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 田氏世系尋宗問祖啟事

2021-02-14 田氏文化傳媒

點擊上方田氏文化傳媒關注,帶來好運哦!!

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

田氏世系尋宗問祖啟事

1

 

 

我們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世系有三支人:

 

第一支人,據我們八世祖田應福公編纂的《田氏族譜》記載:「田公宏邦,字定國,系入川始祖,永發公之第次子也,原籍福建荊州府石首縣(查福建沒有荊州府石首縣,荊州府石首縣今屬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腦頂巖大墳園人也。習聞蜀川獻忠張逆之亂,殺得血水成河,屍骨堆山,人煙戶口,其斷絕禋祀者,尚屬多矣。盡因土廣人稀,遍處概成荒山,無人耕鑿,成潼夔重,保順綏龍等府州縣,良田美址,竟成壙野。自大清定鼎後,掃除魔障,斬斷妖氛,綏安蜀都,復成靖國,三江兩廣接踵而遷徙者甚多。我祖宏邦公昆有三,公列其次,與其父永發公躊躇久之,在永發公之意,概留閩惓戀故土,不忍舍廬墓而他適,而宏邦則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豈敢違負君命哉。至是父子弟兄再三籌議曰:一則曰遵君命,無畏路途之遠遙;再則曰重天倫,永守東閩之禋祀,似此兩相眷顧,兄與弟永守故土,幸二老在堂,承歡侍側於左右,以待來年視如何耳。時康熙壬午年(公元1702年)宏邦公暨配熊孺人攜子芝彥公入川,始託跡於開之江裡樹林灣(在原鐵橋區民主鄉新民村14社,今南雅鎮民安村8社。),佃寫某姓田(田地),父子躬耕稼穡,胝手胼足,無被櫛風沐雨之苦。」

 

第二支人,據我們八世祖田應福公編纂的《田氏族譜》記載:「未入川始祖,永選公,生歿無考。配張孺人,生歿無考。生子二:宏鼎、宏義。」「入川祖,宏鼎公,生歿無考。配張孺人,生歿無考。無嗣止。」「入川祖,宏義公,生歿無考。配胡孺人,生歿無考。生子一:芝英。」此支系祖籍何方?哪裡人氏?何時入川?始託跡於開之何處?都無記載。但根據宏義公子孫後代居住地址推知,可能兩位入川始祖,入川時是始託跡於開之江裡長林崗(在今臨江鎮毛埡村)。

   

第三支人,據我們八世祖田應福公編纂的《田氏族譜》記載:「仕榮公,字漢傑,榜名華青,閩府庠生(府庠生:省級以上學院畢業生,相當於現在的名牌重本大學畢業生。),生歿無考,原籍福建荊州石首縣小河崗村二莊人也,自乾隆癸丑年(公元1793年)入蜀川,始託跡於開之江裡沙帽石傅家灣(在今中和鎮紗帽村)。」

    

我們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世系的派行字輩譜有七十六派:

    

原派二十八字:

永宏芝仕必有光,應正家邦大吉昌;肇啟人文開科選,世代興隆德澤長。

     

續派二十八字:

富貴榮華恢先緒,詩書遺訓錫龍章;祖宗良謀善繼述,子孫發達蘭桂芳。

    

再續派二十字:

玉帝欽賜旨,得產明聖君;考取普學士,民樂太平香。

    

我們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世系的所有宗親,特地抱拳拜託《中華田氏文化研究會》《華夏田完文化研究會》、全國各省、直轄市、州、區、縣的《田氏文化研究會》和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省、荊州市、石首市的所有田氏宗親幫忙登載、轉載或轉發這則「尋宗問祖啟事」並幫忙尋找一下:

 

與我們入川始祖田宏邦公同父(田永發先祖)同母一脈下來的另外兩個同宗兄弟叫什麼名字?

 

他們的子孫後代居住何方?

我們田永發先祖和田永選先祖以及田仕榮公的父親、爺爺、祖祖等祖先又是誰?

 

還拜託您們幫忙探討、研究一下:

我們到底屬於中華田氏哪位先祖的子孫後代?

