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氏到名——中國古老家譜裡的新變化

2020-12-21 新華社新媒體

圖為3月31日拍攝的山西洪洞縣家譜藝人王秀遠設計製作的家譜。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新華社太原4月5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邢春元的母親被人喊了一輩子「邢家的」,去世後也沒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的妻子李元巧將不會再受到這樣的對待。這對老夫妻去年新修的邢氏家譜即將付印,李元巧的名字已經寫了進去。

在中國,家譜是一個家族的人口檔案,能保持家族的凝聚力。但長期以來,家譜中的女性名字,大多僅用簡單的姓氏來代替,以至於現在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女性祖先叫什麼名字。

「我不想和她們一樣沒有存在感。」68歲的李元巧說,現在是個平等的時代,是時候丟掉以前的陋習了。

李元巧家住山西省洪洞縣,那裡是中國最有名的尋根地。

圖為3月31日山西洪洞縣家譜藝人王秀遠正在整理他設計的冊頁型家譜。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史料記載,明朝初年因為戰亂,很多地區人口銳減,皇帝為了恢復農業生產,進行了一場歷時40餘年的大移民,100多萬山西人被遷往省外。這些移民出發前聚集到洪洞廣濟寺領取川資憑證,並在寺外大槐樹下休息,歷經數百年口口相傳,「洪洞大槐樹」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故鄉。

如今,每年清明節都有大量移民後代到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這裡的祭祖堂裡供奉著1230個移民姓氏牌位,「尋根熱」興起以來,大量想修家譜的人紛紛來此尋找家族起源。

洪洞縣馮張村71歲的張覺敏這幾年多了兩門「親戚」,一個來自江蘇豐縣,另一個來自河南南陽。「三個家譜上都記載著600年前相同的移民信息,我們就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家族。」張覺敏說,這次重修家譜把女眷也加了上去,彌補了過去女子不留名的缺憾。

「兵荒馬亂添金銀,盛世添香續家譜」,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

七年前從孔子故裡山東曲阜來到洪洞大槐樹從事譜牒生意的王秀遠說,2010年左右,開始出現大規模重修家譜的熱潮,主要是現在觀念變了。

王秀遠至今已為40多個姓氏的上百個家族設計製作家譜,包括邢春元夫婦新修的邢氏家譜。「新修家譜無一例外都寫上了女人的名字,這完全顛覆了傳統。」他說,家譜種類也越來越多,線裝、冊頁和捲軸的都有,能顯示出主人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品位。

山西洪洞縣辛北村村民李元巧展示網絡家譜。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受限於印刷成本和頁數,傳統家譜只能記載每個族人的簡單情況。在沒有容量限制的網絡家譜上,李元巧可以利用手機添加任何自己想記錄的信息,以便讓後代詳細了解她的經歷。

對中國女性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意味著她們在最傳統的領域獲得了和男人相同的待遇。

「現在提倡男女平等,家譜當然不應該成為例外。」邢春元說。

中國在同工同酬、家庭地位等各個領域全面推動男女平等,並通過立法保障婦女權益。尤其是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北京宣言》,對中國國內和全球範圍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婦女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家譜是中國宗族觀念的重要載體,從氏到名看似一個微小的變化,但進一步鞏固了男女平等。」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喬新華說。(完)

