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童年這樣走來:從50年代到90年代(組圖)

2020-12-15 搜狐網

  廣州人的童年這樣走來

  作者:盧文潔、黃茜、王鶴、劉曉星、練情情

  後天,又一個六一兒童節到來。我們每個人都和這個節日有著關聯,因為都經歷或正在經歷歡樂的童年時光。當沿著人生階梯步步而上時,童年往事總是腦海中珍藏的難捨記憶。

  你的童年是怎麼樣的呢?在不同的年代,人們描畫的童年影像當然不一樣:五十年代的童年單純平靜又樸實,六七十年代雖經歷變革動蕩仍不失童年歡樂底色,到八十年代後改革開放物質豐富也給兒童生活添上新色彩,九十年代至今的孩子更是活在一個娛樂多元化又備受寵愛的世界中,而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背負起壓力。

  在這個六一兒童節來臨之前,本報記者尋訪到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各個年代的「兒童」們,聽他們追述童年往事,全景式地展示建國後廣州兒童的生活場景。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故事,而童年的純真與快樂卻是永恆的主題。

  文/記者 盧文潔、黃茜、王鶴、劉曉星、練情情

  圖/莊小龍

  50年代:

  純真簡樸無憂無慮

  光著腳從東山走到文化公園

  講述者:廖文昌,1945年出生,1952年入讀小學,目前為廣州市衛生行政系統退休幹部

  今年62歲的昌叔還是個孩子時,廣州的城市版圖遠沒有今日規模。那是建國不久的上世紀50年代,越秀、荔灣、東山還有今天的部分海珠區組成廣州城,昌叔記得去到東山口就已覺得很偏遠。但在小孩眼裡,那時的廣州已經很大了。

  打著赤腳去上學

  上世紀50年代的小孩子成長在艱苦的環境中。昌叔一家老幼六七口人,租住十來平方米的房子,昌叔3個姐姐合睡一張高低架床的上鋪,床寬1米左右,孩子們頭腳交錯著睡覺。「那時的住房條件普遍很差,現在廣州老城區拆遷戶的房子在當時已經很好啦!」

  早餐一碗皮蛋粥只要1分錢,已是挺好的享受。吃完飯後走路去上學,小學生很少有錢坐公交車。從住處三角市到文化公園,公交車要4分錢,廖文昌從來都是走路。「今天好多小朋友可能難以想像,我們上學可是打赤腳的,到冷天才穿鞋。」 馬路是瀝青路,天熱時燙腳,走在上頭要連蹦帶跳。

  上世紀50年代人心也是非常淳樸,昌叔感慨道,雖然國家窮,但面對好不容易才贏得的平穩生活,大家很有滿足感,社會和諧。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鄰裡之間如同一個大家庭,朝見口晚見面,彼此互相照應。因此家住附近的小夥伴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打鬧著長大,和當今廣州反差最大的是,50年代治安很好,甚至可以夜不閉戶。

  一窩蜂追看《少年文藝》

  50年前的孩子雖然物質貧乏,但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為共產主義奮鬥」的感情卻非常真摯。1952年,小廖文昌背起書包上學堂。他耳邊響著父母的囑咐:「因為政府你才讀得起書,一定要好好學習!」

  儘管當時課外讀物不多,其中一些卻是從上世紀50年代流傳了幾十年的經典。例如低年級孩子看的《小朋友畫報》,高年級學生則開始看《少年文藝》。當時可以看的書不多,大家一窩蜂追看《少年文藝》,但沒錢訂閱,只有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爭相傳閱。當然,還少不了要提從上世紀50年代起風行的「公仔書」,昌叔笑道:「我也沒錢去租來看啊,怎麼辦?只有厚著臉皮跑到租到公仔書的同學家,匆匆地看完,也很高興!」

  說到上世紀50年代在孩子裡最流行的歌,昌叔輕輕哼起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

  街頭巷尾都是遊樂園

  當時玩具有什麼?玻璃珠、鐵環、橡皮筋、公仔紙、彈弓……都是孩子們無師自通的智慧結晶。玩法更是多種多樣,男孩子愛彈玻璃珠、拍公仔紙、滾鐵環等,女孩們就跳繩、跳格格、跳大海、踢毽子。小朋友玩樂的場所不定,馬路、街道、巷子到處穿梭他們的身影。

  當然還有一些屬於那個年代的特定遊戲。當時有的馬路還是麻石路,男孩子自製了一種「鐵鋸鞋」,即在木屐的鞋跟釘上鋸片,穿著這種鞋子飛快地在麻石路上跑,鋸片和石子摩擦發出尖銳的聲音,跑的速度夠快時甚至濺起火花。男孩子們以為這是非常「威水」的事,邊笑邊跑,也懶理大人的呵責。

