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惟汾臨終之際特意囑咐丁觀海,一定要找到家譜並傳承下去
□一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7年騎壞3輛摩託車,就是為了修這本譜
遍觀海內,為何惟濤雒丁家
理由很簡單——
□一鎮一族,僅清朝267年出了49名舉人、14名進士、2名翰林
□一位洋務運動中軍火工業的奠基人,一位同盟會創始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文/田文閣 圖/孟鋒
留住我們的根
對於個體有限的生命來說,還有比有人能記住你的名字更令人安慰的嗎?
然而,茫茫大千,芸芸眾生,畢竟大多數人是凡人,不可能在歷史上都留下自己的名字。除了最親近的人,沒有多少人能記住你。幾十年後,就更沒有人能知道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你幾乎就像沒有存在過。
惟有家譜,能讓最普通的草民得以在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留下曾生存過的印記——給你一個位置,讓人知道,你曾經來過!
有了這個位置,不管過再過多少年,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無聞,總有一群人承認你、認可你。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被譽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是記載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部「史」,姓姓都有一本「書」。中國最早的家譜,可追溯到夏商周。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家譜既記錄了血緣關係,也是家庭的起源、家族的形成、民族的融合及其繁衍生存的重要史籍,是人類學的重要資料,它與方志、正史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廈。
但上世紀中葉之後,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口號之下,家譜傳統在中國大陸被非理性斬斷。隨著歲月的流失,精神深處的孤獨時常讓今人「四顧茫然」——向上,「土改」「四清」「文革」一波又一波的「運動」幾乎徹底毀掉了家譜,沒有了過去;向下,個人如浮萍,將來去哪裡?
家譜的本質是生命之鏈的接續,與宗教、哲學所思考的是同一主題: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沒了家譜,這個「人生三問」的第一個問號——「哪裡來」就模糊了,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們「行走」的方向。換句話說,家譜燒了,家訓沒了,根斷了,傳統的突然斷裂所造成的巨痛,現在已在我們身上慢慢回過味來,時下社會的許多道德淪喪,除去信任危機,還可歸之於數典忘祖。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不修譜,就是不孝!如果按祖上所言,今日有相當多的人是不孝後人。
但是,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在那個「高天滾滾寒流急」的政治高壓年代,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冒著被批鬥、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險,數十年間瞞住兄弟妻兒,或把家譜塞到牆洞裡,或埋到樹底下,或藏到深山中等等,小心翼翼、東掖西藏,終渡盡劫波,為一族之人留住了「根」。
重新覺醒是因為曾經喪失!近年來,悄然升溫的家譜熱是尋根熱的後續。然而,比之情感、血緣層面的尋根,家譜則更多附著了文化的內涵。在它古老的背後,強大的人文教化等諸多價值正日益顯現……
繼往事,知來者,請牢記那些給我們留住血脈之根的人!
十多年前,初讀丁肇賓先生的大作——《600年前是一家》,深為遠方遊子內心深處那份血濃於水之情所感動。但是,卻沒想到後來能有緣相識、相知。
這份「緣」,就是八修《日照丁氏家乘》。
一
2010年10月2日,筆者以《關於拍攝日照丁氏家族(濤雒丁)系列電視專題片等工作的請示》為題,就丁氏八修家譜來龍去脈及以其為主題拍攝系列電視專題片的思路、史料,尤其是丁惟汾先生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等情況,向時任中共日照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毛繼春進行了專題匯報:
家譜與國史、方志,並譽中國正史三大支柱。作為以父系血緣為紐帶、中國獨有的編年體史料記存方式,一本家譜,就是一條血緣、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因此,先人定製家譜「30年小修,60年大修。逾期不修,視為不孝」。但近代以來,社會動蕩,特別上世紀中葉後,家譜被視為封建迷信,遭到毀滅性打擊,以至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華民族進入盛世,諸姓想續修家譜時,卻發現老譜所剩無幾,極少數劫後得以傳承的家譜,都有一段曲折或辛酸的經歷。
這在日照丁氏家譜中,尤為明顯……
根據市委做深「昨天文化」、做實「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的精神,建議如下:
1.以日照丁氏八修家譜的曲折過程為主線拍攝一部電視專題片
基本思路:海峽兩岸,從遷居臺灣的同盟會創始人到遠在歐美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再到大陸一農民,為了一部家譜,六十年、四代人矢志不移,這種血濃於水的「根」的情結,在「大」的方面置於增進兩岸「大中華」意識、推進祖國統一的政治時空,在「中」的格局置於2011年海峽兩岸高規格紀念辛亥革命100年的歷史背景,在「小」的層面置於加強山東省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合作的現實考慮,拍攝該專題片都非常必要。同時,從純專業角度,這個專題片有世界級科學家、有小學未上完的農民,有抱憾葬於他鄉的一代政治風雲人物、有年近九旬從海峽那邊落葉歸根的遊子,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水滴石穿的情結,文字、影像資料豐富,還能巧妙避開國、共歷史上的政治恩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選題,可在省臺、甚至央視推出。
2.以丁惟汾為主題拍攝一部電視專題片
……百年中國,風雲激蕩,丁惟汾雖不能說是政治的領航員,但至少可以稱得上是弄潮之人,其在辛亥革命、護國、兩次護法運動和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均有重大貢獻。其人生軌跡,尤其在二十世紀前三十年中國命運的幾大重大轉折點,丁惟汾曾減緩、加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現代中國史。其風雨一生,尤其與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等世紀風雲人物之交,遍觀齊魯,恐無人及。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年,海峽兩岸將大規模慶祝,央視、山東衛視已開始選題拍攝,山東電視臺《數風流人物》欄目已列為明年重點選題。加之,丁惟汾與丁肇中父母丁觀海、王雋英之非常特殊關係,更難得的是丁惟汾因較早退出政治中心,與中共無歷史恩怨。所以,建議日照廣播電視臺為其拍攝專題片,並在此基礎上與省臺聯繫,納入山東省紀念辛亥革命100年總體宣傳框架……
3.開設《老譜的故事》(或《日照老譜》等)系列報導
目的是以精選有影響力的日照大姓望族家譜的傳承、續修為主線,將做實、做深、做活「昨天文化」「今天文化」和「明天文化」於一體,在市內進一步強化日照的城市主體意識和歸屬感,在市外為增進以鄉情、親情為紐帶的招商引資提供素材。 (責任編輯: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