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後,火鍋市場還有機會嗎?

2020-12-14 投資家網

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電影,叫作《火鍋英雄》。

電影故事發生在火鍋之都重慶,三個從初中就「廝混」在一起的好兄弟合夥開著一家火鍋店,名為「老同學洞子火鍋」所經歷的故事,最後故事以喜劇結尾,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一把火鍋的麻辣生活。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幾位年輕人,依靠著麻辣的火鍋改變命運,成為火鍋這個賽道上的王者。

來源:新消費內參

作者丨燃貓

1994年,技校畢業的張勇與朋友湊齊了8000元,在老家簡陽開起了海底撈。

而24年後的2018年,即將IPO已經是一家實現年營收入過百億,淨利潤超10億的餐飲業巨無霸,一個底層年輕人的命運就此被改變。

就在張勇在簡陽開店4年之後,1998年,另外一位珠寶商人賀光啟成立了另外一家在港股上市的連鎖火鍋巨頭呷哺呷哺,相信對於很多熱愛一人食的年輕人而言,沒有幾個人沒有吃過這家火鍋。

正是靠著包括燃貓和新消費內參粉絲吃貨們持續不停地努力,終於把海底撈們送上了資本市場的快車道。

今天新消費內參將通過本篇文章,系統為大家闡述:

1. 火鍋是如何成為一門好生意的?2. 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們的成功邏輯是什麼?3. 在火鍋這條大賽道中,還有哪些能夠跑出來的大生意?

火鍋為什麼能造就巨無霸餐飲連鎖公司?

在今天的本篇文章中,燃貓重點講商業和投資邏輯,不講故事。關於海底撈的故事、巴奴進京之後的火爆和排隊,不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我們首先來解決一個問題,餐飲行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如果我是一個手握著大把鈔票的投資人,我應不應該投資餐飲行業?

先看正方的觀點。在正方觀點思考中,餐飲是百業之王,市場規模巨大,民以食為天,理應出現非常好的投資機會,中國一定會出現自己的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連鎖餐飲巨頭。所以一撥又一撥投資機構前赴後繼不斷投資了鄉村基等快餐連鎖品牌,也有機構下注區域連鎖品牌,不過最後的投入回報比難言成功,很快資本就進入到冰河期了。

再來看反方觀點,反方認為餐飲業只是一個生意,沒辦法規模化、護城河不高,競爭太過慘烈,而且行業太過於分散的特性,總之是不利於投資的。

尤其是中餐市場,更是無法投資,因其長期難以標準化,使得異地擴張遲遲難以實現。尤其是很多餐飲企業財務不規範更是為走進資本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

確實,因受困於這些難題,一直以來餐飲的投資就是一個觀點分歧嚴重的行業。

餐飲業為什麼難投資,本質在於餐飲行業是一個集食品行業、零售行業、服務業屬性於一身的行業,具有多層屬性,在這個多層屬性環節之下餐飲業暴露出難以壯大的幾個核心問題,這些核心問題長期困擾整個中國餐飲行業:

1. 中國地域差異性大,菜系豐富、食品種類豐富導致的異地擴張困境。中國的南北方菜系差異極大,比如北方更喜食的餃子這樣得食品會無法擴張到南方區域,而像西貝西北菜這樣的菜系擴張到南方可能都需要經歷顧客的接納和融合性的特點,這也就天然決定了在餐飲投資上一定要去追求廣譜性。

2. 服務標準化難以實現,行業特性決定了人力資源的長期不充足導致服務水準的不一致性。

由於不像麥當勞這樣可以實現標準化食材的操作,過度對單一大廚的依賴決定了優秀的廚師長期就是餐飲市場的稀缺的人力資源,這會造就一個結果,大廚在,餐廳興;大廚走,餐廳敗。往往一兩個大廚對餐廳的成敗形成重要的影響。

理解了這幾個弊端,如果我們還要繼續投資餐飲這個賽道,那麼我們會天然投向餐飲裡能夠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的賽道,所以這麼來看火鍋和小吃快餐這兩個賽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餐飲這個賽道不是不可以投,而是你要選餐飲中,合適的賽道來投,下面燃貓來一一分析餐飲中的幾個細分大賽道做對比,看看什麼賽道值得投資。

根據大眾點評的對北京市餐飲的分類,我們可以把餐飲細分為幾個大的品類:

