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去暑不出頭,到秋餵老牛」的真實含義!

2020-12-17 陌上花開且緩歸

「去暑不出頭,到秋餵老牛」這句諺語算是比較小眾的說法,要清楚這句諺語的意思,我們就要抓住其中的幾個關鍵詞,「去暑」、「出頭」和「秋」。

處暑,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這時候太陽到達黃經150°,時間點是在公曆的8月23日。

處暑這個節氣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表示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很顯然,暑氣到了「處暑」這天就漸漸消退了,所以有些地區就很形象直白的稱這天為「去暑」。

「處暑」分三候,這第三候是「禾乃登」:這其中的的「禾」指的是高梁、黍子、稻穀等傳統農作物的總稱,而「登」就是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說,處暑之後,不出意外的話,田裡的農作物也都該成熟了。

但如果因為之前種糧的時候下種遲了,或者遇上旱天了等等,導致莊稼生長緩慢,到了處暑還沒抽出穗頭,那就眼看著是豐收無望了。即使有好不容易,勉勉強強抽了穗的,等到處暑一過,秋霜凍上一凍,也基本上是扁穗兒,也就是農戶們俗稱的「空殼」。

遇上這樣的年成,農人們也是很無奈,雖然沒有收成,但這些不抽穗的秸杆卻也是極好的青飼料,割回家中餵牛,也算是減少一點損失了。

還要清楚一點的是,農諺中的「到秋餵老牛」中的「秋」並不是指「立秋」,因為「立秋」早於「處暑」,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時間點大致在每年公曆8月7日-9日之間,明顯要早於「處暑」的時間點——每年公曆8月23日。

農諺中的「秋」應是指真正氣候意義上的秋季,或是指秋收時節。因為,「立秋」節氣到了,並不能代表秋天的氣候到了,真正氣候上的秋季,得是在當地的日平均溫度連續5天在22℃以下,這才能算是進入到了真正秋天的季節。

