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裡的中國式家庭,是真實還是矯情?

2020-12-24 新京報

曹保平2013年拍的青春片《狗十三》,因近期公映刷屏了,如果你對它沒有共鳴,說明你很幸運。這是一個中國式家庭逼迫一個13歲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故事:長大了,該懂事了,對於長輩的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追根究底;長大了,該懂事了,家長要你參加應酬,不能駁了叔叔伯伯的面子。我們終將成為和家長一樣「偽善」的人,表達自我不能再無所顧忌。

《狗十三》(2013)劇中人物李玩。

《狗十三》讓很多人想起了他或她小時候的每一天,曾跟我們朝夕相處的父母,與我們在血緣上最親近,卻和我們在心靈上最疏遠,隔在中間的,是那無數次被迫咽下的不甘心和不服氣。以「愛」的名義,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付出,是因為脆弱的中國父母無法正視子女不接受自己,所以選擇自欺欺人。

親情,本該是人類最充沛的情感之一。它有著最堅實的血緣基礎,又擁有其他情感無法相比的時間基礎,可是我們卻總是在毀壞它,直到耗盡了愛,徒留回報的責任。《狗十三》揭開了這道沉默的傷疤,而真實的家庭會如何面對中國式教育帶來的衝突?我們採訪了四個家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與父母達成和解,只是這些和解都迴避了真實的問題。

真實,還是矯情?

在電影院看完《狗十三》,聽到兩位坐在前面的觀眾評價道:「這片兒拍的什麼啊......」確實,收穫大量好評和廣泛情感認同的《狗十三》,在少數人眼中沒有那麼好:主演張雪迎的演技和臺詞功底還尚待改進,人物設定和情節的鋪墊還帶有一絲匠氣的刻意,片中直白表現「打狗」的情節是否合適?為了表現父親對13歲女兒的愛,讓女兒坐在父親大腿上、讓父親多次親吻女兒是否合適?

《狗十三》(2013)劇照,畫面為劇中父女。

在這少數反對的意見中,有一種較為突出的聲音,簡單來說就是「矯情」——

「平淡不說,教育方式我也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家有兒女的自然理解,不要去無病呻吟了。」「現實中碰到這種吼叫女孩,我不會在乎她的故事可能存在的電影感,她捉襟見肘的生活智慧不匹配她的善。」「恕我直言,因為這些成人世界應有的遊戲規則而表現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不是它們有多壞,而是你有多軟。」

以上留言選自豆瓣電影打1-2星差評用戶的評論,差評佔到總評論數的5%,與此同時,85%的評價用戶給出了4-5星的好評,與差評用戶看到「無病呻吟少女」不同的是,絕大多數觀眾都從《狗十三》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共鳴。

13歲少女李玩的父母離異了,父親再娶並有了兒子。他擔心女兒接受不了,隱瞞了事實,把女兒寄養在爺爺奶奶家。相比較很多更為嚴厲、更為重男輕女的中國式家庭來說,李玩的條件要好太多:爺爺奶奶非常關心她的生活,父親會在意女兒的想法、做了錯事會愧疚道歉。但這一切都沒能掩蓋它中國式家庭的底色。爺爺弄丟了李玩的小狗愛因斯坦,父親告訴李玩要懂事,爺爺年紀大了不能怪爺爺。李玩執意尋找愛因斯坦,無意推開爺爺致使爺爺腳踝受傷;李玩傷心難過夜不歸宿,很久不出門的奶奶外出尋找她,父親因此家暴了李玩,後來又道歉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愛」,要原諒爸爸。繼母為了不讓李玩再有理由鬧下去,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狗冒充愛因斯坦,李玩說它不是,但家裡所有人都強迫她讓她承認是。

