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故事君一個人去看了《狗十三》。
跟很多衝著介紹和評分去看的觀眾一樣,我並不是那麼喜歡這部電影。但很奇怪的是,從回家的路上開始,這部電影就一直縈繞我,讓我忍不住回憶裡面的場景,然後去思考它的意義。
這部電影並不旨在讓你感覺到舒服。
對於習慣於精緻的商業故事片的朋友來說,可能會更加不適。
這部電影是有點粗糙的,又或者說它的粗糙是創作者的刻意為之。
電影中有許多令我感到不解的處理,片中所有的大人都說方言,只有女主角李玩一個人說普通話。我想,如果是追求寫實,那麼這個處理則很容易讓人出戲。亦或者,創作者是刻意想要製造出這種,青春期與外部世界的尖銳對立感?
女主角李玩的感情戲也有些突兀,大抵是因為劇本是編劇焦華靜對自己青春的回溯,因此還原了很多對觀眾而言,並不那麼緊要的細節。
但這部片依然是有它的可探討之處的。
我不希望像一些影評一樣,一定要把這段青春往事上升到「父權籠罩下的少女青春」這麼社會結構思辨的層面,也無異於過度探討教育問題,因為這些看上去都顯得太自我中心。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電影的英文譯名叫做<Einstein & Einstein>,即愛因斯坦與愛因斯坦。在電影裡,愛因斯坦不是那個偉大人類,而是女主角李玩養的可卡犬,前後兩隻,卻都叫了這個名字。
而這兩隻「愛因斯坦」象徵的,其實是李玩的青春分界線。
李玩在片中那段英文演講提到了宇宙膨脹說:「宇宙就像一個氣球,我們就是這個氣球上的一點,隨著氣球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逐漸遠離。」後來她試圖解釋她所相信的「平行宇宙」,卻終於沒有勇氣再說下去。
這部電影裡的青春,就是一個從「中心」到「邊緣」的過程,這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在每個青春期的靈魂裡,大概都在期待一個平行宇宙,在那裡,一切或許都可以按照自己期待的樣子來進行。
但真實的生活並非如此。在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裡,「遠離」才是真相。
李玩雖然成長於一個半重組家庭,但她的物質生活是充分的,有獨立的房間,有這個年齡孩子擁有的大多數自由,父親是關心她的(儘管方法常常錯誤),爺爺奶奶也很寵愛她,甚至還有點慣著她。從各種意義上說,她的青春實在算不上慘澹。
所以,在「前愛因斯坦」時期裡,她也是一個任性又自我、被整個世界簇擁的孩子。
父親希望她能提升英語,因此強行給她報了英語興趣小組,她生氣地扭頭就跑;父親不知道該怎麼哄她,於是送了一隻小狗陪伴她;爺爺奶奶並不喜歡狗,但為了她開心,也陪著她一塊兒養;爺爺無心之過,弄丟了愛因斯坦,李玩大發雷霆,甚至把爺爺推倒在地,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有遭遇很大的責備。
對於李玩來說,事情真正的轉折,在於第二隻「愛因斯坦」的到來。對於這場家人的權宜之計,李玩想要繼續不買帳,但終於,從爺爺的一聲怒吼,到爸爸的兩記耳光,再到在她的世界裡突然出現的這個年幼的弟弟。
李玩那個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的小世界,終於破碎了。
李玩開始變得「懂事」,又或者說是接受和退讓。
即使是父親為了酒局,沒能帶她去心心念念的天文館,她也沒有大鬧;「愛因斯坦」咬傷了弟弟,家人要送它走,她只是祈求父親不要送它去狗肉店;她在飯局上,順從地接受長輩的敬酒,甚至順從地吃下長輩夾到碗裡的狗肉。
或許這一切對於某一些更加幸運的人來說,李玩13歲所經歷的一切,顯得有些殘忍。但從「宇宙簇擁著你」到「宇宙逐漸遠離」,甚至到「你配合宇宙而動」的過程,或遲或早,都將要發生。
成長的過程有些殘酷,但它是不可拒絕的。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李玩的快速成長或許會令人有些唏噓,但她的改變,並非都是惹人同情的。
「前愛因斯坦」的她,或許眼裡有天真爛漫和更多單純的快樂,但同樣也有自私和戾氣,「後愛因斯坦」的她,或許多了苦澀和隱忍,但也多了憐憫和寬容。
正如她看到老師打死蝙蝠後,會跑去撿回自己原本打算遺棄的狗;正如她看到弟弟在滑冰場上不斷跌倒後,眼底流露出的同情。
李玩的宇宙遠離了,那看上去被所有人寵愛的弟弟呢?
影片的最後似乎也給出了答案。他也像李玩一樣,討厭牛奶,喝進嘴裡,也要任性地吐出來,但是在溜冰場上,他不斷祈求休息一下卻一次次被教練忽略,他摔倒,又掙扎著想爬起來。
或許不是現在,但有一天,他也會經歷李玩經歷過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