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株變萬株 人繁到自繁 瀕危植物普陀鵝耳櫪拯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20-12-24 浙報融媒體

據記者最近獲悉,歷經科技工作者20年的不懈努力,普陀鵝耳櫪這種原本在地球上僅存1株的瀕危植物,不但攻克了人工栽培育苗難關,而今又實現了野外種群自然有性繁育,有望徹底擺脫瀕危狀態。

「看!這是天然下種生長的普陀鵝耳櫪。」11月11日上午,在離舟山老城區約15公裡的定海區馬岙街道一普陀鵝耳櫪種群基地,在項目技術支撐專家、舟山市林科院教授級高工俞慈英的指點下,記者看到一株株高低不一的普陀鵝耳櫪幼苗。根據年份不同,高度分別在5釐米至112釐米之間;它們雖根莖細小,卻是憑藉母樹身上落下的種子,藉助陽光雨露,自己破土而出,如今亭亭玉立。

俞慈英與普陀鵝耳櫪

普陀鵝耳櫪於1930年被植物學家鍾觀光先生發現於舟山普陀山,當時全球僅存1株野生母樹。

自2000年起,由俞慈英領銜的舟山市林業科技工作者開始系統開展普陀鵝耳櫪的拯救行動。在各級相關部門的持續支持下,共組織實施科技研究與推廣項目10餘項,先後攻克了該樹種的種苗繁育和人工種群建設難關,建立了播種、扦插、嫁接、組培繁育技術體系和人工種群營建技術;至2008年,人工培育苗木數首次突破萬株大關;到2015年12月累計突破4萬株大關,並建立了普陀鵝耳櫪專類苗圃和騰坑灣、馬岙人工種群基地。

2017年,在省林業部門和舟山市農林部門的繼續支持下,舟山林科院承擔實施「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及遷地保護研究」項目。此舉目的在於讓普陀鵝耳櫪可以不依賴人工培植,實現野外種群的天然更新、自然回歸。

普陀鵝耳櫪

通過立地選擇與微環境改造、種子雨促成、土壤種子庫的建立和保護、立地與微環境維護等一系列艱難探索研究, 2018年12月,在普陀鵝耳櫪人工種群馬岙基地內,俞慈英終於發現了林下天然更新小苗。不久後,在普陀山老母樹下及茶花園子代林下也相繼出現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這是普陀鵝耳櫪拯救工作的一個裡程碑式的技術成就!該技術進一步熟化後,有望讓普陀鵝耳櫪最終擺脫人工育苗造林,完全實現自我天然更新。

經科技攻關,普陀山老母樹也開始自繁

與此同時,項目組還將精心培育的普陀鵝耳櫪苗木應用於城區、風景區、寺廟等的綠化之中,並嘗試讓它們漂洋過海、「遠嫁」他鄉,先後在杭州、寧波、衢州等地開展異地引種馴化試驗,不斷擴大遷地保護區域範圍和人工種群規模。迄今為止,項目組已在市內外建立普陀鵝耳櫪野外人工種群30餘處,種群個體數量累計已超過1萬株。

為了攻克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技術難關,年逾古稀的俞慈英經常帶領一班人風餐露宿,夜以繼日。為了方便去基地觀察,她特意買了一輛家庭轎車,由退休的老伴幫助開車,每天風雨無阻到達基地搞研究;有一次大腸持續出血一個半月,為了不耽誤關鍵節點的研究工作,她甚至沒敢告訴朝夕相處的老伴,毅然帶病堅守一線指導攻關。

俞慈英與普陀鵝耳櫪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野外回歸和天然更新技術的突破,意味著普陀鵝耳櫪的有性繁殖障礙得到了有效破解,為該瀕危物種最終實現自我更新和維持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看著300餘株可愛的幼苗,俞慈英激動地說,相信很快普陀鵝耳櫪就能徹底擺脫瀕危狀態。