《狗十三》(2013)劇照,李玩與「愛因斯坦」。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之「愛」: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但沒有人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麼;長輩做了錯事永遠不會平等地向孩子道歉,他們只會以「愛」的名義要求孩子原諒自己;當孩子的「任性」挑戰了長輩的權威,執著於事實只會被當作是「死心眼」「不懂事」。導演曹保平說《狗十三》跟他往常的作品一樣,也是一部「犯罪片」,在不平等的家庭關係下,一個孩子的天真和靈性被「愛」謀殺,逐漸接納了成人世界「世故」和「偽善」的法則。其實《狗十三》裡最可憐的,是那隻替代愛因斯坦的狗。它是中國式家庭衝突的犧牲品,被趕出家門後在流浪狗收容所裡絕食而死。一條被輕賤的生命,正如李玩被輕視的內心,它們本都值得被細心呵護,卻死於狂妄的權威之手,以「愛」的名義。

人們對《狗十三》故事之所以會有「真實」和「矯情」兩種對立的評價,正是源於對成人世界的法則的看法有所不同。認為接納成人世界是理所應當的人,認為學會用成人的方法圓潤處事等於「成長」的人,已經沒有辦法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正如片中的父親一樣被成人世界馴化,放棄了對世故的抵抗,或者從未想過要抵抗。而他們在聽到《狗十三》結尾響起的《再回首》時,是否也會覺得自己經歷的一切「恍然如夢」呢?

《狗十三》(2013)劇照,畫面為劇中家長。

真實與矯情評價的對立,說明《狗十三》揭開一個大多數中國人少年時期內心都曾有過的傷疤:父母總是會強迫孩子接納他們所認可的「現實」,只是不同人的態度不一樣而已。這個傷疤來自於中國人慣常的沉默,來自於對幽微內心的忽視,來自於孩童的天真與功利主義的對抗,來自於難以打破的家長制家庭秩序。而大多數家庭都會尋找到一種方式達成和解,好讓生活能繼續下去。

那麼,《狗十三》中的少女選擇學會「懂事」,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會怎麼做呢?四位書友講述了他們的故事。

一款叫《中國式家長》的遊戲模擬從出生到高考這段過程,探討中國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玩家畫面來自豆瓣用戶共享。

講述者1:爾芙

我沒有叛逆的資本

我來自一個單親家庭,小學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我跟媽媽一起生活,爸爸幾乎從我的生活裡消失了。我的成長曆程中幾乎沒有叛逆期,因為很小就懂得媽媽不容易,我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叛逆的資本,家裡只有我和媽媽兩個人,如果我們兩個吵起來,生活該怎麼過下去呢?

一直以來我都很懂事,旁人也都誇讚我的乖巧。我也想爭口氣,不想聽到別人說這孩子因為出自單親家庭變得如何如何。我媽媽是大學教師,小時候也對我嚴格過,但她同時也是堅強溫柔的,我對父親有牴觸情緒,但她不會把負面的情緒發洩到我身上,還會教導我說他畢竟與我有血緣關係,該盡的義務還是需要做到的。

小時候曾經有過一些孩子氣的理想,想當漫畫家,想以畫畫為生。那會兒我連續幾次沒考好,心情很差,畫畫是我發洩負面情緒的方式。當時因為這個跟我媽起了衝突,吵過幾次架,媽媽說還是要以學習為重。後來想想也對,我的資質比較平庸,以畫畫為生根本顧不好自己的生活。

對於《狗十三》的故事,我有一點點共鳴,我的媽媽有一半的教育方式還挺中國式家長的。但是長大了以後,從成人角度來看自己的過去,反倒覺得媽媽對自己還不夠嚴厲。如果媽媽對我沒有那麼仁慈放任,如果我抓住了所有學習的機會,我是不是會變得更出色一些呢?我甚至會覺得,自己以後有了孩子的話,該打還是要打。記得看過一篇《狗十三》的影評說,小主角的結局,其實意味著她意識到了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她需要理解成人生活的秩序。我很認同。

其實父母的教育,雖然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影響,但其實長大以後更多的還是靠個人。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也不乏優秀出色的人,早年情感上的缺失,長大後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補足。看個人吧。

