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如果經常麻煩別人,會討人喜歡嗎?

2021-01-14 騰訊網

新來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厚著臉皮去找對方幫忙嗎?哪怕這件事,微不足道。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人都開不了求別人幫忙的口,甚至找別人幫忙這個想法,只存在腦海一秒,下一秒就自己去解決了。

其實,這種人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無論大事小事,這種人都覺得,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根本沒必要去麻煩別人,而且麻煩別人還會欠下人情。

為什麼會不願意去尋找別人幫忙?這類人的心理反應有以下幾點:

1、「求人不如求己」的刻板印象

2、極度高傲,自尊心過於強烈,認為請求別人幫忙,會低人一等

3、原生家庭的教育,從小被灌輸不要調皮搗蛋,不要給別人製造麻煩

4、迴避型人格,內心敏感,害怕被拒絕,從而在社交上退縮

5、骨子裡的自卑,認為我不配擁有別人的幫忙

經常麻煩別人,會討人喜歡嗎?

有的人經常麻煩別人,一點點小事都要尋求幫助,有的人,卻非常排斥麻煩別人,不到萬不得已,根本不會開口去麻煩別人尋求幫助,於是,就產生兩種不同類型的人。

一,能求人,絕不自己動腦子

二,遇到問題,先自己動腦解決

第一種和第二種對比之後,有著明顯的衝突,前者總是喜歡麻煩別人,臉皮比較厚,且不覺得自己找別人幫忙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後者就是凡事靠自己,不到萬不得已不去麻煩別人。

在此,說一個跟第一種有關的案例:

曉明跟莉莉在同一個公司上班,曉明是做設計,莉莉是做前臺,正常邏輯下,兩個人的分工不同,自然不會牽扯上太多,可是莉莉卻經常麻煩曉明,看到曉明下樓給自己接水喝,她就直接讓曉明也幫她接一杯。

除此,就是莉莉打掃衛生,也會拉著曉明讓他幫忙打掃一下,說她累了,還有就是出門給公司發活動傳單,她沒發完的單子,直接丟給曉明,讓他幫忙發一下。

你以為到這幫忙就算完了?還沒結束呢,有次莉莉下班關門,看到公司二樓的燈還亮著,才想起自己忘關了,可是都已經下樓了,正好曉明也騎著他的電動車準備回家,莉莉就把曉明拉住,讓他上樓幫忙關下燈,她不想上去了,說在樓下幫曉明看著電動車,讓曉明趕緊去上樓。

一開始曉明是拒絕的,但她就以我肚子疼,一個人上樓害怕,你就幫一下能咋地,別這麼小氣嘛。曉明還是幫了,說這是最後一次,因為曉明被莉莉麻煩得多了,內心從一開始的熱情轉變為厭煩。

莉莉在他眼中,就是個多事的女人,一點都不討人喜歡。

總結:人是群居動物,生活在不同的圈子裡,多多少少都會需要一些幫助,但尋求幫助的「頻次」要適當,總是麻煩別人,也會給別人帶來煩惱,讓別人對你的印象,形成了伸手黨、麻煩精、索取無度。

適當地尋求別人幫助,也會增加別人的好感,這裡用「富克蘭林效應」來解釋。

富克蘭林效應

富蘭克林是美國建國史上的偉大人物,他集投資人、科學家、出版人、政治家、音樂家、郵政局長、外交官(還有很多很多)等身份於一身,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成就。

富蘭克林效應故事

1736年,有一天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另一位議員完全反對他的觀點,於是也發表了一篇演講,十分激烈地批評了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有點措手不及,但是又想爭取這位議員的同意。怎麼辦呢?他無意中打聽到這位議員的家裡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圖書。於是他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信,厚著臉皮向這個議員借書。

沒想到這個議員竟然同意了,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還書時鄭重地表達了謝意。

幾天後當他們再次在議會廳見面時,富蘭克林是這樣描寫的:「他竟然主動跟我打招呼(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我們談話,他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為我效勞。」從此他們兩人化敵為友,終生保持著友誼。

所以後世的心理學家們能得出一個結論: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的故事。

因此,想要別人對你產生好感,不僅僅是你主動熱情地去幫助他,而是反過來「適度去尋求他的幫助」,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臉皮厚的人,沒有利用好富克蘭林效應,結果就形成了反差,從被人喜歡轉成了討厭。

寫在最後的話:別人需要你,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是否幫忙,實在不想幫或者沒時間,就勇敢地拒絕對方,千萬不要做「濫好人」,被別人利用。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這裡自足自給,把一些瑣碎的情緒寫成文字,這裡面有你發生過的,和未曾發生的,我們都是孑然一身,開始和結局都是如此孤獨,很高興遇見你。求關注!