 

敬請您們找到後,與:

田邦祿(電話17723965438)

田大選(電話13896257610)

田大進(電話13896379441)

田大躍(電話13896242466)

田大見(電話13907547373)

聯繫。

 

同時,我們還特地抱拳拜託《中華田氏網》《華夏田氏網》及全國各地《田氏網》幫我們登載、轉載這則「尋宗問祖啟事",我們都謹向您們致以誠摯的、衷心的感謝!

 

        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世系全體宗親(田大進代書)

                     公元2020年12月於重慶開州

                供稿:田雲強

 


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

田氏世系尋親啟事

2

 

 

我們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世系有三支人:

 

第一支人,可考先祖田永發公,上輩不詳,生卒不詳。入川始祖田宏邦公,系永發公第次子,字定國,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七月十六日寅時生於福建荊州府石首縣(查福建沒有荊州府石首縣,荊州府石首縣今屬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腦頂巖大墳園。清康熙壬午年(公元1702年)宏邦公暨配熊孺人攜子芝彥公入川,始託跡於開之江裡樹林灣(在原鐵橋區民主鄉新民村14社,今南雅鎮民安村8社。)。二世祖芝彥公生一子:仕桂公。三世祖仕桂公生四子:田著公、田茂公、田英公、田芳公。從四世祖起分為四大房:大房田著公,二房田茂公,三房田英公,四房田芳公。

 

第二支人,可考先祖田永選公,上輩不詳,生卒不詳。入川始祖田宏鼎公和田宏義公,均系永選公之子,生卒都不詳,原籍不詳,入川時間、地址均不詳,宏鼎公無後。根據宏義公子孫後代居住地址推知,可能兩位入川始祖,入川時是始託跡於開之江裡長林崗(在今臨江鎮毛埡村)。

 

第三支人,可考先祖不詳。入川始祖田仕榮公,字漢傑,榜名華青,閩府庠生,生卒不詳,原籍福建荊州石首縣小河崗村二莊人氏,乾隆癸丑年(公元1793年)入蜀川,始託跡於開之江裡沙帽石傅家灣(在中和鎮紗帽村)。

 

根據我們田宏邦公八世嗣孫田應福公,從民國乙亥年(公元1935年)至民國丁亥年(公元1947年),花十二年功夫編纂的《田氏族譜》上登記造冊的我們田氏世系還有很多宗親,由於沒有聯繫方式,截止2020年12月都還沒有採集到他們的家譜信息,現分支系列在後面:

 

鐵橋樹林灣田氏支系:

 

大房田著公膝下子孫後代有:

 

五世:樹林灣田著之子:必慶、必彩、必龍、必濤、必學。

 

六世:樹林灣田必亨之子:有順、有安,還有有發、有財、有坤、有乾、有明、有剛、有喜、有道、有合、有仁、有禮。

 

八世:仰天窩田光清之子:應成。

 

九世:仰天窩田應剛之子:正超、正高,田家灣(高洞子)田應武之子:正邦,仰天窩田應東之子:南山,仰天窩田應全之子:正榮。

 

十世:彭家嶺田正揚之子:家陞,甘蔗坪田正國之子:家發,甘蘑坪田正安之子:家興,小坪坎田正華之子:家詒,古井灣田正明之子:家盛,仰天窩田正陞之子:家武,仰天窩田正寶之子:家和、家才、家權、家盛、家齊,仰天窩田正品之子:家光,綦家壩田正舉之子:家國。

 

十一世:周武當田家玖之子:邦清、邦君、邦周,古井灣田家福之子:邦順、邦君,全德橋田家詳之子:邦義,綦家壩田家谷之子:邦燕,綦家壩田家成之子:邦清、邦有。

 

二房田茂公膝下子孫後代有:

 

八世:銅鑼巖田光耀之子:應述,花子溝田光先之子:應三,宗家溝田光和之子:應林,田家灣(高洞子)田光武之子:應樹。

 

九世:宗家溝田應寶之子:正遂、正佺,土凸寨田應春之子:正華,青龍山田應元之子:正瑞,臭茅斯(丁家坪)田應興之子:正宗、正科。

 

