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昆明12月18日消息(通訊員房帆)又到一年冬至時,「迎冬至,雅韻雅集」活動今天在五華區圖書館二樓大廳舉辦。本次活動以「觸摸雲南非遺文化」為主題,邀請了雲南非遺嗚嘟傳承人楊德雲、麵塑傳承人劉麗春、剪紙傳承人汪元、拼布繡傳承人王雲華四位大師到場,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非遺文化展示活動。
活動現場特別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專區,到場讀者朋友不僅觀賞學習了雲南非遺文化,更是親自動手體驗了麵塑、剪紙等項目。感受非遺溫度,並近距離體驗名家大師的現場傳世創作。活動最後,讀者還品嘗了熱乎乎的湯圓,感受南北方傳統冬至美食文化。
作為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的發展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一種工藝與風俗,更是指尖上的藝術,凝聚著傳統手藝人對自然的尊敬,對生命與世界的思考。嗚嘟本是牧童玩具,歷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音色渾厚穿透尤善表現幽遠飄逸、古樸的意境,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類樂器。「土淨、音淨、人心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嗚嘟傳承人楊德雲老先生製作嗚嘟的光景中,感悟出的道理,活動現場楊德雲老師帶來了古樸渾厚、縹緲悠遠的嗚嘟文化藝術表演與知識講授。在一切求快的年代裡,一個個小小的魚型樂器中,傳遞出的,不僅是穿越千年的歷史與傳承的情懷,更是一種專注的態度,它包含尋求內心的沉靜,精雕細琢的品質,以及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深深敬意。
在民間文藝中,麵塑作為傳承時間最為久遠,也是最受人們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麵塑又可以叫做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它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在我國的很多地方百花齊放,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獨特風格。千百年來,用面人去祭拜神聖,去作為人們記載故事的載體,讓我國大量的神話故事、愛情故事、傳世名著可以不僅僅是依靠口耳相傳、圖書記載,能夠更加立體,栩栩如生的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雲南省工藝美術師——劉麗春,為活動現場帶來了麵塑藝術展演與造型講解。
一把剪刀,一張蠟光紙,關於在剪影人生中一直堅持的原則,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元曾這樣表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剪影就是要把他所特有的神韻剪出來,讓每一個剪影看上去都有它特殊的地方。」活動現場,這位剪紙大師在展演介紹中徐徐講述從三十年前在西山上的機緣巧遇,到三十年來潛心耕耘不斷求索,惟妙惟肖作品裡成就的輝煌民間剪紙藝術事業,以及一把剪刀剪出的精妙世界與別樣人生。幻彩斑斕的民族瑰寶拼布繡,從早前的家用飾品,到今天結合了時尚元素,被大眾審美廣為接納認可的專利商品,也在活動現場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雲華帶來了面向讀者的展演與講解介紹。
與名師為伴、以文化會友。多樣的參與形式讓讀者朋友熱熱鬧鬧地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冬至」。作為本土智慧結晶與故鄉生命記憶的集中展示,這些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是我們永恆的精神家園,它們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載體,凝結了民族智慧、體現著民族精神。推動傳統節令文化與非遺文創產業的共發展共繁榮,還需要在更多這樣色彩斑斕的日子裡,去關注、去參與,讓古老優秀的文化「美」在當下,在新時代繼續煥發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