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帶羽毛,哺乳動物會滑翔?自然博物館內探索飛行的奧秘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裡出土的國畫上有嫦娥奔月,古希臘神話中也有伊卡洛斯飛得太高導致羽翼融化墜入愛琴海的飛翔故事……這些反映的都是人類自由翱翔的夢想,空中的鳥、身邊的昆蟲,還有天上的白雲,這些都足以引起人們對飛行的幻想。但是為什麼鳥能飛,人卻不能?是咱們沒長翅膀還是沒有羽毛呢?很多人大概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鳥都能飛,能飛的也不全是鳥,會飛的動物和植物遠遠比人們想像的多,飛行的複雜程度不亞於生命的演化。人類還能飛嗎?到底什麼時候出現了會飛的動物?現在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嗎?為什麼羽毛的第一功能並不是飛行呢?放暑假了,不妨走進自然博物館探索「飛行的奧秘」,從中找尋答案。

觀展·亮點戴上VR設備

體驗飛翔的感覺

隨著暑假的到來,北京自然博物館也迎來了客流高峰,每天博物館都會迎來大量的學生客流。為了更好地激發孩子們探索飛行奧秘的興趣,此次展覽現場廣泛使用了多媒體及VR技術。除了觀看化石、標本,閱讀文字介紹外,通過設立在現場的多個觸控螢幕,觀展者可以觀看視頻、聽取講解的方式了解到多種鳥類、昆蟲的飛行模式及原理。對於一些早已滅絕的鳥類,現場的大屏幕及投影設備也對其進行了還原,只需按下按鈕進行選擇,已經滅絕的鳥類便會飛入大屏幕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除了傳統的觸控螢幕及投影設備外,近些年尤為流行的VR設備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中。戴上VR設備,觀展者飛躍叢林、穿過河流,仿佛化身一隻自由翱翔於天際的小鳥,可以親身體驗到飛翔的感覺。

觀展·解碼首次亮相

根據小盜龍化石還原帶羽毛恐龍

高山禿鷲、馬來飛蜥,還有帶翅膀的蟑螂……從國家一級活體標本到億萬年前的生物化石,一進展廳,形形色色的飛行生物映入眼帘。「展覽從去年開始策劃,主要是想把飛行作為生物的生存特徵總結歸納一下,此外還有一些古生物上面的研究新成果想在這裡向大家展示。」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張玉光博士說。

說起展廳最大的亮點,要數首次亮相的通過化石研究還原出來的帶毛恐龍,我國有關帶毛恐龍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登上了著名期刊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過去人們一直以為羽毛是鳥類特有的,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材料不斷被發現,尤其是近20年來,在東北地區發現了多種帶有原始羽毛的恐龍,說明羽毛跟恐龍也是有『姻緣』的,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鳥類起源、羽毛起源、飛行能力演化等關鍵問題的看法。」張博士介紹。

在展廳的一角,玻璃展示櫃裡就有一隻「帶毛恐龍」。它是根據上世紀90年代在東北遼西地區出土的、距今1.25億年的地層中發現的帶毛恐龍化石小盜龍為原型還原出來的。它個頭兒似鷹,通體黑色,羽毛帶著金屬光澤,細心觀察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在於後肢上也長著羽毛,研究人員對此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便於飛行,不應該在腳上也長出羽毛來,而研究人員又發現,小盜龍的腳趾拇指與其他腳趾形成對握,意味著它可以抓握樹枝。經研究推測,小盜龍很可能從陸地行走逐漸進化為攀樹而生,經過漫長的進化,隨著飛行能力逐漸增強,小盜龍甚至可以平地起飛。

「通過早期小盜龍後肢的形態可以推測它進化成鳥類的一些行為,是逼不得已上樹,或是樹上的風景更好!此外還能引發一些思考,比如有羽毛就能飛嗎?不見得,小盜龍之前可能就不會飛啊,他的羽毛最初可能是用來禦寒的。再來看孔子鳥化石復原模型,雄鳥多出兩根非常長的尾羽,所以你會發現最初羽毛也有可能是來區分性別的!」張博士說。