相關焦點

  • 求人不如求己,你拜過觀音菩薩嗎?
    在佛教中,除了佛祖釋迦牟尼佛,與西方的阿彌陀佛之外,名聲最大的莫過於觀音菩薩了,觀音菩薩家喻戶曉,很多人都知道也都喜歡觀音菩薩,這或許是因為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和那四個字:「有求必應。」那人回他說:我就是觀音菩薩。信徒又問:你是觀音菩薩為何還要拜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回答說: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的事,但我卻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求人不如求己,佛不渡人人自渡
    求人不如求己,靠誰不如靠己,與其放下臉面,討好別人,不如努力改變,活好自己,當你成功了,就無懼風雨,當你強大了,就不怕人欺。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都不要太依賴別人,別人能給你的,就一定能拿走,只有自己的,才真的是自己的。
  • 菩薩拜觀音,求人不如求己!
    幾叩首後,這個人突然發現身邊有人也在參拜,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個人的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為什麼和觀音菩薩長得一樣呢?那個人回答:我就是觀音菩薩啊。此人更加迷惑,又問:既然您就是菩薩,為何還要拜菩薩呢?
  • 求人不如求己,跌倒時牢記這件事,與其自怨自艾,不如自性自渡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世上,沒有不帶傷的人,但無論到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夠治癒你的,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幫你重新站起來的,也只有你自己。人間皆苦,唯有自渡!人活一世,求人不如求己,跌倒時牢記這件事,與其自怨自艾,不如自性自渡。
  • 求人不如求己 為什麼八字身旺比身強好?
    相傳,宋孝宗有一次去靈隱寺,見觀音菩薩手拿佛珠,非常好奇,就問僧人是為什麼菩薩還需要念佛,僧人答覆宋孝宗六個字:「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任何人都可能辜負自己,唯獨自己不會辜負自己,只有自強才是真的強。(題圖來源於網絡)
  • 求人不如求己 臺灣寄希望於美國幫助靠譜嗎?
    臺灣護漁 求人不如求己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凡事問美國、遇事求美國,臺灣將美國當成最大的庇護傘,然而,卻忘記美日同盟關係,美國是否會為了一個蠅頭大小的臺灣利益去充當「和事佬」。 求人不如求己,掐滅媚日的不安因素,少點媚日的人上躥下跳,臺灣的權益自然固若金湯。
  • 「求人不如求己」的上句?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鄭板橋《竹石圖》。那就是,做人要如墨竹,「求人不如求己」,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毅,換取「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真正強大。
  • 求人不如求己: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
    也就是說,每個人為什麼要好好幹活?因為社會給了你巨大的「加持力」——儘管社會之於人同樣具有一定負作用力,但人類文明依靠著群體、社會的支持,生存、發展至今。因此,《論語》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
  • 遇到困難時,你會求人還是求己,或者是求神佛保佑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的人靠別人,動員人脈喊幫忙;有的人靠自己,艱辛萬苦不鬆口;有的人心中沒神,卻去求神,有的人心中有神,也去求神。不管是求人?求己?還是求神佛?都有各自的苦楚和難處。「誰還能不遇到個事?誰還能沒有個坎?
  • 求人不如求己
    2、尋求依託如果人生一直是波瀾不驚還好,就怕命起波瀾,如常到來,這個時候人就像野外的荒草,風一吹就倒。算命這件事就成了一個心理支柱,一個寄託。如果這個算命師(就叫命理師吧)形象良好,又能讀出你的心事,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你肯定會一直支持生意的。