十世:白家衝田正燭之子:家謀,天安村田正盛之子:家谷,黃家壪田正明之子:家菱(家順),黃家壪田正芹之子:家洪(鴻)、家科,五裡堆田正直之子:家望、家成,白家衝田正心之子:家美、家鴻(洪),高家壪田正寅之子:家玄,太平寨田正元之子:家順、家美、家本、家樂,上字號田正儒之子:家聲、家琳,三拱礄田正瑜之子:家歧、家登、家輝,石侖樓田正香之子:家生(家全),綦家壩田正乾之子:家芹,綦家壩田正槐之子:家庭,三拱礄田正文之子:家發,古井灣田正儀之子:家開、家忠、家燦、家科,古井灣田正倫之子:家詩、家書,石家店田正中之子:家彬、家祚、家祿、家壽。

 

十一世:響石村田家清之子:海江,南雅村田家培之子:邦孝,黃家壪田家禮之子:邦和,黃家壪田家祥養子:邦助,黃家壪田家耕之子:邦富、邦貴,黃家壪田家福之子:邦德,南雅正街田家儒之子:邦湧,響石村田家厚之子:邦國、邦太,明月村田家富之子:邦英、邦財、邦華,崩坎子田家茂之子:邦揚,太平寨田家厚(祖上正元)之子:邦國、邦泰。

 

十二世:全德村田邦義之子:大富,明月村田邦清之子:大兵、小兵,明月村田邦友之子:熒春、江川,明月村田邦華之子:蘇航、田鵬,龍橋村田邦秋之子:田野。

 

十三世:新橋村田大科之子:吉春,新橋村田大友(祖上邦樹)之子:田兵、田帥。

 

三房田英公膝下子孫後代有:

 

八世:田家灣(高洞子)田光禹之子:應榮。

 

九世:田家灣(高洞子)田應宏之子:正坤、正海、正祿。

 

十世:堰塘壪田正科之子:家清,寶佛寺田正玉之子:家貴,堰塘壪田正元之子:家順,核桃坪田正倫之子:家儒,田家壪(高洞子)田正模之子;家蘇,田家壪(高洞子)田正開之子:家貴、家喜,田家壪(高洞子)田正方之子:家禮,蘆荻礄田正江之子:家淮,田家壪(高洞子)田正明之子:家富、家貴、家◇(名字不詳),田家壪田正清之子:家傑、家福,中心寨田正玉之子:家元。

 

十一世:宗家溝田家德之子:邦道,中心寨田家風之子:邦福、邦元。

 

四房田芳公膝下子孫後代有:

 

八世:平坦溪田光華之子:應梁。

 

九世:涼水井田應三(珊)之子:正菴,白家衝田應良之子:正保,賀家壩田應煇(輝)之子:正春,粟谷嶺田應琳之子:正壽,粟谷嶺田應琮之子:正智、正信。

 

十世:黃家壪田正吉之子:家富、家法,大屋基田正恩之子:家春,槐桐梁田正悅之子:家昇(陞)、家懷,槐桐梁田正堂之子:家泰,唐家衝田正德之子:家來,艾子溝田正松之子:家棟,尖山子田正榮之子:家學、家與,大扁山田正福之子:家文,粟谷嶺田正仁之子:家棟,田家壪(高洞子)田正松之子:家千。

 

十一世:大屋壪田家成之子:邦元,大屋基田家源之子:邦華,賴子溝田家國之子:邦銀,民安村田家全之子:邦輝。

 

臨江長林崗田氏支系子孫後代有:

 

六世:田必文之子:有澤。

 

八世:長林崗田光楣之子:應龍、應鴻,長林崗田光謙之子:應章、應全、應吉,六龍山(萬安村)田光釗之子:應河、應海、應波、應浪、應濤、應奎、應高(聽說這七兄弟都移居到四川萬源市絲羅鄉絲羅村絲羅壩去了)。

 

九世:南安村田應芸之子:正惠(敬業)(聽說移居到重慶涪陵去了)。

 

中和沙帽石傅家灣田氏支系子孫後代有:

 

八世:煙坡田光喜之子:應唐、應虞,太平寺田光華之子:應財,重石嘴田光元之子:應貴(桂)、應寶,桐子園田光玉之子:應試。

 

九世:太平寺田應儉之子:正科、正榮。

 

