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兀顏永安朋友畢業於北京大學,偶然講起家譜,言道:「我們那裡的家譜,放在我家裡。」我問:「你們是世代長子,還是怎麼了?」答曰:「以前誰家裡中了舉人、秀才什麼的,家譜就放在誰家裡。現在,誰家的孩子上的學校最好,家譜就放在誰家裡。」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等,名稱各異,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中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 過去,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後人不可不慎。朱元璋在親自撰寫的《朱氏世德碑記》中提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桑。」可見,朱元璋已經明確承認明朝皇族原本是金陵句容縣朱家巷通德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族。所以很多流傳朱元璋亂認祖宗的傳說都是假的,多是用來抹黑朱元璋的。 現在,面對豐富浩瀚的族譜文獻,學界長期意見不一,或充分肯定其史料價值,或極端否定其真實性。其實,族譜中既存在真實性的史料,也不乏附會誇飾的內容。在福建的族譜中,人們很容易產生今天的福建人其先輩皆來自中原的印象,或許我們只能把這理解為是福建人對中原文化依歸的結果,並不代表福建土著人滅絕了,而是福建土著人中原化了。福建土著人之所以中原化,則應該理解為直至明中葉以前中原文化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河北、山東等省的家譜中。河北、山東、部分地區的人,家譜往往記載來自山西洪洞。其實,明朝移民時期即使在衡水、德州、聊城、濟寧等當時人口較少的地區,土著仍然佔到了一半左右,其他地區的土著人口有的更是高達七八成。元代山東人口數量在北方地區居於前位,山東經濟相對繁榮,一直是元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元末戰亂,北方人口有較大損失,雖然山東人口有所波動,但到了明初仍居於北方第一。根據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0年)《明史》中戶口統計有6054萬人,其中山東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以下依次為山西(4,030,454人)、河南(1,891,087人)、陝西(2,155,001人)。由此看出,明初山東依然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明初戶部郎中劉九皋曾經建議:「山東、山西人口眾多,宜於遷出」。據葛劍雄《中國移民史》,山東省移民後的人口比例:東昌府土著(今聊城)佔18.5%,兗州西部土著佔30.8%,兗州東部土著佔85.8%,濟南府的土著佔67.5%(移民以山西、河北為主),青州南部土著佔69.4%(移民以山西、江蘇為主),青州北部土著佔74.4%(移民以河北為主),萊州府土著佔84%,登州府土著佔71.2%。同時,還出現了膠東半島向外輸出移民的記載。也就是說,明朝從外地移民山東的人口遠遠沒有人們傳說的那樣多。那麼,山東人的家譜為什麼大量記載來自山西呢?原因有幾個,一個是當時很多農家沒有家譜,他們的家譜出現較晚,所以把傳說記錄在了家譜當中。另外,很多家譜在戰亂、動亂中被毀,新的家譜是上個世紀後期補記的,所以謬誤難免。大家都知道孔氏因了孔子的名頭,成為顯姓。我所接觸過的孔姓人士,都自稱孔丘後裔,往往還有家譜為證。全中國的孔姓還用統一的字進行排輩,讓人覺得天下孔姓是一家。其實,這是錯誤的,孔姓在產生的時候,就是好幾個來源。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出自子姓,據宋代的《廣韻》記載,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和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的微子啟有一位後人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其後代以孔為氏,就是孔夫子家族;出自姬姓,春秋時鄭穆公後人有孔張其支孫以孔為氏,衛國有出自姬姓的大夫孔悝後人以孔為氏;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孔寧後人以孔為氏。你看看,這有多少個孔氏起源呢?為什麼現在的孔姓都是說孔子後裔,那麼,另外那些不同起源的孔姓之人哪裡去了?消亡了嗎?不大可能。惟一的可能,就是這部分人附會到了孔子後裔裡面。從這些情況來看,家譜往往很不靠譜。目前,隨著基因技術的成熟,使得藉助基因尋根、尋宗成為可能。可以為一個姓氏家族建立基因家譜,讓散居在外地的家族傳人能通過這個基因家譜尋根,可以為家族「找回家譜」和補充家譜。上海大學教授史定華表示,「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現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但是紙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可以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2012年,史姓就與復旦大學合作,著手構建中華史姓家族的DNA族譜。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幫助下,中華史姓已有150多位族人進行了Y染色體檢測,用科學方法證明了史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一個多源頭、多來源的姓氏。目前的檢測結果證實,中華史姓有多種起源,確定了四明史氏Y染色體的單倍群為O1a1-P203,推翻了史姓多數源於漢侯的傳說。目前,客家人建立了全世界「客家基因族譜」科學驗證計劃,讓客家人可以通過DNA檢測尋根問祖,並用群體遺傳學和分子人類學的方法研討客家人的遷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化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大多數在中國南遷的歷代客家人都曾聚居寧化石壁村,之後再陸續向外遷移。寧化石壁村因此被稱為「客家祖地」。客家基因族譜基於客家祖地的石壁並以遺傳學、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作為科學證據。希望通過基因技術還原一些家族的本來面目,以免繼續以訛傳訛。
歡迎下載「齊魯壹點」app敬請關注《陌上風文藝》壹點號主創:白來勤 亦凡 楊崇德 淡霧 王安之 蘇銀東 畢瓊 孔凡勇 白春業 完顏蕙蕙編輯:王新靖 楊新剛 單連強 朱婧 滕悅 趙曙光 許冉冉 郇長亮 崔吉皓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