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譜師:邱家儒之文化認祖與血緣認祖分列並存的修譜方法

2020-12-19 大譜師V

邱家儒

一、文化認祖方法的誕生

(一)概念

文化認祖的概念

文化認祖是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重要修譜方法。文化認祖是指將中國歷史上下傳衍流失考,或者上溯與衍傳均失考的名人作為共同祖先,認定為文化先祖的方法。

文化先祖是指開姓始祖和在清以前的經史子集、方志野史和歷代考古中發現的名人,但其下傳衍流失考,或者其上溯世系或者下傳衍流均失考的其他先祖。

(二)中國家譜的歷史概況催生文化認祖方法的誕生

當代家譜的編修方法源自宋朝

由於記載士族門第高低的家譜在唐末五代的戰亂中化為灰燼,宋代官府又不再開設譜局,人們不但不知先祖世系,也不知道稍遠一點的家族間昭穆倫次。對此,宋朝一批士大夫憂心如焚。

蘇洵(1009-1066)說:「蓋自唐衰,家譜廢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

宋代大理學家張載(1020-1077)說:「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

慶曆年間(1051年)畢升發明印刷術,為國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為了「尊祖敬宗收族,管攝天下人心,厚風俗,使人不忘本」計,一批著名的士大夫如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黃庭堅、文天祥都在沒有舊譜的情況下,主持從他們能記住的先祖寫起,或從父親開始寫起,或從祖父開始寫起,或從曾祖父開始寫起,或從高祖父開始寫起,總之是白手起家,從頭開始編撰自己的家譜。

歐陽修(1007-1072)在主持編篡國史《新唐書》的過程中,以「大宗之法」編修皇族家譜《宗室世系》上溯數可達八代丶十代甚至百代。正是主持編篡國史的經歷,使得歐陽修十分重視家譜,他在修定《新唐書》後,當然也發現了《宰相世系》中有關自己的遠祖世系並不清楚,於是他只能以其已知的五世祖為始祖,並用「小宗之法」編修了自己的家譜。他採用史書的體例和圖的方式,將本家族的遷徙、婚嫁、官封、名諡等編成一部新型家譜。

不久家族顯赫的蘇洵也始修並編成《蘇氏族譜》。

二人在修譜的體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為家族始祖。因此,初修家譜都只能從其可知之祖寫起,只採用「小宗之法」。歐、蘇體例的創新,重在圖表的創新,這使家譜的質量大大提高。百姓仿效歐蘇譜例,開始採用「小宗之法」編寫家譜。作為宋代的宗族典籍,家譜元編修已經擴散到平民族群。

民間統宗統系的家譜源於明嘉靖皇帝以後

明初家譜的體例得到了發展,增加了「序、跋、譜例、世系圖、世系錄、先世考辨」等內容。民間修譜多沿襲歐陽修、蘇洵的「小宗之法」。

自嘉靖推恩允許民間建祠堂以後,民間建祠堂之風興起,由于姓族間的競爭攀比,又使得民間祠堂的規模越來越大,一般姓族不堪重負。為緩解籌資壓力,民間又逐步興起了連宗修祠之風。而聯宗建祠的成功,又催生了各姓各氏的聯宗修譜之風,家譜的體例增加了「祠堂、祠產」的內容。

從舊譜及其譜序的記載中,我們發現各個姓氏都是在明嘉靖以後才開始出現統宗統系的族譜、宗譜、大宗譜,這說明隨意上溯,攀援望族,趨附名門,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統宗統系現象,是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推恩允許民間建祠堂以後開始出現的。

清朝以後是譜牒編修最為興盛的時期,也是統宗統系現象最為泛濫的時期。清朝設宗人府,掌管皇族和百官譜籍,民間族譜也一修再修。各姓各氏只有少數家譜採用歐陽修、蘇洵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譜為彰顯門第,採用宋朝皇族家譜的「大宗之法」,編修族譜、宗譜、大宗譜「會千萬人於一家,統千百世於一人」。隨意上溯,趨附名門,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統宗統系現象十分泛濫。