  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昌叔一直微微笑著。他說,上世紀50年代的孩子沒有當今兒童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幸福感並不缺。比現在孩子要好的是,那時壓力不大,放了學後和周末都有一大段玩耍的時間。這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時光,在上世紀50年代簡單平靜的氛圍下,小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了。

  60年代:

  艱苦動蕩一樣精彩

  啃「蔗渣餅」聽小喇叭看《地道戰》

  講述者:廖武,1953年生,1960年入小學

  上世紀60年代的第一個鮮明特色是1960年~1961年的全國自然災害。怎麼想方設法找東西吃成了上世紀60年代初孩子們的童年記憶,而在1960年,廖武正好進小學一年級。他說,母親一個月的工資只夠買40多斤糧票,要不就是100多斤番薯。但肚子餓著人們總會想辦法,嚼過的蔗渣也能做餅乾,名曰「蔗渣餅」,今天的小朋友可是吃不到了。

  老師自帶口糧獎勵學生

  小學生正好是發育的階段,有時餓得頭暈目眩。說到這個廖武很感謝他的小學梁老師。就算自己挨肚餓,梁老師還是拿自己的口糧如大米、黃豆去打成米花和爆黃豆,裝在一個小杯子裡帶到學校。小學生來回答梁老師的問題,回答正確了就能吃米花和黃豆。對一些家裡特別困難的學生,梁老師特意問得很簡單。廖武說:「梁老師的恩情一輩子都記得。」

  廖武說:「國家從自然災害的泥潭中爬出來後,終於慢慢安穩下來,而我們小學生也跟著國家的穩定而受益。」兒童讀物在上世紀60年代上半期「繁華盛開」,全國範圍有《中國少年先鋒報》、《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各地方也有兒童出版物。令孩子們樂不思蜀的是,學校圖書館向所有孩子開放,《林海雪原》、《平原槍聲》、《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鬥古城》,還有「三花」系列《苦菜花》、《迎春花》、《朝陽花》等,這些都是最為暢銷的小說。

  課業負擔不大,課餘活動多種多樣,廖武覺得這段童年時光對他一生彌足珍貴。他讀的小學是足球重點小學,老師經常帶著小球迷出外看演出,都是免費的。那時每個區都有「少年之家」,裡邊的航海航空模型、手工泥塑和剪紙都對學生免費開放。

  買不起收音機,廖武省早餐錢買來電阻、線圈和喇叭等元件,自己組裝了一個「礦石收音機」。「小喇叭現在開始廣播…….」中央廣播電臺的「小喇叭」準時開始,一群小朋友擠在一堆聽得笑呵呵。

  電影插曲風靡全國

  「那時候的好電影也是多不勝數,這是我看電影最多的一個時候。」在海珠中路有家兒童電影院,5分錢一場電影。廖武一一數他看過的好片子:《英雄小八路》、《花兒朵朵》、《上甘嶺》、《地道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電影流行旋即帶起了電影插曲的風靡全國,《讓我們蕩起雙槳》一直傳唱到現在,仍是每年六一兒童節的「保留節目」。

  1966年,廖武和小同學們參加完小學畢業考,隨著「文革」的開始,廖武的童年時光就此畫上了句號。

  廖武帶著淡淡的笑回憶童年,他形容為「豐富多彩、酸甜苦辣」,這個年代的孩子也比任何一個時代經歷更多,體驗的苦與樂更多。

  70年代:

  父親離世家陷困境

  70年代末苦盡甘來初嘗口香糖

  講述者:陳桂芳,1966年生,目前就職於廣州市青年文化宮

  我出生在1966年,當我3歲的時候,爸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莫須有的罪名迫害致死。我有記憶的時候,爸爸已經不在,而媽媽對我們基本上都不提起爸爸,她不願意給我們造成陰影。我的小哥哥曾經偷偷告訴我,爸爸是自殺死掉的。但他為什麼要自殺?「文化大革命」是什麼?我一點都不知道。既然媽媽不想說,我也從來不問。

  但沒有了爸爸之後我們家生活就很慘了。我的媽媽,不得不從一個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變成要供養五個子女的勞動婦女,生活的拮据和艱難可想而知。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爸爸得到徹底平反,政府也給了補償,我們家人當然開心,但回想起父親總覺得辛酸。