我們以上這些宗親,有的是在解放前出去逃荒、或是被抓壯丁、或是出去做生意、或是出去幹革命參加了軍隊(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未歸,在外地安家落戶了;有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乘1978年改革開放的東風出去務工、經商、開廠、建公司掙錢發財後,在外地買房安家落戶了。

 

在此,我們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族譜》續譜籌委會,特地拱手拜託《中華田氏網》《中華田氏文化傳媒》《中華田氏報刋、雜誌》《華夏田氏網》《華夏田氏文化傳媒》《華夏田氏報刋、雜誌》及全國各省、直轄市、州、區、縣的所有《網絡》《文化傳媒》《報刋、雜誌》(特別是《田氏網》《田氏文化傳媒》《田氏報刋、雜誌》)幫我們登載、轉載、轉發這則「尋親啟事"。

 

特地拱手拜託全國人民(特別是全國田氏宗親)幫我們在微信群、朋友圈轉發這則「尋親啟事」,並幫忙打聽、尋找我們上面這些宗親,敬請您們打聽、找到後,與我們:

 

田宏邦公十一世嗣孫田邦祿(電話17723965438)

十二世嗣孫田大選(電話13896257610)

田大進(電話13896379441)

田大躍(電話13896242466)

田大見(電話13907547373)

聯繫。

 

我們都謹向您們致以誠摯的、衷心的感謝!同時,敬請上面這些宗親及他們的親人、朋友看到或聽到這則「尋親啟事"的信息後,急時打電話與上面這些聯繫人溝通並把您們的家譜信息發送給我們,我們將把您們的家譜信息添加到《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族譜〉續譜》裡面去。

 

    重慶開州鐵橋樹林灣《田氏族譜》續譜籌委會(田大進代書)