由於統宗統系的譜牒影響到了封建世襲、繼承制度的實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江西巡撫輔德的上奏引發了一次規模浩大的全國性譜禁。

譜禁規定:在追溯祖先時,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遷祖為始祖,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遷祖為始祖,超過五代的上溯之祖視為偽託,朝廷分封或者選官時不僅不予採信,而且還要追究偽託冒認上祖者的欺君罔上之罪。所有新編族譜必須呈送地方官府審查,對於上溯內容有違者一律刪節毀版。

譜禁期間,僅輔德在江西境內,就查出1016姓的所謂始祖荒誕不經,這些家譜也全部遭到了刪節或毀版處理。但這一譜禁並沒有持續多久。

清嘉慶、道光以後,統宗統系現象再度泛濫,各姓各氏均採用皇族家譜的「大宗之法」聯宗修譜,編修族譜、宗譜、大宗譜為榮,隨意上溯,攀援望族,趨附名門,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現象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雖然明清以後採用「大宗之法」編修的譜牒的上溯世系荒誕不經,但清代譜牒的體例卻得到充分發展。清朝譜牒的記事範圍幾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務的各個方面。

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傳記、著述、家規、家法、家訓、族規、恩榮錄、凡例、字輩、譜論、科舉、墓圖、墓誌、五服圖、家禮、壽文、賀文、祭文、名績錄、契約、藝文、遺像、讚詞、仕宦、傳記、行狀、志錄、年表、餘慶錄、領譜等20多項,並增加了女子、婚嫁、嶽家等人物記述,還對入譜人物也進行了限制性規定,行文重視修辭和文採。為使家譜不至中斷,還規定了「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年限。

所有這些,使得清時家譜的纂修體例更系統,更完善,但其世系和世序卻出現了嚴重混亂。為祖先封官加爵者有之,為祖先取名安諱者有之,為祖先娶妾生子者有之,為祖先添兄加弟者有之,為祖先認父攀祖者有之,以春秋末人為西周時祖先者有之,以晉朝人為春秋時祖先者有之,以宋朝人為春秋戰國時的祖先者有之,以明朝人為南北朝時的祖先者有之,所謂隋唐人以宋元人為祖更是比比皆是,其真實性無從談起。民國修譜基本因襲了清代修譜的體例。在統宗統系方面還發展了清代修譜的陋習。

1949年以後,編修譜牒等宗族文化活動基本停止。1966年~1976年中,民間保存的大量極其珍貴的舊譜牒遭到了焚毀的厄運。宗族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極大破壞。

1985年以後,特別是上世紀末至今,隨著祖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臺灣丶港丶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宗親尋根問祖熱的蓬勃興起,民間修譜再度掀現了高潮。但這波修譜的譜牒質量卻明顯不如清代。

且在世系方面故意弄虛作假、進一步統宗統系的陋習較之於明清時期隨意上溯,攀援望族,趨附名門,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現象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事實證明,絕大部分姓氏,要想一代不少的真實珠串連結到開姓始祖,都是不可能的。

要想把《宗譜》打造成為具有史料價值和不朽生命力的文化典籍,就必須尊重歷史、實事求是,使其內容真實可信,要使族譜內容真實可信,就必須將下傳衍流無考的歷代先祖列為文化先祖,與血緣先祖分列編纂。

(三)各地舊譜統宗、統系、統名人的實狀催生文化認祖方法的誕生

各地族譜,事實上都是採用歐陽修當年編修皇族家譜---《宗室世系》的「大宗之法」所編的大宗譜。除譜中人名時序混亂、時代倒置,為先祖娶妻、納妾、生子、封官、封爵、加功名,偽造、杜撰先祖所處時代還沒有的地名、官名、官署名外,還暴露出的一個最典型、最突出的問題是:同一歷史人物,各大世系杜撰的父祖不同、配偶不同、子孫也不同。進而爭相攀附以為己祖。