1. 川湘菜為代表的中式餐飲。這類餐飲的品牌的代表以望湘園和麻辣誘惑為代表,核心菜系是川湘菜為主,這類菜系廣譜性強,一天最重要的時間段是中午和晚上,價格相對平價。但對廚師要求高,基本很難實現標準化的中央廚房的生產,主要是依靠對優秀廚師的鎖定,由於缺乏像火鍋這樣的社交元素,這兩年並沒有產生較大的社交效應,沒能誕生各種所謂的網紅店。

2. 西餐菜系。隨著改革開放興起來的西餐菜系以日料、法餐這幾類高端菜係為代表,這些菜系同樣高度依賴廚師,且由於多以晚餐時間段、高客單價為代表,以及品類廣譜性具有很大問題,往往很難形成規模化連鎖,雖然也出現過祖母的廚房、王品牛排等品牌和成都的北海道日本料理等連鎖品牌,但大多只能形成區域擴張。

3. 火鍋和小吃。由於火鍋是一個市場廣譜性足夠大,食材多自助,基本不需要廚師,服務業多半可以自助化的行業,因此餐飲是所有賽道中公認可以形成規模化連鎖的行業,小吃和滷味麻辣小龍蝦這些細分產業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特性。

上面簡單的對餐飲賽道進行了細分之後,下面燃貓用一張表格來對比這幾個品類的優先投資順序:

通過上面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晰得出火鍋為什麼值得投資的原因:

1. 火鍋天然是一個具備讓用戶上癮屬性的產品。我們這裡的火鍋重點是指川味火鍋,由於四川火鍋重油、重麻、重辣,而辣是一種天然可以上癮的味覺體驗,相比於甜味的上癮,火鍋的成癮性更強。那些吃了一頓又吃一頓的,你可能其實已經不小心患上了火鍋上癮症候群,這讓用戶消費頻率會較高。

2. 火鍋的社交屬性無可匹敵。最近一直有人在問燃貓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茶產品的火爆,如何看待小龍蝦產品的火爆。我認為跟火鍋一樣,這些產品天然都具備強社交屬性,在所有產品元素裡,社交屬性是第一性屬性。

3. 火鍋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在所有的餐飲產品中間,火鍋是一個完全只需要底料+新鮮自助食材的產品,中間可以完全不需要廚師,可以做到全程自助化服務,是唯一不依賴廚師烹飪能力的一種餐飲業態。

4. 火鍋隨著整個中國勞動力人口的遷移,已經完全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廣譜性。對於食用火鍋這件事幾乎不用再跟用戶教育,幾乎可以做到人人都有清晰地認知。

這四層屬性決定了,火鍋天然是一門非常靠譜的好生意,再加上在一門大賽道之上,最終能產生海底撈、呷哺呷哺這樣的巨頭型大公司也就不奇怪了。

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們的成功邏輯是什麼?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燃貓想來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是海底撈,為什麼是呷哺呷哺?

火鍋大賽道這個領域肯定會出大公司,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假設在海底撈沒誕生之前預判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類型公司呢?燃貓認為很難,畢竟大家都是事後諸葛亮的天才,具備非凡的洞察和預見性的人才,在歷史的天空裡九牛一毛。如果有,非凡洞見性的人一定是天才。

所以當行業裡最終跑出了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這樣的標杆企業的時候,大家肯定一定要總結這些公司為什麼能成功。

比如「關於海底撈你為什麼學不會」,大家覺得海底撈的成功路徑就是「服務好」,但反問大家一個問題——既然你們所有人都知道服務好這件事,為什麼你們天天去學習海底撈,還是學不會海底撈的服務呢?所以,在總結一個案例的成功的時候很多人會忽略兩個大的因素,那就是時間和人的重要性,畢竟在投資裡有一句話,叫做timing就是一切。

海底撈誕生的時間點非常重要,在海底撈誕生的時候,所有的餐飲還根本談不上服務二字,大家可能在競爭格局和著力點上還放在口味這件事上,而海底撈已經開始給來吃飯的顧客免費擦皮鞋,塗指甲油了。

產生這個重要關鍵決策的因素,是創始人自我的知覺意識。一般的生意人思維大概就是東西好吃,賣出去賺錢就好,但是在很多文章描述中張勇的厚道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創始人自身的發心不是想要讓吃飯的顧客滿意,而是想賺錢,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海底撈這套服務邏輯的。

