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發達的今日,我們並不缺健康信息,而是需要時刻用理性去分辯真偽。用您的一雙慧眼,去把握各種說辭的虛實,釐清其中的脈絡。如此,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之路。《健康思通》和您說說當下時髦的益生菌。
益生菌,挺好聽的名詞,但往下問,假如益代表有益有助的意思,生代表什麼呢?是微生物,是生命,還是您最想要的健康?沒有醫學常識的人,恐怕答不上來。那些兜售「益生產品」的人,也會是含含糊糊。乾脆地講,他們並不清楚他們在賣什麼,或者說,揣著明白裝糊塗,知道在賣可賺錢的東西,卻不清楚那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的身體裡有腸道菌群,正常成年人腸道中的微生物細胞總量是10的14次方個,人體內的其他細胞是10的13次方個。胎兒是處在無菌的環境中的,出生後通過產道、餵養和空氣等接觸,微生物就進入體內開始生長,隨著成長,菌群的結構基定穩定下來。總的品種約為1000種,其中的40種佔到總數量的99%,著名的包括擬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這些菌按功能分為3大類,即共生菌、條件致病菌、病原菌。
共生菌,說的是菌群和人體的關係,人體為菌類提供住地和營養,菌類為人體產生有用的物質。腸道菌群的存在能阻止其他病原菌的入侵,發揮免疫功能;同時還保護腸黏膜,調節營養,參與代謝,並產出一些對人體有幫助的物質。
如此看來,整體的腸道菌群就像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部隊,當菌群失衡的時候,首先帶來的是代謝的異常。比如飲食長期是高脂、高糖結構,條件致病菌的比例就增加,食物中的能量就更易轉化為脂肪,造成肥胖。在一些炎症的時候,會帶來胰島素抵抗,造成糖尿病。腸道菌群的研究近些年是醫學領域的一個熱點,探索的範圍涉及到了常見的慢性病,也涉及到癌症治療,以及人的心理和行為。
目前的所謂益生菌產品,也程度不同的包含有雙歧桿菌這類物質,但問題是這些菌對腸道來說是屬於侵入者,是遊客,因為不是人體中的微生物,是難以適應體內環境的,那個過程基本上就是吃進去再拉出來,一小瓶飲料中含的那點菌,那點濃度和體內原有菌群的種類和數量比,是根本無法抗衡奪得落腳空間並生存下去的。
有研究團隊邀請一些志願者進行了測試,讓他們每天服用一定劑量的某種雙歧桿菌或安慰劑,然後對糞便進行檢測。結果多數測試者的腸道中的外來雙歧菌在一周或一月內就消失了,只有很少一部分測試者被證實半年內腸道中還有外來雙歧菌存在。從遺傳學的角度這很好理解,越是相似的物種,越是要競爭相同的營養素、生存空間,如果體內已有某種菌存在,外來菌被引入並生存下來的可能就更小。
因此,若想補充所謂的益生菌,就要首先弄清體內腸道菌群的狀況,也就是說,這是因人而異的,要想有用,前提必須是精確。要先知道,某個人體內有某種菌,後來因疾病或使用某些抗生素等原因,菌落在短時期內減弱了,這樣才是有針對性有實效的補充。目前開展的糞便移植就是這個思路,從體格健壯的人的身體內移一點菌過來。但那不是讓你喝酸奶飲料,是通過胃管或腸鏡把培養好的便便菌提取液給你種到胃腸裡。
我們可以看出,「精準微生物醫療」還有漫長的研發道路要走,這就是在過去幾十年裡,歐盟的食品與藥物管理者們對所謂益生菌研究報告不太理睬的原因。不僅不理,還禁止在這些所謂的益生產品上標註「有益健康」,甚至對「益生菌」這個詞,目前也是產品禁止標識。洋人們不玩「保健」,什麼是食品飲料,什麼是治病防病的藥,他們分得很清。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