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11時50分,蔣介石在睡夢中悄然離世,走完了他88年的生命歷程。在其後發布的死亡公報中,臺灣當局稱他的死亡為「崩殂」,這個字眼用在蔣介石的身上讓人大出意外,因為只有帝王才會有這樣的稱呼。而在後面的整個喪葬過程中,蔣介石同樣也享受到了帝王的規格。
蔣介石去世的7個小時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並迅速組成了以張群、何應欽、陳立夫等21名大員的治喪委員會,行政院也發出通告,自4月6日起,歷時一個月為國喪期,期間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所有公職人員一律著素色服飾,蔣介石遺體停放紀念館5天,供民眾瞻吊。
自4月6日起,蔣介石遺容在榮民總院供公眾瞻吊,他的四周點起了88支白色蠟燭,象徵他度過了88個春秋。整個大廳不算大,但布置得井然有序,莊重肅穆,呈現出中西合璧的風格,基督教的色彩格外醒目。
瞻吊期間,一撥又一撥人懷著各樣的心態,前來向蔣介石告別。或哭哭啼啼,或不發一語,或步履遲緩,或行動匆匆。他們從蔣介石的遺體一側走過,告別這位久久執掌臺灣權柄的老人。
4月9日,蔣介石的靈柩移至國父紀念館,按照他老家溪口的風俗,蔣經國以長子身份,為他穿了7條褲子、7件內衣,貼身則包了絲綿,外著長袍馬褂,下身是黑褲、黑皮鞋,左右兩旁是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旗。
整個小殮儀式有宋美齡主持,她親自將蔣介石生前最喜歡的《三民主義》、《聖經》、《荒漠甘泉》和《唐詩》四部書,還有蔣介石生前常用的氈帽、小帽、手套、手帕、手杖也放入棺中,這幾樣東西,作為蔣介石的隨葬品,雖然普通卻也意義非凡。
4月16日,是蔣介石的大殮之日,也就是蓋棺之日,張群、何應欽等8人把一面寬大的國民黨黨旗覆蓋在靈柩之上。接著嚴家淦等人又將青天白日旗覆蓋在黨旗之上。兩旗覆蓋完畢,全體肅立,由總統嚴家淦宣讀祭文。
當然蔣介石生前受過基督教洗禮,他死後自然也要舉行基督教的升天儀式,牧師周聯華受宋美齡的委託,為他宣讀了《聖經》等有關經文和祈禱詩篇。這些程序全部結束後,便響起了21響禮炮,蔣介石的靈柩被抬上靈車,走上了歸葬的路程。
靈車是專門定製的,前後點綴了20萬朵黃色菊花,送葬隊伍多達2000多人,靈車由99輛車開路,就連道路都重新整修了一遍,兩側的建築也被裝飾一新,所有商業廣告全部撤掉或連夜修改。臺灣當局還安排一些學生在道路兩側跪地「迎靈」,並規定靈車經過時不需抬頭觀看,否則以「大不敬」之罪論處,這場面就和皇帝出殯如出一轍。
蔣介石生前始終不忘反攻大陸,自然也希望自己死後能安葬在故裡,因此,他的靈柩被暫時安放在慈湖。慈湖是他生前最喜愛的地方,位於臺灣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交界處,附近樹木茂盛,環境清幽,是一處風景絕佳之地。慈湖距臺北僅60公裡,道路通暢,來往方便,此處曾作為戰時總統府的辦公地。
蔣介石知道他生前恐怕是很難回到溪口老家,於是便將慈湖作為自己的故鄉,以慰難言的思鄉之情,他設想自己死後暫時安放在這裡,以待來日移靈大陸。宋美齡和蔣經國滿足他這一遺願,便將靈柩暫安慈湖。
蔣介石的靈柩停放於慈湖賓館的正廳中央,整個靈堂由黑色花崗石建造,隨後這個地方改名為「慈湖陵寢」,儀式結束後,大家依次向蔣介石告別,這場在臺灣持續時間最長,規模也最大的葬禮至此結束。
如今,蔣介石的遺體依然停放在「慈湖陵寢」,儘管蔣介石乃至蔣經國都時刻叫囂著反攻大陸,但時過境遷,這個願望蔣介石恐怕再也無法達成,但他歸葬溪口的願望還是可以實現的,或許有朝一日,他真的可以再次回到溪口,只不過他的身份不再是總統,而是海外棄子回到祖母懷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