細節爭議

始祖鳥和孔子鳥 誰是鳥類的祖先

一提到鳥類的祖先,脫口而出三個字「始祖鳥」。的確,科學家們最早認為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它們在1億多年前的德國巴伐利亞謝湖上空飛翔。然而自1861年始祖鳥的化石被發現以來,它就備受爭議。比如始祖鳥像鳥類一樣擁有帶羽毛的翅膀,還保留了很多爬行類動物的特點,包括長而多骨的尾巴,還有牙齒,這些特點都讓人認定它是鳥類的祖先。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只是長了毛的恐龍。除了始祖鳥,展廳還展示了大名鼎鼎的孔子鳥化石,而在已公開的標本中,孔子鳥因骨骼結構完整,並且有著清晰的羽毛印記,因此也被認作是鳥類祖先。

那麼始祖鳥和孔子鳥到底誰是今天鳥類的祖先呢?在展覽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19世紀發現的孔子鳥羽毛化石,讓我們一度認為但凡有羽毛應該就會飛。後來又發現了它的很多骨骼,經過研究發現,其實它並不會飛。而且很多人會觀察到孔子鳥腿上已經沒有羽毛了,是不是意味著它與小盜龍相比已經進化很多了?其實不然,孔子鳥甚至出現在小盜龍之前,但卻有了現代鳥的特徵——變牙齒為喙,儘管如此,孔子鳥在進化中還是被淘汰了。」 張博士說。

張博士表示,古生物研究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鑲嵌式進化,可見生物的進化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許與孔子鳥相比,始祖鳥更像是鳥類祖先,但始祖鳥如果被認定為帶毛的恐龍,那麼恐龍就應該是鳥類的祖先。未來,通過越來越多研究成果及更多的標本比對,或許可以進一步說明這些生命的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最終匯聚成一個個生命個體。張博士認為,這或許就是展覽帶來的啟示。

孔子鳥化石標本

嚮往飛行

貓猴等哺乳動物也會短距離滑翔

展廳中還有一塊區域引人駐足,那就是哺乳動物也嚮往飛天。哺乳動物中能飛行的種類有很多,如嚙齒類的鼯鼠、皮翼類的貓猴、有袋類的大袋鼯,以及翼手類蝙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唯有蝙蝠才具備主動飛行的能力,其他的只是短距離的滑翔。展廳中還系統介紹了翅膀上不同羽毛的形態、作用以及皮翼哺乳動物的滑翔原理。

據張博士介紹,哺乳動物在三疊紀開始出現,雖然它們在中生代始終保持著較小的體形,但卻在侏羅紀經過演化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習性,近年來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現的哺乳動物豐富多樣,有會爬樹的,有地穴式生活的,也有在水中遊泳的,還有能在空中滑翔的。

展覽·幕後珍稀化石精美標本來之不易

此次在飛行的奧秘展廳內,展出了種類繁多、宏偉壯觀的各類展品。遠至1.6億年前的精美化石,近至近現代仍存於世各類猛禽的標本,觀展者都可以在這裡近距離地接觸。張博士表示,「展廳內的這些化石標本能夠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化石集中出現首先需要出土地氣候溼潤,有大量生物聚集,此外火山噴發產生的大量火山灰以及適當的高溫也對化石的形成至關重要。火山灰在第一時間可以將生物覆蓋,防止風化、氧化的發生,適當的高溫會將標本蒸乾,使標本不會發生腐爛。諸如此類的先天條件湊在一起,再加上後續的尋找、發掘,才使得這些古老、珍貴的化石有機會展示在觀眾的眼前。」離開古化石,視線轉移到更具衝擊力的近現代鳥類標本上,高山兀鷲、雕鴞等多種珍稀鳥類的標本能夠聯袂出現,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展現在觀眾的眼前尤為不易。「這些猛禽大都位於食物鏈頂端,數量本就稀少,如今有不少已經成為了國家一、二級的保護動物。能夠讓觀眾在視頻、圖片之外近距離觀賞這些猛禽的風採,也是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觀展提示時間:展期至8月19日,每日9時至12時、13時至16時,17時閉館(周一閉館)

