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書體例的形成,編年體,紀傳體

2020-12-14 快樂的小孩饒喜芳

大家好,我是饒喜芳,今天來和大家說說中國古代史書體例的形成,編年體,紀傳體。

歷史編撰是史學家之「才」、「學」、「識」三者的集中體現。歷代史學家,無不重視歷史編撰的研究、恰當運用和創新改進。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著《史通》,分析了唐以前史書的內容,歸納它的體裁,分為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類。到宋代又產生了紀事本末體,史學的體裁,更趨完備,編年體、紀傳體與紀事本末體三大史體鼎足而三的局面奠定起來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總序》把史部書籍分為巧類,即紀傳體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共計15類。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史書體裁的多樣性恰恰反映了歷史的各個側面,滿足了人們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的實際需要。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這三種在中國史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史書體例,既是史書編寫形式的差別,也反映了歷史學家主要從某一角度認識和反映歷史,各有側重,體現了不同史學家獨特的旨趣。編年體按時問順序記載歷史,讓讀者易於發現歷史的自然進程。紀傳體以人物為核心,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社會各個階層,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布衣平民的活動,擴展了認識和反映歷史的深度和廣度。而紀事本末體以歷史事件為經,以時間為緯,明白敘述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讓人們對紛紜複雜的歷史現象中的主要史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特別適合初學者和社會大眾學習歷史之用。

所謂編年體,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時間順序記敘史實。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編年體是最古老的體裁。

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是《春秋》,相傳為孔子所修訂。《春秋》記載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480年這242年間的歷史。《春秋》以時間為經,以事實為緯記述歷史,不僅給人以時間概念,而且提供了考察各種事件相互聯繫的可能,從而可以了解到歷史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各類事物的堆積,這就為認識歷史演變的因果關係創造了條件。所以,《春秋》體例一出現,後世編年史書相繼效法。

繼《春秋》出現的編年史巨著是《左傳》。《左傳》的記事時間,和《春秋》大體一致而又略有超出。《左傳》勝過《春秋》的地方主要有如下三點:一是取材比《春秋》廣泛;二是敘事比《春秋》具體、完整;三是創立了史論,常在敘事之後有一段評論文字,表明作者的態度,形式靈活多樣,發人深思。和《春秋》流水帳式的簡略記載相比,《左傳》的記事是豐富而具體生動的,它有記言,有記行,有細節描寫,有扼要概述,有分析評論,是體制比較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系統而詳細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許多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編年體史書籍在漢晉南北朝時期進一步發展。編年史家和史書大量湧現,著名編年史家有苟悅、陸機、千寶、袁宏、習鑿齒等。重要史籍有荀悅《漢紀》、袁宏《後漢紀》、幹寶《晉紀》、習鑿齒《漢晉春秋》等。其中,以荀悅《漢紀》和袁宏《後漢紀》兩書影響較大。《漢紀》的問世使自戰國以來沉寂了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編年體史書開始恢復了生氣。繼荀悅之後,東晉人袁宏撰寫了一部優秀的東漢編年史《後漢紀》。此後,編年體史書再沒有產生什麼有影響的著作,這種沉悶局面一直延續了500餘年。

從宋代開始,編年體史書再度復興,步入編年體的繁榮時代。其代表作是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這部貫通古今的編年巨著取得了空前的史學成就。自《資治通鑑》以後,編年體史書才真正佔據了赫然與紀傳體「正史」並駕齊驅的歷史地位,這種昌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南宋李煮《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接《資治通鑑》,記述北宋歷史。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上接《續資治通鑑長編》,記敘南宋高宗自建炎到紹興年間36年的歷史。清代畢玩《續資治通鑑》記載宋、遼、金、元史。清朝夏燮《明通鑑》,記載明代史事。從《通鑑》、《續通鑑》至《明通鑑》,中國編年體史書形成了一個整體,堪與紀傳體「二十四史」媲美。

紀傳體為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創立。他的《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包含百科全書知識的通史。《史記》由五部分構成,「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130篇。這五部分之中,「本紀」和「列傳」最為重要,所以,稱為「紀傳體」。《史記》從傳說時代的黃帝寫起,止於漢武帝時代,上下三千年歷史總於一編,體大思精,氣魄恢宏。其書既注意反映明主賢相、忠臣義士的歷史功績,也描寫一些下層人士,如遊俠、刺客、滑稽、貨殖、儒林等各色人物的社會活動,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全貌。

東漢班固沿用這一體例寫成斷代史《漢書》,記述西漢一朝歷史。《漢書》在《史記》基礎上的改進創新之處在於取消了「世家」部分,並改「書」為「志」。紀傳體史書至此形成定例,成為以後各朝修「正史」的範本。

我國歷代積累下來的紀傳體「正史」有26種,4042卷,洋洋4500萬言,按朝代順序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因此有「全史」之稱。從黃帝到清末,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的方方面面,必載於此編。

