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70年代全國約有2萬種家譜被人為毀掉

2020-12-15 搜狐網

  2萬份家族「隱私檔案」

  有人估計,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全國大約有2萬種家譜被人為毀掉

  《望東方周刊》記者楊天、特約撰稿湯歷|上海報導

  7月的一天,上海圖書館譜牒研究中心的胡德收到一份來自廣東佛山的快遞,大紙箱裡裝著6大本《張氏族譜》。

仔細看過,胡德有些激動:「這是同治和光緒年間兩次修的族譜,保存得很完整,品相很好,比較罕見。」

  這套《張氏族譜》,是一位新加坡華人在廣東佛山旅遊時從一個舊書店裡淘到的,隨之捐贈給了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目前藏有中國家譜近2萬種,計20餘萬冊,有365個姓氏,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館藏機構。1996年,該館正式將收藏的家譜對外開放,創辦了大陸第一個中國家譜閱覽室。此後,不斷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家譜捐贈。

  家譜,這種在農耕社會曾嚴禁外族人窺視的家族「隱私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慢慢撩開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人將珍藏的家譜捧出來與世人共鑑,為展示家族歷史、彰顯祖先功德,更為讓失散的家族後裔找到尋根之路。

  2009年7月,由上海圖書館整理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出版,首次將全世界範圍內的52401種華人家譜彙編成目,涵蓋了608個姓氏。該書主編王鶴鳴說,這是「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一份完整的路線圖」。

  「家庭百科全書」

  2002年,上海申辦世博會的關鍵時期,新華社發了一條消息:在1851年倫敦首屆世博會上,來自上海的中國商人徐榮村曾以自己的「榮記湖絲」參展,並獲金銀大獎。

  這個將中國參加世博會時間提前了16年的發現,來自於上海圖書館收藏的一套家譜。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希曾在上圖翻找自家的北嶺徐氏宗譜時,看到了關於其曾祖父徐榮村參加世博會的原始記載。譜內傳記中詳細描述了徐榮村的參會過程,並載有獲獎獎牌、榮記湖絲商標及牌匾等實物畫像。

  「家譜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根支柱。」多年潛心家譜研究的王鶴鳴,這樣闡述家譜的重要地位。

  另一個著名的家譜故事與周恩來有關:1939年春,周恩來回祖籍紹興,族長拿出《老八房祭簿》,讓他續譜。從周恩來祖父遷至江蘇淮安後,周恩來那一輩的人基本沒有回去過,因而祭簿上沒有他們的名字。周恩來在祭簿上續寫:「恩來,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孫,雲門公長孫,懋臣公長子,出繼簪臣公為子,生於光緒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時,妻鄧穎超。」這一資料,載明了周恩來的生辰八字,標明了其淮安家世與紹興祖籍的關係,對研究周恩來個人及家族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在王鶴鳴看來,家譜就是一部家庭百科全書。他介紹,一般家譜主要包括譜名、祖先像、目錄、修譜名錄、譜序、世系表、傳記、祠堂、墳塋、契約、族產、字輩排行、領譜字號、家規家法、風俗禮儀、恩榮錄、先儒譜論等內容。

  1997年,國家檔案館等合編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收錄了家譜1.5萬餘種,但還遠不夠完備。2000年,上海圖書館的《中國家譜總目》項目正式立項,「我們想把2003年之前刊印的,全世界範圍內公藏和私藏的華人家譜編成提要式目錄。」王鶴鳴說。

  這項工程進行了整整9年。

  日前剛剛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中,收錄了世界上留存最早的紙質中國家譜——《仙源類譜》。這是宋皇室宗譜,又稱玉牒。譜內記錄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和魏王之下六世以後的皇親世系。

  名人家譜更引人關注。1935年編修的《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後裔達70餘世,全譜共154冊,是上圖館藏冊數最多的線裝家譜,因其記錄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以及嚴謹的體例、翔實的資料,被稱為「天下第一譜」。而如《李鴻章家譜》文字詳贍,事可徵信,有些內容更是涉及晚清重大史實。

  華人家譜有相當一部分流傳到了海外,「美國收藏的最多,其中,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就有縮微膠捲1.7萬種。」王鶴鳴介紹說。