地點:自然博物館一層臨時展廳

門票:分時段免費預約參觀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曲經緯 陳聖禹 甘南 攝 張存 製圖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雙缽翔齒獸復原圖 趙闖 繪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英媒:中國發現侏羅紀時期飛行哺乳動物化石 能輕鬆滑翔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 英媒稱,在1600萬年前的中國,在有恐龍居住的茂密叢林裡,兩隻類似飛鼠的毛茸茸的動物在樹林間滑翔。這表明,即使在周邊環境如此危險的情況下,早期哺乳動物仍可能成功地在空中飛行。
  • 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露真容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飛出恐龍的陰影——侏羅紀滑翔哺乳動物新發現
    這項研究讓我們了解到,遠在1.6億年前,剛演化出來不久的某些原始哺乳動物已經能夠張開皮翼,英勇地飛出恐龍龐大的陰影。這項研究由孟慶金研究員和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共同完成,化石標本收藏於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
  • 動物科普:動物的滑翔和飛行
    動物開始飛行與幾億年前,今天,空中充滿了各種滑翔和飛行的動物,有些體型大而且強壯,還有一些則是肉眼幾乎看不到,有些動物會滑行,只有昆蟲,鳥類和蝙蝠才能真正飛行,它們用肌肉張開翅膀,飛行和降落,昆蟲的數量比其他飛行者多幾百萬倍,它們的小體型使得其在空中可以自如飛行,蝙蝠可以飛得很快而且很遠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14日中午,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14日零點網上發出。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
  • 我國科學家發現最早會飛哺乳動物
    本報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齊芳)1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考古新發現――翔獸,這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也是迄今唯一的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哺乳動物。這一發現將飛行哺乳動物的歷史推前了至少7000萬年,此前最早的記錄是距今大約51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
  • 斯坦福打造鴿子機器人,原來飛行的秘密藏在羽毛裡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我們都知道鳥類的飛行能力,主要靠的是一對翅膀。但其實,它們的羽毛在飛行過程中,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們一直在探索,卻困擾良久的問題——無法高度復刻精細的羽毛狀翅膀。剛剛,斯坦福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半生物鴿子機器人——PigeonBot。
  • 自然博物館還原真實場景的「恐龍樂園」,還能展示整個自然生物界
    如果寒假想帶孩子了解神秘的恐龍世界,我推薦自然博物館。這是我小時候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今我又帶著女兒故地重遊。走進這座能看出歲月痕跡的大樓,記憶中的場景瞬時閃回:小學時二年級時,站在這裡第一次看到巨大的馬門溪龍骨架充滿了展廳,當時被震撼到無法言語。現在,我抱著女兒,在這個展館裡,記憶中的大恐龍還在,這次換成女兒睜大了雙眼,驚訝地盯著這個龐然大物。
  • 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當然,會飛的也不一定都是鳥類和昆蟲,在哺乳動物中,也有會飛的,比如最近「特火」的蝙蝠。那麼,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呢?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說幾種「假飛」的哺乳動物。「假飛」的哺乳動物從已知的生物看,哺乳動物確實是進化相對完美的一大類動物,我們人類就是典型的哺乳動物。
  • 早在白堊紀時期,便已出現會飛的哺乳動物了?它可能是蝙蝠先祖
