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最近獲悉,歷經科技工作者20年的不懈努力,普陀鵝耳櫪這種原本在地球上僅存1株的瀕危植物,不但攻克了人工栽培育苗難關,而今又實現了野外種群自然有性繁育,有望徹底擺脫瀕危狀態。
「看!這是天然下種生長的普陀鵝耳櫪。」11月11日上午,在離舟山老城區約15公裡的定海區馬岙街道一普陀鵝耳櫪種群基地,在項目技術支撐專家、舟山市林科院教授級高工俞慈英的指點下,記者看到一株株高低不一的普陀鵝耳櫪幼苗。根據年份不同,高度分別在5釐米至112釐米之間;它們雖根莖細小,卻是憑藉母樹身上落下的種子,藉助陽光雨露,自己破土而出,如今亭亭玉立。
俞慈英與普陀鵝耳櫪
普陀鵝耳櫪於1930年被植物學家鍾觀光先生發現於舟山普陀山,當時全球僅存1株野生母樹。
自2000年起,由俞慈英領銜的舟山市林業科技工作者開始系統開展普陀鵝耳櫪的拯救行動。在各級相關部門的持續支持下,共組織實施科技研究與推廣項目10餘項,先後攻克了該樹種的種苗繁育和人工種群建設難關,建立了播種、扦插、嫁接、組培繁育技術體系和人工種群營建技術;至2008年,人工培育苗木數首次突破萬株大關;到2015年12月累計突破4萬株大關,並建立了普陀鵝耳櫪專類苗圃和騰坑灣、馬岙人工種群基地。
2017年,在省林業部門和舟山市農林部門的繼續支持下,舟山林科院承擔實施「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及遷地保護研究」項目。此舉目的在於讓普陀鵝耳櫪可以不依賴人工培植,實現野外種群的天然更新、自然回歸。
普陀鵝耳櫪
通過立地選擇與微環境改造、種子雨促成、土壤種子庫的建立和保護、立地與微環境維護等一系列艱難探索研究, 2018年12月,在普陀鵝耳櫪人工種群馬岙基地內,俞慈英終於發現了林下天然更新小苗。不久後,在普陀山老母樹下及茶花園子代林下也相繼出現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這是普陀鵝耳櫪拯救工作的一個裡程碑式的技術成就!該技術進一步熟化後,有望讓普陀鵝耳櫪最終擺脫人工育苗造林,完全實現自我天然更新。
經科技攻關,普陀山老母樹也開始自繁
與此同時,項目組還將精心培育的普陀鵝耳櫪苗木應用於城區、風景區、寺廟等的綠化之中,並嘗試讓它們漂洋過海、「遠嫁」他鄉,先後在杭州、寧波、衢州等地開展異地引種馴化試驗,不斷擴大遷地保護區域範圍和人工種群規模。迄今為止,項目組已在市內外建立普陀鵝耳櫪野外人工種群30餘處,種群個體數量累計已超過1萬株。
為了攻克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技術難關,年逾古稀的俞慈英經常帶領一班人風餐露宿,夜以繼日。為了方便去基地觀察,她特意買了一輛家庭轎車,由退休的老伴幫助開車,每天風雨無阻到達基地搞研究;有一次大腸持續出血一個半月,為了不耽誤關鍵節點的研究工作,她甚至沒敢告訴朝夕相處的老伴,毅然帶病堅守一線指導攻關。
俞慈英與普陀鵝耳櫪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野外回歸和天然更新技術的突破,意味著普陀鵝耳櫪的有性繁殖障礙得到了有效破解,為該瀕危物種最終實現自我更新和維持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看著300餘株可愛的幼苗,俞慈英激動地說,相信很快普陀鵝耳櫪就能徹底擺脫瀕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