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的故事:日照丁氏家族史事

2020-12-25 大眾網

□丁惟汾臨終之際特意囑咐丁觀海,一定要找到家譜並傳承下去
□一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7年騎壞3輛摩託車,就是為了修這本譜
遍觀海內,為何惟濤雒丁家
理由很簡單——
□一鎮一族,僅清朝267年出了49名舉人、14名進士、2名翰林
□一位洋務運動中軍火工業的奠基人,一位同盟會創始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文/田文閣 圖/孟鋒

留住我們的根

  對於個體有限的生命來說,還有比有人能記住你的名字更令人安慰的嗎?
  然而,茫茫大千,芸芸眾生,畢竟大多數人是凡人,不可能在歷史上都留下自己的名字。除了最親近的人,沒有多少人能記住你。幾十年後,就更沒有人能知道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你幾乎就像沒有存在過。
  惟有家譜,能讓最普通的草民得以在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留下曾生存過的印記——給你一個位置,讓人知道,你曾經來過!
  有了這個位置,不管過再過多少年,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無聞,總有一群人承認你、認可你。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被譽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是記載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部「史」,姓姓都有一本「書」。中國最早的家譜,可追溯到夏商周。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家譜既記錄了血緣關係,也是家庭的起源、家族的形成、民族的融合及其繁衍生存的重要史籍,是人類學的重要資料,它與方志、正史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廈。
    但上世紀中葉之後,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口號之下,家譜傳統在中國大陸被非理性斬斷。隨著歲月的流失,精神深處的孤獨時常讓今人「四顧茫然」——向上,「土改」「四清」「文革」一波又一波的「運動」幾乎徹底毀掉了家譜,沒有了過去;向下,個人如浮萍,將來去哪裡?
  家譜的本質是生命之鏈的接續,與宗教、哲學所思考的是同一主題: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沒了家譜,這個「人生三問」的第一個問號——「哪裡來」就模糊了,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們「行走」的方向。換句話說,家譜燒了,家訓沒了,根斷了,傳統的突然斷裂所造成的巨痛,現在已在我們身上慢慢回過味來,時下社會的許多道德淪喪,除去信任危機,還可歸之於數典忘祖。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不修譜,就是不孝!如果按祖上所言,今日有相當多的人是不孝後人。
  但是,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在那個「高天滾滾寒流急」的政治高壓年代,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冒著被批鬥、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險,數十年間瞞住兄弟妻兒,或把家譜塞到牆洞裡,或埋到樹底下,或藏到深山中等等,小心翼翼、東掖西藏,終渡盡劫波,為一族之人留住了「根」。
  重新覺醒是因為曾經喪失!近年來,悄然升溫的家譜熱是尋根熱的後續。然而,比之情感、血緣層面的尋根,家譜則更多附著了文化的內涵。在它古老的背後,強大的人文教化等諸多價值正日益顯現……
  繼往事,知來者,請牢記那些給我們留住血脈之根的人!

   

    十多年前,初讀丁肇賓先生的大作——《600年前是一家》,深為遠方遊子內心深處那份血濃於水之情所感動。但是,卻沒想到後來能有緣相識、相知。
  這份「緣」,就是八修《日照丁氏家乘》。


  2010年10月2日,筆者以《關於拍攝日照丁氏家族(濤雒丁)系列電視專題片等工作的請示》為題,就丁氏八修家譜來龍去脈及以其為主題拍攝系列電視專題片的思路、史料,尤其是丁惟汾先生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等情況,向時任中共日照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毛繼春進行了專題匯報:
  家譜與國史、方志,並譽中國正史三大支柱。作為以父系血緣為紐帶、中國獨有的編年體史料記存方式,一本家譜,就是一條血緣、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因此,先人定製家譜「30年小修,60年大修。逾期不修,視為不孝」。但近代以來,社會動蕩,特別上世紀中葉後,家譜被視為封建迷信,遭到毀滅性打擊,以至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華民族進入盛世,諸姓想續修家譜時,卻發現老譜所剩無幾,極少數劫後得以傳承的家譜,都有一段曲折或辛酸的經歷。
  這在日照丁氏家譜中,尤為明顯……
  根據市委做深「昨天文化」、做實「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的精神,建議如下:
    1.以日照丁氏八修家譜的曲折過程為主線拍攝一部電視專題片
  基本思路:海峽兩岸,從遷居臺灣的同盟會創始人到遠在歐美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再到大陸一農民,為了一部家譜,六十年、四代人矢志不移,這種血濃於水的「根」的情結,在「大」的方面置於增進兩岸「大中華」意識、推進祖國統一的政治時空,在「中」的格局置於2011年海峽兩岸高規格紀念辛亥革命100年的歷史背景,在「小」的層面置於加強山東省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合作的現實考慮,拍攝該專題片都非常必要。同時,從純專業角度,這個專題片有世界級科學家、有小學未上完的農民,有抱憾葬於他鄉的一代政治風雲人物、有年近九旬從海峽那邊落葉歸根的遊子,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水滴石穿的情結,文字、影像資料豐富,還能巧妙避開國、共歷史上的政治恩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選題,可在省臺、甚至央視推出。
  2.以丁惟汾為主題拍攝一部電視專題片
  ……百年中國,風雲激蕩,丁惟汾雖不能說是政治的領航員,但至少可以稱得上是弄潮之人,其在辛亥革命、護國、兩次護法運動和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均有重大貢獻。其人生軌跡,尤其在二十世紀前三十年中國命運的幾大重大轉折點,丁惟汾曾減緩、加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現代中國史。其風雨一生,尤其與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等世紀風雲人物之交,遍觀齊魯,恐無人及。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年,海峽兩岸將大規模慶祝,央視、山東衛視已開始選題拍攝,山東電視臺《數風流人物》欄目已列為明年重點選題。加之,丁惟汾與丁肇中父母丁觀海、王雋英之非常特殊關係,更難得的是丁惟汾因較早退出政治中心,與中共無歷史恩怨。所以,建議日照廣播電視臺為其拍攝專題片,並在此基礎上與省臺聯繫,納入山東省紀念辛亥革命100年總體宣傳框架……
    3.開設《老譜的故事》(或《日照老譜》等)系列報導
  目的是以精選有影響力的日照大姓望族家譜的傳承、續修為主線,將做實、做深、做活「昨天文化」「今天文化」和「明天文化」於一體,在市內進一步強化日照的城市主體意識和歸屬感,在市外為增進以鄉情、親情為紐帶的招商引資提供素材。 (責任編輯:李雪)