對於時空銜接不上的,就偽造、杜撰或者挪借外系之祖為祖。如果讓這種情況沿續在《宗譜》中,不但《宗譜》真實性和史料價值不存,也必將使《宗譜》淪為外姓或子孫後代的笑柄。

所以創造「文化認祖」和「血緣認祖」分列並存的「譜法」,不再簡單沿襲各姓氏傳統的統宗統系的修方法,不再為追求「源遠」而杜撰冒認先祖,不再為虛榮而依附名門望族,不再為上接而謬接外系,從下往上追溯,重開基祖,重最早的墳墓碑記等實物,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譜,重各世系最早的譜序,以各世系第一個寫譜人所溯之始祖為始祖。實事求是,回歸和還原最早的歷史記載,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大潮流。

(四)元朝以前的絕大部分人名在各地舊譜失載催生文化認祖方法的誕生(省略)

(五)確認和編纂文化認祖的方法

1、確認開姓始祖的方法:

以經史子集等所有古籍中最早記述姓的來源的記載確定姓的來源,以全國絕大多數族人公認的穆公為開姓始祖的名諱。

2、確認和編纂文化先祖的方法:

以經史子集和清朝以前的方志野史收錄的歷代名人為文化先祖。因歷代絕大多數名人的血緣世系已無法考證,也無法完全甄別他們的昭穆關係,故文化先祖不在世系圖和世系錄中珠串連結,而是用現代語文體以傳志的方法記錄,與血緣先祖分列編纂。

三丶血緣認祖是實事求是修譜的基本方法

(一)概念

血緣認祖的概念

血緣認祖是指按照血緣關係溯明血緣始祖及其衍傳世系的認祖方法。

血緣認祖是譜法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價值觀,是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實事求是修譜的基本方法。

血緣認祖是《宗譜》傳承的核心和靈魂,是編修《宗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是人們尊祖敬宗的基礎和依據。

血緣始祖,是指經考證代代傳承有據與我們具有直系血緣關係,能夠以世系圖和世系錄珠串連結到的最早的祖先。也就是可塑的最早的祖先。

(二)血緣認祖的原則

血緣認祖的原則「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理清世系,各歸所屬;譜以最早為斷,祖以知者為斷;橫排世系,縱觀時間,知者續之,不知者寧缺勿錯。不強其所不知,不略其所以知。」不沿襲隨意攀接的舊譜和其他姓氏統宗統系的修譜方法,不盲目為追求「源遠」而杜撰、冒認先祖,不依附名門望族,不謬接外系,不統宗統系,不丟宗失祖。

重開基祖,重最早的墳墓碑記,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譜,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譜中收錄的最早的譜序,以各世系第一個寫譜人所溯之始祖為血緣始祖,還原歷史。

溯源報本,尊祖敬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實事求是,是體現我們真正溯源報本,尊祖敬宗的真心實意。祖先給了我們血脈和生命,故祖先是神聖的,不可侮,不可辱,不可偽託。

子孫後代是祖先和我們血脈與生命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亦不可侮,不可辱。

我們自己是祖先血脈和生命的接力者,肩負著實事求是承傳祖先世系丶弘揚祖恩祖德和衍傳子孫後代的神聖職責,故不可趨炎附勢、攀附望族、冒認冒接他人之祖為己祖。沒有確鑿依據可以珠串連結的,不可強接硬接。故實事求是,以德修譜,是當代修譜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三)血緣認祖的理由

1、遠古文化蒙昧時期至漢朝的族譜不具備一代不缺的完整性。遠古沒有文字時代、結繩記事時代甲骨文時代的幾千年中,根本沒有條件全民編修家譜,即便是文字出現以後,家譜也仍然只是王公貴族的私器。

戰爭、災害、朝代更迭導致的大量人口滅殺以及秦朝的焚書坑儒,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均嚴重影響了家譜文化的傳承。決定了所有姓氏族譜的血緣認祖代代不漏的上溯不會超過漢朝。

