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特約通訊員 李桂龍
(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 資料圖)
渭洞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把耕讀為本、行孝守禮、和睦有道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匯在這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的細節之中,默默地呈現著農耕時代的鄉民生活哲學。
在畔溪長廊的中段有個議事廳,是張氏家族處理族中大事與調解內外糾紛的地方。議事廳天井的四角,朝內的兩角是直角,朝外的兩角是圓角。屏門立柱的兩個石礎也是一圓一方,寓意深刻,即對內堅持原則,對外通情達理,禮讓三先。張氏家族在當地是大族,但從未發生過欺侮小姓小戶的現象。張氏女子外嫁,不論發生了何種情況,總是通過合適的途徑去解決。這種謙虛禮讓,與人為善,友好和諧的處事處世風格,一代代地被張氏族人延續著,直至今天。
(張谷英村的議事廳 資料圖)
和睦有道故事七則
始遷祖禮讓朋友
這個故事在當地流傳了600多年,元末明初時,張谷英、劉萬輔和李千金三人結伴 「由吳入楚」,來到巴陵渭洞擇地而居。張谷英精通風水,他選定了三塊風水寶地,分別有「官運亨通」、「四季發財」和「人丁興旺」之意。他是個老實人,對朋友坦誠相告,並讓同伴先挑,挑剩了的自己得。劉萬輔擇了「四季發財」,李千金擇了「官運亨通」,張谷英憨厚地得了個「人丁興旺」。果然,渭洞劉氏成為了豪富之族,李氏步入了官宦之旅,張氏則繁衍至今27代9000餘眾,綿延不絕,蔚為大觀。
張月舫義勸賭徒
清末,村裡有人違反族規打牌賭錢,族裡推薦張月舫負責禁賭。有個族人家裡很窮,賭錢後怕受罰,便跑到湖北去了3年。後來,這人因病回到家裡,張月舫精通醫理,為其把脈開方,掏錢抓藥,給他治好了病,又聯繫族裡的兩畝公田,解決他一擔谷種和口糧,叫他好好種田。秋上,這家人豐收了,不缺糧食了,張月舫便通知他到祠堂裡來,叫人給他戴上木枷遊團,張月舫說:「你三年前賭博之案還冇結,打牌賭博亂家規,必須懲處。現在你收了穀子,有飯吃了,如不嚴懲,恐會舊病復發。」該族人心服口服,從此再沒有賭過錢了。
(當大門廳堂 資料圖)
張春盛代僕受罰
村裡的公山蓄禁極嚴,封山期間不得隨便砍伐。凡是靠近山的水田,刨墈的高度也有規定,違者必罰。清朝末年,村裡推舉張春盛管理族裡的公山。有一次,他的僕人違禁侵山,被人告發。張春盛立即殺豬宰羊,打開祠堂,邀請各房首士對自己加倍罰款。此後無人敢侵公山。
張皇一義紓族困
張操,字皇一,幼年失父,後致家殷。一修譜載:「時當國初,稅役繁難,未經裁削,公備受盤錯,事無推諉,得紓族裡困敝。」大意是:清代剛剛建立初年,鄉裡稅收和勞役繁重,卻又不能削減。皇一公慷慨解囊,籌措資金交了稅役,解決了族裡的經濟困難。
張雲屏贈銀安盜
清道光年間,族中祖墳山上的樹木被人盜伐,負責管山的張雲屏捉住了行竊者。一問,那盜樹者是一家饑寒交迫的人,想以此樹來換點米過年。張雲屏聽後同情心頓生,不但沒有懲治他,反而贈送銀兩,讓他度過了難關。
張蟄兮比武有度
乾隆年間,張蟄兮武藝超群,掌指可開碑裂石,遠近高手紛紛欲與之比試。一日,他正在堂屋喝茶,忽見天井中一人飛入,身穿道服,背插長劍。張連忙讓坐敬茶,用一扇300斤重的石磨端茶待客。道士一飲而盡,在放回茶杯時,暗功一壓,茶杯無損,但磨上留下了淺淺的杯印。
兩人笑談武林趣事,不覺天色將晚,道士起身告辭,張送至大門前,道士一聲「留步」,身軀猛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掌直擊張蟄兮胸口。「呯」的一聲,張接住這力達千鈞的一掌。就在道士轉身之際,張蟄兮說了句「好走」,隨手在道士的肩上拍了一下,並囑咐道:「路途勞累太辛苦,請回家後臥床休息三天,然後到城隍廟喝五天泉水,好去掉疲勞。」果然,道士回道館後不能動彈,遂按張的囑咐去做,如期恢復。
張雲浦修百步三橋
(張谷英村的百步三橋 資料圖)
張谷英村有一個最富詩情畫意的景點,叫百步三橋。「三繞一環穿四坳,水流百步過三橋。」先前,這條平江通往嶽陽的古驛道上並沒有橋,行人過往要依靠河中的跳石。清嘉慶九年,一位平江人在張谷英買了一擔谷回去過年,經水中跳石過河時,不小心跌了一跤,一擔谷全部潑到了水中。過年的糧食沒了,那平江人傷心地痛哭起來。恰巧張雲浦路過,便把他帶到自己家裡,送了一擔谷給他,不但不取半文,還給了他一串錢作路費。第二年,張雲浦又個人出資修築了這百步三橋,方便行人過往。
(作者 李桂龍,嶽陽縣人,省作協會員,在《芳草》《延河》等雜誌發表中短篇小說數十萬字,曾師從何光嶽研究家譜文化,著有《湖南李氏源流史》等。)
互動:你有「譜」嗎?歡迎來曬!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來歷嗎?知道自己的祖輩曾在中華熱土走出怎樣的遷徙軌跡,書寫怎樣的奮鬥史,甚至出過哪些名人志士,留下了哪些家規、家訓嗎?
若你家有「譜」,歡迎來曬!即日起,新湖南客戶端讀者可將你的家譜相關圖文故事以及您的真實姓名、聯繫方式發送至郵箱jiapuxungen@163.com,或者撥打聯繫電話18673102714,歡迎曬家族歷史、曬家風家訓,春節將至,我們共話鄉愁。
[責編:朱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