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時代洪流裹挾著悲歡離合,亂世之中哪會有真正的喜樂?

2020-12-12 塵緣易絕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話劇,他利用茶館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及人們談天說地時的對話內容和當時的場景等因素結合起來,勾勒了一幅茶館的興衰和國家興亡的圖畫,也展示了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思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茶館的興衰變遷,照映著國家的發展變化。

老舍素來有「語言藝術家」之稱。在他的筆下,既有說出:「咱們既在江湖上,都是苦命人」的王利發掌柜;也有寧願自己挨餓,也不願讓鳥兒挨餓的松二爺;還有位高權重又年紀老邁的龐太監。各

自在茶館留下的談資各不相同。《茶館》共有三幕,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

戊戌變法失敗,茶館之中見悲歡

這個時期泰裕茶館中處處都寫著「不談國事」的標語,可偏偏常四爺不願遵守這樣的規矩,他一開口就是國事,言語之間還不忘羞辱崇洋媚外的人。

禍從口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說了一句「大清要完」,就在茶館中被抓進了監獄。

由此可見,「戊戌變法」這次愛國救亡運動的失敗,雖帶給民眾精神的啟蒙,卻沒有壓制帝國主義在中國蔓延的氣勢,並且民族危機仍然日益加深。

無論上面的人在做什麼,此時的底層人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老舍通過康六要將十多歲的女兒賣給年近70的老太監這一件事,把底層人民的處境表現的淋漓盡致。

因為他說:「一家大小要是能一天吃上一頓粥,我還想要賣女兒,那我就不是人」,可見當時確實是因為食不果腹,才忍痛捨棄親生骨肉,令人聞之,悲從中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華民族在血脈中,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愛國思想。無論當時的人掙扎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在面對國家所遇見的大困難之時,也總會有人願為國家挺身而出。

於是這個時候,主張實業救國,要「維新」的秦仲義走進了茶館。

小茶館中一家兩家的悲歡離合,就是大中國千家萬家的縮影。秦仲義此類人的出現,給原本在黑暗摸索、了無希望的中國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也使這一幕的感情基調的悽涼和悲傷無奈之情中夾雜了一絲希望。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茶館式微

此時在軍閥混戰,國勢衰微的同時,泰裕茶館也慢慢走向衰落。幕啟就是這樣一句話:「北京城內的大茶館已先後相繼關了門。泰裕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

而這個時候作為茶館主人的王利發,推行茶館的改良,想藉此挽回頹勢。他們興致勃勃地計劃著將茶館改良,卻不知道茶館生意日漸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國家處於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茶館這樣供人消遣娛樂的地方享受自己的時間。

也正是因此,茶館的普遍衰落是大勢所趨。

結果可想而知:無論他們對茶館做出什麼樣的改良,茶館的本質還是茶館,既然是茶館,就沒有在那個時代存留下來的條件。

於是,他們苦心經營、試圖改良,卻在還沒有等來開張的時候,就遇到了特務、巡警、兵痞的一再敲詐,使茶館的處境急轉直下。

在此期間社會上的混亂,也在茶館中迎來送往的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這個時期既有常四爺的出獄,也有康順母子的逃出皇宮,還有氣焰囂張的劉麻子被糊裡糊塗的砍了頭,更有甚者還傳出了兩個逃兵想共同娶一個老婆的消息。

可見當時上至官兵下至平民都在一片混亂之中痛苦地掙扎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當時連一個小小的茶館都遭受到這樣的滅頂之災,更遑論其他的大產業,當時的經濟蕭條可想而知。

只是,在人民的眼中,權力的更替,王朝的更迭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戰爭和硝煙,以及權力的交錯碾壓帶來的一系列後果。軍閥混戰時,僅僅來自各方的剝削,就能使百姓痛不欲生,哀鴻遍野。

老舍先生僅僅用一幕話劇,就將人民當時艱難的掙扎的處境描繪了出來,並且引人思考:國家的政權穩定是國家穩定的必要條件,而國家穩定又是人民安穩生活的必要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抗戰勝利

抗戰的勝利,對於全國上下的民眾而言,無疑是可以令人奔走相告的大好的事,只是此時,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竟然還在北京橫行霸道。茶館本應歡慶喜樂的結局,卻因此添上了一抹悲涼。

受過層層剝削壓榨的泰裕茶館,終於在抗戰結束伊始,不堪重負,走向了最終的滅亡之路。

破敗的茶館中人氣全無的同時,「莫談國事」幾個字寫得也更大了。這一細節描寫就展現了一場戰爭下來人民內心的荒蕪麻木,以及對戰爭的厭惡。

戰爭不僅能使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更能摧毀人心中僅存的信念。反覆勞民傷財的戰爭更是能使平頭百姓對國家的政權失去信任。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茶館中的人被逼得四處流失。著名的評書藝人一次評書也掙不到三個雜合麵餅子的錢;出獄之後的常四爺生活也愈發艱難。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不僅秦仲義的工廠被搶走,連王利發的茶館,也即將被霸佔。曾經在這個茶館中混到面熟的一群人,此時的境況竟全部急轉直下,被生活逼迫到了邊緣地帶。