相關焦點

  •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古代史書體例
    ,下面是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古代史書體例。---古代史書體例。史書體例,主要有六種:包括了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國別體、通史和斷代史,下面就分別為大家做一個詳細介紹。一、編年體編年體,是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現存文獻最早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時期,數量極多。
  • 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史書的體例
    考試中,我們經常會遇見各種與史書相關的考試題目,但是在複習的過程中,很多考生在備考的時候,遇見各種史書的體例,又不知道這其中有什麼區別,那我們今天就給考生們專門介紹一下史書的體例都是什麼,又有什麼區別,提示各位備考的考生,特別要注意一些體例中最重要的著作,這些著作都有一個共同點,經常出現「第一」「首部」「之祖」這樣的字眼,在備考的時候要多加注意。
  • 《史記》與紀傳體體例的史學意義
    儘管在《史記》之前,已經出現了《尚書》《春秋》《國語》,甚至出現了成熟的編年體史書《左傳》,然而後世史家最崇奉的,卻不是這些更古老的作品;相反,是《史記》創立的紀傳體,成為歷代正史的標準體例。
  • 了解中國古代史,看紀傳體還是編年體?
    中國古代中國古代史書中紀傳體和編年體是最常見的.紀傳體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從漢代司馬遷的作品《史記》開始,《史記》記載了從上古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內容分為帝王本紀,各諸侯國世家,各種人物的列傳,還有記述各種制度的書,以及大事件的表.後世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記載而成.編年體是以年代為線索記載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各方面的事跡
  • 《史記》、《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結合體例,一起談談
    那麼,除了《史記》、《資治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呢?下面就讓我們從史書的體例方面,來一起談談。首先先說一下古代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而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達,其中有許多著名的名書,如《史記》、《資治通鑑》等。
  • 兩晉:史書分為哪幾類,劉知幾對於紀傳體史書,持有何種態度?
    兩晉時期是中國史學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西晉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使得政治、經濟、文化在這一時期得以恢復,而自東晉起國家分裂,社會動蕩,史學仍有一定發展,且史家輩出,史書數量劇增。不僅官修史書,而且私人撰史在這一時期也紛紛出現,史書種類更加豐富。
  • 中國史書的三大體裁
    中國史書的三大體裁 2018-06-29 13:02:55  編年體是中國古代史書最早採用的體裁,所謂編年體,就是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編排史事。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從以傳記見長的古代史書中學什麼
    古人受天命論、英雄史觀的支配、影響,編寫史書就將撰寫帝王將相等大人物的傳記放在重點位置,所以在素稱史學發達的中國,傳統史書以人物傳記為主要內容。  古代史書凸顯人物傳記,令人生出史書幾乎等同於人物傳記的感覺  傳統史書的體裁,大體上是紀傳體(如「二十四史」)、典志體(如「十通」)、編年體(如《資治通鑑》)、紀事本末體(如《明史紀事本末》)、地方史志(一統志及省府州縣誌)和族譜(玉牒、家譜)等類型。
  • 談談史書的編寫方式和體裁
    就像我們所說的官方修史就應該說是史書的編纂,如《四庫全書》等;而「編撰」=「編篡,撰寫」,重點在「撰」上,不僅包含了「編纂」的意思,還表明書中補充了作者自己的相應觀點,基本上我國的史書都是作者編撰而成。在中國歷史上,史書的編撰主要是由史官來完成的。史官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要對皇帝負責,他只需要對事實負責,而皇帝更沒有權力對史書進行修改,這是一個史學家的操守。
  • 對於歷史愛好者,這幾部編年體史書一定要了解
    《史記》的出現讓紀傳體史書成為正史的主流編寫方法,其實在《史記》之前,最著名的一部史書《春秋》,採用的是編年體的體例。由於《史記》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其後就成了編修史書的主要體例,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盤點一些古代的編年體史書。唐太宗曾經說過,「以古為鑑,可知興替。」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朝鮮古代史書體裁與中國一樣,最為重要的乃編年與紀傳二體。在討論紀傳體時,都首先肯定司馬遷《史記》的開創之功,後世紀傳體史書都遵循司馬遷所創設的規制。「後世作者,一遵史遷規制。」這成為朝鮮史家編撰紀傳體史書的基本理念。高麗王朝金富軾主編的《三國史記》和朝鮮王朝鄭麟趾主編的《高麗史》是朝鮮半島歷史上「兩大官修正史」,莫不是效法司馬遷的《史記》。
  • 《史記》東亞流傳史:曾是日本古代最重要教科書
    朝鮮古代史書體裁與中國一樣,最為重要的乃編年與紀傳二體。在討論紀傳體時,都首先肯定司馬遷《史記》的開創之功,後世紀傳體史書都遵循司馬遷所創設的規制。「後世作者,一遵史遷規制。」這成為朝鮮史家編撰紀傳體史書的基本理念。高麗王朝金富軾主編的《三國史記》和朝鮮王朝鄭麟趾主編的《高麗史》是朝鮮半島歷史上「兩大官修正史」,莫不是效法司馬遷的《史記》。
  • 編年體、紀傳體、章回體成為綜藝宏觀敘事常用手法?
    雙視角的編年體回顧過去50年何為編年體?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指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這一表現形式更多是在紀錄片或者新聞專題片中出現,鮮少在節目出現。
  • 古代史傳文學,《史記》的體例,紀事本末體
    本紀敘「帝王興廢」,帶有編年體的性質,自不待言,當然,那些年代淹滅,世系無考者編年不詳,則情有可原。年表所列,則時間觀念尤為突出。至於書,則是「承敝通變」,記敘各種制度的歷史沿革,仍然是以時間作為參照的。其次,世家、列傳與本紀,三者之間是「經」與「傳」的關係,這是十分確切的類比。
  • 《史書》:雄視百代,縱觀千年歷史,開啟了紀傳體歷史散文的先河
    秦漢時代,歷史散文取得了比論說散文更輝煌的成就,《史記》作為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記敘歷史事件的紀傳體著作,開啟了紀傳體歷史散文的先河,稍繼其後的《漢書》又創斷代紀傳體史書的新高。《史記》以生動流暢的筆觸記述了中國古代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時間跨度之長暫且不論,它在體例上的創新也功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