現將飛行哺乳動物的歷史推前了至少7000萬年,此前最早的記錄是距今大約51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
  • 中生代哺乳動物吃什麼?那時出現任何進化偏差,動物世界將大變樣
    中生代哺乳動物是距今5.5百萬年前的各個不同門類的哺乳動物總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自然分類。眾所周知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八大明星,包括:歐亞皺紋齒獸,似叉骨祖翼獸,奧氏摩爾根獸,雙缽翔齒獸,宋氏仙獸,攀援靈巧柱齒獸,以及中華侏羅獸。
  • 遼寧建昌出土1.6億年前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圖)
    歸類:被斷定為有胎盤類真獸類哺乳動物該化石不僅保存著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還保存了長約2.2cm的不甚完整的頭骨、部分頭後骨架以及殘留的軟體組織印痕,如毛髮等。季強表示,動物保存有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表明其具有攀爬能力,這提供了早期真獸類哺乳動物演化與新的適應性有關的證據。
  • 中國古動物館將於五一期間舉辦特展及科普活動
    五一期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將為大家帶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胡氏遼尖齒獸特展一件來自中國白堊紀地層已經絕滅的小哺乳動物化石標本的發現,填補了哺乳動物中耳形成之謎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完整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14日從雲南大學獲悉,該校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畢順東領銜中美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這一科研成果,於13日在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得出中國袋獸屬於真獸類的新結論,並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的起源中心。此次新發現的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這條演化之路延續到現在,包含有蝙蝠、貓、犀牛、鯨、牛、穿山甲、鼩鼱、刺蝟等迥然不同的哺乳動物。」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比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早大約300萬年。之前的研究曾假定演化速度近似為常數,利用現今哺乳動物的分子數據倒推。這個時間比先前各類研究給出的結論晚了兩千萬年。
  • 恐龍帶羽毛,哺乳動物會滑翔?自然博物館內探索飛行的奧秘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鳥都能飛,能飛的也不全是鳥,會飛的動物和植物遠遠比人們想像的多,飛行的複雜程度不亞於生命的演化。人類還能飛嗎?到底什麼時候出現了會飛的動物?現在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嗎?為什麼羽毛的第一功能並不是飛行呢?放暑假了,不妨走進自然博物館探索「飛行的奧秘」,從中找尋答案。
  • 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它們的門齒和臼齒與那些嚙齒類相似,但在演化時間上多瘤齒獸比新生代的嚙齒類早的多。不過一般來說,多瘤齒獸是可以以任何事物為食的雜食者,或者是成功開拓了其它脊椎動物無法開拓的植食生境的植食者,主要得益於它們多種化的食性和運動適應方式。多瘤齒獸成為中生代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幾乎佔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一半。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傳統觀點認為真獸在大型化進程上落後於地棲鳥和陸棲鱷,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表達過類似觀點,但這很可能不是事實。早古新世中獸相當強勢,它們在亞洲和北美,都在恐龍滅絕後300萬年內演化出了狼甚至雌獅大小的食肉動物(至少是雜食性的)了。
  •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展覽重新開放 化石標本數量增多
    明星展品「黃河象」新布展改造的《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整體色調採用了米黃色系,選用該色系是源於古哺乳動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層中巖石的顏色。展覽入口處序廳的主題展標的設計理念選擇了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劍齒虎捕食大唇犀的造型,通過骨架的形式再現了古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的典型生活場景。
  • 大型的肉食性陸生哺乳動物 安氏中獸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型的肉食性陸生哺乳動物 安氏中獸了解一下 安氏中獸 又名安氏中爪獸或安氏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它們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安氏中獸生存於4500-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