2、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對家譜的歷史性毀滅,決定了絕大部分世系的血緣認祖上溯不會超過宋代。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地農民造反,很重要的根源,就是祖傳無譜,庶族社會不堪忍受士族社會的特權壓迫,目的就是要推翻士族的特權制度。

要推翻士族的特權制度,首先就要毀滅證明士族身份的家譜。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風起雲湧的農民造反紛紛燒毀士族的家譜,以致士族譜牒焚毀殆盡。徹底失去譜牒的士族再也沒有證明其身份、門閥的依據了,從此士庶難分、士庶不分,士庶均無譜牒。

明中葉以後許多姓氏一代不少的珠串連結到炎黃二帝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所謂家譜、姓氏譜應多為偽託。

3、宋末戰亂和元朝嚴酷的統治斷裂了這一時期各個姓氏的祖源上溯。雖然北宋時期歐陽修、蘇洵創立歐蘇譜法,使民間修譜一度興盛,但南宋滅亡後,宋朝遺民為躲元兵之追殺,紛紛遁跡於深山老林,隱姓埋名者甚眾。

元朝統治者對漢人的統治非常嚴厲,為防止百姓造反,強迫幾家人共用一把菜刀,又豈容百姓修譜?事實也證明,全國各姓各氏現在均未發現遼、金、元三代時期漢人修的家譜。

在這一時期,閩粵贛地區人民,為防止元朝統治者的迫害,各姓各氏均以數字記號,如八郎、十一郎、百一郎,千一郎、萬一郎、念一郎等等。

所謂「風謂不名,只以郎稱」正是發生在這一時期。在編修《中華丘氏大宗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丘氏譜館收集的各地丘氏舊譜裡,竟出現7個三五郎、6個伯二郎、17個千七郎、千八郎,42個萬二郎等現象。他們或配偶行實相同而父祖子孫不同,或父祖子孫相同而配偶行實不同;或父祖相同而子孫不同,或子孫相同而父祖不同;或行實相同而配偶不同,或配偶相同而行實不同;或郎號相同而名字不同,或名字相同而郎號不同等等。

在民間長期不修譜,或者祖無譜傳的情況下,人們根本無法清晰的記住自己五代以上的先祖誰為此郎,誰為彼郎。如上杭中都丘氏修譜人丘廷綸在大明正德九年(1514年)的修譜序中就說:「每歲屆值清明,躬登於墳者,鮮矣!至詢其所自,但知其墳,而不知何者為某祖考,何者為某祖妣,孰先孰後。見會於族人,但知其同姓,而不知何人是叔兄,何人是弟侄,源流莫溯,世次莫詳,是則可憂也!乃知諸父諸兄並無譜志。」

從中華丘氏譜館收集的各地丘氏舊譜中,我們還發現,宋元後閩西粵北地區最早的修譜時間分別是1433年、1438年、1450年、1479年、1497年、1504年、1514年,從這一時期修譜人的譜序看,他們修譜的共同特點是:他們的祖先均無家譜傳於子孫,他們都是一系族譜的創修人,他們對先祖的上溯均未超過宋末,他們的修譜方法均採用小宗之法,他們的世系表中對先祖的上溯,均未珠串連結到南宋末以前。

4、民族遷徙和大規模移民也導致大量的家譜傳承中斷。如以明代為例,有史可考的移民上千次,僅洪武30年間達百多次,少者數百數千人,多者十多萬乃至數十萬人,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僅山西移民至山東就有近百萬。洪武后期僅湖北黃州府移民至四川也達80萬,縣均10萬人,而又從江西移民湖北各地的也有近百萬。清乾隆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達到623萬,佔四川總人口的62%。這種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家族四分五裂,對家譜的傳承破壞性極大。