  通過公仔書學革命樣板戲

  上世紀70年代前半期,孩子們可以接觸到的文藝品種比較少,最盛行的莫過於革命樣板戲。但由於當時廣州家庭的收音機很少,所以我們小孩子一般通過公仔書來接觸樣板戲。凡是流行的樣板戲都有公仔書,包括《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我們看得都倒背如流。不過可能我是女孩子吧,我更喜歡看的公仔書是《草原英雄小姐妹》。

  作為在上世紀70年代度過童年歲月的人,用今天的眼光回望童年時的吃喝玩樂,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貧乏」。而用今天的情懷回味童年時的心情,用這兩個字形容最貼切:「快樂」。

  女孩玩跳橡皮筋、跳格格、扔冰棍棒,男孩玩放風箏、彈波子,還有捉迷藏、拍公仔紙、扔沙包等等,這些遊戲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也是在上世紀70 年代度過童年歲月的人的集體回憶。

  第一次吃口香糖以為是牛奶糖

  童年的許多第一次體驗都是新鮮而深刻的。

  那時媽媽給我們幾兄弟姐妹的零用錢極少,我們只得把錢湊在一起才夠買零食吃。有一年冬天很寒冷,姐姐說不如買點甘草姜吃禦寒吧。做跑腿的從來都是我這個小妹,買了甘草姜後還剩下一點錢,這時我看到一塊包裝得很漂亮的糖名叫「留蘭香」。這肯定是牛奶糖,哇,比一般的牛奶糖大好多,太划算了!我毫不思索買了幾粒「留蘭香」回家,誰知放在嘴裡嚼了半個小時,仍是軟軟的一團,吞不下肚。後來才知道,「留蘭香」就是今天的時尚零食——香口膠!為此我還被哥哥和姐姐一陣責罵:花錢買吃不下肚子的東西,太不值了!

  第一次看電視小夥伴擠爆鄰居家

  電視在上世紀70年代絕對是新鮮事物。我第一次看到電視,是在樓下一戶人家。他們家電視是香港的親戚帶回來的,黑白的12英寸。那時節目很少,連廣告都覺得好看。每逢連續劇上演,我樓下那戶人家總是擠得黑壓壓滿是人,小孩子最多,大家邊看邊討論。有電視的人家也從來不嫌棄孩子們吵鬧,還覺得自己家有電視吸引一大群孩子去「捧場」很威風呢。《大西洋底來的人》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首次引進的美國科幻劇,這部戲在當時可轟動了,我就是在鄰居家看完的。

  十大經典遊戲

  1.彈玻璃珠

  玩法通常是「出綱」或「打老虎洞」,勝利者把別人的玻璃珠打碎或者贏到手,失敗者空餘兩手塵土、一腔仇恨。

  2.拍煙紙

  一張拆開的煙盒折成三角形,常勝將軍手裡總是攥著厚厚一摞髒乎乎的煙盒紙;煙紙有「中華」、「鳳凰」、「牡丹」、「大生產」、「紅燈」、「轉運」、「經濟」、「邕江」、「柳江橋」、「灕江」等等……

  3.滾鐵圈

  沒事整個大鐵圈從家滾到學校,從學校滾回家,以為自己開的是四個輪子的汽車,嘴裡不時發出汽車喇叭的嘟嘟聲提醒路人要超車,只差額頭和屁股上沒安轉彎燈。

  4.丟沙包

  打仗扔石頭的變種,因為石頭會打到頭破血流,即使是頑童也扛不住天天負傷,所以改扔沙包。

  5.跳房子

  在地上畫出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後按照格子的單雙,一邊前進,一邊要把石塊踢到正確的格子裡,這是女孩子們的心頭好。

  6.跳皮筋

  女孩子們下課時的項目,每逢下課,校園裡的「絆馬索」頗為壯觀,眾多的女孩子們一邊跳一邊唱「馬蘭開花二十一……」。

  7.踢毽子

  為數不多的一項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玩的遊戲,男孩子一般都充當鬥敗的公雞,並對那些打敗自己的女孩子不屑一顧。

  8.鬥雞(又稱撞拐子)

  一腳跳躍,一腳盤於腰間膝蓋朝前,用膝蓋互相撞擊,被撞倒或兩腳落地者出局;大多為兩幫男孩子「群毆」,書包掛在脖子上,文具盒裡的筆跳起來時各自哐啷作響,聲勢奪人。

  9.抓子兒

  抓子兒講究的是眼疾手快,先扔一個石子,把其他石子撒下去,然後趕快接住扔上去的石子,再扔,從地上抓起一顆石子在手裡,然後接住扔上去的石子……現在的小孩子看了一定會笑話我們無聊透頂。

