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過20年不懈努力,近日,浙江舟山科研人員攻克人工栽培育苗技術難關,完成普陀鵝耳櫪野外種群自然有性繁育,有望幫助其擺脫瀕危狀態。
「看!這是天然下種生長的普陀鵝耳櫪。」11月11日,在舟山馬岙街道普陀鵝耳櫪種群基地,一株株普陀鵝耳櫪幼苗正茁壯成長,高度為5釐米~112釐米。雖然根莖細小,它們卻是憑藉母樹身上落下的種子,藉助陽光雨露滋養,破土而出,生長發芽的。
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鍾觀光在舟山普陀山發現了普陀鵝耳櫪。當時,全球僅存1株野生母樹。自2000年起,浙江舟山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俞慈英帶領科研團隊開展普陀鵝耳櫪的拯救行動,組織實施了科技研究與推廣項目10餘項,攻克了該樹種的種苗繁育和人工種群建設難關,建立了播種、扦插、嫁接、組培繁育技術體系和人工種群營建技術。2015年12月,人工培育苗木突破4萬株大關,並建立了普陀鵝耳櫪專類苗圃和騰坑灣、馬岙人工種群基地。
2017年,舟山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再接再厲,承擔了「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及遷地保護研究」項目,旨在讓普陀鵝耳櫪不再依賴人工培植,實現野外種群的天然更新、自然回歸。
通過艱難探索研究,2018年12月,俞慈英在普陀鵝耳櫪人工種群馬岙基地,發現了林下天然更新小苗。隨後,科研人員又在普陀山母樹下、茶花園子代林中發現了天然更新幼苗。
近年來,團隊將精心培育的普陀鵝耳櫪苗木推廣應用於舟山城區、景區,在浙江杭州、寧波、衢州等地開展異地引種馴化試驗,擴大遷地保護區域範圍和人工種群規模。目前,項目組已在舟山市內外建立普陀鵝耳櫪野外人工種群30餘處,種群個體數量累計已超過1萬株。
「野外回歸和天然更新技術的突破,為該瀕危植物實現自我更新和維持奠定了技術基礎。」目睹可愛的幼苗,俞慈英說,相信普陀鵝耳櫪很快將徹底擺脫瀕危狀態。
來源:中國海洋報
作者:林上軍 何伊伲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