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合肥市滁州路和勝利路一帶地貌,其中最上方的十層建築即為交通飯店(1978年攝)
上世紀70年代合肥鳥瞰圖
交通飯店(2015年攝)
安徽省計劃委員會關於交通飯店建設的相關通知
上世紀70年代,位於合肥汽車站附近、高達10層的交通飯店成為合肥最高的建築。當然,除了高之外,它留給一代人記憶的還有,不設身份限制的「門檻」,普通百姓都可以進去住宿。
在大水塘上建起
說到交通飯店,稍微上點年紀的合肥人應該都了解。它位於今瑤海區境內勝利路中段上,東鄰滁州路,西近窯灣路。而據檔案記載,交通飯店於1976年10月1日建成營業,佔地面積1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當時有職工200多人,主營旅店,兼營小吃,隸屬省交通廳汽車運輸管理局。
上世紀70年代物質生活還很匱乏的時候,在合肥大東門外「金三角」地帶上有這樣一座十層的大樓,是當時合肥第一高樓自不必說,更是當時合肥人心目中的「標誌性建築"。
但你知道嗎,這座70年代合肥標誌性建築卻是在大水塘上建起的。對於這一點,已故「老合肥」牛耘老人有很深的記憶。生前他曾撰文說到此事。
據牛老在文中回憶,他參加工作後一直在合肥市總工會,1961年被總工會安排進入工交農場工作,任務是帶領工人們養豬。因為工交農場也在大東門附近。有一次他無意中在東門發現了一口大水塘,水面有很多浮萍。這下牛老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在60年代,這浮萍是餵豬的最好食物了。他便帶著一名工人下塘去撈浮萍,再用板車運回農場。為了撈方便,他們挑了兩根最大最長的竹竿,先是每次撈完浮萍後扛回去。但幾次後嫌麻煩,於是乾脆把長竹竿丟在塘裡。一次,兩次……幾次去都還在,後來有一天去發現竹竿被人拿走了,怎麼也找不到。「因為那段時間幾乎每天去撈浮萍,而且撈完後一般都下塘去遊泳。所以對那口大塘我記憶深刻。」牛老曾這樣說。
但讓牛老沒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後,當時合肥市最高的建築正是在這口水塘上建成了。交通飯店落成的時候,牛老還特地去看了一下,非常開心。不久後恰好有一家報刊向牛老約稿,他寫下《合肥—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一文,介紹合肥的歷史、文化、交通等,其中特地提到了合肥的最高建築——交通飯店。
老合肥人口中的「十層大樓」
其實,在不少老合肥的口中,交通飯店還有一個俗稱——「十層大樓」。這個俗稱甚至比交通飯店名字流傳還廣。至於為什麼有這個俗稱,也許是因為在不少老合肥人心中,用「十層大樓「這個樸實直接而又最有代表性的名字比「交通飯店」更親切吧。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交通飯店在八九十年代曾是長途汽車站的所在地,而勝利路那一片有很多汽車站,比如明光路上還有「合肥汽車站」。有不少外地來坐車的人總弄不清楚,就問當地人長途汽車站在哪。當地人會說在十層大樓那裡。一連問了幾個人都是這樣回答。此時外地人會更「暈」,不知道往哪走了。
在上世紀70年代,一幢十層的大樓建成,可不是一件小事。在當時改革開放尚未啟動的年代,十層已經具有摩天的氣勢了。它代表著合肥的高度,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很多精神慰藉。
據附近不少人回憶,大樓建成那天,很多市民甚至外地人都趕來看看究竟。當時勝利路通往火車站方向還沒有路,只有交通飯店門前的小路,一下子都挪不開步。而還有不少市民有幸上去轉了一圈,他們一下來,馬上就被旁邊的人圍起來問這問那,十多分鐘都不願散去。而當時的合肥報紙,則用「萬民爭睹」來形容它給合肥市民帶來的震撼。
交通飯店建成後不久,就「名副其實」了,將交通出行和旅宿結合在了一起。因此,這裡一年四季都沒有停歇的時候。等車的人、拉客人的車主、小販叫賣的聲音、行人的焦急……成為交通飯店前面的一道風景。輻射各地的車輛匯聚於此,在這裡,聚集著天南地北的旅客。
入住沒有身份限制
上世紀70年代的合肥,也已經有了幾個能提供餐飲住宿的飯店,但似乎都有「門檻」的,普通百姓一般是進不了的。例如,當時的稻香樓必須是縣級以上幹部才可以入住,江淮飯店也只服務於官員或者華僑。而只有交通飯店和長江飯店,入住不受任何身份級別限制。這在當時也是比較特別的。
交通飯店初建起來時,只是純粹地提供餐飲食宿,也算是合肥的高級賓館之一了。當時樓下是飯店,樓上為住宿。一般市民都可以進去住宿,只需拿著介紹信,交上錢就可以入住。沒有人阻攔你,更沒有像現在那樣的保安詢問你。
而去交通飯店住宿或參觀的人,更感興趣的還是飯店裡安裝的電梯,讓不少人感覺稀奇。據老人們回憶,交通飯店裡裝的是老式的廂式電梯,但並不是合肥最早的電梯。有不少人進去就是為了坐一趟電梯。電梯裡盛滿了人,爬上爬下是不停歇的。
據檔案記載,當時這棟十層大樓不但在合肥有名,就是在全省也很有名氣,全省的駕駛員註冊,都是要來合肥住在交通飯店裡的。而對於很多單位來說,在接待來訪賓客時,也會把交通飯店納入合肥一景。一般的程序是,先陪同著逛逛逍遙津,再看看稻香樓,最後參觀一下交通飯店。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來合肥高樓頻起,不斷刷新著城市的高度。40年前,站在交通飯店的樓頂上,眼前還是一片廣闊。而如今,這座相對老態的「十層大樓」,早已被淹沒在如雨後春筍般聳立的高樓群裡了。只是由此前往省內各地的長途客車,還使人們記住它的「交通」功能。而走進交通飯店大樓內,雖然這裡還有長途汽車站和交通飯店總服務臺、安徽省交通集團汽車運輸公司相關辦事部門和一些客房等,但明顯感覺人少了不少。
是啊,不管它過去有多輝煌,今天也無法再與四周的五星級酒店相媲美。也不會再有人用「高」這個詞來形容這座大樓了。不過,它留給人們的記憶,依然是震撼且不可磨滅的,依然是合肥人無法替代的「集體記憶」。
□程堂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