  10.陀螺

  用繩子纏繞陀螺往地上狠命甩,或者用一條帶子使勁抽打,它就會轉個不停。那時的陀螺一般都是用削鉛筆的小刀削成的,怎麼削都不夠圓,不夠對稱,偶爾見到一個用機器製造出來的陀螺,會令很多今日的××長××總們大流口水。

  九大經典零食

  1.烤紅薯

  香噴噴,好吃看得見,2毛錢一斤。

  2.爆米花

  一個老頭扛著一口葫蘆一樣的黑鍋,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時最受歡迎的魔術師。

  3.攪糖稀

  兩根冰棒棍,加一團半透明的糖稀,又好吃又好玩。

  4.「棉花」糖

  最不可思議的小吃,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棉花」還能吃。

  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長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種山楂製品。

  6.酸梅粉

  這已經成為童年零食經典中的經典了。

  7.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絕對貨真價實!

  8.老鼠屎

  成分是鹹金桔,做成毫米大小,味甜酸鹹。

  9.泡泡糖

  這個就更不用多說了。

(責任編輯:梅智敏)

相關焦點

  • 經典懷舊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
    500首經典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烏蘇里船歌打靶歸來紅梅贊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給黨聽-才旦卓瑪馬兒啊,你慢些走-馬玉濤情深誼長-鄧玉華誰不說俺家鄉好《紅日》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翻身農奴把歌唱-才旦卓瑪70年代
  • 新中國50年代到90年代服裝的變化
    50年代人們根據中山裝和列寧裝的特點,綜合設計出「人民裝」(不用貼袋,只有三隻口袋),後來出現的「青年裝」、「軍便裝」都有中山裝的影子。藍、黑、灰取代了五彩繽紛,列寧裝、幹部服「惟吾獨尊」。(4)西裝,①50年代西裝尚在少數人中穿著,②「****」中成為「封資修」的服飾,③到80年代由****領導人的引領,西服在中國才逐漸升溫。西裝成了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政治符號。
  • 經典懷舊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
    500首經典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烏蘇里船歌打靶歸來紅梅贊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給黨聽-才旦卓瑪馬兒啊,你慢些走-馬玉濤情深誼長-鄧玉華誰不說俺家鄉好《紅日》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翻身農奴把歌唱-才旦卓瑪70年代
  • 發明史: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頂級發明
    現在可以在海岸到海岸播放直播新聞,這讓美國人感覺更加緊密,數百萬人同時觀看同一個節目,越南戰爭在每個起居室播放夜間新聞。許多當今最流行的消費產品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明的,如手機和家用電腦。就像本世紀初的汽車一樣,這些發明以多種方式改變了世界。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成為20世紀初汽車和飛機的巨大發明。
  • 80年代,90年代,00年代的動漫美女畫風各不相同,90年代略勝一籌
    日漫一路走來,最為巔峰的時期應該是80年代到90年代,2000年後不論是故事還是人物形象都開始定型,沒有了百花齊放的樣子。大眼睛超可愛,這就是現在的動漫美女。無慘的眼睛應該是最小的,其他女角色眼睛都站了非常大的比重,也許這樣的眼睛比較受歡迎,00年以後的眼睛比重比00前,完全是天差地別。
  • 90年代中期:滑板文化深入人心成為90年代男孩的問題
    像今年八十年級的電影那樣的電影完美地創造了一種充滿同情心的普遍相關的體驗,像90年代中期這樣的電影精心捕捉了一個時刻,但僅限於特定的人群。這並不能使這兩種描述不那麼真實,但它確實使其中一種更為利基。90年代中期成長,無論好壞,都包含了那個時期的感覺和心態。
  • 我的妻子-11 廣州 北戴河行 90年代
           上世紀90年代,由於大女兒在大學畢業後去廣州工作,我們在假期常去廣州與她小聚。並曾同去北戴河遊覽,留下了一些幸福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妻子上世紀90年代的妻子   廣州廣州
  • 童年時的老城記憶,海口市8.90年代的老照片
    相信這裡也留下過很多孩子的童年回憶。如今再也沒有了。下圖和平電影院,1954年建成,很多年長的前輩們應該都知道。下圖青少年宮,曾經是孩子們的娛樂聖地。但是後來…下圖90年代的華僑大廈,相當的大氣磅礴。下圖90年代的百貨大樓,門口還放著巨大的海報。還記得曾經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百貨大樓,啥都有賣。下圖90年代的五層樓,應該可以算得上一個人人都知道的地方了吧?下圖海口老城區,有朋友看得出來這是哪裡嗎?還有個大眾理髮店。
