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有時也「沒譜」,尋根問祖需要建立「基因家譜」

2020-12-15 齊魯壹點

作者:兀顏永安朋友畢業於北京大學,偶然講起家譜,言道:「我們那裡的家譜,放在我家裡。」我問:「你們是世代長子,還是怎麼了?」答曰:「以前誰家裡中了舉人、秀才什麼的,家譜就放在誰家裡。現在,誰家的孩子上的學校最好,家譜就放在誰家裡。」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等,名稱各異,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中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 過去,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後人不可不慎。朱元璋在親自撰寫的《朱氏世德碑記》中提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桑。」可見,朱元璋已經明確承認明朝皇族原本是金陵句容縣朱家巷通德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族。所以很多流傳朱元璋亂認祖宗的傳說都是假的,多是用來抹黑朱元璋的。 現在,面對豐富浩瀚的族譜文獻,學界長期意見不一,或充分肯定其史料價值,或極端否定其真實性。其實,族譜中既存在真實性的史料,也不乏附會誇飾的內容。在福建的族譜中,人們很容易產生今天的福建人其先輩皆來自中原的印象,或許我們只能把這理解為是福建人對中原文化依歸的結果,並不代表福建土著人滅絕了,而是福建土著人中原化了。福建土著人之所以中原化,則應該理解為直至明中葉以前中原文化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河北、山東等省的家譜中。河北、山東、部分地區的人,家譜往往記載來自山西洪洞。其實,明朝移民時期即使在衡水、德州、聊城、濟寧等當時人口較少的地區,土著仍然佔到了一半左右,其他地區的土著人口有的更是高達七八成。元代山東人口數量在北方地區居於前位,山東經濟相對繁榮,一直是元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元末戰亂,北方人口有較大損失,雖然山東人口有所波動,但到了明初仍居於北方第一。根據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0年)《明史》中戶口統計有6054萬人,其中山東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以下依次為山西(4,030,454人)、河南(1,891,087人)、陝西(2,155,001人)。由此看出,明初山東依然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明初戶部郎中劉九皋曾經建議:「山東、山西人口眾多,宜於遷出」。據葛劍雄《中國移民史》,山東省移民後的人口比例:東昌府土著(今聊城)佔18.5%,兗州西部土著佔30.8%,兗州東部土著佔85.8%,濟南府的土著佔67.5%(移民以山西、河北為主),青州南部土著佔69.4%(移民以山西、江蘇為主),青州北部土著佔74.4%(移民以河北為主),萊州府土著佔84%,登州府土著佔71.2%。同時,還出現了膠東半島向外輸出移民的記載。也就是說,明朝從外地移民山東的人口遠遠沒有人們傳說的那樣多。那麼,山東人的家譜為什麼大量記載來自山西呢?原因有幾個,一個是當時很多農家沒有家譜,他們的家譜出現較晚,所以把傳說記錄在了家譜當中。另外,很多家譜在戰亂、動亂中被毀,新的家譜是上個世紀後期補記的,所以謬誤難免。大家都知道孔氏因了孔子的名頭,成為顯姓。我所接觸過的孔姓人士,都自稱孔丘後裔,往往還有家譜為證。全中國的孔姓還用統一的字進行排輩,讓人覺得天下孔姓是一家。其實,這是錯誤的,孔姓在產生的時候,就是好幾個來源。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出自子姓,據宋代的《廣韻》記載,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和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的微子啟有一位後人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其後代以孔為氏,就是孔夫子家族;出自姬姓,春秋時鄭穆公後人有孔張其支孫以孔為氏,衛國有出自姬姓的大夫孔悝後人以孔為氏;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孔寧後人以孔為氏。你看看,這有多少個孔氏起源呢?為什麼現在的孔姓都是說孔子後裔,那麼,另外那些不同起源的孔姓之人哪裡去了?消亡了嗎?不大可能。惟一的可能,就是這部分人附會到了孔子後裔裡面。從這些情況來看,家譜往往很不靠譜。目前,隨著基因技術的成熟,使得藉助基因尋根、尋宗成為可能。可以為一個姓氏家族建立基因家譜,讓散居在外地的家族傳人能通過這個基因家譜尋根,可以為家族「找回家譜」和補充家譜。上海大學教授史定華表示,「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現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但是紙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可以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2012年,史姓就與復旦大學合作,著手構建中華史姓家族的DNA族譜。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幫助下,中華史姓已有150多位族人進行了Y染色體檢測,用科學方法證明了史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一個多源頭、多來源的姓氏。目前的檢測結果證實,中華史姓有多種起源,確定了四明史氏Y染色體的單倍群為O1a1-P203,推翻了史姓多數源於漢侯的傳說。目前,客家人建立了全世界「客家基因族譜」科學驗證計劃,讓客家人可以通過DNA檢測尋根問祖,並用群體遺傳學和分子人類學的方法研討客家人的遷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化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大多數在中國南遷的歷代客家人都曾聚居寧化石壁村,之後再陸續向外遷移。寧化石壁村因此被稱為「客家祖地」。客家基因族譜基於客家祖地的石壁並以遺傳學、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作為科學證據。希望通過基因技術還原一些家族的本來面目,以免繼續以訛傳訛。