(四)血緣認祖的方法

1、血緣認祖的方法是指按照血緣關係溯明血緣始祖及其衍傳世系的方法。

2、最早的譜序的確認方法最早的譜序,是指該開基祖後裔中現存最早版本的族譜所收錄的譜序。

3、確認血緣始祖的考證方法

(1)、以全國各縣(市、區)分譜丶海內外各國各地區族譜和各地圖書館搜尋最早老譜原件或老譜複印件為依據,以「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尊重歷史、譜以最早為斷、祖以知者為斷。」為原則,採取「橫排世系、縱貫時間」的方法,對新老族譜進行比較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進行甄別和印證,知者續之,不知者寧缺勿錯。不強其所不知,不略其所以知,理清世系,各歸所屬。

(2)、實事求是,尊重最早的歷史事實,以首修譜序所溯之開基祖為始祖,以回歸各世系最早的歷史記載。以最早的墳墓碑記,祠堂神主碑記。最早的墓葬物據為佐證。

4、以血緣始祖為世系的編纂方法

(1)、依昭穆次序用世系圖,採用吊線式,圖體直序,每圖十代,第二圖自十代起至十九代,第三圖自十九代至二十八代,以下類推,珠串連結諸先祖的血緣關係;

(2)、採用現代行文體,以世系錄從左至右平列橫排,世序按其昭穆先後從上到下排列,記載與世系圖相對應的血緣先祖的名諱、字號、配偶、生卒時間、葬地、享年、學歷、仕宦、行實、封贈、功績、衍傳等內容。

(3)依昭穆次序排列諸先祖的血緣世序。

四、編造假世系不屬於血緣認祖更不屬於文化認祖

編造假世系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從根本上說,編造假世系不屬於血緣認祖更不屬於文化認祖的範疇。家譜是私有制的產物,最初的功用是為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服務的。

世襲制是指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的制度。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

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周滅商和東徵以後,曾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藩屏。諸侯的君位世襲。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對於財產諸子均有繼承權。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係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

正是為了私利,家譜造假自古有之。最初家譜造假髮生在有族譜的王公貴族階層,明中葉以後,家譜造假蔓延到了已經有了族譜的民間,清朝道光以後家譜造假風行所有姓氏。

家譜造假的目的主要有六個:

一是為了非法取得爵位、封邑、官職、財產的繼承權;

二是為了冒充貴族血統,誑稱高貴;

三是受「只有源遠才能流長」的誤導,不顧客觀事實,盲目追求源遠;

四是為修建祠堂籌措更多的資金計;

五是為對抗外姓欺凌,虛擬宗族實力,擴大宗族影響;

六是為了建構旅遊資源,擴大地方影響力,欺騙或者誤導外系同姓前來「祭祖」。

為了上述目的,杜撰虛假人名以為己祖,進而攀附名人,依附望族,妄接、冒接他人之祖為己祖者有之;杜撰虛假人名以為他人之祖,進而收編他人世系進行統宗統系者有之;為臆造的所謂先祖娶妻納妾、生子生孫者有之;為臆造的所謂先祖名加上功名和官職者有之。有的地方為了掩蓋編造假世系的痕跡,新譜一出就將舊譜燒掉。結果導致世系紊亂,昭穆顛倒,世序混淆,時序倒置的現象屢見不鮮。

如有的丘氏老譜,將生活在明成化年間的千七郎、千八郎編為元朝中葉的四三郎之孫;廣東梅州有一個村的族譜將1476年出生的丘成齋公,其父千一郎接元末的伯二郎,20世紀末的臺灣修譜將1574年修譜時未寫下功名官職的先祖寫成進士、吏部尚書等等。

這些偽造的人名或者世系,雖然被好事者用世系圖珠串連結在過去的族譜中,企圖將這些人名和世系誤導成血緣先祖和血緣世系,但它絕不是真正的血緣先祖和血緣世系。所以,它也不是真正的文化先祖。編造假世系的修譜方法也不屬於本文所說的血緣認祖和文化認祖的方法。