  20年人為毀棄2萬種家譜

  家譜學說,發端於商周。早期的家譜,主要記載帝王諸侯的世系、事跡。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隋唐五代以後,修譜之風從官方刮向民間,特別是宋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權力進一步下沉,氏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發展,家譜更多地由官修變為私修。通過展現姓氏原始、遷徙本末、世系淵源等,私修家譜起到了追祖溯宗、聯宗收族的作用。

  「那時,修譜成了全民性文化活動,尤其在江浙皖湘,幾乎村村修譜。」王鶴鳴說。

  但是,數量如此龐大的家譜,現今留存下來的卻並不太多。

  「除了戰亂使相當一部分家譜散失和損毀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於家譜重要性的忽視。」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王鐵說。

  20世紀50年代,在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時期,隨著舊的宗法關係被打破,被認為代表著「封建族權」的家譜多被付之一炬。「文革」則令更多的家譜遭遇滅頂之災。有人估計,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全國大約有2萬種家譜被人為毀掉。

  上海圖書館的老館長顧廷龍獨具慧眼,50年代組織隊伍赴江、浙、滬、皖、贛等地,從造紙廠的化漿池前,從廢舊物資商店中,搶救出5800多種、47000多冊家譜。

  成百上千斤舊家譜,就這樣被板車拉回了上海圖書館。此後,上圖一直延續了老館長的傳統,每年平均採購家譜500餘種。

  上世紀80年代後,經濟開放帶來了文化的開放。海外同胞到大陸尋根問祖的熱潮漸漸興起。

  1984年,船王包玉剛回到故鄉寧波,在參觀天一閣時,查看了閣中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譜》。包玉剛順著包氏綿延脈絡查下去,意外發現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孫,高興得喊起來,「我是包青天的子孫!」

  90年代以後,這股尋根熱潮也波及內地。

  1997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到上圖視察,上圖為他準備了三份《榮氏家譜》,分別是清同治年間、宣統年間和民國的編修本。「榮老看到『第31世毅仁』的字樣,很興奮。」

  「在這裡,只要你能提供家譜名稱、編修年代、冊數、家族祠堂名稱等儘可能多的信息,就有可能找到自家的家譜。」上海圖書館譜牒研究中心的顧燕說。

  民間修譜熱潮

  2007年一個秋日,江蘇常州橫山橋,震天鑼鼓打破了小鎮的寧靜。一個稀有姓氏——「是」姓,在此舉辦新修家譜的頒譜儀式。

  企業家是裕興是這次新修家譜的出資人之一。據稱,是氏家族的得姓始祖是儀,被記載於《三國志》中,距今1800多年。1385年,是氏家族創譜。620年來,這個人口至今沒有超過6000人的小家族,平均52年修譜一次。

  是裕興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是氏修譜的年份。在那部1948年修訂的族譜上,是裕興排行「有」字輩,但由於戰亂等原因,這部族譜是裕興卻一直無緣得見。

  2005年,距上一族譜的修撰已過去了58個年頭,是裕興和族中的幾位長輩萌生了新修一部族譜的想法。他從家族的老人們口中得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可能藏有是氏家譜。奔赴美國的是裕興,果然在那裡找到了1880年和1915年兩個版本的《陵是氏宗譜》。

  為修新譜,是氏家族募集了幾十萬捐款,組織了一個20多人的編修委員會,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於修成新譜。

  「在這次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中,1949年後的新修家譜大概佔到了四分之一。」顧燕說。

  上世紀80年代起,民間修譜活動在我國開始復甦,特別在浙江、廣東、福建等一些經濟發達並與海外交往密切的地區,由於新的經濟力量和外來資金的介入,使原有的家族傳統被激活。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各地修譜更為高調。歷來有修譜傳統的浙江金華、麗水、溫州等地,不少縣城、村鎮,幾乎到了家家戶戶入譜的程度。