美國電影《單身家長》(Single Parents,2018)劇照。圖文無關。

講述者2:豆豆

因為髮型,我跟我媽吵了十年

小時候我爸工作忙,一直是我媽帶我,曾經我跟我媽很親的,直到六年級。那會兒我特討厭別人對女孩子管東管西的,憑什麼男生可以晚回家,女生就不可以,什麼叫女生就該有女生的樣子。我爸特別支持我,他覺得學習好就可以了,不要太注重打扮。我乾脆把頭髮剪短了,我媽氣瘋了。

我媽特別注意我的外貌,因為她覺得我長得不好看......她偏執地特別想讓我留一種髮型。出門在外,只要我頭髮有哪裡翹起來一點,她就一定要把它按下去,直到她滿意。她成天念叨我頭髮,甚至去買衣服的時候還會跟店員抱怨我頭髮難打理。

現在想想那會兒挺「二」的,當時我幾乎把「自由」與「當男生」等同,而且我也想得到我爸的表揚,所以頭髮越剪越短,衣服也越來越男生氣,天天大T恤運動褲。我跟我媽也吵得越來越兇,當時我覺得她就是想讓我變成第二個她,每次她吵不過我,就說「你總是這樣,你就愛這樣」,然後就哭。我都跟她吵習慣了,這麼吵了有十來年了吧。我試圖跟她交流過這個問題,但沒啥用。不過因為有爸爸的支持,我媽再吵也妨礙不到我。

這幾年我沒那麼叛逆了,長得稍微好看了點,我接納了自己女性的身份,長大了就明白了「自由」和「當男生」是兩碼事,我跟我媽的關係也緩和了。我性格也不記仇,跟我媽吵了十年,但具體怎麼吵的都忘了。但是,我基本不怎麼和我媽深入交流了。其實她別的都挺好的,對我的學習完全不施加壓力,成績好壞都沒有關係。她愛我的方式就是把她自以為是好的東西都給我,有時候我也會挺感動的,但是這跟我爸對我的好就不一樣。家人的好不一定是要給你買多少好東西,而是要把你真正的需求放心上。

講述者3:西林

爸爸的愛,是有代價的

我爸媽平時不怎麼管我學習,不過想想《狗十三》的故事,我還是有一點共鳴。我小時候成績很好,一直都是全校第一。我也很乖,不會跟父母索求什麼。我家條件不太好,以前學校組織春遊,我媽會說那有什麼好去的,我心裡知道是因為缺錢,所以以後即使有需求,也都自我壓抑掉了。

我媽其實對我很好,很關心我的生活,我們倆也經常聊天。我爸就不怎麼管我,只有我學習成績出現問題的時候,他才會出現。上了高中以後,考第一沒有以前容易了,有次在吃飯的時候,我爸提到了為什麼我沒有像某某人一樣考第一,我當時氣得當場就摔筷子了,說,我都沒有說過你們為什麼沒像其他人的父母一樣啊。

那會兒那麼生氣,可能因為自己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後來不是了,心裡難受吧。我一直覺得想要得到爸爸的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只有考得好,符合他的期望,能讓他出去炫耀,才會被他在乎。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比較敏感,大人的要求會內化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我沒有想過自己想要做什麼,也沒有想過要反抗什麼。

後來來北京上大學,我爸讓我一定要在北京找工作,我媽其實挺想讓我回家的,可是我爸覺得回家丟人。我是學社會學的,找工作的時候報考了很多公務員的崗位,就是因為我爸說當公務員好。後來我拿到了兩個offer,一個是市場企業,工資還不錯;另一個是事業單位,工資不高累得要死,但是有北京戶口。我權衡了一下選了後者。雖然以我家的條件,我這輩子都不可能在北京買得起房子,一個北京戶口對我來說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有了一個難得的北京戶口,在我爸那裡,也算能交代得過去了。

有時候我很羨慕那些家庭幸福的同學,他們過得很開心,不僅樂天派,而且能特別真誠地待人,願意對所有人付出真心,不像我,有那麼多顧慮。現在比較開心的是,我同事人都挺好的,先努力工作吧。