五、文化認祖與血緣認祖分列並存獨具特色

修譜的目的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編纂《大宗譜》的目的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真正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必須要最大限度的把開姓以來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先祖收錄到《宗譜》中來。

作為新時代修譜人,不將經史子集、方志野史有載和歷代考古發現的所有歷史文化名人收錄進《宗譜》,而把絕大部分先祖排除在《宗譜》之外無所依歸,這不但不是弘揚丘氏文化,也事實上彰顯我們不孝,更愧對先祖,愧對子孫後代。

過去修譜不顧歷史事實的把天姓氏都用世系圖珠串連接在一個先祖的名號之下的修譜方法,不是實事求是的修譜方法。

許多姓氏得姓三千多年,但來源並非一脈,要以血緣認祖的方式,追本溯源至幾千年前,將全球千萬支派系的同一姓氏幾百萬人宗親,統一到一個先祖名下是不可能的。因為,許多姓氏,是由各民族的姓氏融合而成的一個大家庭。

以小宗之法編修各支系各房派的家譜;以縣市或跨縣市編修分譜,這是血緣認祖的範疇,將經史子集、方志野史有載和歷代考古發現的歷史文化人名收錄進《宗譜》這是文化認祖的範疇。血緣認祖和文化認祖兩種方式分列並存的修譜方法,在《宗譜》中的成功實踐,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歐蘇譜例的優秀成果。