「去暑不出頭,到秋餵老牛」這句農諺還有個流傳更普遍的說法是「處暑不出頭,割谷餵老牛」。雖然字語上有些不同,但實際意義都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農諺: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究竟是啥意思?
    所謂的農諺,其實是農民朋友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是農民朋友的生產經驗概括和形象反映,對於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農村,有許多農諺,其中,關於「處暑節氣」的農諺就有許多,比如,處暑滿地黃,家家修禾倉;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雨,粒粒皆是米等等。最近與一位老農聊天,聽說了這麼一句俗語: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我甚是不解。於是,向老農討教,通過老農的解釋,我才知道這句農諺還是蠻有意義的。
  • 農諺:「白露不低頭,割倒餵老牛」是什麼意思?
    按照二十四節氣順序,秋季的節氣有「秋處露秋寒霜降」六種,其中以白露為界限,氣溫急劇下降,才是秋天的景象。白露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季的第三個節氣。到了這個季節,白天溫度依然很高,晚上卻涼爽了許多,清晨的植物葉片出現露水,所以稱為「白露」。
  • 立秋將至,農諺:「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今年是啥秋?
    關於立秋節氣的農諺俗語有很多,這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而成,也被戲稱為:「十句農諺九個真",但隨著大環境氣候的變化,很多過去的農諺也只能參考使用了。關於立秋有秋老虎的說法,而且還把秋老虎分為公老虎和母老虎,民間叫做:公虎把扇丟,母虎熱死牛。
  • 今日冬至,農諺:冬至西北風,老牛瘦一春,啥意思?為啥老牛瘦?
    意思簡單:冬至當天,白居易想到思念多年的心上人無法相見,冰冷棉被給不到半點溫暖,身體接觸到都會瑟瑟發抖。冬至的夜是一年中最長的,這一夜註定無法睡眠,想必心上人是同樣狀態。在白居易詩中表現出冬至兩個特點:一是冬至是合家團圓,親朋相聚的日子,獨在外地的人會感到孤獨;二是冬至當天,太陽正好是照射到地球南回歸線上,北半球的夜晚最長,白晝最短。
  • 農諺「大雪紛紛是豐年,大雪不寒明年旱」蘊含了什麼含義?
    「大雪」節氣就有這句「大雪紛紛是豐年,大雪不寒明年旱」,它在農業生產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那麼,它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又蘊含什麼含義?對於農業生產真有那麼重要嗎?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究竟靈驗嗎?我們根據過去的農業狀況,又結合現代農業生產實際,和大家解釋一下其中含義。其實「大雪紛紛是豐年,大雪不寒明年旱''這句農諺,表面意義很明了,一看就懂。
  • 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內涵介紹
    處暑有哪些農諺呢?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代表寓意:表示炎熱暑期即將過去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 白露到寒風來,節氣農俗「白露不低頭,割倒餵老牛」是什麼意思?
    還有兩天就到了24節氣當中的白露節氣了,這幾天的氣溫感覺到明顯的降低,一早一晚風涼涼的都要穿長袖,雖然早就立秋了,但是從這幾天才感覺到了秋天真正的來臨,白露到寒風至,白露也是農耕上一個重要的節氣。關於白露節氣有這樣一句俗語「白露不低頭,割倒餵老牛」,這句話是啥意思呢?進入金秋,就到了各種農作物收穫的季節了,而白露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過了白露一天比一天涼,如果此時的莊稼還沒有成熟灌漿,那基本上這一年的收成不會太好。
  • 朗誦:處暑——暑去涼來好個秋
    處暑——暑去涼來好個秋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真是神奇,立秋過後略感清新,處暑一到涼風乍起。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它的來臨也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自此炎熱漸消,暑氣漸止,清風送爽拂面至,暑去涼來好個秋。
  • 農諺:「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準確嗎?今年啥時候立秋
    導讀:農諺:「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準確嗎?今年啥時候立秋大暑節氣臨近,立秋還會遠嗎?隨著進入入伏,天氣變得越來越熱,陽光接近於直射炙熱的陽光溫度驟然上升。農村關於立秋的俗語農諺有很多,其中有一句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叫做: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立秋時間相差一個月,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形成這麼大的差距嗎?很多時候農諺和俗語的說法還是值得借鑑的,也被叫做:十句農諺九句真」,這些農諺都是多年的經驗積累演化而來,對於年景的好壞,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 農村農諺「冬在頭,凍死老牛;冬在中,單衣過冬」,今冬冷不冷?
    導讀:農村俗語「冬在頭,凍死老牛;冬在中,單衣過冬」,今冬冷不冷?隨著時間的流逝節氣的更迭,天氣愈發的寒冷起了,俗話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隨著大雪節氣的度過,北方地區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冰天雪地的季節。冬至按照陽曆日子基本上屬於固定,但對於農曆來說,由於節氣的轉變,冬至出現的日期是不固定的,這也就出現了冬至有的時候會出現在月首,有的時候是月中,而有的年份則會發生在月尾,根據冬至出現的日期不同,對於之後的天氣走勢,帶來的影響也會不同,這也就有了這句俗語:「冬在頭,凍死老牛;冬在中,單衣過冬」,俗話說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如果冬至是發生在月首