歡迎下載「齊魯壹點」app敬請關注《陌上風文藝》壹點號主創:白來勤 亦凡 楊崇德 淡霧 王安之 蘇銀東 畢瓊 孔凡勇 白春業 完顏蕙蕙編輯:王新靖 楊新剛 單連強 朱婧 滕悅 趙曙光 許冉冉 郇長亮 崔吉皓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英雄城市舉辦英雄家譜展,湖北地區辛亥人物家譜首次集中亮相曬譜節
    鄧玉麟之孫鄧中憲(左二)展示家譜。通訊員朱勇攝湖北日報訊 (記者王晶 通訊員戴波、竺佳怡、蒲依)9月7日,湖北第十二屆曬譜節在湖北省圖書館開幕,首次集中展示湖北地區辛亥人物家譜。辛亥人物黃興的《經鏗黃氏家譜》、黎元洪的《黎氏族譜》、吳兆麟的《吳氏宗譜》、唐群英的《治坪唐氏七修族譜》、鄧玉麟的《鄧氏族譜》、張難先的《張氏族譜》、餘祖言七兄弟的《餘氏宗譜》等,與辛亥後裔熊秉坤之孫熊永鑄、鄧玉麟之孫鄧中憲、劉公孫女劉重喜、張難先孫女張銘歌、餘祖言之孫餘品綬、朱峙三之子胡香生等人一起來到曬譜節,講述家族傳承裡的山河史詩。
  • 無錫圖書館開建「家譜館」方便群眾查譜
    無錫圖書館開建「家譜館」方便群眾查譜 2020年04月10日 11:51: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京4月10日電(記者朱國亮)無錫市圖書館正在加緊建設「家譜館」,方便群眾查譜,促進譜牒文化的交流與研究。
  • 清明時節話家譜:尋根,有人用了60年[圖]
    昨天,在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裡,東方網記者遇到了82歲的張恆燦老人,他正在翻閱一本蘇州東山張氏家譜,想從中尋找家族脈絡。尋根,是家譜閱覽室的永恆主題,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陳建華說,家譜古今功能不盡相同,但它所蘊含的凝聚力和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仍有著十足的正能量。
  • 家譜歷史發展過程的前世今生
    今天為你講述「家譜」的前世今生。家譜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好多人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也就是家譜,您家應該也有家譜吧!雖然過了六月六,但是現在還可以在評論區曬一下。家譜又稱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等。
  • 嶽存孝:淺談家譜的古今
    淺談家譜的古今 一、家譜的起源和發展家譜又稱族譜,祖譜,世譜,家乘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遷徙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萬物生靈遵循自然法則,後世子孫遵守祖規祖訓。從家譜的歷史淵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的傳承。一部完整的家譜,都記載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最基本的內容。從這些記錄中,可以尋根問祖,明辨支脈親疏,了解遠祖近宗,知宗脈之謫庶,明支派之親疏。歲月滄桑,人事變遷,往往九族之誼視為陌路。人雖親而地相隔,脈雖一而派漸遠。居住遠而不相往來,親與疏也多不問詢。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家譜又稱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唐末五代的戰亂,使原來記載士族門第高下的譜牒都化為灰燼,而在戰亂中崛起的新貴往往因為自己原來的門第並不高,也不願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譜牒。由於沒有譜牒的記錄,家族的世系開始變得模糊不清,人們對自己的父祖兄弟還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對家族中世系稍遠一點的親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間是什麼關係。
  • 65歲在川山西籍老人閻晉修:我為徐向前鄧小平修家譜
    姓氏像中華民族的基因一樣,溶化在炎黃子孫的血液裡。但是,現代人卻很少有人見過家譜,也很少有人能將家族的歷史追溯到五代以上。  近年來,隨著海外華人尋根祭祖熱潮的興起,家譜這種與正史、方志並列為中國史學三大支柱的古老形式,開始慢慢升溫。
  •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
    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 【文氏族譜】湖南省湘鄉龍潭文氏家譜(1993年六修版)譜序
    龍潭灣文氏家譜本源譜序中,漢堂公謂慎終追遠一章,實符後世譜學敬宗收族之旨。欲人人知身所自出,於父母歿時祭葬以禮,於父母以上,自一世以追至千百世,本源所在同出一宗,蓋系譜因追遠而產生,追遠因系譜而進展,相得益彰。慎終追遠,人類天性,中外皆然。今日美國之尋根熱潮,在各大都市尤其是紐約市,已建立不少代客尋根專業公司。利用電腦,顧客擁擠,生意興隆,亦引發系譜學。
  • 洪汝堂(新蔡)楊氏家譜序
    譜者,考世系、溯本源、明人倫、序昭穆,辨長幼、別親疏之謂也;有尊宗敬祖之效、收族和眾之功、光前裕後之用。為人子嗣者,當懷慎終追遠之心,踐孝親修譜之行。如此,方上不愧於祖宗,下無憾於子孫也。「楊」者,「木昜」也,而非「木易」,中華姓氏之一,源起周室姬姓,肇始楊國封地。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在多年努力之下,已建立當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華人族譜資料庫,目前正在著手建立全世界華人家譜目錄,讓所有華人均能夠溯本尋根,並建立自己家族的歷史。
  • 非洲人硬說自己是「中國籍」,一查家譜:巧了,還真是!