所以,在這個事後看起來對的決策上,有時候甚至都不是所謂商業的知覺,而是創始人自身的願力發揮了特別大的作用,也有可能有同樣願力的創始人在其他行業這麼做,但是不好意思選錯了一個錯的行業,這樣的服務實踐的探索也就無疾而終了。

這也就是很多老闆即使學到了海底撈這點皮毛,依然成不了海底撈的原因,因為你的道的發心在一開始就錯了。

這才是燃貓總結的海底撈成功總結的第一條要素,在關鍵時間上創始人的願力決定了後期的發展格局。

如果燃貓總結的海底撈成功要素的第一條還太玄乎,海底撈成功的要素第二條要素就是合理的裂變模型。

對於所有開餐飲的人而言,把店開成全國連鎖都是人生的終極夢想,就像燃貓的夢想也是把新消費內參品牌影響力做到全國人盡皆知一樣。

燃貓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找到100個跟燃貓一樣能寫的人,而海底撈麵臨的同樣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培養出100個甚至1000個合格的店長。

這件事看起來及其容易,然而很多餐飲店都失敗了,甚至夢想著依靠軟體的管理能相對弱化店長的作用,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海底撈又從最樸素的中國古老智慧中找到了新的答案,那就是依靠師徒制,依靠傳幫帶,並且通過利益分配機制,讓每個店長具有強大動力去培養跟他一樣能力的店長。

正是用著這套有意思的裂變機制,海底撈成功培養出了很多能力一致的店長,而驅動力背後就是設計出了一套激勵師傅帶出優秀徒弟的機制。

這是海底撈人力資源體系成功的一個小小的縮影,這樣的例子俯首皆是,燃貓不太想在囉嗦的來寫了。

要再寫下去,海底撈成功的秘訣還有太多太多,總結起來比較簡單,在高端的市場裡依靠一個服務好的模型獲得了高的溢價並成功建立了品牌。

所以,從海底撈成功的事後諸葛亮裡,我們可以發現在一個市場裡一般會出現一個高端品牌依靠服務獲得高溢價的故事,而幸運的是海底撈獲得了這一張指標。

呷哺呷哺火鍋店,視覺中國

另外一個品牌呷哺呷哺的成功則是走了另外一條路線,如果說海底撈的成功依靠的高溢價、高服務水準,強品牌的思路,那麼呷哺呷哺成功則是一條灰姑娘的成功路徑。

如果你的行業裡已經有了一個服務非常好的火鍋品牌,請問這個時候你切入市場的方式會是什麼?

是續集做更好的服務?那麼你會天然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更好的服務?如何定義更好的服務,你有什麼把握能找到更好的服務?

我想肯定經歷了非常深沉而複雜的思考之後,作為呷哺呷哺的創始人的直覺是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徹底的不要走服務屬性,而是回歸到吃火鍋這件事上。

所以呷哺呷哺是一個低服務(起碼不會有海底撈式風格的服務),甚至門臉都不用太大,只要可以能容納一個人的空間和座位就好,並且簡化社交屬性的火鍋連鎖品牌,正是這種返璞歸真的極簡主義讓它具備了極速規模化擴張的可能性。

這種小單品+小店的模型讓呷哺呷哺可以極速開店,而由於不需要社交屬性,吃完就走的模型讓這個模型坪效和翻臺率這幾個指標都會變得非常高,可以說是把快餐的屬性與火鍋形成了完美的結合,我們可以把呷哺呷哺模型叫做火鍋屆的麥當勞模型,而海底撈則是火鍋界星巴克模型。

這兩種終極成功上市的兩種模型,分別代表了商業中的品牌價值最大化與效率最大化的方向。

走品牌最大化的模型一定是高端的,強服務的,強品牌美譽度屬性的。

走效率最大化的模型一定是平價的,少服務的,弱化品牌美譽度,只需要追求長久處於平均線以上就好。

反過來思考這兩個模型,如果海底撈開始走完全標準化,不追求服務的個性化,那麼海底撈是支撐不起高溢價的。

而火鍋屆的麥當勞如果走重服務路線,這樣的商業模型同樣也不會成立,因為它的價格支撐不起它的服務。

所以貴的必然是重服務,強服務,因為服務的價值是無法量化感知的。所以平價的必然是少服務的,弱服務的,如何提升效率,優化單產才是根本的。所以快餐店你是不太能指望有服務的,也不會期待東西好吃,只需要解決有的問題就好了。

而類似於巴奴這樣的新的火鍋品牌則是走的另外一條路,那則屬於燃貓需要另外需要說的一個案例了。

不知道通過這兩種商業模型的分析,大家是否真正建立了對這個行業的認知呢?

