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尋根·風範丨張谷英村:和睦有道家族興

2020-12-12 華聲在線

新湖南客戶端特約通訊員 李桂龍

(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 資料圖)

渭洞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把耕讀為本、行孝守禮、和睦有道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匯在這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的細節之中,默默地呈現著農耕時代的鄉民生活哲學。

在畔溪長廊的中段有個議事廳,是張氏家族處理族中大事與調解內外糾紛的地方。議事廳天井的四角,朝內的兩角是直角,朝外的兩角是圓角。屏門立柱的兩個石礎也是一圓一方,寓意深刻,即對內堅持原則,對外通情達理,禮讓三先。張氏家族在當地是大族,但從未發生過欺侮小姓小戶的現象。張氏女子外嫁,不論發生了何種情況,總是通過合適的途徑去解決。這種謙虛禮讓,與人為善,友好和諧的處事處世風格,一代代地被張氏族人延續著,直至今天。

(張谷英村的議事廳 資料圖)

和睦有道故事七則

始遷祖禮讓朋友

這個故事在當地流傳了600多年,元末明初時,張谷英、劉萬輔和李千金三人結伴 「由吳入楚」,來到巴陵渭洞擇地而居。張谷英精通風水,他選定了三塊風水寶地,分別有「官運亨通」、「四季發財」和「人丁興旺」之意。他是個老實人,對朋友坦誠相告,並讓同伴先挑,挑剩了的自己得。劉萬輔擇了「四季發財」,李千金擇了「官運亨通」,張谷英憨厚地得了個「人丁興旺」。果然,渭洞劉氏成為了豪富之族,李氏步入了官宦之旅,張氏則繁衍至今27代9000餘眾,綿延不絕,蔚為大觀。

張月舫義勸賭徒

清末,村裡有人違反族規打牌賭錢,族裡推薦張月舫負責禁賭。有個族人家裡很窮,賭錢後怕受罰,便跑到湖北去了3年。後來,這人因病回到家裡,張月舫精通醫理,為其把脈開方,掏錢抓藥,給他治好了病,又聯繫族裡的兩畝公田,解決他一擔谷種和口糧,叫他好好種田。秋上,這家人豐收了,不缺糧食了,張月舫便通知他到祠堂裡來,叫人給他戴上木枷遊團,張月舫說:「你三年前賭博之案還冇結,打牌賭博亂家規,必須懲處。現在你收了穀子,有飯吃了,如不嚴懲,恐會舊病復發。」該族人心服口服,從此再沒有賭過錢了。

(當大門廳堂 資料圖)

張春盛代僕受罰

村裡的公山蓄禁極嚴,封山期間不得隨便砍伐。凡是靠近山的水田,刨墈的高度也有規定,違者必罰。清朝末年,村裡推舉張春盛管理族裡的公山。有一次,他的僕人違禁侵山,被人告發。張春盛立即殺豬宰羊,打開祠堂,邀請各房首士對自己加倍罰款。此後無人敢侵公山。

張皇一義紓族困

張操,字皇一,幼年失父,後致家殷。一修譜載:「時當國初,稅役繁難,未經裁削,公備受盤錯,事無推諉,得紓族裡困敝。」大意是:清代剛剛建立初年,鄉裡稅收和勞役繁重,卻又不能削減。皇一公慷慨解囊,籌措資金交了稅役,解決了族裡的經濟困難。

張雲屏贈銀安盜

清道光年間,族中祖墳山上的樹木被人盜伐,負責管山的張雲屏捉住了行竊者。一問,那盜樹者是一家饑寒交迫的人,想以此樹來換點米過年。張雲屏聽後同情心頓生,不但沒有懲治他,反而贈送銀兩,讓他度過了難關。

張蟄兮比武有度

乾隆年間,張蟄兮武藝超群,掌指可開碑裂石,遠近高手紛紛欲與之比試。一日,他正在堂屋喝茶,忽見天井中一人飛入,身穿道服,背插長劍。張連忙讓坐敬茶,用一扇300斤重的石磨端茶待客。道士一飲而盡,在放回茶杯時,暗功一壓,茶杯無損,但磨上留下了淺淺的杯印。

兩人笑談武林趣事,不覺天色將晚,道士起身告辭,張送至大門前,道士一聲「留步」,身軀猛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掌直擊張蟄兮胸口。「呯」的一聲,張接住這力達千鈞的一掌。就在道士轉身之際,張蟄兮說了句「好走」,隨手在道士的肩上拍了一下,並囑咐道:「路途勞累太辛苦,請回家後臥床休息三天,然後到城隍廟喝五天泉水,好去掉疲勞。」果然,道士回道館後不能動彈,遂按張的囑咐去做,如期恢復。