相關焦點

  • 一株變萬株 普陀鵝耳櫪拯救工作獲重大突破
    一株變萬株 普陀鵝耳櫪拯救工作獲重大突破 2019年11月12日 05:56:53來源:這是天然下種生長的普陀鵝耳櫪。」11月11日上午,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岙街道一個普陀鵝耳櫪種群基地,項目技術支撐專家、舟山市林科院教授級高工俞慈英指著一株株高低不一的普陀鵝耳櫪幼苗對記者說道。這些幼苗雖根莖細小,卻是憑藉母樹身上落下的種子,藉助陽光雨露,自己破土生長而成。  普陀鵝耳櫪於1930年被植物學家鍾觀光發現於舟山普陀山,當時全球僅存1株野生母樹。
  • 普陀鵝耳櫪:海島上的瀕危植物煥發新生機
    歷過20年不懈努力,近日,浙江舟山科研人員攻克人工栽培育苗技術難關,完成普陀鵝耳櫪野外種群自然有性繁育,有望幫助其擺脫瀕危狀態。「看!這是天然下種生長的普陀鵝耳櫪。」11月11日,在舟山馬岙街道普陀鵝耳櫪種群基地,一株株普陀鵝耳櫪幼苗正茁壯成長,高度為5釐米~112釐米。雖然根莖細小,它們卻是憑藉母樹身上落下的種子,藉助陽光雨露滋養,破土而出,生長發芽的。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鍾觀光在舟山普陀山發現了普陀鵝耳櫪。當時,全球僅存1株野生母樹。
  • 普陀鵝耳櫪發現時全球僅1株,如今上萬株,中國人是如何拯救的?
    普陀鵝耳櫪普陀鵝耳櫪——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全球只有中國浙江舟山群島野外分布,並且屬於我國植物數量最少的物種之一
  • 「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落戶昆明植物園
    4月上旬,正值普陀鵝耳櫪花期,應浙江省舟山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邀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一行到舟山市進行普陀鵝耳櫪繁育的考察和引種工作,並攜帶著昆明植物園人工繁育的極小種群明星植物——華蓋木小苗,雲南特有樹種,作為物種交換的「禮物」,也是昆明植物園在舟山林業科學院開展異地保育工作的嘗試。
  • 千金榆、鵝耳櫪、普陀鵝耳櫪、天台鵝耳櫪的區別辨識
    千金榆分清楚千金榆和鵝耳櫪的區別,我們再看鵝耳櫪,鵝耳櫪組裡面有兩種珍稀瀕危植物,一種是普陀鵝耳櫪(學名:Carpinus putoensis Cheng),一種是普陀鵝耳櫪迄今為止世界上只發現一株,位於浙江舟山普陀山風景區的佛頂山慧濟寺西側,樹高13.5米,樹齡約250年,199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保護級別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級別為極危(CR)。普陀鵝耳櫪雌雄同株,然而雌雄花開放時間錯開,造成自然繁育很難。
  • 「普陀鵝耳櫪」中國特有珍稀植物,僅存一株!
    普陀鵝耳櫪(學名:Carpinus putoensis Cheng)是一種落葉喬木,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種和自然景觀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物種
  • 全球只剩一株的「獨寶寶」|普陀鵝耳櫪
    還記得不久前我們剛介紹過一種叫「舟山新木姜子」的植物嗎?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另一種舟山群島原產的植物——普陀鵝耳櫪,這是一種僅分布於普陀島上的特有植物,目前野生植株僅剩一株,屬於極度瀕危!普陀鵝耳櫪的野生植株僅分布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島,舟山群島位於長江以南、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海域。1930年,植物學家鍾觀光教授在此採集到普陀鵝耳櫪標本,1932年由林學家鄭萬鈞教授定名並發表。
  • 「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脫單」 人工繁殖小苗落戶昆明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普陀鵝耳櫪的人工繁殖小苗近日落戶昆明植物園,目前長勢良好。  普陀鵝耳櫪,樺木科鵝耳櫪屬落葉喬木,為中國特有種植物。1930年由著名植物分類學家鍾觀光教授發現,1932年由林學佳、鄭萬鈞教授命名為普陀鵝耳櫪。
  • 全球僅有一株的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終於不會絕後了
    普陀鵝耳櫪(學名:Carpinus putoensisCheng)是樺木科,鵝耳櫪屬喬木普陀鵝耳櫪具有耐陰、耐旱、抗風等特性。已繁育出大量普陀鵝耳櫪樹苗。唯一的這顆普陀鵝耳櫪長在浙江舟山市,位於普陀佛頂山慧濟寺。整個樹的高度達到了13.5米左右,這棵樹冠成蔭,遮涼麵積都達到了72平方米。
  • 普陀鵝耳櫪?就是那個世界上唯一母株在普陀山上的嗎?
