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簡介
1.1項目背景
1.1.1項目簡介
古鎮,一般指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築群。中國歷史悠久,廣闊土地上有著很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其中有部分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本項目以文化古鎮建設為核心,建設古鎮文化、觀光旅遊、商業購物、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基地。
1.1.2市場前景
文化旅遊將作為一項具有潛力的智慧產業,以資本、創意和科技為驅動,刷新人們之前對旅遊業的認識。在目前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進入到大發展、大融合的新形勢下,政府部門圍繞推動和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鼓勵和扶持政策。為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鼓勵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升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也進入新常態。2018年,實現文化旅遊業增加值佔地區年生產總值的15%,旅遊人次達到1500萬。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
隨著中國旅遊業多年來保持較高增速持續增長,旅遊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轉變。在出遊目的和出遊方式上,休閒旅遊取代觀光旅遊成為了主要出遊目的,親子遊市場熱度不斷提升;在出遊人群結構上,年輕化成為主要趨勢,35歲以下用戶是旅遊用戶中的主力人群,女性用戶比例也逐漸提升,男女比例發展較為均衡;在出發地和熱門旅遊目的地城市上,經濟發達省份出遊熱度更高,目的地城市的旅遊設施建設、人文環境和美食文化都是旅遊人群考慮的因素。
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文化建設進程的不斷開展,我國旅遊業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出遊人群規模不斷擴張,一年內多次出遊人群比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群選擇通過出遊的方式來放鬆自己,領略祖國境內的大好河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不斷推動我國旅遊業規模加速擴張。
2018年,旅遊行業緊隨國家領導部門指引,開展文旅融合產業,為旅遊景區添加文化內涵,以文化拓展旅遊經濟發展空間,以供給側改革促進品質旅遊發展,在不斷增強民眾對旅遊的獲得感的同時,使國內旅遊總收入也再創新高。2018年國內旅遊市場持續高速增長,全年累計實現總收入達到了5.97萬億,同比增長10.56%。預測2019年中國旅遊行業總收入將達6.67萬億元,2021年中國旅遊行業總收入將超8萬億元,並預測在2023年中國旅遊行業總收入將突破10萬億元,達到了10.37萬億元,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1.66%。
2017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增長至突破50億人次,達到50.01億人次,同比增長12.8%,截止至2018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了55.39億人次,同比增長10.8%。預測2019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突破60億人次,達到60.96億人次左右,2021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突破70億人次,並預測在2023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增長至85.47億人次左右,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8.82%。
2018年3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對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進行職責整合,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將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將文化工作與旅遊工作進行更緊密的結合,既符合二者內在屬性的關聯,又把握了當下消費升級的內在需求;能夠解決旅遊開發當中的痛點,對發展優質旅遊、全域旅遊以及打造超級旅遊IP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與旅遊部的組建,是政府對近年文化和旅遊市場重視的體現,預示著「文化+旅遊」將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並將推動文旅企業加大文化產業挖掘力度、在打造旅遊硬體項目的同時注入更多文化內涵、打造超級旅遊IP以重構旅遊全產業體系,從而助力文化旅遊產業整體升級,引領旅遊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同時「文化旅遊+」的新業態也給地區旅遊業帶來更大的機遇。
1.1.3項目建設的有利條件