相關焦點

  • 臺灣謝明輝尋根認祖的故事
    2009年福建推出平潭開放開發區,福建省長特聘我為開發區顧問,我趁開會之機,向時任臺辦主任的鄧本元,提出協助尋根認祖之事,鄧主任特組調研團幫我調查,二個月後傳來好消息,稱廈門海滄有一村叫石塘很類似,可否前來一看,我專程飛往廈門,省臺辦、市臺辦陪我前往海滄石塘,我一到表明我的意圖要尋訪我開臺祖謝兩水祖籍地,石塘謝氏世德堂宗長謝福坤,立即搬出32本祖譜核對,當核對到第32本祖譜時,內詳細記載謝兩水第十七代
  •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 祖根地之爭 同根共祖的修統譜分析報告
    一、祖根地之爭 祖根地之爭在不同姓氏裡邊也是相當普遍的。是為什麼吶?從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之前姓氏大爆發,到宋(公元960年-1279年)普通百姓開始修譜,已經至少有1200年空窗期,靠傳說或者扶佔術接世系。 三、改姓賜姓。
  • 家譜有時也「沒譜」,尋根問祖需要建立「基因家譜」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等,名稱各異,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 臺南祀典武廟「認祖」湖北荊州關羽祠
    中新社湖北荊州12月20日電(記者曹旭峰)臺灣臺南祀典武廟(大關帝廟)「認祖」湖北荊州古城關羽祠儀式,20日在湖北荊州舉行。
  • 大譜師:字輩譜與字輩詩
    為了便於區分長幼尊卑和在不同地區的族人之間交往時便於稱呼,不少家族在修譜時開始採用五言詩或七言詩的形式,編寫字輩譜,讓族人在起名時依 次選用。一旦這些字被依次用完,則在下次修譜時加以續補。這樣,只要是同一個宗族的人,不管人數多少或遷往任何一個地方,只要報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據名字中的次序確定輩分高低。
  • 一朝文官祖,兩代帝王師的名門保定高陽李氏出自承德灤平小興州
    高陽李氏是保定有名的名門望族,被崇禎皇帝賜喻「一朝文官祖,兩代帝王師」。清代大臣李鴻藻又成為一代帝師,名噪一時。根據高陽龐口李氏古族譜和古碑銘記載,李氏始祖平福公是小興州移民。很多人認為,小興州在山西省,是洪洞縣的一個村,但是尋根問祖的人們從沒有人能夠在山西找到那個夢寐以求的根祖聖地,那個李家人世代相傳的小興州到底在哪裡?
  • 馬來西亞信眾赴閩進香拜媽祖 認祖尋根多為年輕人
    馬來西亞信眾赴閩進香拜媽祖 認祖尋根多為年輕人   作為媽祖信仰的發祥地和重要傳播中心之一,泉州天后宮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規格最高、面積最大的媽祖廟古建築群,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從泉州天后宮分靈至臺灣和東南亞等地的媽祖廟數不勝數。  蔡貴榮說:「媽祖信仰是馬來西亞華人華僑的主要信仰之一,媽祖文化源遠流長。
  • 羅伯特·蕭與家人返鄉認祖,尋根的球員才值得規劃!
    根據國內的一些媒體報導,羅伯特·蕭的父母於7月7日,來到了故鄉廣東省中山市大湧鎮,返鄉認祖!據悉,羅伯特·蕭的父母來到了位於大湧鎮南文社區的蕭家祠堂還有自己的祖屋拜訪。這一次,羅伯特·蕭的父親蕭健達是帶著妻子還有女兒一起來到了中國,除了探望目前正在上海踢球的羅伯特·蕭以外,還帶著自己父親的遺願,回到中國認祖歸宗。
  • 茶聖,茶祖......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喝茶人,必須要認一認「祖宗」。我們現在能喝上一杯甘甜的茶湯,都得感謝「茶祖」做的努力。不同的地區可能信奉不同的茶祖,他們都為茶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排名不分先後。▎神農:以身試百草,發現茶在中國的文化中,習慣把一切與農業相關的事物起源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基本不向上溯源了。《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即為茶,神農為中國農之神,嘗茶解毒,神農自然就是茶祖了。
  • 著名抗戰英烈的後代回到陽新縣木港鎮豐臺村尋根認祖,黃驊紀念館...
    7月30日晚,著名抗戰英烈黃驊的二姑娘黃魯彬、孫子張(黃)俊友、張(黃)俊財,曾孫張(黃)松等一行8人,驅車千裡來到陽新縣木港鎮豐臺村尋根認祖。尋根認祖受到鄉親歡迎第二天上午,黃魯彬女士一行在豐臺村查閱了黃氏族譜,祭拜了列祖列宗,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黃驊烈士故居、黃驊烈士紀念館。據黃魯彬女士介紹,黃驊犧牲時已有1個兒子、兩個姑娘。兒子張(黃)書振是1939年黃驊率部挺進山東途中寄養在張氏老鄉家的。黃驊犧牲後,組織上曾多方尋找均無音訊。
  • 百家姓氏:《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總編纂李正老師分享十大修譜感言
    血緣關係百分之百的純正性,而要重點傳承家族血緣文化的凝聚性和積極性;現代意義上的家譜在傳承的血緣關係上完全可以用生物的dna圖譜標本記載,血源傳承關係可達百分之百的純正,然而卻失去了一個非純正血緣文化圈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張力。
  • 中方鄰國掀「認祖」熱潮:想要回中國懷抱?網友:兩面三刀可不行
