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份家族「隱私檔案」
有人估計,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全國大約有2萬種家譜被人為毀掉
《望東方周刊》記者楊天、特約撰稿湯歷|上海報導
7月的一天,上海圖書館譜牒研究中心的胡德收到一份來自廣東佛山的快遞,大紙箱裡裝著6大本《張氏族譜》。
仔細看過,胡德有些激動:「這是同治和光緒年間兩次修的族譜,保存得很完整,品相很好,比較罕見。」
這套《張氏族譜》,是一位新加坡華人在廣東佛山旅遊時從一個舊書店裡淘到的,隨之捐贈給了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目前藏有中國家譜近2萬種,計20餘萬冊,有365個姓氏,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館藏機構。1996年,該館正式將收藏的家譜對外開放,創辦了大陸第一個中國家譜閱覽室。此後,不斷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家譜捐贈。
家譜,這種在農耕社會曾嚴禁外族人窺視的家族「隱私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慢慢撩開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人將珍藏的家譜捧出來與世人共鑑,為展示家族歷史、彰顯祖先功德,更為讓失散的家族後裔找到尋根之路。
2009年7月,由上海圖書館整理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出版,首次將全世界範圍內的52401種華人家譜彙編成目,涵蓋了608個姓氏。該書主編王鶴鳴說,這是「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一份完整的路線圖」。
「家庭百科全書」
2002年,上海申辦世博會的關鍵時期,新華社發了一條消息:在1851年倫敦首屆世博會上,來自上海的中國商人徐榮村曾以自己的「榮記湖絲」參展,並獲金銀大獎。
這個將中國參加世博會時間提前了16年的發現,來自於上海圖書館收藏的一套家譜。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希曾在上圖翻找自家的北嶺徐氏宗譜時,看到了關於其曾祖父徐榮村參加世博會的原始記載。譜內傳記中詳細描述了徐榮村的參會過程,並載有獲獎獎牌、榮記湖絲商標及牌匾等實物畫像。
「家譜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根支柱。」多年潛心家譜研究的王鶴鳴,這樣闡述家譜的重要地位。
另一個著名的家譜故事與周恩來有關:1939年春,周恩來回祖籍紹興,族長拿出《老八房祭簿》,讓他續譜。從周恩來祖父遷至江蘇淮安後,周恩來那一輩的人基本沒有回去過,因而祭簿上沒有他們的名字。周恩來在祭簿上續寫:「恩來,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孫,雲門公長孫,懋臣公長子,出繼簪臣公為子,生於光緒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時,妻鄧穎超。」這一資料,載明了周恩來的生辰八字,標明了其淮安家世與紹興祖籍的關係,對研究周恩來個人及家族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在王鶴鳴看來,家譜就是一部家庭百科全書。他介紹,一般家譜主要包括譜名、祖先像、目錄、修譜名錄、譜序、世系表、傳記、祠堂、墳塋、契約、族產、字輩排行、領譜字號、家規家法、風俗禮儀、恩榮錄、先儒譜論等內容。
1997年,國家檔案館等合編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收錄了家譜1.5萬餘種,但還遠不夠完備。2000年,上海圖書館的《中國家譜總目》項目正式立項,「我們想把2003年之前刊印的,全世界範圍內公藏和私藏的華人家譜編成提要式目錄。」王鶴鳴說。
這項工程進行了整整9年。
日前剛剛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中,收錄了世界上留存最早的紙質中國家譜——《仙源類譜》。這是宋皇室宗譜,又稱玉牒。譜內記錄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和魏王之下六世以後的皇親世系。
名人家譜更引人關注。1935年編修的《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後裔達70餘世,全譜共154冊,是上圖館藏冊數最多的線裝家譜,因其記錄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以及嚴謹的體例、翔實的資料,被稱為「天下第一譜」。而如《李鴻章家譜》文字詳贍,事可徵信,有些內容更是涉及晚清重大史實。
華人家譜有相當一部分流傳到了海外,「美國收藏的最多,其中,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就有縮微膠捲1.7萬種。」王鶴鳴介紹說。