張雲浦修百步三橋

(張谷英村的百步三橋 資料圖)

張谷英村有一個最富詩情畫意的景點,叫百步三橋。「三繞一環穿四坳,水流百步過三橋。」先前,這條平江通往嶽陽的古驛道上並沒有橋,行人過往要依靠河中的跳石。清嘉慶九年,一位平江人在張谷英買了一擔谷回去過年,經水中跳石過河時,不小心跌了一跤,一擔谷全部潑到了水中。過年的糧食沒了,那平江人傷心地痛哭起來。恰巧張雲浦路過,便把他帶到自己家裡,送了一擔谷給他,不但不取半文,還給了他一串錢作路費。第二年,張雲浦又個人出資修築了這百步三橋,方便行人過往。

(作者 李桂龍,嶽陽縣人,省作協會員,在《芳草》《延河》等雜誌發表中短篇小說數十萬字,曾師從何光嶽研究家譜文化,著有《湖南李氏源流史》等。)

互動:你有「譜」嗎?歡迎來曬!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來歷嗎?知道自己的祖輩曾在中華熱土走出怎樣的遷徙軌跡,書寫怎樣的奮鬥史,甚至出過哪些名人志士,留下了哪些家規、家訓嗎?

若你家有「譜」,歡迎來曬!即日起,新湖南客戶端讀者可將你的家譜相關圖文故事以及您的真實姓名、聯繫方式發送至郵箱jiapuxungen@163.com,或者撥打聯繫電話18673102714,歡迎曬家族歷史、曬家風家訓,春節將至,我們共話鄉愁。

[責編:朱曉華]

