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蛇共舞的印度「蛇人」部落 不會捕蛇不能結婚)
千百年來,印度一直活躍著一群耍蛇人。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幾個大小不一的籃子,耍蛇人吹著一根自製的葫蘆形蛇笛,便構成了他們的全部家當。
大多數人對蛇寧可敬而遠之,而印度蛇人則把它們看做朋友。其實,蛇的智商很低。它聽不到聲音,但是能敏銳的感覺到震動,是經過訓練的,當耍蛇者發出特定的信號時,蛇就會從竹簍裡鑽出。而且蛇隨音樂舞動身體並非真的跳舞,蛇是追隨笛子的顫動而搖擺運動的,如果耍蛇者一動不動的吹笛子,蛇是不會動的。
印度人從不認為玩蛇是一種職業,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印度「蛇人」群體被稱為部落,是因為這種表演藝術的從業者數百年來已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
每當「蛇人」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們便在他身上滴幾滴有毒的蛇液。「蛇人」們相信這會幫助他生來便具備辨別蛇性的能力,並增強嬰兒的免疫功能。
捕蛇是「蛇人」的看家本領,「蛇人」部落的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誌,便是獨自進山捕捉到一條蛇。在「蛇人」眼中,不會捕蛇的小夥子沒有結婚的資格,他們不但無法得到姑娘的芳心,永遠不能成家立業,而且還會被當做是辱沒門楣的「敗家子」。
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蛇人」便四處覓蛇。為了表示尊重,在捕捉之前他們要和蛇用「說話」的方式進行交流,並且保證它們會得到照顧和保護,一年之後會被放生。對印度人來說,有意或無意殺死一條蛇都是彌天大罪。
印度耍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自然環境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與毒蛇為友。讓一般人望而卻步的眼鏡蛇、蟒蛇在他們的指揮下,無不俯首聽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們也會用草藥迅速解毒。
耍蛇行業也是一種「眼球經濟」,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衝擊下,古老的印度耍蛇業如今已呈現衰敗的跡象。這一有千百年歷史的文化在1972年後成為非法活動。印度政府為了禁止蛇皮貿易,1972年後嚴厲打擊街頭耍蛇藝人。印度政府意識到一門千年藝術即將失傳。
為了保護耍蛇人,政府推出「耍蛇人培訓」計劃。參加過政府培訓的耍蛇藝人將正式成為國家動物園的馴獸師,被冠以「爬行動物專家」的頭銜。耍蛇人將向來動物園參觀的孩子們講解野生動物的趣聞和叢林生活。此外,政府將建立「耍蛇人專線」,為市民捕捉忽然爬到家中的蛇。
吃過晚飯後,印度耍蛇人就會來到廟宇裡,爭先恐後徒手捉起一條蛇或數條蛇,步出廟宇外開始盡情狂歡,與蛇共舞。他們幾乎人人手上都揣著一條蛇,有的人將蛇抱在懷裡,不停地親吻著;有的人將蛇纏繞在身上,大搖大擺地邁著方步,像是藉以炫耀自己的膽大無比;有許多年輕的女性竟然把蛇系縛在肚臍間,當作美麗的「腰帶」;還有一些小孩子,只穿著短褲,赤裸著的身體上倒掛著八九條紅綠斑紋相間的小蛇……儘管眾多人會被蛇咬傷、纏傷,但他們卻引以為豪。這些人認為,被蛇咬、纏了預兆著今生今世無災無病。
印度人的蛇文化由來已久,就是「舞蛇」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千年舞蛇文化正面臨消失。但時至今日,前往南亞各國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東南亞的泰國、等地方觀光的遊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渾身纏滿了蛇的印度流浪藝人以及耍蛇人。他們身上的蛇能伴隨著笛子發出的樂聲翩翩起舞,為主人帶來收入。在舞蛇者的身上根本看不到恐懼,完全是陶醉其中的那種快樂。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鬥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這種生活和生產鬥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尤其在印度,蛇類在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視蛇為「神」的化身,而眼鏡蛇尤受崇敬,被稱為「努拉盤布」,即「善蛇」。
在虔誠的印度教教徒眼中,蛇並非動物,而是通人性的靈物,眼鏡蛇被認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的化身。在克諾所斯宮殿遺址挖掘出的「舞蛇女神」,距今已有3600年。她雙手自由伸展,各握著一條蛇,身著華麗的長褶裙,袒露著胸前的乳房。