    據研究人員分析,這塊鳥類化石來自於白堊紀時期,是今天已知的鳥類中最古老的一種,而「始祖鳥」因為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是鳥類,我們更傾向於把它認為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科研人員提到,他們從發現的「甘肅鳥」化石中獲得了對早期鳥類的一個大致性了解,可以得到不少關於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環境的有用信息,填補了早期鳥類資料的空白。
  • 親近自然,成都市第三十七幼兒園帶領幼兒探索「秋天的奧秘」
    成都市第三十七幼兒園晨間活動時,孩子們被風吹落的樹葉吸引了注意力,深秋季節的環境變化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此,幼兒園自觀察「落葉」這一現象發端,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秋天主題系列活動。孩子們在走廊、操場觀察植物葉片的顏色變化,了解不同植物在季節變化中的差異性;欣賞樓梯間牆壁上的樹葉拼貼畫;在老師的帶領下觀察樹葉的結構,探索落葉的「奧秘」。
  • 飛行也大有講究 清北書院告訴你飛行小常識
    藉助翅膀的力量我們最多實現滑翔......所以,在時間漫長的河流中,我們的祖先能做的只是仰天長嘆,看看那些瀟灑的飛行動物……  在會飛翔的動物中,主力軍其實是昆蟲。  鳥類的飛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呢?首先是覆蓋在鳥類的體表厚厚的羽毛,這些羽毛不僅僅是用來保溫的,還是飛行的基礎條件,鳥的羽毛歸為四種基本類型:體羽、絨羽、翼羽和尾羽。體羽覆蓋全身,其流線型的輪廓適於飛行。體羽下面是絨毛狀的絨羽,它留住空氣,在皮膚上形成一個保暖層。尾羽和翼羽用於飛行。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它們通常晝伏夜出,以昆蟲為食,並演化出了一些特別的活動方式,如在樹叢間攀爬、滑翔。哺乳動物身上集合了諸多最優秀的解剖和生理特徵,如大腦發達、牙齒分工、體溫恆定、胎生和哺乳,到白堊紀晚期,哺乳動物已經構建起了完整的群體系統,這是它們今後「改朝換代」的本錢。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古生物學家們在遙遠的懷俄明、巴黎、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地發現了蝙蝠令人驚嘆的完整骨骼的化石。
  • 毒王蝙蝠為什麼這麼毒,可能是為了飛行,不得不做出的犧牲!
    在我們的印象中,會飛的動物屬於鳥類,鳥類屬於脊索亞門的鳥綱,而蝙蝠屬於脊索亞門中的哺乳綱,那麼屬於哺乳綱的蝙蝠為什麼具有飛行的能力呢?蝙蝠為什麼會飛?據考察,蝙蝠可能是生活在樹上的這支哺乳動物演化而來,蝙蝠的飛行方式和已經滅絕的翼龍相似,都沒有羽毛,而是用翼膜來飛行。下圖為翼龍復原圖。從蝙蝠的骨骼上看,它的翅膀是從前肢演化的,其中指骨非常長。
  • 玩轉春節|北京自然博物館2020年春節活動預告
    主題講解——似鼠非鼠鼠年到啦,北京自然博物館的九隻小「鼠」跟您一起迎新春!雖然外表看似像鼠,它們卻是與恐龍同期生存在地球上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它們與鼠一樣有著多才多藝的特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2020年庚子鼠年,讓九隻「似鼠非鼠」的它們跟您一起鬧新春!
  • 林州滑翔五一小長假飛行指南!
    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五一小長假期間的飛行指南,不管您是一個人訪問飛行,還是兩個人體驗飛行;不管您是想體驗滑翔傘的自由還是熱氣球的浪漫,林州滑翔竭盡所能為您達成所願!對了,還有熱氣球,熱氣球的浪漫不止在歐洲。以太行山為背景的漂遊,在浪漫之外又平添了幾許壯美和震撼!
  • 動物「徵服」天空的第一步,那些嚮往飛行的動物!
    在滑翔之前,它們先呼出自己肺部的氣體,把自己的肋骨展開,拉緊全身的皮膚,使身體扁平,同時把腹部彎曲成凹狀,把空氣壓向下方形成一個「氣墊」,以一個傾斜的姿勢滑翔,像一片葉子一樣,自然飄向地面或草叢中,滑翔距離可達50米遠。有時候,它們也會從一株高大的樹木滑翔到一株較矮的樹木上。不過,它的滑翔能力不如飛蜥,飛蜥能夠從一株平行地滑翔到另一株,而滑翔蛇卻不能,只能斜著向下方滑行。
  • 鳥類高空飛行的秘密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一旦加壓艙失控,艙內乘客會不自覺進入休克狀態,導致暈倒,後果不堪設想。想想那些伴隨天空的鳥兒,即使在接近10000米的高度,他們仍然可以飛行幾十小時。鳥類能很好地適應稀薄的空氣,在飛行中消耗大量能量的情況下中仍能保證自己的氧氣供應,所有這些都是由於卓越的呼吸系統:雙重呼吸(dualre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