  在上海圖書館負責家譜收集工作的胡德,2003年曾應邀參加了江蘇武進一個家族新譜的頒發儀式。「要祭祖,殺豬宰羊,還請戲班子唱了三天戲,幾乎完全繼承了祖先的風俗。」

  「新時期修譜的骨幹,多數是離退休幹部與退休教師,不少家譜有在職的地方幹部領銜,臺灣和海外族人也積極參與和資助。」王鐵介紹說。

  王鶴鳴也認為,目前民間修譜的熱潮,「農村人比城市人感興趣、海外人比大陸人感興趣、老年人比年輕人感興趣」。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譜新作
    原標題: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譜新作   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四部作品初試啼聲。   上海交響樂團首次嘗試同時委約多位作曲家,與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這四位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合作,將他們的個人視角及感悟與時代背景相結合,聆聽不同代際對信仰和理想的不同理解。   此次委約創作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提出,這四部作品也是此前上海發布的首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黨百年為主題的39項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之一。
  • 七部值得一看的上世紀50-70年代美國經典科幻電影
    小格電影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七部上世紀50-70年代的科幻影片,一起來了解下早年的美國科幻電影。1.《地球停轉之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地球停轉之日》由羅伯特·懷斯執導,麥可·倫尼、帕德裡夏·妮爾主演。
  • 上世紀70年代我對「家」的記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家住南柳巷62號,那是一間10平方米北房,加上接出的走廊才12平方米,真可以拿「一間屋子半間炕」來形容了,屋外南邊高高的院牆和棗樹直接影響到屋內的採光,所以白天屋子也不亮堂,一隻電燈泡兒和像盤子一樣的燈罩吊在屋頂,燈繩(燈的開關)在進門靠右手。
  • 濟南現老式蒸汽火車 仿佛穿越到上世紀70年代
    2016年2月25日,山東濟南一高校現老式蒸汽火車,據了解這一火車是該校校友捐贈,建造於上世紀70年代。2016年2月25日,山東濟南一高校現老式蒸汽火車,據了解這一火車是該校校友捐贈,建造於上世紀70年代。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國內一位資深的拍賣行老總談起品相好、保存極完美的《歐氏家譜》,就極為嚮往:「善本家譜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對於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價值。捧著這本家譜進行交流,簡直就是在排演《國寶檔案》節目。」  然而,隨著歲月變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近代家譜傳承發展日漸式微。
  • 《小丑》2019電影故事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小丑》2019電影故事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9月18日,在金獅獎大放異彩的影片《小丑》發布全新IMAX海報。由傑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穿著紅色西裝在城市街頭洋洋自得,背景中一輛被點燃起火的汽車照亮整個夜晚。在8月底威尼斯短暫亮相後,10月4日,全球觀眾將會一睹這部電影的風採。
  • 上世紀50年代的上海火車票代定點
    上世紀50年代的上海火車票代定點 2020-02-23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廣州人童年這樣走來:從50年代到90年代(組圖)
    在這個六一兒童節來臨之前,本報記者尋訪到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各個年代的「兒童」們,聽他們追述童年往事,全景式地展示建國後廣州兒童的生活場景。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故事,而童年的純真與快樂卻是永恆的主題。
  • 上世紀九十年代那些事
    1993年9月24日凌晨2時27分,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申辦奧運會直播現場,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的結果驚呆了現場所有人——北京以兩票之差輸給了澳大利亞的雪梨,無緣主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佔坤/攝上世紀9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它是中國的未來由朦朧而清晰、由迷惑而明朗的關鍵年代。
  • 上世紀50年代最漂亮女星逝世 被業內人稱為「小周璇」
    上世紀50年代最漂亮女星逝世 被業內人稱為「小周璇」時間:2018-05-03 19:13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世紀50年代最漂亮女星逝世 被業內人稱為小周璇上世紀50年代最漂亮女星逝世 被業內人稱為小周璇 5月2日,據文匯報報導,中國電影女演員王丹鳳於2日凌晨在華東醫院逝世