有人說她是大地之母的象徵,欣欣向榮;也有人說蛇的生命力頑強,舞蛇女神代表著不朽的生命;還有人說蛇的繁殖能力強,舞蛇女神能使子孫昌盛,人口繁茂。
上千年的歷史讓舞蛇者們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歷史上的舞蛇者不斷遷徙,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沒有分治前,從現在印度的加爾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見到舞蛇者的足跡。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專門劃出一塊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讓這個傳承了上千年的藝術形式得以延續。在巴基斯坦,舞蛇是合法的行為。但在印度,獵殺或者利用爬行動物謀生都是被嚴格禁止的。
印度人給眼鏡蛇洗牛奶浴
印度有蛇廟、蛇村、蛇舞、蛇船賽,每年還有蛇節。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儀式,許多印度教徒會在蛇節那天給蛇神獻上雞蛋和牛奶作為供品。最近幾年印度政府著力發展旅遊業,全力挖掘本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項目,而雪拉萊市因與蛇共舞了數百年,被印度人視為「蛇節」的發源地,故印度旅遊部門將之列為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每年8月份的蛇節,雪拉萊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會不約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們將捕來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廟宇裡「囤積」。
印度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大、最著名和最致命的蛇類。例如,眼鏡王蛇,以其可怕的習性和危險的毒液而聞名;網紋蟒,體長可達十餘米,是世界上最長的蛇類。這兩種蛇如今非常罕見,僅存於印度少數地區,人類很少能在野外遇到。另有259種蛇類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約有50種為毒蛇,有些非常危險。
儘管許多人對印度蛇類的致命危險感到憂心忡忡,但自己也是生態系統中高度瀕危的物種之一。
據資料,印度對蛇的崇拜已經有了5000多年的歷史。出於對蛇的尊敬,不僅蓋起了不少宏大的廟宇。在村落附近,在神樹下,在水井和水塘旁,都可以看到刻在石頭上的蛇的圖騰。總之,印度有關蛇的傳說與神話數不勝數,對蛇有不少讓你意想不到的說法。比如說,人們認為蛇代表的是永恆運動,是祖先靈魂和住家守護者的化身。
出於這層原因,印度人愛在住家大門兩邊畫上蛇的標誌。正是出於守護目的,農民都愛在院子裡放上幾個不大的蛇類飼養箱,裡面養著一些神聖不可侵犯的眼鏡蛇。碰到搬家,還得把所養的蛇都帶上。同樣,蛇能靠一種特殊的嗅覺認出主人,從來不咬他們。找到老蛇皮在印度被認為是最好的兆頭,人們通常都把一小塊老蛇皮放進錢包裡,認為它能帶來財富。
如果有哪個女人不生育,通常都會怪她今生或前世對蛇有過不恭之舉。絕大多數印度人即便是在家裡發現了蛇,從來都不會用棍棒打的,而是好說歹說試圖將它們勸走。如果蛇不把人的哀求當一回事兒,人們就得求耍蛇人來幫忙了。
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種有關蛇的節慶活動--蛇船競賽,猶如我國端午節的龍舟競賽。競賽點岸邊椰樹蔥鬱高大,銅鑼、鼓聲、號子聲此起彼落,一艘艘蛇形船在進行著角逐。這便是喀拉拉邦河蘭慕拉、乾帕庫蘭、科塔雅地區傳統的歐南節蛇船競賽的盛況。
賽船的船頭是一個生動的蛇頭,吐著紅色的信子,60米長,高昂水面14米的蛇頭吐舌翹起。蛇船競賽在當地被看作是每個村莊的大事,因此都選拔強手參賽。參賽選手身穿白色衣褲,纏白頭巾,手持短划槳,每艘船上還點綴著或紅或黃的傘。競賽時,選手們整齊地分坐於船的兩邊,按船上歌手短促高昂、節奏鮮明的號子奮力划槳。剎那時,上百艘蛇船競逐,水花四濺,號子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如若勝利,全村人都要為他們慶功。
印度「蛇人」群體被稱為部落,蛇人部落從事舞蛇表演藝術的從業者數百年來已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他們往往全家老小都從事耍蛇這一行業,擁有一整套的捕蛇、訓蛇、舞蛇的技能和方法。
印度「蛇人」部落
青年男子捕蛇
以蛇為生的印度「蛇人」部落
來源:樂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