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的童年這樣走來
作者:盧文潔、黃茜、王鶴、劉曉星、練情情
後天,又一個六一兒童節到來。我們每個人都和這個節日有著關聯,因為都經歷或正在經歷歡樂的童年時光。當沿著人生階梯步步而上時,童年往事總是腦海中珍藏的難捨記憶。
你的童年是怎麼樣的呢?在不同的年代,人們描畫的童年影像當然不一樣:五十年代的童年單純平靜又樸實,六七十年代雖經歷變革動蕩仍不失童年歡樂底色,到八十年代後改革開放物質豐富也給兒童生活添上新色彩,九十年代至今的孩子更是活在一個娛樂多元化又備受寵愛的世界中,而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背負起壓力。
在這個六一兒童節來臨之前,本報記者尋訪到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各個年代的「兒童」們,聽他們追述童年往事,全景式地展示建國後廣州兒童的生活場景。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故事,而童年的純真與快樂卻是永恆的主題。
文/記者 盧文潔、黃茜、王鶴、劉曉星、練情情
圖/莊小龍
50年代:
純真簡樸無憂無慮
光著腳從東山走到文化公園
講述者:廖文昌,1945年出生,1952年入讀小學,目前為廣州市衛生行政系統退休幹部
今年62歲的昌叔還是個孩子時,廣州的城市版圖遠沒有今日規模。那是建國不久的上世紀50年代,越秀、荔灣、東山還有今天的部分海珠區組成廣州城,昌叔記得去到東山口就已覺得很偏遠。但在小孩眼裡,那時的廣州已經很大了。
打著赤腳去上學
上世紀50年代的小孩子成長在艱苦的環境中。昌叔一家老幼六七口人,租住十來平方米的房子,昌叔3個姐姐合睡一張高低架床的上鋪,床寬1米左右,孩子們頭腳交錯著睡覺。「那時的住房條件普遍很差,現在廣州老城區拆遷戶的房子在當時已經很好啦!」
早餐一碗皮蛋粥只要1分錢,已是挺好的享受。吃完飯後走路去上學,小學生很少有錢坐公交車。從住處三角市到文化公園,公交車要4分錢,廖文昌從來都是走路。「今天好多小朋友可能難以想像,我們上學可是打赤腳的,到冷天才穿鞋。」 馬路是瀝青路,天熱時燙腳,走在上頭要連蹦帶跳。
上世紀50年代人心也是非常淳樸,昌叔感慨道,雖然國家窮,但面對好不容易才贏得的平穩生活,大家很有滿足感,社會和諧。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鄰裡之間如同一個大家庭,朝見口晚見面,彼此互相照應。因此家住附近的小夥伴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打鬧著長大,和當今廣州反差最大的是,50年代治安很好,甚至可以夜不閉戶。
一窩蜂追看《少年文藝》
50年前的孩子雖然物質貧乏,但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為共產主義奮鬥」的感情卻非常真摯。1952年,小廖文昌背起書包上學堂。他耳邊響著父母的囑咐:「因為政府你才讀得起書,一定要好好學習!」
儘管當時課外讀物不多,其中一些卻是從上世紀50年代流傳了幾十年的經典。例如低年級孩子看的《小朋友畫報》,高年級學生則開始看《少年文藝》。當時可以看的書不多,大家一窩蜂追看《少年文藝》,但沒錢訂閱,只有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爭相傳閱。當然,還少不了要提從上世紀50年代起風行的「公仔書」,昌叔笑道:「我也沒錢去租來看啊,怎麼辦?只有厚著臉皮跑到租到公仔書的同學家,匆匆地看完,也很高興!」
說到上世紀50年代在孩子裡最流行的歌,昌叔輕輕哼起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
街頭巷尾都是遊樂園
當時玩具有什麼?玻璃珠、鐵環、橡皮筋、公仔紙、彈弓……都是孩子們無師自通的智慧結晶。玩法更是多種多樣,男孩子愛彈玻璃珠、拍公仔紙、滾鐵環等,女孩們就跳繩、跳格格、跳大海、踢毽子。小朋友玩樂的場所不定,馬路、街道、巷子到處穿梭他們的身影。
當然還有一些屬於那個年代的特定遊戲。當時有的馬路還是麻石路,男孩子自製了一種「鐵鋸鞋」,即在木屐的鞋跟釘上鋸片,穿著這種鞋子飛快地在麻石路上跑,鋸片和石子摩擦發出尖銳的聲音,跑的速度夠快時甚至濺起火花。男孩子們以為這是非常「威水」的事,邊笑邊跑,也懶理大人的呵責。
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昌叔一直微微笑著。他說,上世紀50年代的孩子沒有當今兒童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幸福感並不缺。比現在孩子要好的是,那時壓力不大,放了學後和周末都有一大段玩耍的時間。這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時光,在上世紀50年代簡單平靜的氛圍下,小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了。
60年代:
艱苦動蕩一樣精彩
啃「蔗渣餅」聽小喇叭看《地道戰》
講述者:廖武,1953年生,1960年入小學
