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建昌出土1.6億年前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圖)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中華侏羅獸復原圖

遼寧建昌出土的1.6億年前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

中華侏羅獸近日獲英國《自然》雜誌認可

哺乳動物的「老祖先」—中華侏羅獸化石2009年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鎮出土。8月25日,國際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雜誌發文肯定了中美科學家對其的研究成果。8月26日,記者電話採訪了相關專家,了解到化石出土的詳細經過。

發現:

億年化石2009年在遼西「破土」

8月25日,國際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美科學家關於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發現了迄今為止發現的哺乳動物最古老的「曾祖母」,並將其正式命名為「中華侏羅獸」。

200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博士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工作時,發現了這塊化石。季強第一時間無法準確確認其是哪個種類動物的化石,因為該化石外面有圍巖包裹,需要進行技術處理才能露出真面目。

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是中生代生物化石的一座寶庫,在此發現的每塊化石都極其珍貴。此前,在該地出土的帶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不僅將帶毛恐龍化石的歷史提前了2000萬—3000萬年,而且比「始祖鳥」的年代還要早至少數百萬年,從而為鳥類起源於獸腳龍類恐龍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季強知曉這個地區化石的價值,於是將化石帶回了北京,交給專業技師對其圍巖進行處理。由於圍巖巖質的硬度不同,處理起來比較費勁兒,經過專業技師的專業處理後,這塊化石在體式顯微鏡下終於露出了真面容。

歸類:

被斷定為有胎盤類真獸類哺乳動物

該化石不僅保存著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還保存了長約2.2cm的不甚完整的頭骨、部分頭後骨架以及殘留的軟體組織印痕,如毛髮等。

季強表示,動物保存有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表明其具有攀爬能力,這提供了早期真獸類哺乳動物演化與新的適應性有關的證據。真獸類哺乳動物是侏羅紀時期的一支新譜系,它們的這些適應性特徵會幫助其在恐龍和其他脊椎動物統治的侏羅紀生態環境中生存下來。該物種所具有的爬樹和逃到上部空間的能力,可能為真獸類哺乳動物開闢了一個新的生態位,因為侏羅紀大部分哺乳動物僅限於生活在陸地上,它們從未開闢也無法接近這一新的生態位。

季強的同事袁崇喜博士回憶,自己初次見識這塊化石是在2009年下半年。「我和季強在一起研究這塊化石,分析這塊化石上的動物到底是什麼。最後,我們確認這個動物距今1.6億年。我們斷定它是有胎盤類的真獸類哺乳動物,並不是因為化石上殘留有胎盤,而是根據動物牙齒來斷定的。」

經過對化石上動物的牙齒特徵進行研究,季強和袁崇喜發現這個動物有三顆齧齒,完全符合哺乳動物的特徵。最終,這塊化石上的動物被確認為食蟲類哺乳動物,體型只有巴掌大小,體重約為13克。後期,該塊化石被移交到北京自然博物館進行妥善保存。

命名:

取義「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

袁崇喜說,有胎盤類哺乳動物是當今世界上最繁榮興旺,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現生哺乳動物中超過90%為有胎盤類。其主要特徵是具有一個胎盤,以此給未出生的幼體提供營養,它們是世界上最具多樣性的哺乳動物類群。

廣為人們所熟悉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猿、猴、老鼠、松鼠、兔子、大象、非洲食蟻獸、犰狳、樹懶、蝙蝠、馬、犀牛、獅、虎、熊貓、穿山甲、豬、牛、羊、駱駝、河馬、海豚和鯨等。

現代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只是定義更為廣泛的真獸類哺乳動物類群中的一部分,是中生代絕滅的真獸類哺乳動物的後裔。正因為如此,最早的真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資料對整個有胎盤哺乳動物類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科學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因此,美國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羅哲西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孟慶金博士,與季強、袁崇喜組成了中美研究小組進行團隊合作研究。研究分析表明,中華侏羅獸是當今繁盛的所有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曾姑奶」或「曾祖母」。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也是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因此,這塊化石命名取「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之義,被正式稱為「中華侏羅獸」。

 

意義:

填補早期哺乳類演化的化石記錄間隔

了解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起源是所有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科學問題。

此前已知最早的真獸類出現於1.25億年前,即產自中國遼寧凌源早白堊世義縣組的攀援始祖獸。2002年4月25日,季強、羅哲西領導的中美研究小組在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發現了位於中國遼寧早白堊世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被命名為攀援始祖獸。

孟慶金透露,在發現中華侏羅獸之前,DNA證據顯示真獸類的出現時間早於化石記錄,應在1.6億年前,這中間出現了斷代。分子生物學研究可以通過「分子鐘」估計生物演化時間,但是仍然需要通過化石記錄來進行檢測和驗證。

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與化石記錄之間的時間差異是演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孟慶金說,中華侏羅獸化石成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中華侏羅獸的發現為哺乳動物演化歷史建立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將以前的白堊紀記錄提前了3500萬年,填補了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的化石記錄間隔,並與DNA研究結果吻合,也為哺乳動物演化歷史建立了以化石為標準點的新裡程碑。