  • 上世紀70年代「最高樓」: 交通飯店——不斷「長高」的合肥(三)
    上世紀70年代合肥鳥瞰圖而據檔案記載,交通飯店於1976年10月1日建成營業,佔地面積1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當時有職工200多人,主營旅店,兼營小吃,隸屬省交通廳汽車運輸管理局。上世紀70年代物質生活還很匱乏的時候,在合肥大東門外「金三角」地帶上有這樣一座十層的大樓,是當時合肥第一高樓自不必說,更是當時合肥人心目中的「標誌性建築"。
  • 上世紀70年代的紐約:人均GDP相當現在的中國,中國落後美國幾年
    上世紀70年代的紐約:人均GDP相當現在的中國,中國落後美國幾年?如果問你們,在當今世界上最大都會區是哪裡呢?這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便是紐約。這不,小編就有一位朋友,去到了紐約遊玩。朋友去到了紐約之後,感慨萬分:原來美國是這麼的發達,與在照片之中看到的一樣,高樓大廈林立,當地人們朝氣蓬勃。在遊玩紐約的途中,小編這位朋友還有幸看到了上世紀70年代紐約的照片。這讓驢友發問:中國究竟落後美國多少年呢?
  • 老照片:上世紀70年代中國臺灣的真實景象,街頭巷尾十分的繁華!
    這組照片描述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寶島——臺灣,當時臺灣各方面以及經濟發展非常迅速,街頭巷尾十分的繁華。圖為中國臺灣的某一處商業一條街;這裡有商店、茶館、洗車店以及醫院等等。圖為中國臺灣的夜市。臺灣豐富的夜市總是千變萬化的,吃的用的玩的應有盡有,那裡的美食種類不僅多而且還很好吃,久久難以讓人忘懷。
  • 家譜的故事:日照丁氏家族史事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被譽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是記載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部「史」,姓姓都有一本「書」。中國最早的家譜,可追溯到夏商周。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
  • 萬元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萬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現在的70、80後也許還記得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人們對當時最早的一批富起來的人有一個形象的稱呼,那就是「萬元戶」。哪麼當時第一位「萬元戶」是誰?「萬元戶」這個形象的稱呼又是從什麼時候在當時的社會上傳開的?那時候的萬元戶對於當時的普通人是什麼概念?
  • 聖經年代丨基督家譜裡為什麼刪掉亞哈謝、約阿施、亞瑪謝和約雅敬
    女孩為什麼不列入家譜馬太福音開頭記載基督的家譜,「約蘭生烏西亞」,根據聖經年代表解,約蘭的兒子不是烏西亞,在約蘭和烏西亞之間刪掉了亞哈謝、約阿施、亞瑪謝三個王。馬太福音1章11 節,在約西亞和耶哥尼雅之間又有一個猶大王約雅敬被刪掉,為什麼馬太沒有像其他的經文連續記載家譜?這四個王在以色列的列王史上的的確確做過猶大王。約蘭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和他的列祖一樣,儘管如此,「耶和華卻因他僕人大衛的緣故,仍不肯滅絕猶大,照他所應許大衛的話,永遠賜燈光與他的子孫[王下 8:19]」。約蘭娶了以色列王亞哈的女兒是誰呢?
  • [視頻]株化博物館裡的「株洲記憶」~老物件/老照片,帶你回到上世紀50年代
    3月29日,記者走進在建的株化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老式空壓機,上世紀50年代國家化學工業部同意成立株洲化工廠籌建處的相關文件,「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和證書.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舊報紙等大量老物件,一下子將人帶回那個激情拼搏的年代
  • 九親說:家譜修撰傳統
    所以家譜之學就成了一種專門學問,東晉成帝發生「蘇峻之亂」,原來的家譜遭到焚毀,後來重修,稱為「晉籍」,卷牒浩繁,竟有東西兩庫(見《南史·王僧孺傳》)。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專家。所以從西晉以後,到南北朝時,畢生研究家譜的人才輩出,有的祖孫幾代從事此項研究,出現許多著名的譜學家。據不完全統計,魏晉南北朝家譜著述,計有總譜23種、家譜62種、皇室譜15種、以州郡標題者13種,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南朝。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 比爺爺奶奶年紀還大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就有了電影院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的戲劇和電影就繁榮活躍。改革開放前,廈門就已有17家影院。「彼時,廈門城市面積約5平方公裡,人口不過十來萬人,聚集了如此之多的影院,在當時全國也是少有的。」民俗專家郭坤聰感慨。  這些比爺爺奶奶還老的「祖輩級電影院」,如今都還好嗎?就讓我們跟隨郭老去了解那些「祖輩級電影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