《家庭教育》,作者: 陳鶴琴 ,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講述者4:達菲

姐姐告訴我一切都不是我的錯

我小時候一點都不乖,總惹事。記得我經常被我爸媽打,因為我愛玩,而且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總是打到其他小朋友。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和他們玩。

我有一個大我一歲的姐姐,被人從小誇到大。她學習很好,我就聽不懂老師們在講什麼,作業也不會寫。小學時一有不會的我就去問我姐,她會直接告訴我答案。

我們的爸爸工作太忙不著家,媽媽雖然是全職家庭主婦,但是自視文化水平一般,只在生活上對我們關愛備至。童年的生活還是無憂無慮的,學習差也不會影響媽媽對我的愛,但是初中住校以後,一切都變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脾氣很敏感。一有人對我做出什麼舉動,比如碰我,或者拿我的東西,我就會哭。慢慢地我被全班同學排擠欺負,每天都要聽他們講難聽的話,老師們也聽之任之,我成績不好,在老師那裡沒有存在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每天都在宿舍偷偷哭。回到家後,就想像小學一樣,有不懂的問題問姐姐,希望她能給我答案。

姐姐說只要學習好,就不會被欺負。她還教我學習,可我心不在學習上,問題解決不了,我就一直煩她,有一天她也受不了了,跟我吵了起來。原來她在學校也被欺負,只是她不說,可那會兒我不理解她煩什麼,後來我們的關係很長時間都沒有好起來。

我有問過爸爸媽媽該怎麼辦,我爸去找過班主任,但沒有用,我媽只會幹著急。後來我爸媽都不管我們了,任由我們自由發展。如果我鬧得厲害,我爸還會吼我,他兇起來特別嚇人。我知道哭沒有用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笨,我不會學習,我不會交朋友,我處不好學校關係。後來我也安靜了,學會忍了。

我不怪我爸媽,他們要撐起整個家不容易。他們生計的事情都要顧不好了,哪裡有時間管我。我的整個青春期都在學會自我否定中度過。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和我姐都對青春期的痛苦回憶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很久以後,我和我姐終於敞開心扉聊了一次。她對我說,這不是我的錯,因為我們的父母不會做父母,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加以引導。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錯了,他們不該總是打我,在沒有問清事實之前把錯都歸到我頭上。

「但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的爸媽就沒有好好教。而且我現在才明白,愛哭挺好的,說明你對親情有期待。不像我,早就沒了,怕添麻煩。」我很感謝我姐,這是第一次有人對我說,我沒有錯······我性格還是比較開朗的,後來也交到了很多真正的朋友。

我能理解很多中國式家長,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實在力不從心,只會打罵。我父母為了給我們最好的生活條件,已經拼盡全力了。現在我們互相不打攪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對於我們家來說,各自顧好自己,不要讓對方擔心,就是對彼此最大的關愛了。

圖書市場上一本反思「中國式家長」的書。(《再見,中國式家長》,作者: 餘澤彬 ,版本: 北京出版社,2015年3月)

順從和妥協雖然消極,

但可能是最令人接受的方式

冷漠的關係通常都是無法解決的衝突所導致的。如同他們所講述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不會像《狗十三》那樣爆發激烈的衝突,但是家長在處理類似問題時,如果不肯放下自己的臉面,不肯與孩子平等地交流,或者圖省事兒用打罵等暴力的方式解決,只會漸漸疏遠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孩子的任性哭鬧固然會令人頭疼,而任性的基礎是安全感,如果用權威強制規束任性,勢必會縮小安全感的空間。當安全感蕩然無存,那兩代人的關係,就只剩下責任了。就像達菲一家如今的局面。

中國式教育也誕生了太多懂事的孩子,「懂事」的背後是「壓抑」。「壓抑」只會讓家長更無法得知孩子的真實想法。無論是壓抑自己物質需求的西林,還是壓抑情感支持需求的達菲,或者壓抑了幾乎所有需求的爾芙,他們都和《狗十三》中的李玩一樣,選擇了妥協和體諒,雖然成長中有諸多不如意,但都和家人達成了和解。畢竟誰都有局限和難處,可是歷久彌深的隔閡,始終會成為一個刺眼的存在。就像酒局上陌生的叔叔逼李玩吃狗肉時,全家人的眼神都表現出他們心裡一緊。