    家譜與尋根 說到尋根問祖,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並不覺得陌生一個人在有生之年,尋根問祖找到自己的根,聽起來也是件見再正常不過的事。可有沒有聽說過,明明是非洲人,他的根卻在中國?別說,還真有這樣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非洲離中國也算是有著「十萬八千裡」的距離了,可就在這萬裡之外的一個非洲小部落,那裡的人卻個個都堅稱自己是中國人,並表示希望能夠回到中國。這立馬引起了不少國人及學者的好奇?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賣家告訴我,這是一部32本的上虞西華顧氏家譜。」 勵雙傑告訴記者,其實對於「家譜」這種獨特的文化存在,他早就有所耳聞,但由於歷史原因,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家族都不再保留家譜,除了古玩市場,普通人是很難再接觸到的,他也一直沒見過其真容。  勵雙傑當即買下了這套家譜,「當時很奇怪,接過家譜的一瞬間,手都不自覺地顫抖了起來。」
  • 名門修譜:家族文化傳承靠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是什麼?
    尋根溯源學習傳統文化,銘記家族遺風。是中國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家族文化傳承靠的是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就是尋根問祖,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近些年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即便在普通的生活中也不難聽到一些人尋根問祖的信息。社會在進步,很多大家族的成員為了生活四散五方,有的闖出了更好的天地,也就在其他的城市定居了。有的一直沒有混出名堂,覺得沒臉回家見族人,等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才發現老家也已經該拆的拆,該搬的搬了。所以很多人也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慢慢的和自己的「根」斷了聯繫。
  • 上世紀50-70年代全國約有2萬種家譜被人為毀掉
    越來越多的人將珍藏的家譜捧出來與世人共鑑,為展示家族歷史、彰顯祖先功德,更為讓失散的家族後裔找到尋根之路。  2009年7月,由上海圖書館整理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出版,首次將全世界範圍內的52401種華人家譜彙編成目,涵蓋了608個姓氏。該書主編王鶴鳴說,這是「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一份完整的路線圖」。
  • 一般人不知道的家譜知識,代差
    家譜代差,就是多少年出一代。家譜裡面,一般從始祖到當下最小的輩份開始算,一共有多少代,始祖生年減去當下最小輩份的生年差,除以始祖到當下最小輩多少代,就是平均多少年為一代。比如100年四代人,平均25年為一代。
  • 一部完整家譜到底記載了些什麼?裡面有24項內容,你知道嗎?
    史以紀實,譜以昭穆。昭穆明,則家派無可不顯!"一國無史便難明興衰,一族無譜則難知世系。回首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雖朝代政權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延綿至今,這與家譜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那麼一部完整的家譜到底都記載些什麼呢?修撰家譜又有什麼意義呢?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中國家譜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使得史書更加準確與完備。
  • 你知道家譜中藏著多少秘密嗎?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也正是一些家族宗親續修家譜的時節。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作為與方志、正史構成中國歷史文獻的三大支柱之一,家譜不僅記載了同宗共祖世系人物的關係和事跡,是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的家規祖訓,對於傳承家風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傳統家族文化漸受重視,續修家譜蔚然成風。
  • 陝西蒲城校氏家譜探密
    中華民國21年蒲城校氏族人第五次重修繪製高約3米的「校氏族譜長卷」是我們校氏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具有非凡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14年9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蒙元史專家任崇嶽帶領河南校氏族人對其進行了研究,有了以下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