茶館話劇表演

幾人相聚茶館,說起了自己如今的處境,竟發現身邊的人過得皆是不如意的生活。同病相憐,可悲可嘆。他們傾訴著自己不幸遭遇的同時,也含著淚為自己撒了紙錢,對生活的絕望可想而知

此時茶館的燈光漸漸暗下去,而大街上的燈光漸漸亮了起來這預示著,泰裕茶館就此沒落,而國家的命運至此,也會開始走向光明。

茶館終究沒能堅持到國家清除完混亂,繼而發展的時候。它在剛剛平息一點的混亂中,毀滅了。泰裕茶館的命運也是很多人的命運。

戰爭的無情之處是它的絕對公平,對每一條生命的奪取都是公平的。而許多身處戰爭中,一心渴望光明的人,就如同茶館一樣在黎明到來之前,黑暗還未完全散去的那一刻,就悄無聲息的沒落了。

《茶館》雖然是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但其實它的大體方向更加趨近於「悲」和「離」,歡喜並不多。這正與作品的背景相融合,亂世之中,又哪裡會有真正的喜樂?

人的喜怒終將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去,當時再大的起落,到了今天也只空餘一聲長嘆。而今時今日的種種,到了將來,又會剩什麼呢?明日尚不可及,只爭今朝。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茶館》:淺談小小的茶館,折射出歷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心酸與無奈
    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秦四爺;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仲義;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打算去娶老婆的龐太監……儼然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繹世間的滄桑與悽涼。茶館掌柜王利發,人情練達,處事圓滑,嘔心瀝血一生可還是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第一幕發生在晚清時期。
  •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一開始總是讀不懂老舍,偶爾讀懂的還是他的救世情懷。從《駱駝祥子》再到《茶館》,我看見的是人世的心酸。老舍是一個旗人,一個被時代捨棄的身份。老捨出身貧寒,如果清王朝沒有顛覆,我想老舍應該過得很不錯,只是時代更迭,錯過的就永遠的錯過了。北京至今還有一個茶館名字叫做《老舍茶館》,這大抵是對老舍的祭奠,雖和老舍先生有著共同之處,這裡的茶館卻不是書中真正的茶館,只不過是取其名號罷了。
  • 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每個人都與國家同命運~
    我們看到了嗜血的資本,其實遠不止是長生跟滴滴;我們看到了利用權力來滿足私慾的各色人等,凌駕於法律之上,將道德底線棄置於茅坑;我們看到了滿是浮躁與戾氣的市井,龍哥36歲的人生裡有接近10年是在監獄度過,出來還能坐寶馬,吃香的喝辣的,這讓老老實實去勞動的平頭小民情何以堪。
  • 《茶館》一部影片濃縮舊時代社會的縮影,人民的沉重
    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百姓們在水火之中無法自救,真正掌權的人卻在忙著沉迷於巴結,奉承欺負中國人的外來者。數不盡的有志之士,扼腕嘆息,他們痛心,痛心的不只是因為百姓。更多的則是因為自身的「無能」,因為自己空有滿腔熱血卻只會舞文弄墨,恨不能夠親自上陣殺敵。只能仰天長嘆,生不逢時啊,若早生個十八年,學得武藝,也能報效這個深愛的國家,拯救這片即將淪陷的土地,迎擊外來的豺狼們,為百姓們謀一番安平。
  • 11月新能源市場: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都被時代洪流裹挾向前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零售銷量達到17.1萬輛,同比增長139.2%,環比增長28.2%;累計銷量90.5萬輛,同比下降2.9%。可以發現,新能源乘用車不僅在11月表現出色,今年累計增速也跑贏了市場大盤。
  • 佛教:布施,讓人放下執念,獲得真正的喜樂
    有個農夫請一心禪師到家裡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之後,農夫就問:「禪師啊,您看我妻子能從這場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一心禪師說:「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照遍,不只是你的妻子會得到永恆的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都會從中受益。」
  • 老舍《茶館》——大社會中的小人物沉浮錄
    《茶館》裡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物,在那一段奇詭波譎的社會裡載沉載浮,有理想、有願景,卻無能力、無實力,最終都落得悲劇收場。 《茶館》一以貫之地傳承著老舍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主題。他通過自己認識的小人物的言行、遭遇來反映政治問題,以小人物的悲劇來「埋葬」舊時代。