  • 冬至農諺:冬至大如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在頭凍死老牛是啥意
    村裡老人說,在冬至節這天喝了羊肉湯可以增強身體禦寒的能力,以至於後面的數九寒天都不怕冷。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冬至吃羊腸,不用穿衣裳」。因此,農村老百姓在冬至節這天,一般都是殺雞鴨,宰豬羊,然後燉上一鍋羊肉湯、雞湯或者蹄花湯之類的,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同食;也有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下館子去喝湯,街上許多羊肉湯館子在冬至節這天也是生意火爆。
  • 俗語「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啥意思?今年啥時候立秋
    摘要:俗語「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啥意思?今年啥時候立秋?文/農夫也瘋狂自從7月7日進入小暑節氣以後,在7月12日也入伏了,但是今年的三伏天似乎有點「火力不足」,像往年進入小暑,到了三伏天之後,氣溫已經很高了,說是「燒烤模式」一點也不誇張,但是今年的夏季似乎比較涼爽。馬上就要迎來大暑節氣了,正所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才是夏季打開的正確方式。
  • 「冬在頭凍死老牛;冬在中單衣過冬」啥意思?今冬天氣是哪種?
    「冬在頭凍死老牛;冬在中單衣過冬」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準嗎?文/農夫也瘋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這是一句傳播很廣的經典農諺了,很多的人也知道其意思。其實在農村裡像這樣的預測天氣的農諺有不少,比如「燕子低飛蛇過道,不久大雨要來到」、「燕子窩裡墊草多,今年雨水特別多」、「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等等。在古代的時候,雖然沒有今天這樣科技發達,但是古人預測天氣方面也是相當有經驗的。而他們判斷天氣的依據則是古人所總結出來的農諺。即便是到了今天,農村一些老農民也還是能通過這些農諺來預測天氣,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那今冬天氣如何呢?
  • 農村俗話說「處暑禾苗連夜變」:處暑的含義是什麼
    導讀:農村俗話說「處暑禾苗連夜變」:處暑的含義是什麼?農村有很多指導農民生產和生活的農俗農諺,這些都是前人經驗之談,總結出來有廣泛代表性的,所以農民才世代口口相傳把農俗農諺發揚光大。這不,明天就處暑節氣了,在農村有很多關於處暑節氣的俗語。
  • 小暑到,5句小暑節氣農諺,「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有道理?
    這也算得上是一個相當難熬的節氣了,因為小暑節氣到了,也就意味著酷暑來臨了。並且在今年小暑節氣一過,高三學子們就要高考了,真的是「十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雖然現在天氣炎熱了,但希望學子們能心靜自然涼,考出一個理想的好成績。小暑節氣到了,和大家分享5句和小暑節氣相關的農諺,這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大家聽說過哪幾句呢?①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 「以舞育人,惠動暑秋」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詩敏舞藝微信公眾號吧~)2017詩敏舞藝暑秋預報名活動進入倒計時啦!
  • 立秋|暑不曾遠去,而秋已立來
    宋朝的時候,宮裡會在立秋這天把盆栽的梧桐移到殿內。掌管曆法的官員算好立秋的時辰,身穿朝服,手持朝笏,時刻一到便會高聲奏報——梧桐應聲落下兩片葉子,以喻報秋之意。立秋預示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即將到來,但真正的涼爽還要經歷「秋老虎」的餘威。
  • 俗語「老牛吃嫩草」,到底是什麼意思?跟現在的含義差別很大
    我國有一句老話叫做老牛吃嫩草,很多人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我國現代來說,老牛吃嫩草指的就是男女之間的關係,在很多人看來這句話就是代表一個比較老的男子和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相戀,或者一個比較老的女人和一個年輕帥氣的男子相戀,用來形容兩人的年齡差距,可是在我國古代這句話可是並非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關係
  • 「老牛吃嫩草,吃雞要趁早。」話雖簡單,卻寓意深刻
    比如:「老牛吃嫩草,吃雞要趁早 。」話雖簡單,卻寓意深刻。01、老牛吃嫩草是古人根據牛的習性總結而來的,那就是年紀大的牛,無論是牙口,還是消化系統,都不如年輕的時候,而嫩草更適合它。古人在餵養牛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牛喜歡吃新鮮的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牛,更是十分喜愛。因為牛吃草是靠牙齒咀嚼的,上了年紀的老牛,牙口已經老化,如果吃很多草的話,會很費力。所以為了方便進食,老牛更傾向於鮮嫩美味、容易咀嚼的嫩草。
  • 「秋分不露頭,割了餵老牛」,農村秋分俗語,你都聽過哪些
    秋分不只是收穫的大好時節,也是秋種的好時節。據考證,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把「秋分」當做是耕種的標誌了。比如在華北地區,就一直有著「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的民諺。當然了,在民間還有很多和秋分相關的神奇俗語,不知道大家都聽說過哪些呢? 秋分不露頭,割了餵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