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葬禮是如何舉行的?論排場和皇帝駕崩沒有兩樣

2021-01-20 騰訊網

1975年4月5日11時50分,蔣介石在睡夢中悄然離世,走完了他88年的生命歷程。在其後發布的死亡公報中,臺灣當局稱他的死亡為「崩殂」,這個字眼用在蔣介石的身上讓人大出意外,因為只有帝王才會有這樣的稱呼。而在後面的整個喪葬過程中,蔣介石同樣也享受到了帝王的規格。

蔣介石去世的7個小時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並迅速組成了以張群、何應欽、陳立夫等21名大員的治喪委員會,行政院也發出通告,自4月6日起,歷時一個月為國喪期,期間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所有公職人員一律著素色服飾,蔣介石遺體停放紀念館5天,供民眾瞻吊。

自4月6日起,蔣介石遺容在榮民總院供公眾瞻吊,他的四周點起了88支白色蠟燭,象徵他度過了88個春秋。整個大廳不算大,但布置得井然有序,莊重肅穆,呈現出中西合璧的風格,基督教的色彩格外醒目。

瞻吊期間,一撥又一撥人懷著各樣的心態,前來向蔣介石告別。或哭哭啼啼,或不發一語,或步履遲緩,或行動匆匆。他們從蔣介石的遺體一側走過,告別這位久久執掌臺灣權柄的老人。

4月9日,蔣介石的靈柩移至國父紀念館,按照他老家溪口的風俗,蔣經國以長子身份,為他穿了7條褲子、7件內衣,貼身則包了絲綿,外著長袍馬褂,下身是黑褲、黑皮鞋,左右兩旁是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旗。

整個小殮儀式有宋美齡主持,她親自將蔣介石生前最喜歡的《三民主義》、《聖經》、《荒漠甘泉》和《唐詩》四部書,還有蔣介石生前常用的氈帽、小帽、手套、手帕、手杖也放入棺中,這幾樣東西,作為蔣介石的隨葬品,雖然普通卻也意義非凡。

4月16日,是蔣介石的大殮之日,也就是蓋棺之日,張群、何應欽等8人把一面寬大的國民黨黨旗覆蓋在靈柩之上。接著嚴家淦等人又將青天白日旗覆蓋在黨旗之上。兩旗覆蓋完畢,全體肅立,由總統嚴家淦宣讀祭文。

當然蔣介石生前受過基督教洗禮,他死後自然也要舉行基督教的升天儀式,牧師周聯華受宋美齡的委託,為他宣讀了《聖經》等有關經文和祈禱詩篇。這些程序全部結束後,便響起了21響禮炮,蔣介石的靈柩被抬上靈車,走上了歸葬的路程。

靈車是專門定製的,前後點綴了20萬朵黃色菊花,送葬隊伍多達2000多人,靈車由99輛車開路,就連道路都重新整修了一遍,兩側的建築也被裝飾一新,所有商業廣告全部撤掉或連夜修改。臺灣當局還安排一些學生在道路兩側跪地「迎靈」,並規定靈車經過時不需抬頭觀看,否則以「大不敬」之罪論處,這場面就和皇帝出殯如出一轍。

蔣介石生前始終不忘反攻大陸,自然也希望自己死後能安葬在故裡,因此,他的靈柩被暫時安放在慈湖。慈湖是他生前最喜愛的地方,位於臺灣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交界處,附近樹木茂盛,環境清幽,是一處風景絕佳之地。慈湖距臺北僅60公裡,道路通暢,來往方便,此處曾作為戰時總統府的辦公地。

蔣介石知道他生前恐怕是很難回到溪口老家,於是便將慈湖作為自己的故鄉,以慰難言的思鄉之情,他設想自己死後暫時安放在這裡,以待來日移靈大陸。宋美齡和蔣經國滿足他這一遺願,便將靈柩暫安慈湖。

蔣介石的靈柩停放於慈湖賓館的正廳中央,整個靈堂由黑色花崗石建造,隨後這個地方改名為「慈湖陵寢」,儀式結束後,大家依次向蔣介石告別,這場在臺灣持續時間最長,規模也最大的葬禮至此結束。