                      公元2020年12月於重慶開州

     供稿:田雲強


制   作:田中明

投稿郵箱:tzm630@163.com

*聲明:所有來稿文責自負,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

所有來稿即表示作者授權公眾微信《四川田氏》公開發布。

對創作類作品,編輯部有刪改權。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相關焦點

  • 田氏家族總譜、田氏字輩(2021更新)
    ★湖北石首市繡林族譜班輩:之、宗、思、前、懷、香、宇、世、啟、科、名、大、家、學、丕、振、昌、祖、德、同、源、遠、文、章、達、一、邦。百、代、昭、仁、義、元、良、多、吉、慶、道、德、從、安、定、祖、傳、培、植、厚、庭、萬、才、陽、益、世、開、啟、文、明、詩、禮、懋、家、聲、千、年、顯、貴、榮、學、業、永、祥、禎、儒、書、振、俊、英、發、達、本、善、行。
  • 【尋根問祖】尋重慶涪陵鄒氏尋根問祖(必進——雲祥系)和200年前入川綿陽希賢公後裔鄒忠信子孫
    重慶涪陵鄒氏尋根問祖(必進——雲祥系)務川主支為:二世祖鄒雲祥攜子以仁以文入川彭水縣江口黃壩(現屬武隆區江口鎮),如按天經天緯(參考貴州務川鄒氏)世系的話,則我們是宜黃渢公祖系的天緯支,但遷徙脈絡無考,甚是惱火!
  • 重慶市檔案館開通「尋宗問祖」業務(圖)
    昨日是《中國檔案法》頒布20周年紀念日,記者從市檔案館獲悉,市檔案館已開通了「尋宗問祖」業務,你的祖輩到底從事過什麼職業、是何身份,到檔案館一查便知。  市檔案館負責人介紹,該館館藏檔案記載了重慶地區自1725年(清代雍正三年)以來,特別是重慶建市以後各個時期的真實面貌,清楚地揭示了重慶歷史的發展軌跡。
  • 【尋根問祖】全國尋根問祖信息十一則(2019.6.13)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尋根問祖,尋找人生的來處,血脈的源頭...尋根問祖請點擊→尋根問祖指南一、湖北宣恩張關陳氏資料。請各位宗親幫忙對接一下如有兄弟知道通知長塘木閣坑宗親,謝謝,電話13682432596六、尋遵義棺木巖遷賞州惠水的陳仕略公,當時中了秀才把譜帶去惠水縣<定番縣,當縣長,如f有後人諸聯繫我,字派家友連天照,仕多聖學洪。德國興和順,明安永耀宗。
  • 【尋根問祖】全國尋根問祖信息(2021.07.26)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尋根問祖,尋找人生的來處,血脈的源頭...只知道祖以下四代的字輩了。字輩是:有、啟、國、維。以下是從新編排的了。只聽說祖上是從江西省豬市巷遷來的,祖上有百犬之說。其它的都不知了。希望江西那邊的宗親或各地宗親如果有相同字輩的,互相查看一下譜書,好讓失散多年的我們早日能認祖歸宗。尋根問祖欄目我每期都看,就是找不到有一點信息。望陳氏宗親互相查看一下,有沒有相同之處。我叫陳金國,電話,15519455575。微信號,c1782700628.
  • 重慶開州鐵橋鎮,是如何成為區內較大鎮的?
    重慶市開州區有5個鄉鎮擁有高中,其中江裡片區佔了三個,即臨江、鐵橋和中和。能有高中的鄉鎮,從側面能反映出該鎮的綜合實力,今天就來簡單說說鐵橋鎮,這個鎮是如何成為開州較大鎮的?開州「母親河」之一的南河,給河流兩岸留下了衝積平壩,鐵橋鎮就是其中之一。
  • 山東一支田氏認宗到商丘六百年歸德田氏再成一家
    11月15日,農曆庚子年十月初一,歸德田氏拜祖大典暨《彪炳千秋——重建歸德田氏先祠紀事》首發式在示範區平臺街道辦事處田老家村田氏先祠舉行。首發式上,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田啟義高興地向記者介紹,時隔600餘年,來自山東的一支田氏宗親作為歸德田氏二世之二門後裔代表來到商丘田老家村認祖歸宗,河南、山東兩地的歸德田氏後人再成一家。
  • 貴州遵義程氏尋根問祖帖 關於程鍾靈世系辨析: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
    入川始遷祖大明柱國程鍾靈以上源流歷史淵源考   大明柱國程鍾靈源頭世系考一、貴州遵義程氏尋根問祖帖 關於程鍾靈世系辨析: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尋根我族宗祖程鍾靈之父以上源頭,根椐桂花房和大明柱國程鍾靈系之八大房系各支系的老經單簿、老譜牒原根記載:五常(號:善,字慶元),
  • 尋宗問祖!安徽宣城市郎溪縣人龔氏家族尋光山同宗
    尋宗問祖 我是安徽宣城市郎溪縣人,我叫龔學龍(男,56歲。聯繫方式13500547547)聽老輩們說我們的祖籍是河南光山縣(還有一種說法是河南信陽縣)。小時候父親說,是他的爺爺(我稱太爺爺了)弟兄幾人從河南光山縣遷移到安徽郎溪的,距今約150年左右(追溯到公元1880年前後)。