與此同時,中華侏羅獸的精確年齡有助於確定真獸類哺乳動物與其他哺乳動物,如後獸亞綱(它們的後代包括有袋類,如袋鼠)和單孔類(如鴨嘴獸)分異發展的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中華侏羅獸的發現為研究今天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最古老的祖先類型提供了新的信息。

主任記者王立軍

實習生馬佳寧

科普角

火山頻噴發造就遼西「化石寶庫」

曾主持「赫氏近鳥龍」研究的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博士表示,隨著早期鳥類、帶毛的恐龍、原始哺乳動物和早期被子植物的發現,遼西地區成為世界恐龍研究的熱點和中心地區之一。建昌縣玲瓏塔地區則是遼西地區古生物新發現的一個重要區域。

別看現在的遼西地區丘陵綿亙,乾旱少雨。億萬年前,這裡氣候溫暖、植被繁茂,半乾旱和潮溼的氣候呈現季節性的交替變化。眾多山丘、盆地、湖泊、沼澤和溪流等淡水環境,為各類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異常頻繁的火山活動,不僅導致了各種生物窒息或中毒身亡,而且還將它們快速地埋藏起來,逐步形成了化石。

相關焦點

  • 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北京自然博物館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今天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Science》上報導了一件產自中國遼寧建昌的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導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我國發現遠古"小飛俠" 比現存最早同類化石早1.1億年
    我國發現遠古"小飛俠" 比現存最早同類化石早1.1億年 原標題: 、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雙缽翔齒獸復原圖 趙闖 繪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完整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14日從雲南大學獲悉,該校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畢順東領銜中美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這一科研成果,於13日在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得出中國袋獸屬於真獸類的新結論,並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的起源中心。此次新發現的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是不是胎生已經不可考。考慮到今天的哺乳動物仍有卵生的種類,最初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可能性更大。恐龍時代同時生活著大量哺乳動物,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好幾十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相信還有更多的原始哺乳動物沒有形成化石或還沒有被發現。
  • 建昌縣有世界上最早恐龍化石、遼西湖、桃花源、建昌大鼓歷史文化
    在319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2019年,葫蘆島市建昌縣人民政府下轄7鎮21鄉,另設有1個經濟區。2018年,建昌縣總人口62萬3355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7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實現20.3億元、17.1億元、40.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866.8元。
  •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展覽重新開放 化石標本數量增多
    今天(7月6日),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和半年的施工改造,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重新對公眾開放。明星展品「黃河象」新布展改造的《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整體色調採用了米黃色系,選用該色系是源於古哺乳動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層中巖石的顏色。展覽入口處序廳的主題展標的設計理念選擇了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劍齒虎捕食大唇犀的造型,通過骨架的形式再現了古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的典型生活場景。
  • 遼西屋脊是建昌,此地有片桃花源,卻不戀人間富貴花
    建昌,位於葫蘆島市西北部。建昌之名,源自北魏時期建德、昌黎二郡的首字。民國三年,全國行政區劃實行省縣制,當時屬於熱河的建昌與江西建昌重名,改建昌縣為塔溝縣,較真的建昌人覺得「塔溝」兩字欠文雅,同年請準改為凌源縣。民國二十年,又因其位於凌源之南,再度改名凌南縣。
  • 八塊帶毛恐龍化石有故事
    孫革指點著化石給記者講解,其中有4件化石還是近年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已發表的模式標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屬種時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展示價值,這4件模式標本是距今約1.6億年的「徐氏曙光鳥」「短羽始中國羽龍」「孫氏絲鳥龍」,以及距今約1.25億年的「曲足熱河鳥」。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或比鳥類更早上天空
    距今1.6億年前,體重大約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動物中屬中等體型。其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建昌縣。距今1.6億年前,體重大約35克-55克,是典型的中生代小哺乳動物。其化石發現於河北省青龍縣。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日本福井縣出土18顆棘龍科牙齒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1.2億年前!
    福井縣出土多枚棘龍科牙齒化石。(網絡圖片) 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周二(14日)宣布,在該縣勝山市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地層中,發現18顆大型肉食恐龍棘龍科的牙齒化石,是國內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多的棘龍科牙齒化石。這些化石將從下周四(23日)起在館內展出。
  • 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蝙蝠,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它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獸類,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一直以來,蝙蝠祖先是誰?蝙蝠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都是古生物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在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進化歷史。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據科學家研究,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2.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但實際上,哺乳動物的故事開端比這還要早許多。 糞化石——恐龍糞便化石 2.5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
  • 建昌出土的「中華侏羅獸」成為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華侏羅獸化石產自中國遼寧建昌縣,正型標本(原始研究者在原始文章中指定的唯一標本)就收藏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飛出恐龍的陰影——侏羅紀滑翔哺乳動物新發現
    發現1.6億年前的滑翔哺乳動物北京時間2017年8月10日,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分別以《New gliding mammaliaforms from the Jurassic》和《New evidence for mammaliaform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這塊1億年前化石或是答案
    小龍蝦在中國被食用的歷史雖然只有幾十年,但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已成為小龍蝦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小龍蝦是上世紀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一直以來,這種說法被廣為接受。直到一塊距今1.4億年左右本土小龍蝦化石的出現,似乎正在打破小龍蝦是從日本引進中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