如今,蔣介石的遺體依然停放在「慈湖陵寢」,儘管蔣介石乃至蔣經國都時刻叫囂著反攻大陸,但時過境遷,這個願望蔣介石恐怕再也無法達成,但他歸葬溪口的願望還是可以實現的,或許有朝一日,他真的可以再次回到溪口,只不過他的身份不再是總統,而是海外棄子回到祖母懷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皇帝葬禮排場有多大?128人抬棺,1628人的儀仗隊,上萬百姓跪拜
    除了墓地的選擇,在封建時代,帝王的喪葬排場也要和他們活著的時候一樣,必須要處處表現出他們至高無上的尊嚴和豪華,極盡驕奢淫侈。平常人家的喪事,只關乎這一家的親戚,而帝王之死,不僅僅只是關乎皇室宗族,還緊緊牽連這天下的百姓。
  • 老照片再現光緒皇帝的葬禮:人山人海,圖一是其存世唯一照片!
    這樣蹊蹺的事引發了諸多猜想,光緒時年不過38歲,正值壯年,怎麼會突然駕崩了呢?於是各種說法紛至沓來。有一種說法是,有次光緒皇帝在日記中寫道:我現在病的很重,但是我覺得老佛爺一定會死在我前面,到時候我一定會殺了袁世凱和李蓮英。這段話被李蓮英看到後傳入慈禧耳朵裡,於是慈禧動了殺心。
  • 戴笠死後葬禮規模有多大,蔣介石為他選墓地,章士釗親寫輓聯
    此言一出全國各地都落實非常快,在蔣介石的號召下,聲勢浩大的戴笠祭奠儀式在全國各地展開,僅僅成都地區,為戴笠舉行公祭的人數高達54萬人之多,茫茫人海聚在一起只為送別戴笠。蔣介石明面上做得也很足,對戴笠的軍銜進行了提高,在1946年6月11日宣布追授他陸軍中將軍銜。
  • 順治皇帝到底是駕崩了,還是出家了?
    眾所周知,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 蔣介石葬禮上,張學良已是「古稀老人」,他為何留下了這16字輓聯
    蔣介石和張學良是近代的知名人物,他們在民國的舞臺上叱吒風雲,是那個時代的知名人物。兩個人一生中充滿了各種恩恩怨怨,前半生親如手足,後半生勢同水火,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來到了現場,還留下了16個字的輓聯,張學良和蔣介石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呢?
  • 英國秘密舉行「女王駕崩彩排」 內閣大臣首次參與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上周四(28日),英國內閣多名大臣秘密在政府辦公大樓內舉行「女王駕崩彩排」,模擬女王逝世後為期十天的全國哀悼日,這是英國內閣大臣首次參加這類演習。 同一天,女王因「身體不適」取消了一場在聖保羅大教堂的活動。
  • 蔣介石的葬禮上,宋美齡遲到了一小時,原來她是為了等張學良
    像孫中山、蔣介石等等。而小編今天要說的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風雲人物——蔣介石,在他死後的葬禮上,發生的一些奇怪的事情。為什麼說奇怪呢?因為在他的葬禮上本來應該早早到場的蔣夫人宋美齡卻遲到了足足一個小時,而本來不應該出現的張學良卻突然來到葬禮上。因為這個人在蔣介石生前就因為西安事變被蔣介石將他軟禁了,他怎麼會來哀悼蔣介石呢?
  • 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要喊一句''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可能見過皇帝去世後太監哭著跑出來大喊「皇帝駕崩了」的場面。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是要喊「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伴隨著悲痛的哭聲。「承河」是指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亡。死亡在古代漢語中也有等級,不同等級的稱呼不同。例如,醫生因「死亡」,天子因「死亡」,「勝利」而死亡,意思是「黃駕駛崩潰」。《禮記》中,天子被稱為「崩潰」,諸侯被稱為「死亡」,醫生被稱為「死亡」,史事被稱為「布洛克」,平民被稱為「死亡」。《唐代示例規定》無償,2件以上射殺,5件以上卒死,後肉死於平民。
  • 幾百個官員在皇宮裡面哭,難道是皇帝駕崩了?非也!一切為了權力
    嘉靖三年,朱厚熜的朝堂之上和平時沒什麼兩樣,一如既往的吵,吵架的吵架,罵人的罵人,反正是聽不清楚他們在說什麼,他以為今天依舊是跟以前一樣,只要到了下班時間,這些官員也就會自動下班,有什麼事情明天再說,但是他錯了,今天的朝堂已經準備好了一出大戲讓他看清楚。而帶起這部大戲的人叫做何孟春,時任吏部侍郎。
  • 蔣介石葬禮上,宋美齡在他的棺材裡放了4本書,每本都有一段故事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性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結束了其88年的傳奇人生。蔣介石逝世最悲痛的莫過於他的妻子宋美齡。4月7日,在宋美齡的操辦下,蔣介石的葬禮在臺北舉行。葬禮上,宋美齡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來寄託她的哀思,而是默默的在其棺材裡放入了4本書,分別是《三民主義》、《聖經》、《唐詩》和《荒漠甘泉》,而這4本書,每本都有著一段故事。《三民主義》是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也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第二任領導人,而且蔣介石一直以孫中山先生的信徒身份自居,所以這本書對他當然很重要。
  • 柴契爾夫人葬禮彩排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
