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饒喜芳,今天來和大家說說中國古代史書體例的形成,編年體,紀傳體。
歷史編撰是史學家之「才」、「學」、「識」三者的集中體現。歷代史學家,無不重視歷史編撰的研究、恰當運用和創新改進。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著《史通》,分析了唐以前史書的內容,歸納它的體裁,分為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類。到宋代又產生了紀事本末體,史學的體裁,更趨完備,編年體、紀傳體與紀事本末體三大史體鼎足而三的局面奠定起來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總序》把史部書籍分為巧類,即紀傳體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共計15類。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史書體裁的多樣性恰恰反映了歷史的各個側面,滿足了人們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的實際需要。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這三種在中國史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史書體例,既是史書編寫形式的差別,也反映了歷史學家主要從某一角度認識和反映歷史,各有側重,體現了不同史學家獨特的旨趣。編年體按時問順序記載歷史,讓讀者易於發現歷史的自然進程。紀傳體以人物為核心,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社會各個階層,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布衣平民的活動,擴展了認識和反映歷史的深度和廣度。而紀事本末體以歷史事件為經,以時間為緯,明白敘述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讓人們對紛紜複雜的歷史現象中的主要史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特別適合初學者和社會大眾學習歷史之用。
所謂編年體,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時間順序記敘史實。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編年體是最古老的體裁。
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是《春秋》,相傳為孔子所修訂。《春秋》記載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480年這242年間的歷史。《春秋》以時間為經,以事實為緯記述歷史,不僅給人以時間概念,而且提供了考察各種事件相互聯繫的可能,從而可以了解到歷史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各類事物的堆積,這就為認識歷史演變的因果關係創造了條件。所以,《春秋》體例一出現,後世編年史書相繼效法。
繼《春秋》出現的編年史巨著是《左傳》。《左傳》的記事時間,和《春秋》大體一致而又略有超出。《左傳》勝過《春秋》的地方主要有如下三點:一是取材比《春秋》廣泛;二是敘事比《春秋》具體、完整;三是創立了史論,常在敘事之後有一段評論文字,表明作者的態度,形式靈活多樣,發人深思。和《春秋》流水帳式的簡略記載相比,《左傳》的記事是豐富而具體生動的,它有記言,有記行,有細節描寫,有扼要概述,有分析評論,是體制比較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系統而詳細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許多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編年體史書籍在漢晉南北朝時期進一步發展。編年史家和史書大量湧現,著名編年史家有苟悅、陸機、千寶、袁宏、習鑿齒等。重要史籍有荀悅《漢紀》、袁宏《後漢紀》、幹寶《晉紀》、習鑿齒《漢晉春秋》等。其中,以荀悅《漢紀》和袁宏《後漢紀》兩書影響較大。《漢紀》的問世使自戰國以來沉寂了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編年體史書開始恢復了生氣。繼荀悅之後,東晉人袁宏撰寫了一部優秀的東漢編年史《後漢紀》。此後,編年體史書再沒有產生什麼有影響的著作,這種沉悶局面一直延續了500餘年。
從宋代開始,編年體史書再度復興,步入編年體的繁榮時代。其代表作是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這部貫通古今的編年巨著取得了空前的史學成就。自《資治通鑑》以後,編年體史書才真正佔據了赫然與紀傳體「正史」並駕齊驅的歷史地位,這種昌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南宋李煮《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接《資治通鑑》,記述北宋歷史。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上接《續資治通鑑長編》,記敘南宋高宗自建炎到紹興年間36年的歷史。清代畢玩《續資治通鑑》記載宋、遼、金、元史。清朝夏燮《明通鑑》,記載明代史事。從《通鑑》、《續通鑑》至《明通鑑》,中國編年體史書形成了一個整體,堪與紀傳體「二十四史」媲美。
紀傳體為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創立。他的《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包含百科全書知識的通史。《史記》由五部分構成,「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130篇。這五部分之中,「本紀」和「列傳」最為重要,所以,稱為「紀傳體」。《史記》從傳說時代的黃帝寫起,止於漢武帝時代,上下三千年歷史總於一編,體大思精,氣魄恢宏。其書既注意反映明主賢相、忠臣義士的歷史功績,也描寫一些下層人士,如遊俠、刺客、滑稽、貨殖、儒林等各色人物的社會活動,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全貌。
東漢班固沿用這一體例寫成斷代史《漢書》,記述西漢一朝歷史。《漢書》在《史記》基礎上的改進創新之處在於取消了「世家」部分,並改「書」為「志」。紀傳體史書至此形成定例,成為以後各朝修「正史」的範本。
我國歷代積累下來的紀傳體「正史」有26種,4042卷,洋洋4500萬言,按朝代順序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因此有「全史」之稱。從黃帝到清末,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的方方面面,必載於此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