  • 北京50年代到90年代的春節老照片,終於找全了!
    記憶中兒時的過年不是這樣啊!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 「生於五十年代」的 北京人,對於春節最大的記憶,是困窘的日子裡難得的幾日豐足。 但即使這樣並不高的要求,有時也得憑緊緊巴巴攢下來的票證,到供銷合作社去購買。
  • 80、90年代的動漫回憶: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80、90年代的動漫回憶: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好,新一代的智能一體化也逐漸的取代老一輩的老手藝。不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八零九零年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當時我們的童年就是這樣開始有了色彩。隨後便是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等動漫,那個時候的動畫片已經開始盛行。不僅是動畫漫畫也是滿大街都是。孩子們基本上人手一本。那個時候是我們精彩的童年。
  • 90年代剛開放的廣州深圳打工潮,廣東被稱為「遍地黃金」的地方
    在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廣州深圳的打工潮。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是大包拎的小包,湧入廣東的廣州和深圳打工,那時候到處都是人,而工廠也在那時候開始,大大小小的工廠開始遍地開花。90年代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水平並不高,但是打工能夠賺錢卻是他們通向致富的最好途徑。並且在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賺到錢,因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這兩個城市 ,那個時候的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背包客在找工廠。
  • 南寧老照片:20世紀50-90年代的社會變遷
    共和路民房 騎自行車出行的少數城裡人 50年代的南寧市區 90年代南寧市民著裝
  • 50年代到90年代,臺灣第一美女全是瓊女郎
    瓊瑤小說火於60年代,瓊瑤電影火於70年代,瓊瑤劇從80年代一直火到2000年以後,直到現在,還有編劇借鑑瓊瑤的劇情。從50年代到90年代,「臺灣第一美女」都是「瓊女郎」。50年代「臺灣第一美女」張美瑤張美瑤是50年代「臺灣第一美女」,出演過瓊瑤電影《春歸何處》。
  • 90年代四川綿陽老照片,每一個景色都有著難忘的童年
    長大後才明白,日之所及,皆是回。,心之所向,皆是回憶,時光流逝。 下圖90年代南光化工總廠。是否有你長輩的一份工作?
  • 新凱廣場"90年代老佛山"猜燈謎、看非遺展示,一秒穿越童年
    ~如果有那麼一天,能重回90年代年代老佛山」!佛山人的童年回來了!盲猜月餅和體驗80年代榮華制餅兩個活動和街坊們互動!而且參與就有可能獲得榮華贈送的禮品哦!屆時,新凱廣場還會邀請佛山剪紙、彩燈和武術龍獅協會展示佛山非遺項目,80.90們可以帶上小孩一同感受這濃濃的情懷!
  • 90年代四川德陽老照片,這些地方是否留有你的童年?
    長洲院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又逢疏雨過楓橋。 下圖這個摩託車陣容在90年代可不小哦。
  • 回到90年代,看看那個時候的國產動畫精品
    進入90年代,無數的外國優秀動畫作品湧入了市場。同時在商業化的影響之下,中國動畫製作人越來越追求利益最大化,精益求精的態度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所以90年代開始國產動畫的整體質量漸漸被歐美日本動畫拉開了差距。但即使質量下滑,這個時期依然出了不少國產優秀作品,本文中就來看看將要進入21世紀的最後10年的國產動畫到底是怎麼樣的面貌。
  • 70年代人:有動畫片看的童年(組圖)
    第1頁:70年代人:有動畫片看的童年第2頁:《機器貓》、《鐵臂阿童木》第3頁:《藍精靈》、《變形金剛》、《花仙子》   我們的童年,就是在動畫的歌聲和影像中長大,它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格格巫代表了邪惡,汽車人代表了正義,一休代表了智慧,花仙子代表了美好……那時候我們並排坐著,用生活的片段和動畫片斷編織著自己的夢想。
  • 你可能忘記了,那個90年代最危險的廣州火車站
    」 ● ● ● 80年代末,「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順口溜傳遍神州大地,也激蕩著無數打工者南下淘金的雄心。廣州火車站,便成為了直面潮水的第一道的閘門。 和人潮一併湧入中國南大門的,除了廉價勞動力和騰飛的經濟,還有肉眼可見的混亂、骯髒與犯罪。
  • 90年代重慶市老照片,你還記得多少?
    童年,美好的回憶,幻想的天空。其間,總有無數美麗、明亮,讓童年更美好。回憶我的童年時代,最有趣的,還是數那些事了…下圖巷子裡隨處可見打麻將的中老年人。童年也許是你不再輕易流下的淚,風乾了,卻還能留下痕跡,童年也許是你不會流露出的無邪的笑,卻還能存在人們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