這種和解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和解,子女通過順從和妥協迴避了真正矛盾。這種妥協可能是主動的,也可能是被動的。而很多家庭只能採取這種方式,因為內斂的文化傳統導致我們遺忘了談論情感,表達自我,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中國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劇照。

與逃避和妥協相對,中國式家庭還有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處於明確對立中的兩代人很難主動和解,子女喜歡說「父母皆禍害」,父母喜歡說「子女不懂事」。

這讓人想起 「殺魚弟」的故事。17歲的殺魚少年因為和只會打罵的父親起了衝突,怒喝農藥自殺。網絡輿論開始一邊倒批判父親利用殺魚弟的名聲進行營銷,不會教導孩子。而後有評論指出,殺魚弟的父親身處粗糲的底層,如果情感太細膩是無法忍受底層生活的壓力的。身為父親,他也是愛孩子的,只是他沒有辦法用「中產階級」的方式去關懷一個孩子。

孩子採取的對待父母的方式,父母所採取的對待孩子的方式,其實都是過往生活史積累的結果。而現在流行話語傾向用簡單的「父母皆禍害」或者「子女不懂事」來解答這個問題。這兩種解釋都是功利主義社會話語的產物,孩子存在的意義是聽話、成為父母未來的依靠、與旁人攀比的驕傲,而父母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給孩子創造美好未來,否則就是「禍害」。功利主義話語的背後,是對個人的物化傾向。再加上權力秩序的影響,弱勢的一方總要被迫服從。所以今天父母強迫子女,未來子女強迫父母。

這些問題其實都殊途同歸。沉默的兩代人,什麼時候父母能把子女當作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需要被教導的對象呢?對立的兩代人,什麼時候能把彼此都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呢,而不是一個「父母」或「子女」的身份呢?

不過修復傷痕永遠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方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更多時候需要當年的過錯方拉下臉面,承認錯誤,嘗試過的人自然知道它的難度有多大。交給時間來修復雖然消極,但不失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只是有的傷痕,可能用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癒合。我們只能期待這種衝突能在我們這一代停止。

