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無論是主動參戰還是被動參加,總之被捲入這場戰爭的人口超過了20億,最終的傷亡人數超過了9000萬,對於世界格局是一次大洗牌,而對於世界各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看到此處,不禁會提出一個問題,如此眾多的二戰參戰國中,最大的輸家是誰?是被原子彈轟擊的日本嗎?其實不然。
這場戰爭中,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作為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同時也是最後的輸家,其損失不可謂不大,尤其是相較於整場戰爭中只想著投降的義大利軍隊來說,德國和日本兩國都聲稱自己虧大了。這件事我們無法否認,畢竟作為戰敗國,一定程度會被削弱其權限和國際地位,比如日本就喪失了組建軍隊的權利,如今的軍事力量也只能叫做「自衛隊」,甚至一些城市還在承受著當年原子彈打擊帶來的後遺症。
但事實上,還有一個國家所遭受的打擊也是巨大的,那就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甚至從某些角度上來說,其實這個國家更慘,500年的基業因為這場戰爭而毀於一旦。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率先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瞬間邁入了世界強國的範圍,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歐洲第一強國。但是在二戰結束後,日不落帝國的太陽卻開始慢慢沉沒,最終導致英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德國戰敗後,在美國的扶持下很快就開始了重建工作,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國家的重建。可英國顯然沒有這麼幸運,對於他們來說,二戰簡直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殖民大國,雖然是戰勝國,可在戰爭過程中,手裡的很多殖民地都被日本給強行搶走了,這就大大打擊了英國的國家實力,然而,壞消息可不僅僅只有這麼一個。
緊隨而來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傳來的獨立的消息,這對於已經遭受重創的英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此時國際形勢也逐步穩定了下來,各國都邁入正軌,可英國卻還在為之前的損失舔舐傷口,又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時期,落得了「二戰最慘國家」的名號。所以說,從這些事情上來看,其實日本和德國的損失與英國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而英國在這個問題上,也能十分「自信」的對德國和日本說一聲:都讓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