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開啟京津冀魯天然氣保供模式 日輸氣量達800萬立方米

2020-12-15 北方網

內容提要:進入採暖季,天然氣需求量持續攀升。連日來,作為京津冀魯區域的重要石油生產基地,大港油田超前部署,備足「糧草」,開啟天然氣保供模式。自11月1日供暖以來,目前向京津冀魯輸氣量已達1.65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1千萬立方米,日輸氣量達800萬立方米,滿足下遊用戶用氣需求。

  天津北方網訊:進入採暖季,天然氣需求量持續攀升。連日來,作為京津冀魯區域的重要石油生產基地,大港油田超前部署,備足「糧草」,開啟天然氣保供模式。自11月1日供暖以來,目前向京津冀魯輸氣量已達1.65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1千萬立方米,日輸氣量達800萬立方米,滿足下遊用戶用氣需求。

  作為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大港油田濱海分輸站承擔著大港油田保供京津冀魯天然氣的重要職責。去冬今春,互聯互通累計轉輸5億立方米LNG,有效緩解京津冀魯地區的用氣需求。今年,大港油田濱海分輸站與中海油、中石化對接,爭取更多上遊資源,避免採暖期「氣短」現象發生,保證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在此基礎上,零散氣成為今冬氣源的有力補充。據了解,大港油田持續開展零散氣回收技術工藝優化,確保零散氣盡產盡收;同時結合實際生產,拓展零散氣氣源,加快長停井、低效井的治理,新建3個站場,滿足冬季用氣量增長需要。(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相關焦點