相關焦點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等到修訂完畢,家族會舉行隆重的頒譜典禮,並用各種莊重儀式將家譜「請」回家珍藏。 為了懷念遠去的記憶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間修家譜熱情高漲,據分析可歸納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的強勢復歸和與日俱增的崇祖尋根意識。 從宋代開始,修纂家譜是中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答: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譜牒、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 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因此,家譜、族譜也可以表述為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 你家還有家譜嗎?
    你家還有家譜嗎?文/張秀陽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家譜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當傳統文化熱潮中的鄉愁超越了家鄉的一棵樹、一條河,而具有了諸如家風或者家譜這樣的文化外在,鄉愁便生了根,長出了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 丁氏後人追討在日本失蹤的《西泠八家印存》孤本!
    收藏一本傳家寶《世界丁氏總譜》,擺放在宗族祠堂敬祖孝宗,或者送給家族的長輩獻上孝心;或者自己買來放在客廳增福添運,更是教育子孫後代的傳家之寶,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年多前,全日本篆刻聯盟副會長內藤富卿向丁氏後人借用該孤本時未履行正規手續,僅在自己名片上草草寫了借條,展畢後稱遺失,久不歸還。內藤的解釋是在上廁所時遺忘在公廁裡,後再也找不到,並願以200萬日元(合人民幣13萬元)的賠償來了結此事。內藤的橫蠻行為理所當然地被丁氏後人拒絕,丁氏要求內藤氏歸還印譜和印章!
  • 天一閣舉辦家譜查詢活動 幫助市民尋找家族記憶
    昨天,天一閣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客從何處來」的家譜查詢活動,幫助市民從館藏豐富的家譜資源庫中尋找自己的家族記憶。    「敬愛堂」開啟六旬老人家族記憶    昨天一早,就有不少市民等候在天一閣古籍閱覽室門前,天一閣古籍家譜、新家譜和家譜數位化系統的研究人員在現場進行接待與解答工作。    66歲的張先生家住鄞州,他想查的是《行春張氏宗譜》。
  • 發現日照鄉村之美:濤雒,一座埋藏著文化寶藏的小鎮
    30年來,農村發生的可喜變化,大眾網日照頻道開展了「發現日照鄉村之美」系列採訪,集中展示一批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古老鄉風文明、綿長家風民俗、多彩自然風光的日照鄉村。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6月25日訊(記者 張曉 彭鈺 石浩男 李宜輝)濤雒鎮,地處黃海之濱,是一處享譽「魚米之鄉」美稱的寶地。寶地出人才,從古至今,這裡人才輩出,歷史文化與名人氣韻傳承生生不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就是濤雒人。歷史上日照縣有「丁、牟、秦、安、李」名門望族之說,濤雒丁氏居其首。
  • 【HP原著解析】重看布萊克家族的家譜
    好在《鳳凰社》電影開拍之後,J.K.Rowling女士繪製了一副布萊克家族草圖,後由一位名叫「福克斯鳳凰」的網友譯成了中文版。然而本人近期終於發現,該家譜部分錯譯使一些信息丟失,所以本人重新製作一幅新家譜,以供分析討論。 看家譜實在是件很頭疼的事,所以我說話儘可能簡單點,耐心的看下去。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 千年文明古國,歷經滄海桑田,身處其中的百姓家族無論大小,不分貴賤,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這些細微生動的家族史與個人生命史共同編織著中國歷史的長卷。
  • 丁氏故宅,規模宏大,是山東首富的豪宅
    黃縣房工藝精湛,布局考究,造型美觀,而黃縣房的精粹代表當屬丁氏故宅。丁氏故宅,又稱丁氏莊園,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族遺留下來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中國有兩個有名的丁氏莊園,一處是山東的丁氏莊園,另一處是四川的丁氏莊園。但是四川的丁氏莊園遠沒有山東的丁氏莊園面積大,更豪華。
  • 最新丁氏字輩大全,宗親我送給你看看!
    ,2016年二修家譜,字輩為):萬 兆 仁 徵 壽 誠 存 德 潤 身 世 紀 忠 和 孝 光 祖 自 榮 宗 共20字(丁啟徵提供)山西嵐縣合會村:僖綠顯仲海子全從懋志宣珂經克鳳承食益夢大啟壯朝儒載清維爾選龍秀受履繼山西河曲丁氏字輩:和文順君從,士憲本九天。