上世紀60年代的第一個鮮明特色是1960年~1961年的全國自然災害。怎麼想方設法找東西吃成了上世紀60年代初孩子們的童年記憶,而在1960年,廖武正好進小學一年級。他說,母親一個月的工資只夠買40多斤糧票,要不就是100多斤番薯。但肚子餓著人們總會想辦法,嚼過的蔗渣也能做餅乾,名曰「蔗渣餅」,今天的小朋友可是吃不到了。
老師自帶口糧獎勵學生
小學生正好是發育的階段,有時餓得頭暈目眩。說到這個廖武很感謝他的小學梁老師。就算自己挨肚餓,梁老師還是拿自己的口糧如大米、黃豆去打成米花和爆黃豆,裝在一個小杯子裡帶到學校。小學生來回答梁老師的問題,回答正確了就能吃米花和黃豆。對一些家裡特別困難的學生,梁老師特意問得很簡單。廖武說:「梁老師的恩情一輩子都記得。」
廖武說:「國家從自然災害的泥潭中爬出來後,終於慢慢安穩下來,而我們小學生也跟著國家的穩定而受益。」兒童讀物在上世紀60年代上半期「繁華盛開」,全國範圍有《中國少年先鋒報》、《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各地方也有兒童出版物。令孩子們樂不思蜀的是,學校圖書館向所有孩子開放,《林海雪原》、《平原槍聲》、《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鬥古城》,還有「三花」系列《苦菜花》、《迎春花》、《朝陽花》等,這些都是最為暢銷的小說。
課業負擔不大,課餘活動多種多樣,廖武覺得這段童年時光對他一生彌足珍貴。他讀的小學是足球重點小學,老師經常帶著小球迷出外看演出,都是免費的。那時每個區都有「少年之家」,裡邊的航海航空模型、手工泥塑和剪紙都對學生免費開放。
買不起收音機,廖武省早餐錢買來電阻、線圈和喇叭等元件,自己組裝了一個「礦石收音機」。「小喇叭現在開始廣播…….」中央廣播電臺的「小喇叭」準時開始,一群小朋友擠在一堆聽得笑呵呵。
電影插曲風靡全國
「那時候的好電影也是多不勝數,這是我看電影最多的一個時候。」在海珠中路有家兒童電影院,5分錢一場電影。廖武一一數他看過的好片子:《英雄小八路》、《花兒朵朵》、《上甘嶺》、《地道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電影流行旋即帶起了電影插曲的風靡全國,《讓我們蕩起雙槳》一直傳唱到現在,仍是每年六一兒童節的「保留節目」。
1966年,廖武和小同學們參加完小學畢業考,隨著「文革」的開始,廖武的童年時光就此畫上了句號。
廖武帶著淡淡的笑回憶童年,他形容為「豐富多彩、酸甜苦辣」,這個年代的孩子也比任何一個時代經歷更多,體驗的苦與樂更多。
70年代:
父親離世家陷困境
70年代末苦盡甘來初嘗口香糖
講述者:陳桂芳,1966年生,目前就職於廣州市青年文化宮
我出生在1966年,當我3歲的時候,爸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莫須有的罪名迫害致死。我有記憶的時候,爸爸已經不在,而媽媽對我們基本上都不提起爸爸,她不願意給我們造成陰影。我的小哥哥曾經偷偷告訴我,爸爸是自殺死掉的。但他為什麼要自殺?「文化大革命」是什麼?我一點都不知道。既然媽媽不想說,我也從來不問。
但沒有了爸爸之後我們家生活就很慘了。我的媽媽,不得不從一個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變成要供養五個子女的勞動婦女,生活的拮据和艱難可想而知。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爸爸得到徹底平反,政府也給了補償,我們家人當然開心,但回想起父親總覺得辛酸。
通過公仔書學革命樣板戲
上世紀70年代前半期,孩子們可以接觸到的文藝品種比較少,最盛行的莫過於革命樣板戲。但由於當時廣州家庭的收音機很少,所以我們小孩子一般通過公仔書來接觸樣板戲。凡是流行的樣板戲都有公仔書,包括《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我們看得都倒背如流。不過可能我是女孩子吧,我更喜歡看的公仔書是《草原英雄小姐妹》。
作為在上世紀70年代度過童年歲月的人,用今天的眼光回望童年時的吃喝玩樂,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貧乏」。而用今天的情懷回味童年時的心情,用這兩個字形容最貼切:「快樂」。
女孩玩跳橡皮筋、跳格格、扔冰棍棒,男孩玩放風箏、彈波子,還有捉迷藏、拍公仔紙、扔沙包等等,這些遊戲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也是在上世紀70 年代度過童年歲月的人的集體回憶。
第一次吃口香糖以為是牛奶糖
童年的許多第一次體驗都是新鮮而深刻的。
那時媽媽給我們幾兄弟姐妹的零用錢極少,我們只得把錢湊在一起才夠買零食吃。有一年冬天很寒冷,姐姐說不如買點甘草姜吃禦寒吧。做跑腿的從來都是我這個小妹,買了甘草姜後還剩下一點錢,這時我看到一塊包裝得很漂亮的糖名叫「留蘭香」。這肯定是牛奶糖,哇,比一般的牛奶糖大好多,太划算了!我毫不思索買了幾粒「留蘭香」回家,誰知放在嘴裡嚼了半個小時,仍是軟軟的一團,吞不下肚。後來才知道,「留蘭香」就是今天的時尚零食——香口膠!為此我還被哥哥和姐姐一陣責罵:花錢買吃不下肚子的東西,太不值了!