(1)政策條件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場館、科研設施等發展科技旅遊。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發展紅色旅遊,積極開發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研學旅遊產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蹟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劇場、演藝、遊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加快開發高端醫療、中醫藥特色、康復療養、休閒養生等健康旅遊。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汽車摩託車運動、航空運動、健身氣功養生等體育旅遊,將城市大型商場、有條件景區、開發區閒置空間、體育場館、運動休閒特色小鎮、連片美麗鄉村打造成體育旅遊綜合體。
(2)文化優勢
宗教文化:在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1917年由法國巴黎傳教會出資建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林市天主教堂。近年來興建了磨盤山萬德寺、佛手山天齊寺、朱雀山菩提寺、三清宮等一批寺廟,豐富了吉林市宗教文化。
京劇文化:清朝末年吉林巨商牛子厚創辦了中國最早的京劇科班,培養出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一批京劇藝術大師。吉林市因此被譽為「中國京劇第二故鄉」。
古船廠文化:明清兩代,為開拓東北邊疆,鞏固邊防,抵禦外國侵略,先後在吉林城設廠造船。在豐滿區阿什,松花江右岸陡壁上兩處摩崖文字清楚的記載著,明朝皇上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明代的船廠在今吉林市豐滿區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附近。
滿清文化:吉林是「吉林烏拉」的簡稱,「吉林烏拉」系滿族語言「沿江的城池」之意。在這片古樸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深印著康熙、乾隆皇帝東巡的足跡,使這座古城自清王朝時就開始享有「本朝發祥之地」和「龍興之地」的美譽。因此,吉林市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滿族文化發展的搖籃。
(3)產業優勢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的搖籃,是京劇的第二故鄉,朝、滿、漢等民族風情獨特,皇家歷史遺蹟豐富,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吉林歌舞團、吉林電視劇、吉林刊物、吉林動漫」四大文化產業被並稱為四大「吉林現象」。吉林市文化氛圍濃烈,底蘊厚重,產業釋放力強大,是發展文創產業的最佳載體和平臺。
本項目選址符合吉林市整體發展規劃,是豐滿區重點發展產業。項目選址區域拆遷量少,可縮短前期手續辦理時間,加快項目開發快速。
(4)資源優勢
吉林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霧凇奇觀、滑雪天堂、湖光山色、滿族風情形成了吉林市旅遊產業的核心品牌。吉林隕石於1976年的3月8日隕落到吉林市,創造了兩個世界之最。吉林霧凇與我國的「泰山日出、錢塘潮湧、黃山雲海」被譽為中國的四大自然奇觀。吉林市冰雪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擁有近十座滑雪場。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擁有眾多古樸恢弘的文物古蹟。吉林文廟、聖母洞、北山古廟群、天主教堂,都是遊人經常光顧和嚮往的地方。
豐滿區區域內,松花湖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朱雀山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明代哈達摩崖石刻、五家山森林公園、炮臺山體育公園、磨盤山萬德寺等眾多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燦若繁星,中國吉林霧凇冰雪節、中國吉林開江魚美食節等傳統節慶活動的舉辦,更加提高了豐滿區旅遊產品的知名度,享譽中外。
(5)區位優勢
豐滿區擁有便利的交通。公路以國道黑大線、琿烏線,省道五樺線、榆江線、長吉線為骨架,成「五縱四橫一環」網狀格局,連接全國各大城市;鐵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寧波、瀋陽等地,吉長城際高速鐵路已由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並開始建設,屆時往返吉長兩地只需29分鐘;民航開通香港、韓國、日本、俄羅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口、青島、大連等國內外城市,區位優勢明顯。
1.2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本項目佔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結合吉林市特有的京劇文化、古船廠文化、滿清文化、宗教文化及松花湖溫泉休閒旅遊文化,重點打造四個功能區:以京劇文化、古船廠文化、宗教文化為主的綜合參觀區、以滿清文化為主的商業購物區、依託松花湖風景區、朱雀山風景區等旅遊資源打造旅遊觀光區、依託當地溫泉資源打造休閒度假區、依託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交流與創業、培訓與演出為一體的文化創業園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廟會廣場、衙門、文廟、門樓、牌坊、主題公園、文化主街、休閒旅遊賓館、商業購物街等。
1.3項目總投資及資金籌措
項目總投資36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7000萬元。
1.4財務分析及社會評價
1.4.1主要財務指標
項目建成後,年銷售收入21800萬元,利潤7200萬元,投資回收期7年(稅後,含建設期2年),投資利潤率20%。
說明:表中「萬元」均為人民幣
1.4.2社會評價