  • 天津大港油田提升京津冀天然氣調峰能力 10座地下儲氣庫全部投運
    氣溫持續走低,面對天然氣需求量的大幅攀升,天津大港油田打響冬供保衛戰,科學調整運行方式,加強設備巡視檢查,提升京津冀地區的天然氣調峰能力,保障天然氣資源充足。面對上遊大氣量、大液量的生產需求、當前幹線管網壓力波動範圍較大的嚴峻形勢,大港油田儲氣庫群第一時間啟動應對低溫天氣應急預案,加密注採井和設備設施的巡檢巡護,加強生產數據的分析跟蹤,以及關鍵節點壓力、設備的監控,發現異常及時採取措施;同時科學調控生產,更新完善冬季保供生產運行方案和數據信息,推進調峰氣量安全平穩提升,力保調峰期間儲氣庫安全平穩「出氣」。
  • 調峰保供,遼河油田雙6儲氣庫第五輪採氣正式開啟!
    日前,遼河油田儲氣庫公司雙6儲氣庫外輸氣閥緩緩打開,正式開啟第五輪採氣,將其夏季儲備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京津冀和東北地區,保障冬季用氣。第五輪採氣首日,雙6儲氣庫開井4口,日採氣量500萬立方米。隨著採氣工作的不斷推進,日採氣量將按照1500萬立方米左右滿負荷運行。按照初步計劃,第五輪採氣周期將持續至明年3月,這是雙6儲氣庫自2016年採氣投產以來最長的一次採氣周期。
  • ...天然氣產量、LNG單日氣化量、儲氣庫單日採氣量均破歷史極值
    2018年以來,中國石油加大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重點加大長慶、川渝,以及頁巖氣示範產能建設投入,高月日均產量達3.4億立方米以上。預計去冬今春天然氣產量同比增加37億方,超冬季保供計劃23.5億方。入冬後,遼河雙6、華北、大港等儲氣庫(群)火力全開,華北油田蘇橋儲氣庫(群)在冬供期間歷經「六注四採」,通過調整工作制度,摸清氣井產能,落實應急能力,保障安全生產,在冬供期間,採氣5.76億立方米,最大日調峰能力達780萬立方米,周期採氣量及日採氣量雙雙創歷史新高。
  • 氣溫達1966年以來最低 北京能源保供持續加碼
    為應對此輪寒潮,電力、天然氣等能源企業也在持續加大保供力度。用電負荷激增在1月7日召開的北京市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梁豐介紹,入冬以來,全市平均氣溫為-5.2℃,較常年同期氣溫(-3.2℃)偏低2.0℃。受強冷空氣影響,1月6日開始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大範圍大風和強降溫天氣。梁豐表示,北京多站最低氣溫跌破歷史極值。
  • 大港油田零散天然氣實現零排放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張敬瀟 通訊員武茂芹)記者4月18日從大港天然氣公司獲悉,隨著多項回收工藝研究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大港油田零散天然氣達到盡產盡收,實現零排放。今年一季度,共計回收零散氣3500萬立方米,創下同期回收量新高。
  • 「三桶油」加緊備戰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
    北方地區採暖季即將來臨,相關部門預計,今冬明春國內天然氣市場供應整體平穩,但不排除在寒潮等極端條件下局部地區可能出現的供應緊張局面。  為完成今冬明春天然氣穩定供應,「三桶油」已採取多種舉措部署保供工作。
  • 百噸高產井密集誕生,天津這座油田未來愈發可期了
    以大港油田為基礎,環渤海地區陸續誕生了華北油田、渤海油田、冀東油田……20世紀90年代,大港油田累計生產原油9000多萬噸,天然氣120多億立方米,在陸上21個油氣田中,按原油產量計算,位列第六位。進入21世紀之後,雖然大港油田連續11年的油氣當量保持在500萬噸左右,但相比於動輒上千萬噸的大油氣田來說,其年產量排名還是被遠遠甩在了後面。
  • 西氣東輸一線工程輸送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惠及4億居民
    西氣東輸一線工程輸送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惠及4億居民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21 16:11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1日電(杜剛、蘇華)據中石油塔裡木油田公司最新統計,自2004年西氣東輸一線工程建成至今,管線累計輸送天然氣超過1500億立方米,惠及下遊15個省市、120多個大中型城市的近4
  • 購銷合同首次跨年覆蓋取暖季,中石油已為冬供採購天然氣901億方
    記者 | 彭強1取暖季來臨,作為國內天然氣供應主力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全面進入冬供模式。11月11日,界面新聞記者自中石油獲悉,為了全力保冬供,中石油調動國內外資源,在國內天然氣增產、增大進口量、加快互聯互通工程和儲氣庫建設等方面,創下多個歷年之最。中石油稱,2019年,預計其全年天然氣生產量將達1160億方,同比增長近70億方,增幅約6.42%,是近年來增產量最大的一年。
  • 長慶油田預計年底超1.8萬口氣井投入冬供
    中國石油網消息(通訊員安祥燕特約記者袁朝旭)寒露節氣一過,天氣漸冷,冬供臨近。長慶油田全力推進鑽井、試氣、氣井投產等工作進度,備戰冬供。截至10月15日,長慶油田採氣一廠累計完鑽302口氣井,試氣完井185口,投產新井163口,日產氣量持續保持在2250萬立方米以上。
  • 吐哈油田丘東氣田天然氣日產量達到百萬立方米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3日電(熊聰茹、許忠)位於新疆東部的吐哈油田丘東氣田日產氣量近日達到100萬立方米,比年初的產氣量增長三成多。    據中石油吐哈油田公司介紹,為了保障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天然氣供應,丘東氣田今年以來採取「一井一策」措施部署新鑽井井位,優先開鑽產量高、把握大的氣井,努力讓鑽井成本轉換成地面產量,目前氣田日產量已達100萬立方米。
  • 長慶油田年產天然氣突破400億立方米
    ■ 預計佔國內天然氣總產量的25%■ 繼2013年突破300億立方米之後,又一次實現歷史性跨越12月20日,記者從長慶油田獲悉:長慶油田今年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400億立方米,繼2013年突破300億立方米之後,又一次實現歷史性跨越。
  • 大港油田連續11年油氣當量保持500萬噸
    月1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毛振華)大港油田2016年主要生產數據日前出爐。油田全年生產原油407.9萬噸,天然氣4.7億立方米,油氣當量產量連續11年保持500萬噸穩產。大港油田建於1964年,坐落於天津濱海新區。它是繼大慶、勝利之後新中國第三個油田。作為我國東部老油田,大港油田有效的勘探面積不足1萬平方公裡,勘探井位難定、新增儲量難動、投資成本難控等「三難」問題,正在成為老油田發展的「攔路虎」。
  • 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地供氣超2700億立方米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7日電(記者顧煜)記者7日從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獲悉,截至目前,作為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地的塔裡木油田已累計向西氣東輸管網供應天然氣超2700億立方米,為下遊15個省份、120多個大中型城市的約4億居民、3000餘家企業用氣提供了保障。
  • 長慶油田採氣一廠黃金季跑出生產建設「加速度」
    8月10日,儘管是「雙休日」,但長慶油田採氣一廠從機關到一線,數千名幹部員工正在「高烤」模式下,演繹著新的激情與速度。據長慶油田採氣一廠生產運行科牛雙平介紹說,「在17座集氣站、2套淨化裝置設備同步檢修的情況下,採氣一廠日生產天然氣還保持在1645萬立方米左右,相當於西安『供暖季』的一天供氣量。」目前正在生產建設的「黃金季」,對於一個採氣老廠和產氣大廠來說,能多打一口井、多產一方氣是相當的「渴望」。
  • 西南首座儲氣庫-相國寺儲氣庫力保京津冀冬供
    近來,隨著新一輪的降雪降溫過程,氣溫陡降,全國天然氣供氣缺口進一步增大。為保供全國,溫暖華夏,確保京津冀地區天然氣的安全平穩輸供,西南地區首座-相國寺儲氣庫開足馬力採氣,13口注採井全部開井生產,日採氣持續穩定在1500萬立方米左右,目前,生產安全平穩。
  • 新華財經|日輸氣1.9億方 西氣東輸中衛聯絡壓氣站保供防「氣荒」
    新華社銀川12月31日電(記者甦醒)受近期冬季寒潮影響,國內天然氣需求量不斷攀升。寧夏中衛聯絡壓氣站開足馬力,每日以近1.9億立方米的輸氣量,源源不斷地將天然氣輸送至西北東部、華東、華中、華南、華北等沿線用戶,為千家萬戶送去「溫暖」。2020年全年累計天然氣輸氣量超過583億立方米。
  • 大港油田減排治汙助力改善空氣品質紀略
    範老說空氣品質得到改善,得益於國家鐵腕實施的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行動,許多企業都做出了貢獻。其實他並不知道,大港油田也是眾多藍天衛士中的一員。  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國家、天津市、河北省、中石油先後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有關政策。身處這一地區的大港油田牢記央企責任,不遺餘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汙染源達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