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話劇,他利用茶館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及人們談天說地時的對話內容和當時的場景等因素結合起來,勾勒了一幅茶館的興衰和國家興亡的圖畫,也展示了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思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茶館的興衰變遷,照映著國家的發展變化。
老舍素來有「語言藝術家」之稱。在他的筆下,既有說出:「咱們既在江湖上,都是苦命人」的王利發掌柜;也有寧願自己挨餓,也不願讓鳥兒挨餓的松二爺;還有位高權重又年紀老邁的龐太監。各
自在茶館留下的談資各不相同。《茶館》共有三幕,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
戊戌變法失敗,茶館之中見悲歡
這個時期泰裕茶館中處處都寫著「不談國事」的標語,可偏偏常四爺不願遵守這樣的規矩,他一開口就是國事,言語之間還不忘羞辱崇洋媚外的人。
禍從口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說了一句「大清要完」,就在茶館中被抓進了監獄。
由此可見,「戊戌變法」這次愛國救亡運動的失敗,雖帶給民眾精神的啟蒙,卻沒有壓制帝國主義在中國蔓延的氣勢,並且民族危機仍然日益加深。
無論上面的人在做什麼,此時的底層人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老舍通過康六要將十多歲的女兒賣給年近70的老太監這一件事,把底層人民的處境表現的淋漓盡致。
因為他說:「一家大小要是能一天吃上一頓粥,我還想要賣女兒,那我就不是人」,可見當時確實是因為食不果腹,才忍痛捨棄親生骨肉,令人聞之,悲從中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華民族在血脈中,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愛國思想。無論當時的人掙扎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在面對國家所遇見的大困難之時,也總會有人願為國家挺身而出。
於是這個時候,主張實業救國,要「維新」的秦仲義走進了茶館。
小茶館中一家兩家的悲歡離合,就是大中國千家萬家的縮影。秦仲義此類人的出現,給原本在黑暗摸索、了無希望的中國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也使這一幕的感情基調的悽涼和悲傷無奈之情中夾雜了一絲希望。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茶館式微
此時在軍閥混戰,國勢衰微的同時,泰裕茶館也慢慢走向衰落。幕啟就是這樣一句話:「北京城內的大茶館已先後相繼關了門。泰裕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
而這個時候作為茶館主人的王利發,推行茶館的改良,想藉此挽回頹勢。他們興致勃勃地計劃著將茶館改良,卻不知道茶館生意日漸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國家處於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茶館這樣供人消遣娛樂的地方享受自己的時間。
也正是因此,茶館的普遍衰落是大勢所趨。
結果可想而知:無論他們對茶館做出什麼樣的改良,茶館的本質還是茶館,既然是茶館,就沒有在那個時代存留下來的條件。
於是,他們苦心經營、試圖改良,卻在還沒有等來開張的時候,就遇到了特務、巡警、兵痞的一再敲詐,使茶館的處境急轉直下。
在此期間社會上的混亂,也在茶館中迎來送往的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這個時期既有常四爺的出獄,也有康順母子的逃出皇宮,還有氣焰囂張的劉麻子被糊裡糊塗的砍了頭,更有甚者還傳出了兩個逃兵想共同娶一個老婆的消息。
可見當時上至官兵下至平民都在一片混亂之中痛苦地掙扎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當時連一個小小的茶館都遭受到這樣的滅頂之災,更遑論其他的大產業,當時的經濟蕭條可想而知。
只是,在人民的眼中,權力的更替,王朝的更迭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戰爭和硝煙,以及權力的交錯碾壓帶來的一系列後果。軍閥混戰時,僅僅來自各方的剝削,就能使百姓痛不欲生,哀鴻遍野。
老舍先生僅僅用一幕話劇,就將人民當時艱難的掙扎的處境描繪了出來,並且引人思考:國家的政權穩定是國家穩定的必要條件,而國家穩定又是人民安穩生活的必要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抗戰勝利
抗戰的勝利,對於全國上下的民眾而言,無疑是可以令人奔走相告的大好的事,只是此時,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竟然還在北京橫行霸道。茶館本應歡慶喜樂的結局,卻因此添上了一抹悲涼。
受過層層剝削壓榨的泰裕茶館,終於在抗戰結束伊始,不堪重負,走向了最終的滅亡之路。
破敗的茶館中人氣全無的同時,「莫談國事」幾個字寫得也更大了。這一細節描寫就展現了一場戰爭下來人民內心的荒蕪麻木,以及對戰爭的厭惡。
戰爭不僅能使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更能摧毀人心中僅存的信念。反覆勞民傷財的戰爭更是能使平頭百姓對國家的政權失去信任。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茶館中的人被逼得四處流失。著名的評書藝人一次評書也掙不到三個雜合麵餅子的錢;出獄之後的常四爺生活也愈發艱難。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不僅秦仲義的工廠被搶走,連王利發的茶館,也即將被霸佔。曾經在這個茶館中混到面熟的一群人,此時的境況竟全部急轉直下,被生活逼迫到了邊緣地帶。
茶館話劇表演
幾人相聚茶館,說起了自己如今的處境,竟發現身邊的人過得皆是不如意的生活。同病相憐,可悲可嘆。他們傾訴著自己不幸遭遇的同時,也含著淚為自己撒了紙錢,對生活的絕望可想而知。
此時茶館的燈光漸漸暗下去,而大街上的燈光漸漸亮了起來。這預示著,泰裕茶館就此沒落,而國家的命運至此,也會開始走向光明。
茶館終究沒能堅持到國家清除完混亂,繼而發展的時候。它在剛剛平息一點的混亂中,毀滅了。泰裕茶館的命運也是很多人的命運。
戰爭的無情之處是它的絕對公平,對每一條生命的奪取都是公平的。而許多身處戰爭中,一心渴望光明的人,就如同茶館一樣在黎明到來之前,黑暗還未完全散去的那一刻,就悄無聲息的沒落了。
《茶館》雖然是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但其實它的大體方向更加趨近於「悲」和「離」,歡喜並不多。這正與作品的背景相融合,亂世之中,又哪裡會有真正的喜樂?
人的喜怒終將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去,當時再大的起落,到了今天也只空餘一聲長嘆。而今時今日的種種,到了將來,又會剩什麼呢?明日尚不可及,只爭今朝。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