20年人為毀棄2萬種家譜
家譜學說,發端於商周。早期的家譜,主要記載帝王諸侯的世系、事跡。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隋唐五代以後,修譜之風從官方刮向民間,特別是宋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權力進一步下沉,氏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發展,家譜更多地由官修變為私修。通過展現姓氏原始、遷徙本末、世系淵源等,私修家譜起到了追祖溯宗、聯宗收族的作用。
「那時,修譜成了全民性文化活動,尤其在江浙皖湘,幾乎村村修譜。」王鶴鳴說。
但是,數量如此龐大的家譜,現今留存下來的卻並不太多。
「除了戰亂使相當一部分家譜散失和損毀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於家譜重要性的忽視。」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王鐵說。
20世紀50年代,在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時期,隨著舊的宗法關係被打破,被認為代表著「封建族權」的家譜多被付之一炬。「文革」則令更多的家譜遭遇滅頂之災。有人估計,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全國大約有2萬種家譜被人為毀掉。
上海圖書館的老館長顧廷龍獨具慧眼,50年代組織隊伍赴江、浙、滬、皖、贛等地,從造紙廠的化漿池前,從廢舊物資商店中,搶救出5800多種、47000多冊家譜。
成百上千斤舊家譜,就這樣被板車拉回了上海圖書館。此後,上圖一直延續了老館長的傳統,每年平均採購家譜500餘種。
上世紀80年代後,經濟開放帶來了文化的開放。海外同胞到大陸尋根問祖的熱潮漸漸興起。
1984年,船王包玉剛回到故鄉寧波,在參觀天一閣時,查看了閣中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譜》。包玉剛順著包氏綿延脈絡查下去,意外發現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孫,高興得喊起來,「我是包青天的子孫!」
90年代以後,這股尋根熱潮也波及內地。
1997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到上圖視察,上圖為他準備了三份《榮氏家譜》,分別是清同治年間、宣統年間和民國的編修本。「榮老看到『第31世毅仁』的字樣,很興奮。」
「在這裡,只要你能提供家譜名稱、編修年代、冊數、家族祠堂名稱等儘可能多的信息,就有可能找到自家的家譜。」上海圖書館譜牒研究中心的顧燕說。
民間修譜熱潮
2007年一個秋日,江蘇常州橫山橋,震天鑼鼓打破了小鎮的寧靜。一個稀有姓氏——「是」姓,在此舉辦新修家譜的頒譜儀式。
企業家是裕興是這次新修家譜的出資人之一。據稱,是氏家族的得姓始祖是儀,被記載於《三國志》中,距今1800多年。1385年,是氏家族創譜。620年來,這個人口至今沒有超過6000人的小家族,平均52年修譜一次。
是裕興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是氏修譜的年份。在那部1948年修訂的族譜上,是裕興排行「有」字輩,但由於戰亂等原因,這部族譜是裕興卻一直無緣得見。
2005年,距上一族譜的修撰已過去了58個年頭,是裕興和族中的幾位長輩萌生了新修一部族譜的想法。他從家族的老人們口中得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可能藏有是氏家譜。奔赴美國的是裕興,果然在那裡找到了1880年和1915年兩個版本的《陵是氏宗譜》。
為修新譜,是氏家族募集了幾十萬捐款,組織了一個20多人的編修委員會,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於修成新譜。
「在這次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中,1949年後的新修家譜大概佔到了四分之一。」顧燕說。
上世紀80年代起,民間修譜活動在我國開始復甦,特別在浙江、廣東、福建等一些經濟發達並與海外交往密切的地區,由於新的經濟力量和外來資金的介入,使原有的家族傳統被激活。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各地修譜更為高調。歷來有修譜傳統的浙江金華、麗水、溫州等地,不少縣城、村鎮,幾乎到了家家戶戶入譜的程度。
在上海圖書館負責家譜收集工作的胡德,2003年曾應邀參加了江蘇武進一個家族新譜的頒發儀式。「要祭祖,殺豬宰羊,還請戲班子唱了三天戲,幾乎完全繼承了祖先的風俗。」
「新時期修譜的骨幹,多數是離退休幹部與退休教師,不少家譜有在職的地方幹部領銜,臺灣和海外族人也積極參與和資助。」王鐵介紹說。
王鶴鳴也認為,目前民間修譜的熱潮,「農村人比城市人感興趣、海外人比大陸人感興趣、老年人比年輕人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