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讀懂上海,建築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窗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昨天在上海書展首發,以圖文並茂、中英對照的形式,娓娓道來滬上56處知名建築的歷史淵源、建築特色與文化內涵。
該書編委會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城市導覽指南或旅遊打卡手冊,《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遞出了一份獨特的邀請函,盛邀人們「打開」上海這本大書,漫步品味一個個獨具美感的建築空間、一處處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標。它們不是沒有溫度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城市精神、品格和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背後所呈現的恰恰是這座「人民城市」波瀾壯闊的發展史、進步史、創新史。
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匯聚成城市歷史與精神脈絡的豐富版圖
松江方塔、龍華塔和龍華寺、嘉定孔廟等厚重老建築訴說著「春申古風」;外灘建築群、上海郵政總局、上生·新所散發出「中西交匯」的光芒;大世界遊樂場、國際飯店、楊樹浦水廠交織海派獨有的「都會映象」;「梧桐深處」的中共一大會址、漁陽裡、周公館流淌著黨的誕生地的紅色基因;上海大劇院、上海展覽中心、上海中心大廈等合奏一曲「海上華章」……
上海,素來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本書通過五大板塊串起上海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簡潔解讀配上高清圖片,處處積澱著「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彰顯著「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承載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特質。
不同建築從不同側面,提示著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地位與身位——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孕育、夢想啟航的地方,紅色基因、紅色血脈,百年傳承不息。走進一大會址,1921年7月23日晚,13位操著各地方言的知識分子和兩個外國人聚到一張長桌邊,在一個不大的客堂間開啟持續數日的討論。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見證會議的地方,就在當時的上海望志路106號。
這是多元文化薈萃之地,是中國擁抱世界的前沿、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目錄中壓軸的建築是上海國家會展中心,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此舉辦,此後每年,「四葉草」都將舉辦進博會,這一註腳讓人們讀到「開放」之於上海的深意。作為中國著眼於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和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以「四葉草」建築為標誌的進博會見證著中國的開放和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
這更是時時領風氣之先、始終奮進新時代、立志創造新奇蹟的城市,從不斷刷新的上海高度、上海速度裡,能讀到中國的「高度」「速度」與「溫度」。比如上海中心大廈,突破了「世界上尚無軟土地基上建造6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的先例,在設計中採用了40多項綠色技術,還開出了「最高書店」朵雲書院,為城市增添了新的天際線。
從梧桐樹下老洋房、老弄堂裡石庫門,到一處處名人故裡、歷史遺存,從昔日「工業鏽帶」變身今日「生活秀帶」,《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告訴讀者:閱讀一座建築、一片街區、一段建築發展史,就是在閱讀這座城市。
讓更多建築可讀、可聽、可漫步,「人民城市」理念浸潤著上海的溫度
正在進行中的上海書展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也是這本書收入的建築之一。曾經的中蘇友好大廈,如今每年8月都會見證全城書香湧動,無數讀者在這裡找到好書、見到心儀的作家學者,享受著閱讀盛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展位上,「建築可閱讀」五個醒目大字,與一張張書中的建築照片彼此呼應,構築出極富視覺衝擊力的專區專架,不時有讀者駐足翻閱。
而這正是城市建築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鮮活樣本之一。恰如書中前言所描述的,這終究是一座人民的城市,傳奇般的建築空間終究來自人民的智慧與雙手,它們也終究是屬於人民的財富與記憶。
城市是人類的棲息之地,在學界看來,城市更新,不僅要盡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風貌和歷史建築,也要充分考慮民生功能、公共服務的留存拓展,讓空間更有溫度、更富活力。比如,千餘米長的外灘擁有中國最大的近代建築群,涵蓋了外廊式、新古典主義、哥特復興、裝飾藝術等各種風格,幾乎是一部生動的縮略版近現代建築史,更是上海的「城市會客廳」,無數市民和遊客在此流連忘返。
建築身上的故事不應「養在深閨人未識」,理應被儘可能多的人讀到、聽到、看到、體驗到。去年12月,作為「建築可閱讀」文旅融合工作的重點項目,《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編輯出版工作啟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城市推廣中心聯手打造。眼下伴隨著新書出爐,市文旅局發布了10條「建築可閱讀」旅遊線路,包括「難忘紅色記憶」「感悟江河情懷」「重溫休閒時光」「尋蹤名人傳奇」「傳奇建築新生」等。目前滬上開放建築從近百處增至1237處,二維碼數量從400餘處上升到1827處。「建築可閱讀」工作範圍也從6個中心城區推廣到全市16個區,進一步深化了文旅融合,擦亮城市名片。
未來,多個建築開放單位將增設英文介紹、VR體驗等服務功能,推出線上有聲產品,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推廣活動,讓精彩的建築故事、上海城市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吸引更多人走進「人民城市」,在這裡閱讀上海、讀懂上海、體驗上海、愛上上海。
作者:許暘
圖片來源:出版方、張挺 攝編輯:汪荔誠責任編輯: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