  •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呀!」北宋才子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年二十一進士及第,但仕途並不順利,先後受到貶謫不斷,可是愈是受到挫折,他愈看得開。後來潛心修佛,常和鎮江金山寺佛印禪師問禪論道,讓他產生許多的心靈火花。一日,蘇軾與佛印禪師二人,一同去參拜一間廟宇。
  • 客廳LED燈壞了,求人不如求己,最後還是自己修好了
    客廳LED燈壞了,求人不如求己,最後還是自己修好了自己動手修led燈的經歷:去年5月份,客廳裡這個led燈用了兩年半不到就壞了,吸頂式卸下來很麻煩。現在家電維修店本來不多,修led燈的附近沒有。心想,卸一次裝一次就夠麻煩的了,修了過幾天再壞怎麼辦?還是覺得自己動手能弄好該多省事啊!於是再次將燈卸下來,我將閃爍的一半電源給斷開,這樣燈就可以正常亮了,只不過亮的是半邊燈而已,沒關係啊,夏天到了,客廳可以不要那麼亮,先用過夏天再說。後來天氣轉涼,夏天過完了,客廳的這個燈真的不亮了,看來徹底壞了。
  • 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自己最好的醫生,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天,書生又遇到了難事,便去廟裡求菩薩。走進廟裡,發現觀世音菩薩像前也有一個人在跪拜,而且那個人長得和觀世音菩薩一摸一樣,絲毫不差。書生很是驚訝,問他:「你真是觀世音菩薩嗎?」那人說:「我就是。」書生又問:「那你為什麼還自己拜自己呢?」
  •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去麻煩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避免不了跟人接觸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我們互相幫助加深彼此友誼,但是總是有一些人每次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都會害怕別人麻煩,從而糾結很久,最後還是決定不去麻煩別人。不過當別人麻煩自己想讓自己幫忙的時候,總是會毫不猶豫的去幫助對方。
  • 人到中年,別開口向別人借錢,原因很戳心
    如果真沒幾個朋友在身邊,你應該心裡也明白,別人怕你借錢。《菜根譚》所言很戳心: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錢,就有人脈,就有朋友,就有資本去喜歡啥,不喜歡啥,你會覺得很幸福,活得風生水起。
  • 養胃求人不如求己,吃飯前記住這幾句話,或能讓老胃病慢慢好轉
    當腸胃功能出現問題時,勢必會影響到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甚至還會影響工作跟生活。很多出現腸胃疾病的人都會四處求醫問藥,其實,與其生病後自己受罪又花錢,還不如在日常飲食中多加注意。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養胃求人不如求己,每天吃飯前記住這幾句話,老胃病也會逐漸好轉。
  • 普通人求錢財姻緣,那麼菩薩求什麼?
    有一天有個人去廟裡拜觀音菩薩,當他拜的時候,忽然發現身邊站了個和觀音菩薩一樣的人,也在跟他一起拜於是他就問:你是觀音菩薩也拜自己嗎?這個時候,身邊的這位觀音菩薩說話了:「求人不如求己。」他覺得很奇怪,菩薩還需要求自己嗎?很多人覺得這個故事是編撰的。
  • 農村俗語「人來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臘月寒」,這話是啥意思?
    」求人「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情。對於許多人來說,都不願意輕易求人辦事。但是,在有的時候卻不得不張口求人。最近發生了疫情,許多人都困在家裡不能工作。對於許多家庭有積蓄的人來說,這一段時間不出去工作也就無所謂。
  • 有網友說「一個人不想欠債不會求人辦事,是一種病態」你怎麼看?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我們統稱為社交關係,但是在社交關係中每個人又有自己的風格與特點。如有的人喜歡結交朋友,有的人喜歡獨處,有的人喜歡求人,有的人不喜歡求人。不願欠債,不喜歡求人辦事,這屬於做人原則的體現,屬於正常心理。
  • 求人的最高境界,人不走不親,水不打不渾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在與人際交往過程當中經常有這樣的困惑,就說我想和這個人搞好關係,但我跟她怎麼交往呢,你說我求他辦點事怕人家煩我,怕欠人情,比如我要主動幫他點什麼事兒,還怕人家認為你別有用心,就是說在這個求人幫人和幫別人忙這個事情上,很多人拿捏不準,中國古話裡面有兩句話把這點說得很透徹,第一句話就是無求到處人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