作者:聞舟

編輯:徐悅東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狗十三》別再把孩子當狗養了
    這是最近院線熱播的電影《狗十三》裡的劇情。女兒李玩13歲,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大半夜外出尋找丟失了的寵物狗,導致家中老人在外迷了路。老人找回了,父親也氣個半死,忍不住對女兒打了也罵了。電影《狗十三》給我們中國家長拋出一個話題:我們是在養孩子呢,還是在養狗?影片中那條寵物狗,平常好吃好喝招待著,但是家裡來客人了就會被關到廁所,不讓它跑動,也不許它叫喚。狗被不懂事的小男孩欺負了,自衛式地吼叫兩聲,就被劈頭蓋臉地棒打,而且不分青紅皂白,不問誰對誰錯。
  • 專訪| 曹保平:《狗十三》是一部「合家歡」,一點也不殘酷
    中國家庭:平權缺失又疏於表達1984年,22歲的曹保平在北方一個中等城市的人事局裡做科員,這是一個讓人豔羨的好工作,是個穩定的飯碗,戀人和房子也都有了,好像日子能夠一眼看到頭。去北京讀書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談及《狗十三》裡呈現的中國家庭時,曹保平對河豚影視檔案回憶。就像李玩喜歡物理,卻被逼著補習英語,參加英語演講比賽,有多少次父母們把他們認為你需要的東西強加於你。
  • 《狗十三》當初為什麼被禁?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影《狗十三》將於2018年12月7日正式上映,這部原定2013年上映的影片5年之後才上映。影片所反映的中國式教育讓人深省。劇情介紹電影講述了十三歲的少女李玩因為父母離異,從小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後來因為父親再婚,家庭中多了弟弟這個角色,讓她的生活充滿了壓抑,在「要聽話」式的中國教育裡,李玩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十三是指少女李玩的年齡,而狗是李玩在劇中養的一條金毛,《狗十三》這樣的表達更具諷刺性。
  • 微博電影之夜上海揭曉 張雪迎憑《狗十三》獲最受期待新力量大獎
    封面新聞記者獲悉,中戲小花張雪迎憑主演電影《狗十三》中的出色演技,一舉榮獲了微博電影之夜「最受期待新力量大獎」。張雪迎演技紮實,聲態形表的功力深厚。一直受到90後大批電影觀眾的高度好評。而她主演電影《狗十三》時年僅14歲,成功塑造了《狗十三》的小主人公李玩。
  • 那恭喜你,你是幸運的——《狗十三》
    回望,總是帶著一種冷靜的思考,那是經歷人情世故之後,腦海裡對於青春定義的重新理解。很多當初不明白的事情,在多年後的記憶晾曬中,逐漸的豁然開朗,大概,對於中國的家庭來說,每個孩子的青春期總是擁有相似的經歷。
  • 《狗十三》含淚打5星,有種愛叫做:我都是為你好
    回家看到爸爸媽媽因為幾百塊吵翻天,這樣的想法也被扼殺在搖籃裡。我乖乖的念完高中,報了家裡人期待的教育系,按部就班的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看完《狗十三》後,我仿佛看到了那個幼時的自己,敏感脆弱,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和影片的中的李玩莫名的重合。
  • 任素汐評價電影《狗十三》:嚎啕大哭了一場!卻用一個粗口詞結尾
    任素汐評價電影《狗十三》:嚎啕大哭了一場!卻用一個粗口詞結尾任素汐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演員,因為國產諷刺電影中有她的參演,所以她也因此出名了。這部作品就是驢得水,這個沒有大明星加盟的電影卻在評分票房等遠遠超過了其他同時代的電影。
  • 除了《狗十三》,原來還有那麼多電影喜歡用「十三」,你們看過嗎
    2018年有一部電影比較特殊,因為它2013年就拍完了,直到2018年才上映,《狗十三》之所以等5年之後才上映,導演曹保平說等待最佳時機,太早了觀眾不理解。本片最令人感觸的就是太真實、太熟悉、太似曾相識,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李玩殘酷的成長經歷。
  • 任素汐1個字評價《狗十三》!網友:終於找到合適的形容詞評價了
    《狗十三》大概是眾多網友在今年看過的除了《悲傷逆流成河》,又一部讓人從電影院出來之後什麼話都說不出來的電影了!但是兩部電影又是完全不同的類型,沒有撕逼、沒有墮胎、沒有霸凌的青春之傷的題材!現在的我究竟就是真實的我嗎?原本的我又應該是怎麼樣的呢?我不得而知,它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疑惑當中,但我知道這是我應該有的疑慮。但是當我看到任素汐的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時,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看看她微博上發的評價,也算是對這部電影的獨特的評價了吧!
  • 全程哭著看完《狗十三》,我們都成了電影裡的張雪迎
    昨天,故事君一個人去看了《狗十三》。跟很多衝著介紹和評分去看的觀眾一樣,我並不是那麼喜歡這部電影。但很奇怪的是,從回家的路上開始,這部電影就一直縈繞我,讓我忍不住回憶裡面的場景,然後去思考它的意義。這部電影裡的青春,就是一個從「中心」到「邊緣」的過程,這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在每個青春期的靈魂裡,大概都在期待一個平行宇宙,在那裡,一切或許都可以按照自己期待的樣子來進行。但真實的生活並非如此。在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裡,「遠離」才是真相。