相關焦點

  • 家譜尋根·風範丨張谷英村:六百年來孝友風
    家譜尋根 傳承好家風·風範 張谷英村:六百年來孝友風 ——張谷英村傳統家訓家風故事之二 特約通訊員 李桂龍 渭洞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然而,張谷英村古建築群至今還是同族人聚居,血脈純粹,和諧共處,令人稱奇。 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大家族的福澤,不可能永久保持,到了第五代就沒有了。那麼,是什麼力量讓張谷英這個並不顯赫的民間家族,六百年來綿延不斷、聚而不散,至今仍有2700多人同住在一片屋簷下呢?這奧秘就鐫刻在張谷英村的牌坊之上:孝友家風。
  • 家譜尋根·風範︱張谷英村(1):耕讀傳家世代長
    家譜尋根 ·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 ——張谷英村傳統家訓家風故事之一 張谷英是元末明初人,飽讀詩書,精通風水,於 「明洪武年間,由吳入楚」,遷居渭洞筆架山下,傳下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和睦有道,修身立德」的古樸家風,後人把它懸掛在古村的當大門上,時刻警醒著族人。 三字家訓十六條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我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歷史沿革,家譜的發展經過了一波三折。20世紀初,由於社會動蕩,家譜修纂工作逐漸停止。「文革」時期,家譜更是被視作「封資修」的產物,遭到大規模的毀滅。原有「三十年一修」的家譜普遍缺失了兩至三代人的記錄。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家譜有時也「沒譜」,尋根問祖需要建立「基因家譜」
    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中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
  • 清明時節話家譜:尋根,有人用了60年[圖]
    昨天,在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裡,東方網記者遇到了82歲的張恆燦老人,他正在翻閱一本蘇州東山張氏家譜,想從中尋找家族脈絡。尋根,是家譜閱覽室的永恆主題,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陳建華說,家譜古今功能不盡相同,但它所蘊含的凝聚力和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仍有著十足的正能量。
  • 天一閣舉辦家譜查詢活動 幫助市民尋找家族記憶
    清明是緬懷親人的日子,也容易讓人產生尋根意識。昨天,天一閣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客從何處來」的家譜查詢活動,幫助市民從館藏豐富的家譜資源庫中尋找自己的家族記憶。    「敬愛堂」開啟六旬老人家族記憶    昨天一早,就有不少市民等候在天一閣古籍閱覽室門前,天一閣古籍家譜、新家譜和家譜數位化系統的研究人員在現場進行接待與解答工作。
  • 家譜尋根講述丨羅宏:他們串起近代湘人真正風光的百年
    羅宏的母親叫賀益綏,1926年出生在個顯望家族——善化賀氏家族,善化是舊縣名,在今湖南長沙。羅宏從其家譜考證發現,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是他母親的先祖。到了清代,其母的十世先祖宏聲公由浙江赴湘做官,從此落地生根,掀開了湖湘善化賀氏一脈的家族史。 (羅宏母親當年的參軍照。)
  • 家譜的故事:日照丁氏家族史事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被譽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是記載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部「史」,姓姓都有一本「書」。中國最早的家譜,可追溯到夏商周。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
  • 名門修譜:家族文化傳承靠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是什麼?
    尋根溯源學習傳統文化,銘記家族遺風。是中國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家族文化傳承靠的是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就是尋根問祖,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回歸故土為什麼人發達了,就想要尋根?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說白了,尋根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只有條件好了,才會想著去尋根。一個人如果連吃飯都成問題,尋根對他來說也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答: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譜牒、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 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因此,家譜、族譜也可以表述為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 重慶吳氏字輩尋根問祖在這裡
    重慶吳氏字輩尋根問祖在這裡發布時間:2021-02-17 23:09 來源:天下吳氏網01泰伯-季子-大莊:春元大學士,人文國家興
  • 嶽陽縣張谷英村入選「2017最美古村落」
    最美古村落——張谷英村(資料圖片)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嶽文)近日,「2017最美古村落」榜單在第十三屆文博會上發布,湖南共有8個古村入選,嶽陽縣張谷英村是其中之一。 在張氏家族的家訓族戒中,「勤耕讀」是一個突出的主題。先祖深知耕讀的重要性,告誡後人要「耕讀為本,以儉樸為榮,興書香門第,繼百忍家風,尚禮儀而四鄰和好,愛勞動而百業興隆」,並留下「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的祖訓族規。 谷英公後代們謹遵祖訓,他們讀詩書、勤百業,代有人才出。在崇尚學習的氛圍中,村中大部分人都能吟詩作對,張谷英村也被譽為「書香門第,禮儀之鄉」。
  • 嶽存孝:淺談家譜的古今
    另一方面,家譜詳詳細細地記錄著一個家庭、家族的文化、藝術與科學等,對於後世子孫的傳承和發展,繼承和發揚,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樹牢根基,促進團結。家譜記述著中華民族家庭和睦,宗族團結,以此擴充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一個家庭,家族團結和諧、繁榮興盛,才會有國家民族的大團結,才會有國泰民安,民族振興。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勵雙傑選擇了搶救性收集家譜,經過近三十年努力,他收藏的家譜超過2000種、總計2萬冊,甚至超過了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家譜存量,這也讓他在家譜收藏界裡舉足輕重。  但在勵雙傑看來,那些絡繹不絕的尋根腳步,追蹤的並非全是他罕有的收藏,而是那漸漸覺醒的民族文化傳承的可貴意識,正在慢慢萌芽、茁壯。
  • 【黃氏家族】尋根問祖,正本清源!歡迎廣大宗親留言、轉發!
    我的根在何處……」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正可以增強族人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黃氏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黃氏家族興旺繁盛,族人遍布世界各地。正本清源,是為明祖。需要各地宗親共同努力!
  • 文旅地標丨張谷英村:歷史悠久的「民間故宮」
    張谷英村。編者按:湖南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山川秀麗。每一處文旅地標的存在,都印證著崛起脊梁與湘人情懷,是一個景點印象的獨特註腳。紅網時刻1月6日訊(記者 龍騰)「張谷英村有『民間故宮』『天下第一村』之譽,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築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大智慧。」今日,張谷英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毛一民在接受紅網採訪時介紹,張谷英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風格保存完善,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
  • 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   2014年06月27日13:39 張谷英村,屬湖南省嶽陽市嶽陽縣張谷英鎮,位於嶽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
  • 【黃氏家族】尋根問祖,追根溯源!歡迎廣大宗親留言、轉發!
    歡迎廣大尋根宗親留言、轉發!1、各位宗親大家好,我是雲南文山州黃氏,聽一些老人講好像是從福建一帶移來,本人屬高字輩,其全部家族排字為:品朝文仕高,富貴永榮華。求尋根問祖,正本清源。尋根問祖,血濃於水!聯繫方式:18088170826(黃英強)45、本黃氏家族有一傳言說祖宗在晚清在廣東省佛山市南莊鎮(今萬家樂廣場 南莊醫院旁)來到廣西都安 但由於家譜失火 現南莊鎮黃氏己搬離 一直到現在無法聯繫 只知道祖宗取名(黃公法)來到都安己六十歲 具體信息不詳
  • 從氏到名——中國古老家譜裡的新變化
    這對老夫妻去年新修的邢氏家譜即將付印,李元巧的名字已經寫了進去。在中國,家譜是一個家族的人口檔案,能保持家族的凝聚力。但長期以來,家譜中的女性名字,大多僅用簡單的姓氏來代替,以至於現在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女性祖先叫什麼名字。「我不想和她們一樣沒有存在感。」68歲的李元巧說,現在是個平等的時代,是時候丟掉以前的陋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