    今天分享的是個舟山普陀的招牌之一,大名鼎鼎的普陀鵝耳櫪。今天的故事要從一個研討會說起。昨天一早就和朋友一起出發,前往目的地,要跟著老師一起參加這個研討會。學校裡就有普陀鵝耳櫪,原本栽了5株,現在就只有3株存活。於是一早便聽聞普陀鵝耳櫪。老師在上植物學時,也提過這著名的樹。
  • 千金榆(鵝耳櫪)盆景的製作與養護
    千金榆屬於樺木科、鵝耳櫪屬落葉喬木,同屬約40種,中國有25種15變種,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東、華中及華南等省份,除了極少數省份都有鵝耳櫪屬植物的倩影。前一篇文章我們介紹過,同屬裡面普陀鵝耳櫪和天台鵝耳櫪屬於國家級瀕危珍稀物種,保護級別分別為一級和二級,其中普陀鵝耳櫪野生只發現一株,野生天台鵝耳櫪也不過30株。物以稀為貴,於是很多人都想擁有,因而導致了挖掘千金榆(鵝耳櫪)的熱潮,以前不為人關注的樹種成了不少人追捧的對象。
  • 寺廟後門左側生長了一株「普陀鵝耳櫪」,全球僅此一棵
    普陀山的主山是佛頂山,又稱白華頂和菩薩頂,是普陀山最高峰,據說爬這座山可以看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佛頂山山頂上有一個慧濟寺,建於明朝,它是普陀山三大寺廟之一,一個「普陀鵝耳櫪」生長在寺廟後門的左側,被列為「普陀三寶」之一。
  • 浙江普陀山「神樹」,竟是瀕危物種,被稱為「地球獨子」
    1930年以前,這棵樹只被認為是普通的鵝耳櫪,直到植物學家鍾光才發現它是一種罕見的新樹種。1932年,林學家鄭教授將其命名為普陀鵝耳櫪。普陀鵝耳櫪除了有緬甸僧人的傳說外,還被視為觀音女神栽種的神樹。據說觀音菩薩曾在南海仙山打坐,並給八仙講學。這期間仙山神木的一粒種子落在觀音的頭髮裡,後來被觀音女神帶回普陀山。在普陀山紮根後,長成珍貴的普陀鵝耳櫪。
  • 這種樹珍貴程度堪比熊貓,全世界僅40株,中國就獨佔30株
    導語:這種樹珍貴程度堪比熊貓,全世界僅40株,中國就獨佔30株莫大的太陽系,地球是唯一一個有生命的星球,在地球上孕育了非常多的生命,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不斷的演變發展,而又不斷的更新換代,很多新生命衍生,又有很多生命力差的動植物被大自然淘汰,本期就給大家介紹世界一種珍貴的樹,這種樹珍貴程度堪比熊貓,全世界僅40株,中國就獨佔30株。
  • 天台加強鵝耳櫪保護與研究工作
    專家檢查指導繁育工作7月6日-7日,浙江省農林大學劉志高教授、省林科院李婷婷博士後等專家冒雨到天台華頂、萬年山,採集天台鵝耳櫪基因研究材料並指導繁育工作。天台鵝耳櫪是浙江特有種。調查顯示,華頂國家森林公園現存19株野生植株。國家野生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批)將天台鵝耳櫪列為II級保護,IUCN將其評估為極危狀態。花粉活力低和種胚發育不完全導致結實率低、種子空殼率高,是造成天台鵝耳櫪其種群數量縮減的主要原因。為此,天台縣林業局制定了周密的保護、繁育、科研等方案。
  • 中國普陀山的普陀鵝耳櫪
    工藝品享有「海天佛國」盛名的普陀山,不僅以眾多的古剎聞名於世,而且是古樹名木的薈萃之地。在普陀山慧濟寺西側的山坡上生長著一株稱作普陀鵝耳櫪的樹木。這種樹木在整個地球上只生長在普陀山,而且目前在自然條件下只剩下一株!
  • 在一定意義上,比國寶大熊貓還珍貴的一棵樹「普陀鵝耳櫪」!
    在一定意義上,比國寶大熊貓還珍貴的一棵樹「普陀鵝耳櫪」!在我國著名景區普陀山上有一座叫做慧濟寺的禪院,禪院中種植的一棵極為特殊的樹木叫做普陀鵝耳櫪。這棵樹之所以這麼特殊,主要是因為這種植物是世界上僅存的一顆,在一定意義上這棵樹比我們國寶大熊貓還要珍貴。
  • 舟山市林科院組織召開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項目「普陀鵝耳櫪...
    >begin--> 日前,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的「普陀鵝耳櫪綜合保護」 研討會在舟山召開。浙江省植物學會理事長於明堅、BGCI中國辦公室負責人文香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及舟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從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的相關人員等80餘人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浙江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吳初平主持,於明堅緻辭,文香英對BGCI在中國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簡單介紹。
  • 諸多外國遊客遠赴千裡來中國,只為了看這一棵樹,現僅存一株
    從神話角度來說,這個普陀鵝耳櫪的種子是因為接觸了觀音大士,才能結成一個大樹,但是從現實角度來說,普陀鵝耳櫪的稀少實在是因為它自身的傳授花粉能力不行,不過不用擔心,按照現在的植物技術,我們國家已經有專人把普陀鵝耳櫪培育出超過一萬株,而且把它繁育在了中國的很多個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