  • 3部歷史懸疑小說,塑造戰國時代真英雄,展現亂世將軍夢
    戰國,是繼三國之後最為人們所關注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僅是各國紛爭的混亂時代,還是古代歷史上非常少見的百家爭鳴時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戰國時代群英薈萃,今天為大家帶來的3部歷史懸疑小說,就展現了3位戰國時期的英雄人物。
  • 裕泰茶館:一小時穿越半個世紀
    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茶座多,真熱鬧,也有老來也有少;有的說,有的唱,穿章打扮一人一個樣;有提籠,有架鳥,蛐蛐蟈蟈也都養得好;有的吃,有的喝,沒有錢的只好白瞧著。01儘管裕泰茶館一直張貼著「莫談國事」的字條,但仍始終裹挾在歷史的波譎雲詭中。
  • 一個凡人不平凡的一生,愛情與夢想終究不能抵擋歷史的洪流
    拿到這本《凡人之書》的時候,我真正是被這厚度驚到了。看完之後又覺得用700頁來概括一個人的一生又似乎太短了。這本《凡人之書》記錄了洛根·蒙斯圖爾特的一輩子,從出生到老去。他很早結婚,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年少輕狂,他抵擋不了誘惑,遇見真愛,和前妻離婚,生了一個女兒。這個時候劇情到了洛根·蒙斯圖爾特的人生轉折點。在歷史洪流中,他經歷了二戰,加入了英國海軍部進行服役,因為之前是一個作家,所以負責宣傳與情報工作。沒想到忽然遭遇背叛,身陷囹圄。等他出獄之後,發現愛妻愛女均已在戰爭中去世。
  • 集百家大成的荀子、命途迥異的法家「雙傑」:正在《中國》的洪流裡...
    走過《春秋》的禮崩樂壞、走過《眾生》的百家爭鳴,中國走到了《洪流》時代。 戰國末期,洪流將至,大一統國家的雛形正在戰亂背後漸漸形成。百家思想也在政治即將走上統一道路的時代下,受到了系統、兼容和融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從未停歇。
  • 《茶館》—這杯茶你再品品
    一出話劇,寥許三幕,戲說人生悲歡離合;三教聚合,九流登場,回首曾經沉浮煙雲。記得曹禺曾言:「《茶館》的成就『前無古人,蓋世無雙』,尤其第一幕,完美程度達到了『古今中外罕見』。」曹禺何人,那是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就寫出了《雷雨》和《日出》的中國戲劇界的泰鬥,可見《茶館》的藝術成就確實是達到了一定的層次。《茶館》這齣話劇沒有真正的主角,又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主角。或許又有人說王利發是這間茶館的主人,三個故事都有他的存在,而且佔據著大量的戲份,這不就是妥妥的主角嘛。
  • 時代的洪流下,掩蓋了太多的無可奈何
    隨著當年東北老工業區的淘汰,東北的人也跟著時代的浪潮,被遺忘得差不多了。時代在進步,每個人沒有人能夠完全跟上時代的洪流,大家都必須要努力的向前奔跑,奮力的追趕。有的人仿佛追上了就譬如說小菊,她好像是暫時的嫁給那個賣假藥的人,取得了一時的幸福,有了經濟能力爭取自己的小孩,但是她這樣的追上又能夠維持多久呢?
  • 【我的榮昌情緣】時代洪流下的一朵浪花
    【我的榮昌情緣】時代洪流下的一朵浪花 2020-11-2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以小見大隱射時代變遷,小警察的人生逆襲之路真正《隱秘而偉大》
    、有掙扎,以小見大隱射出時代的變遷,也正是有了像顧耀東一樣無數「隱秘而偉大」的人們,讓時代探索的道路上有了光。 原生家庭的觀念影響:時代洪流中的家庭觀的現實養成 作為現實主義年代劇,該劇不僅在布局背景上生動還原1945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1裕泰茶館這裡賣茶也賣點心菜飯,有玩鳥喝茶的,有說媒拉縴的,有打群架需調解的——東說西說,再喝碗茶,吃碗爛肉麵,就萬事大吉,化幹戈為玉帛。當然,這裡也可以是文化交流所在,你可以聽到最荒唐的新聞——比如某處大蜘蛛怎麼成精受雷擊。
  • 霸氣內測《亂世三義》開啟戰爭策略革新時代
    三國亂世,硝煙瀰漫,誰是天下英雄,誰又是亂世奸雄。三國作為歷史舞臺上的最耀眼明星,三國話題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亂世三義》依據最真實的三國歷史,憑藉寫實的畫面風格,重現三國戰場的宏偉壯觀,遊戲經過上次測獲得廣大玩家的喜愛,今日再次揚帆邀您徵戰三國,不刪檔內測於12日11點震撼開啟。
  • 一人分飾多角、多人飾一角,孟京輝版《茶館》為何要模糊角色身份
    作者 王婧孟京輝戲劇工作室供圖也許是歷史的巧合,1989年,先鋒戲劇代表導演牟森在先鋒戲劇《大神布朗》首演時對觀眾說:「在首都的另外一個舞臺上,北京人藝的老藝術家們正在最後一次演出老舍先生的經典名劇《茶館》。老一代藝術家們創造過一個輝煌的戲劇時代,但是生命總是處於輪迴和更替之中。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 亂世鮮有真義——看電視劇《亂世三義》的藝術表現
    傳統的文藝理論所一直堅持的所謂永恆的創作主題都緊緊地為一個「義」字所裹挾,把驚濤駭浪般的人生抑或細微無聲的苟活都抵在一個「義」字之上,演繹出豐富多彩而又斑斕絢麗的人生故事。  電視劇《亂世三義》中的「三義」,原本是三個名字中都有一個「義」字的結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