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依託項目優越的地理區位、交通、人文等優勢,將成為豐滿區文化遊的新亮點。項目的建成運營,將會使吉林市古鎮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增添新的旅遊景點,為促進文化事業的進步,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優化發展環境做出貢獻。
1.5合作方式
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其他方式面談
1.6需外方投資方式
資金、設備、技術
1.7項目建設地點
豐滿區朱雀山
1.8項目進展情況
已編制項目合作計劃書
2.合作方簡介
2.1基本情況
名稱:吉林市豐滿區
地址:吉林市豐滿區
2.2概況
豐滿區是吉林市四個行政區之一,位於吉林市城區南部,地處長白山區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東南部為山地,西北部為衝積平原,間有部分丘陵。地理坐標為:東經126°21′38″—126°56′22″,北緯43°26′34″—43°51′42″。東接蛟河市,西鄰永吉縣,南與樺甸市接壤,北與船營區、昌邑區隔江相望。總面積1,062平方公裡。人口18.2萬,有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壯族、瑤族、土家族、土族、羌族、錫伯族和達斡爾族等12個民族。轄3鄉1鎮、6街、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境內的地理標誌性建築為長1080米,高91.7米的豐滿電站大壩。豐滿區因電站而得名。
分明的四季。豐滿區的氣候屬於寒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表現為春季乾燥,大風較多;夏季溫熱、降水集中;秋季霜早,晴好天多,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全區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無霜期平均為134天,東南部山區略少。平均終霜期在5月10日,初霜期在9月22日。5至9月平均積溫在2800.4℃,可滿足中熟期農作物生長需要。
豐富的資源。全區農業生產用地15335公頃、林業用地58079公頃、未利用土地5811公頃、水域13336公頃,分別佔總面積的14.4%、54.4%、5.4%、和12.5%。森林覆被率57.7%。生物種類繁多,野生植物中有食用植物、藥用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編織植物、觀賞植物等99科590多種。野生動物40多種,鳥類126種,魚類47種。已探明的礦產有8種:鐵、銅、鉛、鋅、花崗巖、粘土、玄武巖、矽石。現已開發的有花崗巖、粘土、矽石,儲量豐富,其中花崗巖儲量3.5億立方米,主要品種為白石、紅石、玉蘭花,產品遠銷海內外。
境內水系發達,其中河流皆屬松花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溫德河、旺起河、石井溝河、青段河等。松花江為境內最大河流,境內江段長約30公裡,流經2鄉、3街,平均流量426立方米/秒,是境內沿岸城市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沿江兩岸是中國四大自然氣象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最佳觀賞帶。境內的惟一湖泊是松花湖,即豐滿水庫,是1942年豐滿水電站大壩合攏後形成的人工湖,平均水深40米,豐水期最深處可達70米,設計庫容108億立方米,1至4月份湖面結冰,冰層厚度為0.3至1米。
便利的交通。公路以國道黑大線、琿烏線,省道五樺線、榆江線、長吉線為骨架,成「五縱四橫一環」網狀格局,連接全國各大城市;鐵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寧波、瀋陽等地,吉長城際高速鐵路已由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並開始建設,屆時往返吉長兩地只需29分鐘;民航開通香港、韓國、日本、俄羅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口、青島、大連等國內外城市,區位優勢明顯。
秀美的風光。豐滿區臨松花湖,擁松花江,東靠朱雀山,西依磨盤山,環山抱水,人傑地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錯雜陳,各具特色。境內有朱雀山國家森林公園、五家山森林公園、炮臺山體育公園、磨盤山、二道水庫、世紀廣場、風帆廣場、音樂噴泉等旅遊景區、景點;有吉林市生態農業示範園、建華生態農業園等新興的觀光農業園區;還有萬德寺、三清宮、菩提寺、露德聖母洞等傳統宗教建築。松花湖水碧、麒麟谷林幽,三清宮晨鐘清脆、萬德寺暮鼓低沉,朱雀山奇石、佛手山奇景,美不勝收。
眾多的遺蹟。境內有狼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團山古扶餘國前期都城內宮遺址「南城子」,渤海時期文化遺存帽兒山古墓群、明代阿什古船廠摩崖石刻、清代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解放戰爭炮臺山遺址等諸多歷史遺蹟。
宜人的環境。豐滿區位於第二松花江上遊,山水秀美,林木蔥蘢、四季分明,沒有劇烈的氣候變化,沒有風沙襲擾,沒有複雜的地質構造,無汙染企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活便利。沿松花江已經開發了天山小區、水韻名城、江南一號和楓林別墅等一大批中高檔住宅小區,是中國東北最佳的居住地之一。
昌盛的文化。豐滿區是吉林市的文化教育中心區,北華大學西校區、南校區、東校區,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市電視臺、廣播電臺;吉林市博物館,全市唯一的綜合性公園江南公園都座落在區內。區域內完整地保留著朝鮮族、滿族等民俗文化,民間剪紙、農民畫、浪木根藝在全省及至全國有一定影響。
2.3聯繫方式:
聯繫人:劉嘉緒
聯繫電話:0432-64662819 13304406868
電子郵箱:fmqswj@126.com
項目所在市(州)聯繫方式:
聯繫單位:吉林市合作交流辦投資促進服務中心
聯 系 人:劉 鎧
聯繫電話:1598116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