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城市生活便利,想買什麼,直接去超市或者農貿市場,應有盡有,而且從早上到晚上,什麼時候都可以。但是,在鄉鎮就不一樣了,平時的商店只夠一般的生活,選擇性也不太大。為了解決供需矛盾,鄉鎮就有了趕場這個習俗。在重慶,幾乎每個鄉鎮的中心,都會有趕場,且每個地方趕場時間都是固定的,有的地方是每月逢2,5,8,有的是3,6,9,有的又是1,4,7。趕場從一大早開始,中午結束。趕場的日子,擠滿整個場鎮,到處都是買家和賣家。
重慶北碚蔡家,以前是一個鎮,現在雖然變成了街道,但趕場的風俗已經保持150年了,每逢每月3,6,9,四面八方來的賣家湧入蔡家場,綿延數百米,周圍的居民一大早就來購買想要的東西,水果蔬菜,肉禽蛋類,鮮花,雜物應有盡有,最多的時候,蔡家趕場一天可以高達2—3萬人,可謂重慶人氣最旺的趕場。
雖然已經趕場的賣家買家已經把道路擠得水洩不通,但周圍的居民仍然源源不斷的湧入,還沒有抵達趕場的中心,在外圍,已經有很多零散的賣家在售賣了。
現在城裡的人買什麼,都講究一個土字,雞蛋要土雞蛋,肉要土豬肉,鴨子要土鴨子。催生的,大規模養殖的,除了價格便宜以外,很多人還不想買,覺得營養價值不高。在蔡家場,到處都是賣土雞土鴨土豬肉的,讓人很容易犯選擇恐懼。
賣肉的商販都會給買家介紹自己的肉是正宗土肉,這裡的居民也很有經驗,是不是自己飼養的土豬肉,一看便知。
蔡家的豬肉,通常都是很大一塊一塊,要哪一塊,選好之後,再給商販溝通,一刀下去,皆大歡喜。
趕場售賣的肉不僅新鮮,還選擇眾多,價格很合適,因為競爭很激烈,賣貴了,人家就去別家了。反正幾百米,賣肉的有好幾十家。
這種排骨賣得最快,肉多,燉湯,燒菇特別好吃,所以一會就買完了。不過,前提是,最好是土的。
除了很多賣豬肉的,也有不少售賣牛肉的商販,不過由於價格較貴,雖然看上去很讓人流口水,所以生意就不如豬肉。
這裡賣得河魚和河蝦,都還是活的。
選擇比超市要多,可以隨便挑選,保留了幾十年前農村那種風格。
活雞,活鴨,老闆特別強調,這些都是農村散養的,不是養殖場的,所以價格比較貴。
一隻雞起碼得上百元了,並不便宜。
當然,也有殺好現成的,黃油雞,黃油鴨。
老闆說,這些鴨子都是剛殺的,雖然不懂行,但是看得出來,肉的確很瘦。
如果你是懶人,也可以選擇滷味,切好,放好作料,拿回去就可以吃了。現在蔡家的趕場名氣越來越大,所以就連不是這裡的居民,也有不少聞訊而來。
快要散場了,依然有不少市民攜家帶口帶娃湊個熱鬧。
更多的人,則是買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背上背的滿滿的,手裡還拉一個購物車。這樣的場景,在三天之後依然會出現,周而復始,就這樣傳承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