第一次看電視小夥伴擠爆鄰居家
電視在上世紀70年代絕對是新鮮事物。我第一次看到電視,是在樓下一戶人家。他們家電視是香港的親戚帶回來的,黑白的12英寸。那時節目很少,連廣告都覺得好看。每逢連續劇上演,我樓下那戶人家總是擠得黑壓壓滿是人,小孩子最多,大家邊看邊討論。有電視的人家也從來不嫌棄孩子們吵鬧,還覺得自己家有電視吸引一大群孩子去「捧場」很威風呢。《大西洋底來的人》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首次引進的美國科幻劇,這部戲在當時可轟動了,我就是在鄰居家看完的。
十大經典遊戲
1.彈玻璃珠
玩法通常是「出綱」或「打老虎洞」,勝利者把別人的玻璃珠打碎或者贏到手,失敗者空餘兩手塵土、一腔仇恨。
2.拍煙紙
一張拆開的煙盒折成三角形,常勝將軍手裡總是攥著厚厚一摞髒乎乎的煙盒紙;煙紙有「中華」、「鳳凰」、「牡丹」、「大生產」、「紅燈」、「轉運」、「經濟」、「邕江」、「柳江橋」、「灕江」等等……
3.滾鐵圈
沒事整個大鐵圈從家滾到學校,從學校滾回家,以為自己開的是四個輪子的汽車,嘴裡不時發出汽車喇叭的嘟嘟聲提醒路人要超車,只差額頭和屁股上沒安轉彎燈。
4.丟沙包
打仗扔石頭的變種,因為石頭會打到頭破血流,即使是頑童也扛不住天天負傷,所以改扔沙包。
5.跳房子
在地上畫出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後按照格子的單雙,一邊前進,一邊要把石塊踢到正確的格子裡,這是女孩子們的心頭好。
6.跳皮筋
女孩子們下課時的項目,每逢下課,校園裡的「絆馬索」頗為壯觀,眾多的女孩子們一邊跳一邊唱「馬蘭開花二十一……」。
7.踢毽子
為數不多的一項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玩的遊戲,男孩子一般都充當鬥敗的公雞,並對那些打敗自己的女孩子不屑一顧。
8.鬥雞(又稱撞拐子)
一腳跳躍,一腳盤於腰間膝蓋朝前,用膝蓋互相撞擊,被撞倒或兩腳落地者出局;大多為兩幫男孩子「群毆」,書包掛在脖子上,文具盒裡的筆跳起來時各自哐啷作響,聲勢奪人。
9.抓子兒
抓子兒講究的是眼疾手快,先扔一個石子,把其他石子撒下去,然後趕快接住扔上去的石子,再扔,從地上抓起一顆石子在手裡,然後接住扔上去的石子……現在的小孩子看了一定會笑話我們無聊透頂。
10.陀螺
用繩子纏繞陀螺往地上狠命甩,或者用一條帶子使勁抽打,它就會轉個不停。那時的陀螺一般都是用削鉛筆的小刀削成的,怎麼削都不夠圓,不夠對稱,偶爾見到一個用機器製造出來的陀螺,會令很多今日的××長××總們大流口水。
九大經典零食
1.烤紅薯
香噴噴,好吃看得見,2毛錢一斤。
2.爆米花
一個老頭扛著一口葫蘆一樣的黑鍋,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時最受歡迎的魔術師。
3.攪糖稀
兩根冰棒棍,加一團半透明的糖稀,又好吃又好玩。
4.「棉花」糖
最不可思議的小吃,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棉花」還能吃。
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長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種山楂製品。
6.酸梅粉
這已經成為童年零食經典中的經典了。
7.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絕對貨真價實!
8.老鼠屎
成分是鹹金桔,做成毫米大小,味甜酸鹹。
9.泡泡糖
這個就更不用多說了。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