火鍋未來演化趨勢:茶+火鍋會成為新風口嗎?

在今天這篇文章的最後,依然想來跟大家展望一些新趨勢,火鍋這種業態會往哪個方向去演變呢?

火鍋市場的大投資邏輯不存在問題,現在大家可能思考的是火鍋的業態會怎麼變化呢,在這裡燃貓給出幾個我自己的獨立思考:

1. 火鍋餐廳到底可以跟誰合體?

火鍋會跟茶一起結合嗎?火鍋這樣的社交屬性產品應該可以開出很多店中店業態的,呷哺呷哺旗下的新品牌湊湊已經在嘗試將茶元素和火鍋元素之間進行深度的結合了。一杯茶,一頓火鍋,好像是一種絕配。而在成都,很早之前把足浴店開在火鍋店旁就是一種趨勢了,火鍋店+書店或者吃完火鍋去健身會成為一種有趣的潮流嗎?

2. 創新的椰子雞火鍋、去年燃貓寫過的潮汕牛肉火鍋會捲土重來出現連鎖大品牌嗎?這也是燃貓比較好奇的問題,這些品類也因標準化高和創新的吃法而廣受讚譽。

3. 融入新派裝修風格的火鍋店會火嗎?湊湊裝修元素就很新派,之前武漢的戰鍋策這樣的火鍋品牌就很有新派裝修的風格與感受。最近的電影主題火鍋餐廳也開始流行起來。

4. 成都這樣的火鍋之鄉今年還會出小龍坎這樣的排隊網紅新品牌麼?火鍋市場瞬息萬變,什麼時候會爆出新的紅品牌,是一個不可確定的事情。

總之,從燃貓的視角而言,我認為火鍋這個大市場存在著大量存量和增量創新的機會,這條賽道不會只誕生一兩家上市公司的,肯定還有新的火鍋品牌會出現,我會持續思考和觀察這個產業。