  • 中華陳氏世系
    且在田齊完公支派中,對實公上祖世系記載又不相同。在全國及世界各地陳氏華人的名家宗譜中。對實公上祖記載也多有分歧。在一些陳氏源流考和辭書中記載亦相逕庭:一方記載,陳實是齊王建第三子軫公十一世孫,屬齊王田建衍派,為田齊完公世系;一方記載,陳實是戶牖衍公和浚儀全溫公二十七世孫,為陳氏世系。究竟實公是那一支派後人?或者說實公上祖是陳氏世系,還是田氏世系?
  • 重慶開州竹溪鎮:「雖然我存在感不強,但我夠走運啊!」
    重慶開州區江裡片區很多的鄉鎮,如臨江、中和、南雅、義和、鐵橋等,它們去城區,都會經過竹溪鎮。但經過只是經過,穿過竹溪集鎮,有時候都懶得往外面看一眼。也正是由於竹溪距離城區近,又因經過竹溪的鄉鎮客運車輛眾多,因而竹溪鎮到開州城區都沒有專門的客運班車。地處開州城區「燈下」的竹溪,顯得有點黯然失色,存在感不強。
  • 容美田氏世系事跡述略
    鄂西容美土司,長期為田氏家族所統治,明、清時期尤盛。無論在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文化交流諸方面,均頗具特色,值得探究,而弄清田氏家族之世系及事跡,又是上述諸方面研究之基礎。鑑於此,本文擬依據殘佚的文獻資料,參以平日閱讀之所見,加以勾稽排比,以述其大略。
  • 尋宗問祖、追根溯源,麻城的155部譜牒分析
    三、遷川情況查閱155部譜牒有關遷川情況可以發現,其中有93部譜牒明確記載遷川人的姓名,世系(代數)和部分遷川時間;有62部譜牒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遷川情況,但有不少「外遷無考」或「外遷不詳」的記載,這些外遷者有可能部分遷往四川(重慶),只不過編修譜牒時沒有詳細考證而己。
  • 譜牒文化丨尋根問祖遵循「精準」原則
    落葉歸根、緣木求魚,失系幾百年問祖尋根,族譜接續,一定要做到「精準」,是一件非常難的,尋根難、問祖難,難於「精準」對接。尋根問祖「精準」把握「尋」、「問」尋根問祖,要精準把握互不相識的人做兩段事一個是「尋」,一個是「問」。尋者,祖根地接續族譜者,問者,外出闖關東后羿者。兩者一定要「走出去」,需要財力和人力,更要做「穿越」者。
  • 重慶開州獨特方言——「么子」
    在重慶話裡,「什麼」一般都被說成「啥子」。重慶市幅員面積約8.24萬平方公裡,下轄38個區縣,地域廣、行政單元多,這就意味著,有一些方言必然有差異。「么子」的說法不僅局限於開州,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類似的說法,比如在河南信陽、湖北、湖南、江西九江一帶等等,都是「什麼」的意思。而在重慶巫山,和開州類似,他們喜歡說「麼擬」。
  • 田氏尋親信息匯總20200418
    老家地址:重慶忠縣洋渡鎮蒲家村石堰溪三組,祖輩從洋渡鎮對面遷來。父親田錦秀,祖父田應忠(宗),其他更多資料已無從查找。本人田華維,欲尋本家族後人,現居成都,聯繫電話13541387730。我祖上是重慶酉陽秀山老屋基高街洋大水井屋基搬到貴卅餘慶關興獅山村白墳組的。
  • 尋根問祖④
    尋根問祖④   尋成都謝姓族人  我們這一支謝姓族人居住在成都市原華陽縣大墳包謝家祠,入川始祖謝子越,清康熙57年(1718)年正月二十七日離粵遷蜀。字輩:「子上元學,重君益世。芳惠直聲,冀永承繼。」
  • 大譜師:邱家儒之文化認祖與血緣認祖分列並存的修譜方法
    二人在修譜的體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為家族始祖。因此,初修家譜都只能從其可知之祖寫起,只採用「小宗之法」。歐、蘇體例的創新,重在圖表的創新,這使家譜的質量大大提高。百姓仿效歐蘇譜例,開始採用「小宗之法」編寫家譜。作為宋代的宗族典籍,家譜元編修已經擴散到平民族群。
  • 【尋根問祖】全國尋根問祖信息(2020.12.25)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尋根問祖,尋找人生的來處,血脈的源頭...尋根問祖請點擊→尋根問祖指南一、我村位於福建長汀縣館前鎮陳地,與寧化相鄰,據祖上代代相傳,一世祖小二郎公,妣範氏來自江西牛欄角白果樹下,已600餘年,現已26代了,二世祖八二郎,妣羅氏,三世祖四六郎,妣張氏,四世祖九郎,妣張氏,五世祖千七,妣佘氏,現有字輩,勝月文友宗欽大富貴顯榮昌國朝忠良祖
  • 重慶市墊江縣廖氏源流世系
    在投奔馬殷時,從資料及衡山族譜中可以看出我祖匡凝是一起到達了衡山的,並隱居南嶽。可不知道是因何緣由,什麼時候又回到了江西吉州泰和縣下碼頭上五村地名石牌。這中間到底是那一代祖回遷到江西吉州泰和縣下碼頭上五村的,中間又經歷幾代,其世系如何?歷代祖宗編纂稽考無果,主要是匡凝公到貴清公之間斷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