    當地時間2013年4月15日,英國倫敦,英國為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葬禮舉行彩排。據悉,柴契爾夫人的葬禮將於4月17日以最高軍事榮譽禮儀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
  • 清朝皇帝用膳有著怎樣的排場?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6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後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
  • 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一月君主」,論朱常洛悲慘一生
    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一月君主」,論朱常洛悲慘一生大家好小編書香銘歷史有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為大家講述的這位皇帝就會是明朝的第十四任皇帝朱常洛,一位命運非常悲慘的皇帝,並且剛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和明神宗一樣,都是因為自己的父親臨幸了宮中的宮女所生的,因此,可以想像小時候的朱常洛是有多麼的悲慘了。但是為何僅僅在位皇帝一個月就駕崩了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朱常洛這段悲慘的歷史吧。
  •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名皇帝,生前備受尊敬,死後三萬人參加葬禮
    但是在美國的歷史上卻存在一位地位尊崇的皇帝,他去世的時候,舊金山最大的報紙《舊金山紀事報》上面的頭版頭條是:「美國皇帝和墨西哥保護者諾頓一世逝世」,另外紐約時報也報導:原文是「Le Roi Est Mort」法語的意思是「君王駕崩。」大家一定很好奇這位美國皇帝的故事,那麼小編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位充滿了傳奇和神聖的皇帝。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1975年4月5日,一代風雲人物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於臺北市陽明山官邸。幾天後,在他的葬禮上,有一位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撫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
  • 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到場後留下16個字,轉身掉頭走人
    這對於全民族來說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是唯獨蔣介石例外。 有許多愛國將領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一直請求蔣介石與我黨合作。但蔣介石非但不聽,還逮捕了那些與自己持有異議的人士。隨著日軍侵略進一步擴大,民族救亡意識空前高漲。 而後來蔣介石遭到了失敗,便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那些勸他合作抗日的人,認為是抗日時期使得我黨空前壯大。因此,在逃亡臺灣之前,蔣介石殺掉了許多人,其中一個就包括西安事變的發動者楊虎城。
  • 他是大清運氣最好的皇帝,論嫡論長論賢一個不佔,卻成了「世祖」
    請點擊輸入圖多爾大權在握期間,雖不是皇帝,但所行與皇帝相差無幾,皇帝發布號令為聖旨,多爾袞發布號令為令旨,為了防止順治帝親政,在多爾袞授意下,順治帝都沒有讀書識字,說他一點野心沒有那是不可能的,說他如忠心耿耿的商之伊尹更不可能,在建立不世之功後,廢順治帝自立皇帝更是一念之間,但是由於南明及其農民起義軍勢力依舊強大,太宗舊部支持順治帝的依舊有些影響力,為避免內亂,多爾袞並沒有行廢立之事,應該在等一個合適機會吧,卻沒想到在塞北狩獵時猝死。
  • 古代皇帝駕崩,陪葬的妃嬪總是「腿部分離」,她們死前經歷什麼?
    古代皇帝駕崩,陪葬的妃嬪總是「腿部分離」,她們死前經歷什麼?前言古時候殉葬十分常見,當時的高官大戶們認為殉葬可以讓他們在地下仍有人伺候。
  • 蔣介石之妻宋美齡,獨自參加張學良葬禮,送花圈寫4個有含義的字
    蔣介石與張學良的關係意味深長,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與張的關係也非比尋常,否則,張學良70歲的葬禮上,宋美齡也不會專門出席。宋美齡不是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據說蔣介石為娶到宋美齡,專門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宋美齡在當時,名副其實的白富美,追求者眾多。
  • 歷史上的仁義皇帝,駕崩後萬民哀悼,連敵國皇帝也為之痛哭
    ——孟子《公孫丑上》說起少年包青天,可能很多人都看過,對裡面斷案如神的包拯,武功高強的展昭還有英俊瀟灑的公孫策都有深刻的印象,可是,你還記得裡面的皇帝嗎?可能你還記得狸貓換太子的案子。雖然歷史的真相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多的戲劇性,但是也是符合一部分史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