相關焦點

  • 圖解|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江湖的突圍競賽
    美團點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則顯示,2016年,火鍋貢獻了餐飲業總體營業額的22%,在各餐飲品類中排名第一,已成為「國民第一大美食」。火鍋,作為少數能把中餐連鎖真正規模化的中餐品類,曾有「中華火鍋第一股」小肥羊上市四年即被摘牌的失敗先例,也有呷哺呷哺上市後的穩健成長,海底撈此番預備上市仍備受期待。
  • 連鎖火鍋第一股對陣川味火鍋龍頭:海底撈與呷哺呷哺,各自精彩著
    根據各自年報的披露,2018年,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額分別為101元和53元,分別定位中高端火鍋市場和大眾火鍋市場。根據Frost&Sullivan的調查,以2017年營業額計,大眾火鍋市場佔據的份額最大,高達70%(約3,068億元),其次為中高端火鍋市場,佔據了28%的市場份額(約1,240億元)。
  • 呷哺呷哺推出火鍋外賣 不過學的不是海底撈
    吧檯式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9月1日起與美團外賣合作推出火鍋外送服務,50元起送,目前外送區域僅限望京新一城及華彩兩家門店附近的區域。目前這兩家門店均提供不鏽鋼鍋與電磁爐的免費外借及不收取費用的返向物流,顧客需分別支付50元和350元的押金費用,使用之後聯繫門店由快遞公司上門回收,呷哺呷哺向界面新聞表示,由於目前處於測試階段,未來隨著外賣門店的增多和返向物流成本的增加會進一步考慮這部分費用將如何承擔。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海底撈在門店加入了美甲、擦鞋等貼心服務,讓消費者擁有了一個非常舒適的用餐體驗。所以不少消費者稱海底撈比起賣火鍋,更多的是在賣服務。定位中高端人群的海底撈生意如此火爆,讓一直秉承著"廉價快捷"理念的呷哺呷哺倍感壓力。於是呷哺呷哺推出了"湊湊火鍋"力求轉型,對抗海底撈。從消費水平來看,呷哺呷哺人均在50元左右,海底撈則是在100元左右。
  • 呷哺呷哺賣火鍋底料價格超海底撈 擴張後遺症顯現
    中國網財經記者昨日在北京海澱區某大型商超發現,印有「呷哺呷哺」字樣的袋裝底料赫然出現食品專柜上。與多數人印象中的「低價」不同,呷哺呷哺袋裝火鍋底料的零售價在12.9元-17.6元之間,價格不僅讓秦媽、橋頭等四川火鍋品牌望塵莫及,也超過了已經靠著火鍋底料完成上市的海底撈。
  • 呷哺呷哺與海底撈,是100億與1600億的差距嗎
    在作家梁文道的眼裡,火鍋是最極致的團圓。在火鍋愛好者的眼裡,火鍋是呷哺呷哺(市值百億)和海底撈(市值一千六百億)的選擇,一個主打性價比,一個推崇服務。同作為火鍋界的網紅,兩家市場定位不同的火鍋店屢被比較。
  • 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雙雄」沒有終點的開店競賽
    張、賀二人分別執掌著國內兩大知名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和呷哺呷哺,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一家市值1400億,一家140億。   也許,很多人光顧過這兩家火鍋店,也感受過兩家完全不同的風格,但作為一個食客,你知道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嗎?   這,就是今天斑馬消費要告訴大家的事。
  • 海底撈龍頭壓境,呷哺呷哺需振作北京以外市場
    不過,有一種美食始終是友人聚餐的上選,無論是北京的二環之類,還是海南的島嶼之上,亦或是318線的途中,五湖四海都難以拒絕一頓熱鬧又美味的火鍋大餐。東西南部通吃的火鍋成了全國餐飲連鎖企業熱衷的題材,資本市場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機會。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隨著海底撈即將在港上市,火鍋界掀起一片譁然。呷哺呷哺(00520-HK)身為「全國火鍋連鎖第一股」自然而然的被市場拿來與海底撈做比較。面對海底撈的強勢來襲,呷哺呷哺又會採取怎樣的發展戰略?面對中高端人群定位的海底撈如此火爆,讓一直秉承著「廉價快捷」理念的呷哺呷哺倍感壓力。同時,這也是「湊湊」誕生的原因,彌補呷哺呷哺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就目前來看,市場上主流的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海底撈在100元左右。
  • 海底撈要涼了?呷哺呷哺推出「新型」吃法,比海底撈還高端!
    要說到我國的火鍋種類,那也絕對是數不勝數,比如說老北京涮羊肉火鍋,不需要多重口味的火鍋底料,放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肉和菜就是最好吃的,並且火鍋的樣式也比較傳統和特別。然而,人們聰明的頭腦和喜歡創新的精神已經不再局限於吃傳統方式的火鍋了,比如海底撈這種形式的火鍋一推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樣一種吃火鍋的新型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因為海底撈特有的服務,和有趣的營銷方式,也讓它賺足了眼球和話題度。