    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認祖歸宗的熱潮,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古老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許多中國人遠離故土,到世界其他國家謀生,定居下來,成為熟悉的中國人,眾所周知,中國人在世界上佔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你出國旅行,你會發現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人,今天我要說的是中方鄰國掀「認祖」熱潮
  • 寧臺巫氏同祖血脈親
    海峽之聲記者洪梅採訪海內外巫氏宗親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巫瑞才海峽之聲網訊 (記者 洪梅)寧化巫姓,是隋末寧化開基始祖巫羅俊公的後裔,與臺灣巫姓同宗同脈,臺灣的巫姓後裔都公認巫羅俊公為一世祖。  改革開放後,海內外巫氏宗親紛紛前來寧化尋根謁祖,並提出要重修寧化巫氏宗祠的建議。由於巫氏後裔臺灣巫氏宗親認祖歸宗心切,慷慨解囊,一時間掀起了建祠熱潮。當地政府也考慮到巫羅俊公開發寧化,在其之後大批中原漢民入遷寧化,使寧化成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為加強兩岸人民交往和紀念這位寧化的開山老祖,當地政府在巫氏宗祠原址重建巫羅俊懷念堂。
  • 五臺譜牒文化修著族譜
    老三區文化底蘊深厚,向來有修譜、續譜和藏譜的優良傳統,明清時期就有胡氏、白氏、劉氏、韓氏、王氏、楊氏、邊氏、羅氏等舊家譜。這些家譜儘管編纂形式有所不同,編纂體例有詳有略,記載內容有多有少,編寫重點各有側重,但其格式基本類似,有章可循。格式中主要部分有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和字輩譜等。根據這些內容,將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傑出人物等記載下來,流傳後世。
  • 平和秀峰開基祖(六三郎公)考
    樂水公無傳,樂山公生四子,外遷四地皆成一地之祖。長子五九郎公開基大溪,次子六三郎公開基平和秀峰,三子念四公開基詔安秀篆,四子念季公開基洪源。         世系:上杭1世 二三郎公—2世 四一郎公--3世 五七郎公—4世 樂山公—5世 六三郎公(秀峰開基祖)          秀峰名人當屬康熙朝舉人遊瀛洲,也熱心國家和家族事務,編撰《平和縣誌》,撰有譜序《廣平郡遊氏族譜》,也曾為大溪遊氏撰寫《圓山巖鼎建小引》和《募西霖寺修佛序》。
  • 名門修譜:家族文化傳承靠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是什麼?
    尋根溯源學習傳統文化,銘記家族遺風。是中國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家族文化傳承靠的是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就是尋根問祖,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近些年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即便在普通的生活中也不難聽到一些人尋根問祖的信息。社會在進步,很多大家族的成員為了生活四散五方,有的闖出了更好的天地,也就在其他的城市定居了。有的一直沒有混出名堂,覺得沒臉回家見族人,等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才發現老家也已經該拆的拆,該搬的搬了。所以很多人也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慢慢的和自己的「根」斷了聯繫。
  • 濟陽江氏徽州敘倫堂宗譜譜載外遷(除江蘇)人員 尋根問祖 接譜對譜(四)
    濟陽江氏徽州敘倫堂宗譜譜載外遷(除江蘇)人員尋根問祖  接譜對譜(四)導言:尋根問祖的路途之艱辛,只有走過的人才有感受。十年來,從只知道「我的根在徽州」這幾個字開始尋根問祖,終於通過走村串戶,閱覽各地方誌史料,遺傳手記宗譜等,並通過朋友的朋友尋訪挖掘得到美國猶他圖書館藏本完整版本宗譜電子版一套。如此一來,現通過不斷苦心整理,將積累的一些宗譜資料,分別通過「江姓宗親總會」公眾號平臺,和江氏宗親一起分享,方便各地江氏宗親尋根問祖,接譜對譜。
  • 尋根問祖當慎之又慎——陳水扁家族福建尋根記
    阿扁總統講了這一段話後,立刻引起兩岸媒體的震撼,陳鳥與陳烏雖然僅一筆畫之差,但其意義卻差之千裡。被認錯祖先的陳鳥是住在太平鎮白葉村的客家地區,舊屬詔安二都轄區;而官田陳氏家族開臺祖陳烏的祖籍地是河洛話地區的長田保磁窯村,舊屬三都轄區。兩地雖然同為詔安縣管轄,但其都圖不同且路程起碼相差七、八十華裡。
  • 人們常說的「六親不認」是指哪「六親」?誅滅九族是哪「九族」?
    「六親不認」這個成語出自於《苦菜花》,在《苦菜花》的第三章提到:我丟了差事去找他,他不惟不幫忙,反倒六親不認了。六親不認被人當作鐵面無私的代表,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的親戚關係譜中,每個人的親戚從祖輩到後輩,遠遠不止六個,那「六親」指什麼?以前的「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