  • 《狗十三》,原來成長的代價就是 孤獨即是自由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靜林、智一桐等人主演的關於青少年成長題材的影片。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的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該部片子於2018年12月13日在院線上映,引來很強烈的社會反響。
  • 豬年裡,你是準備養娃還是養狗?
    流水線給這些萌寶們塞上奶嘴,兜上尿不溼,一個個小娃娃通過「搔癢」遊戲,「咯咯」笑的被分配到家庭,一臉嚴肅、自控力超強的孩子進了公司,開始工作。影片開頭的這幾分鐘酷寶生產線場景,是近幾年來動畫片中最驚豔的片段,「吸睛」無數,讓每個觀眾看了都忍俊不禁,記憶猶新。高潮來得太快,正文就會稍顯遜色。
  • 《忠犬八公》《狗十三》這5部關於狗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國慶假期無聊,看了一些關於狗的片子,太好哭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關於狗的片子!1,忠犬八公愛狗人士必看的一部電影,這部劇改編自1925年,日本的一個真實故事,該片在2009年8月8日上映。之後的每一天裡,八公送教授到車站,傍晚等教授一起回家。突然有一天,教授不幸逝世,八公一如既往的每天在車站等著教授回家,可是他再也看不到教授的影子了…看到八公獨自等待的一幕,簡直讓人淚奔。有時候狗是你身邊最忠誠的伴侶,它永遠不會背叛你,直到生命的最後一課,它的生命裡依然只有你。
  • 買評論也不可能刷到豆瓣8.5,大咖團贊的《狗十三》魔力在哪?
    看《狗十三》會讓你痛哭流涕,想過去的日子會哭溼夜晚的枕巾。我們需要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服從,然後變成父母的複製品。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流想法的朋友關係。既是父母,也是朋友。這是一部適合與父母一起去看的青春片,沒有不合理的狗血校園愛情,有的是暗藏在希望下家庭成員之間盡全力去融合的溫馨。
  • 「陳綺貞、樸樹真的太矯情了」
    即使大眾印象中的「高冷」天后王菲,受歡迎的作品,二十年前是 《我願意》中「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二十年後是《匆匆那年》裡的「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是否還能紅著臉」。你看,二十多年過去了,大家喜歡的,還是矯情的東西。03.
  • 《狗十三》讓人細思極恐 據說看不懂電影的人是幸福的
    ­  電影《狗十三》上映之後,很多人看完以後都會覺得無比沉重,成長的代價,就是學會面對謊言,帶上虛偽的面具融入所謂的成人世界。­  看完《狗十三》以後,任素汐說:嚎啕大哭一場。求求你們都去看看《狗13》。看看我們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  我覺得任素汐說的很對啊。「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這不就是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嗎?
  • 被馴服的狐狸,是沒辦法哭出聲音來的——狗十三影評
    狗十三這部電影,不是一部像可樂那樣刺激你的感官,讓你激動,讓你很嗨。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清澈,實則讓你感動與難受。初聞片名,有一些無釐頭,但是當你看完影片之後,你就會覺得這個片名貼切的很。影片的主題是一個小女孩 "成長」的故事.她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通過她對一條狗態度的改變來反映她的改變,變得更加的」懂事".人們一次次的"教導"促成了這種改變.
  • 中國茶道與飲茶十三式
    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清代。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字畫、建築、天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餬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 《狗十三》沒有大喜大悲大善大惡,但足夠讓人唏噓不已
    電影《狗十三》中沒有大喜大悲大善大惡,中國人成長過程中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矛盾和衝突,足夠讓人唏噓不已,我見過很多幼稚的大人,很多成熟的小孩,卻很少看到平和的溝通。到底是哪個地方打動了我呢,重男輕女,扇耳光,欺騙,還是被體系同化的教師,是那些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痛苦而深刻卻從未得到重視與尊重的小事情,而一旦你去計較,長輩的愛就能解釋一切。這些國民性的矛盾讓每一個受罪的人找不到罪魁禍首,只能無奈又絕望地加入這個社會去運行,你責怪不了這個世界,因為從來就沒有人說過這個世界是好的。
  • 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超前點映
    12月10日上午,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東日」南派紀錄片系列活動開始前舉辦了超前點映。參與該片總策劃、執行總導演、總撰稿、歷史顧問、故事主角等,與在場200多位觀眾、媒體記者一起,提前欣賞了這部作品的精華片段。宣告了該片即將正式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