  • 中國第一火鍋之爭:海底撈VS呷哺呷哺,北京和四川模式哪個更強
    對於創業來說,時機有時候是決定性的因素,比如海底撈張勇,如果他在今天的競爭環境下進入火鍋市場,也不會做的這麼好,呷哺呷哺當年的跳躍式發展也是時機給了呷哺呷哺一人食火鍋的最好契機。
  • 呷哺呷哺嘗試"火鍋外賣" 火鍋外送仍需市場考驗
    原標題:呷哺呷哺火鍋外賣初試水  昨日上午,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呷哺呷哺」)送出第一單外賣。這是繼呷哺呷哺上市,調整門店之外推出的又一新舉措。據悉,此次外賣只是在望京兩家門店做嘗試,後期做何規劃將根據試水情況來定。
  • 火鍋湯底驚現老鼠背後,呷哺呷哺遭海底撈夾擊,市值一月蒸發44億
    自砸招牌甘當海底撈背景帝作者丨 市界 楊凱編輯|老拿圖@視覺中國海底撈赴港上市在即,曾經的「火鍋明星」呷哺呷哺日子卻不好過。2014年12月,頂著「連鎖火鍋第一股」光環的呷哺呷哺成功赴港上市,風光無兩。彼時的呷哺呷哺因其先進的經營理念與科學的管理模式飽受市場好評。有業內專家分析指出,「依靠直營模式和嚴格的各項標準,呷哺呷哺的品質安全得以核心保障。」
  • 海底撈年入百億、呷哺年入30億,為什麼火鍋市場這麼火?
    就在張勇在簡陽開店4年之後,1998年,另外一位珠寶商人賀光啟成立了另外一家在港股上市的連鎖火鍋巨頭呷哺呷哺,相信對於很多熱愛一人食的年輕人而言,沒有幾個人沒有吃過這家火鍋。正是靠著包括燃貓和新消費內參粉絲吃貨們持續不停地努力,終於把海底撈們送上了資本市場的快車道。
  • 低價親民卻打算與海底撈抗衡到底,呷哺呷哺這次要出什麼新招?
    從海底撈準備上市之初,火鍋界就一直成為餐飲市場熱議的話題,而在海底撈上市之前,呷哺呷哺已經在海底撈之前成為第一支在國內上市的連鎖火鍋,二者自然被消費者經常拿來比較。然而1995年之後,許多歐美國家的店開始進駐中國市場,賀光啟家的珠寶店生意受到嚴重影響,銷量直線下滑生意已經遠不如當年,近一年時間賀光啟家的珠寶事業幾乎破產。1998年時,賀光啟和朋友在北京吃火鍋,當時北京的火鍋基本是以炭燒或煤氣為主,並且是幾人合圍在一起食用,而臺灣的的火鍋於此相反,當時是流行電磁爐加熱並且是一人一小鍋的吧檯式火鍋。
  • 呷哺呷哺,還能往上「湊湊」嗎?
    在日前公布的「2020中國火鍋十大品牌榜」上,呷哺呷哺名列第二,這也是它連續第三年取得這個成績,每一次都屈居海底撈之後。強者如海底撈,在上半年的業務中也狂虧9個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呷哺呷哺和海底撈可以同日而語。自從2016年增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之後,呷哺呷哺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大,但這些都沒能將其送上更高的位置。
  • 呷哺呷哺旗下湊湊火鍋極速擴張 火鍋+茶飲靠譜嗎?
    湊湊的第一家店於2016年6月開始營業,是呷哺呷哺獨立運營的中高端火鍋品牌,與呷哺呷哺在產品定位、裝修風格、服務方式上都有很大區別,最大的特點是在「火鍋+茶飲」的模式。呷哺呷哺希望將湊湊打造成面向中等收入群體的輕奢新品牌,並以臺式火鍋與手搖茶嫁接的模式與其他同等定位的火鍋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另外,湊湊營造的聚會場景也是對呷哺呷哺人均消費在50-60元單人小火鍋的補充。
  • 海底撈到呷哺呷哺,火鍋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 獵雲網
    無論是海底撈,呷哺呷哺,還是其他連鎖火鍋連鎖,都有可能在這最後一次品牌紅利中成為中國的火鍋連鎖巨頭。小肥羊之後,火鍋的流行速度也是幾何倍數加快。從澳門豆撈,四川麻辣,重慶麻辣到毛肚,熱氣羊肉,潮汕牛肉等等各領風騷幾年,但是今天火鍋行業長盛不衰的卻還是海底撈。而從商業模式看,海底撈不是一個賣口味的公司,而是優質的服務。這從背後說明了火鍋行業的生意本質,消費者口味變化越來越快,單一靠口味和品牌的公司難以建立壁壘。
  • 呷哺呷哺為什麼幹不過海底撈?
    還有一位2017年回答用戶表示,自己在呷哺呷哺裡還吃出了活蟲子。事情最終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呷哺呷哺財報同時還顯示,呷哺呷哺經調整純利為2.1億元,同比減少2.0%,同時同店銷售較2018年同期減少1.9%。針對銷售盈利雙下滑,呷哺呷哺方面的回應是,主要由於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深度促銷所致。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在火鍋外賣上大戰300回合
    呷哺呷哺也終於上外賣了。  繼海底撈、挑食、來一火等品牌之後,呷哺呷哺終於在9月2日宣布上線外賣項目,由此加入了火鍋外賣的探索大部隊。  其品牌為何選擇在此時上線外賣項目?對於已經在市場打拼一陣子的同類外賣是否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更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