  • 發現日照鄉村之美②:濤雒,一座埋藏著文化寶藏的小鎮
    編者按:  為充分展示日照廣大農村的美麗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鄉風家教,聚焦脫貧攻堅戰工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同時展示日照市建市30年來,農村發生的可喜變化,大眾網日照頻道開展了
  • 拍攝手記 | 「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 —— 蔡麗娜
    古鎮上的歷史遺蹟,不僅有古城堡及譙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和中乾廟、下城廟、光源寺以及廖氏、黃氏、丁氏、趙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
  • 少數民族研究:論臺灣穆斯林後裔丁氏與日本殖民者的抗爭
    日據時期,丁氏家族心向祖國,用各種形式堅持著非武裝的抗日活動,深切地表達著家國之痛和回歸之心,為臺灣的民族運動和在臺保留中華文明之根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一、泉州陳埭丁氏渡海遷臺,立基鹿港據《丁氏族譜》記載,一世祖丁謹(1251—1298),字慎思,號節齋,自姑蘇行賈於閩泉,卜居城南文山裡。
  • 朱德故裡丁氏莊園——被遺忘的客家人聚落
    丁氏莊園位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琳琅山南面轎頂山下,屬於朱德故裡景區,當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莊園」、「丁家大院」。丁氏家族到底有多壕?丁氏莊園是清末民初當地首富——客家後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處豪華莊園,佔地面積達6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集居住與防衛為一體,規模宏大,聞名川北,在民國時期號稱「川北第一莊」。
  • 製作《家譜手抄報》 傳承好家風
    一條條家訓,一則則家史故事,無不承載著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思想延續、文明教育,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化,讓同學們再次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誠實、孝道、勤儉、誠懇」等優良品質的薰陶。這些家譜不僅包含了家庭世系表、家庭大事記、家庭史料,還有一個一個動人的家庭故事。「韓金生出生於1886年8月27日。王美娟出生於1888年9月30日。黃阡陌出生於1891年8月31日。」在學生韓夢菲的《家譜手抄報》上,詳細記錄了五代人的出生日期。因為齊賢鎮不少村子保留著族譜,為學子們尋根提供了依據。「家族無論大小、無論貴賤、無論民族都有豐富、神奇、曲折的故事。
  • 《家譜》導演楊平道:人總會不自覺地往祖宗的故事裡添油加醋
    我們以為電影就是拍故事,但是拍電影,其實可以拍生活。」他說。楊平道出生於廣東陽春市,成長於一個傳統的鄉村大家族。2007年,他從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畢業之後,回到故鄉,拍攝了兩部關於自己家族的紀錄片。它們分別名為《家譜》和《生命的河流》。其中,《家譜》是用Family Tree的結構,記錄了家族內部的日常生活。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家譜又稱譜牒、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是同宗共祖的血親團體記載本族世系和相關事跡、反映本家族繁衍發展過程的歷史圖籍。家譜所載,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包括家族來源、遷徙軌跡,以及該族開枝散葉、生息繁衍史,以及因其而衍生的經濟、文化、社會百科。用通俗的話說,家譜回答你的這些問題:家族從哪裡來?又曾到哪裡去?這個家族搞過哪些榮耀的事情?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家譜收藏不應該只躺在保險柜裡,而是要分享給公眾,推動家譜文化的傳播,甚至推動家族尋根和重啟修譜,通過追根溯源能讓後世子孫了解家族繁衍變遷,使血脈相連的世族子孫更加親厚、家族更具凝聚力。」 勵雙傑說道。
  • 家譜尋根·風範丨張谷英村:和睦有道家族興
    在畔溪長廊的中段有個議事廳,是張氏家族處理族中大事與調解內外糾紛的地方。議事廳天井的四角,朝內的兩角是直角,朝外的兩角是圓角。屏門立柱的兩個石礎也是一圓一方,寓意深刻,即對內堅持原則,對外通情達理,禮讓三先。張氏家族在當地是大族,但從未發生過欺侮小姓小戶的現象。張氏女子外嫁,不論發生了何種情況,總是通過合適的途徑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