相關焦點

  • 40名觀鳥大咖新繪南京鳥「家譜」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華攝本報訊(融媒體記者李子俊通訊員陳園園)今年「震旦杯」南京城市觀鳥大賽於4月17日—18日開展,全國40名頂尖觀鳥大咖新繪了南京的鳥類「家譜」,共觀測到140種鳥,鵲鷂、半蹼鷸被首次記錄。
  • 個性化新家譜湧現 女性名字、彩色照片進譜冊(圖)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不計其數的中國家譜及其編撰刻印技藝,足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寧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新修家譜的隊列中,杜鍾文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他不僅花費三年時間新修了自家的家譜,還對寧波大市共650種家譜進行了深入研究。
  • 九親說:家譜修撰傳統
    為尊者諱起見,行文通常稱字不稱名,這也是漢代家譜的一大特色。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九品中正制」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當時做官要論出身門第,豪門貴族才能做官。東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朝廷提拔官員,其依據就是家譜。根據家譜記載情況鑑別貴賤,劃分等級。
  • 家譜的故事:日照丁氏家族史事
    □丁惟汾臨終之際特意囑咐丁觀海,一定要找到家譜並傳承下去□一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7年騎壞3輛摩託車,就是為了修這本譜遍觀海內,為何惟濤雒丁家理由很簡單——□一鎮一族,僅清朝267年出了49名舉人、14名進士、2名翰林□一位洋務運動中軍火工業的奠基人,一位同盟會創始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文/田文閣 圖/孟鋒
  • 日本衝繩縣發現數百名中國後裔 家中藏有中國家譜(圖)
    中國家譜顯示,元祖是梁蒿,是五代十國時的狀元,官至翰林學士環球網記者王歡報導  據日本媒體消息稱,近日在日本衝繩縣發現一支中國人後裔,其人數已經達到了數百人,家中還藏有中國家譜。據日本新聞網7月18日報導稱,日本NHK電視臺18日下午在其《琉球王國的秘密》一檔節目中稱,這數百名中國後裔現居住於日本衝繩縣那霸市,而那霸就是當時琉球王國的首都。
  • 家譜裡的生僻字,怎麼來的?找到出處了!
    雖然漢字是中國文字藝術的瑰寶,但家譜中的這些字是怎麼來的呢?那些字到底又該如何去翻譯理解?其實這才是讓許多後人最為頭痛的一件事。 名門必修譜 有的修譜師對修家譜有自己的原則,就是家譜裡的內容,一個字都不能改,哪怕知道那個字就是個錯字。
  • 嶽存孝:淺談家譜的古今
    這個『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你的子孫也就失去了根本。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到歷朝歷代,乃至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這難道不是修譜的作用嗎。總之,家譜作為一種文化元素,在我國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形成了有獨特內涵。浸潤著民族情愫的譜牒文化。雖然在社會制度的變遷中,時興時衰,時斷時續。
  • 家譜與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我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歷史沿革,家譜的發展經過了一波三折。20世紀初,由於社會動蕩,家譜修纂工作逐漸停止。「文革」時期,家譜更是被視作「封資修」的產物,遭到大規模的毀滅。原有「三十年一修」的家譜普遍缺失了兩至三代人的記錄。
  • 金城魏氏 古老姓氏文化的新回歸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例如,大房的字輩「學至周孔、萬世相傳、禮樂文章」等;二房的字輩「德從中興、永立於理兆升恆」等。其含義既是理順家族的輩分,又是弘揚傳統美德,教化後來者。80
  • 存世中國家譜共有608個姓氏 陳姓家譜最多達2990種
    古往今來,由於大量家譜的亡軼,中國家譜的姓氏已難以統計。目前已知的存世中國家譜裡共有608個姓氏,其中單姓552個、複姓56個  一本本世代相傳的家譜,以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每一個世代相傳的姓氏繁衍生息。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張三死了,那看看他兒子是誰把,把家譜拿出來,讓他世襲他父親的爵位,繼續當本朝的官吧。所以此時,家譜開始和仕途有所勾連了。一旦涉及到錢權,人們總是很熱衷的,古人也不例外。一旦家譜多了政治色彩,那他的地位必將穩步攀升。相傳為荀子編修的《春秋公子血脈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譜」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脈」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譜作為血緣系譜的特點。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 名門修譜:新修家譜時,老譜的內容,建議全部保留!
    網際網路家譜自從網際網路家譜慢慢被普及,很多修譜的宗親也體驗到了現在修譜的「便捷」。想要修好自家的網際網路家譜,把老譜數據「搬移」到網際網路家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面對一本厚厚的老譜資料,裡面的內容應不應該照單全收?
  • 家譜歷史發展過程的前世今生
    張三死了,那看看他兒子是誰把,把家譜拿出來,讓他世襲他父親的爵位,繼續當本朝的官吧。所以此時,家譜開始和仕途有所勾連了。一旦涉及到錢權,人們總是很熱衷的,古人也不例外。一旦家譜多了政治色彩,那他的地位必將穩步攀升。相傳為荀子編修的《春秋公子血脈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譜」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脈」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譜作為血緣系譜的特點。
  • 家譜裡的秘密——蕭山歡潭村的一次文化發現之旅
    那些記載著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及人物故事的家譜,不僅告訴「我們從哪裡來」的答案,其中傳承的先人智慧、倫理、準則,或許也是我們解決當下問題、探尋未來之路的鑰匙。  本期美麗鄉村周刊推出《家譜裡的秘密》專題,講述發生在千年古村歡潭的尋找宗譜的故事,發掘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生命及其精神。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勵雙傑試圖給這個困擾世人的永恆哲學問題以中國式的解答,他的腳本便是中國傳統的血脈圖譜——家譜。  國有史,家有譜。「國」和「家」是中國傳統最為重要的兩個社會結構,到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章學誠還把「家譜」與「國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 湖北省檔案館收藏「世界最長家譜」
    :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孔可立先生為即將捐贈的《孔子世家譜》題字 徐金波 攝   中新網武漢4月13日電 (陳漢彪 徐金波)4月13日,中國著名書法家孔可立先生向湖北省檔案館捐贈了被譽為「世界最長家譜」的《孔子世家譜》。
  • 拍攝手記 | 「一匹馬、一個家譜」的寓意 —— 蔡麗娜
    《和平鎮——自立自強》     幾天的採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眾多保留完好的宗祠、廟堂、譙樓、牌坊營造出來的古樸風貌,更有一種古老與現代碰撞出的嶄新力量。兒子們遵父訓,走出家鄉,打出了一番天下,出了4名進士,8名將軍。後世子孫,更是人才輩出,近代著名英雄人物黃興就是黃氏後人。
  • 家譜有時也「沒譜」,尋根問祖需要建立「基因家譜」
    現在,誰家的孩子上的學校最好,家譜就放在誰家裡。」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等,名稱各異,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梁啓超所言: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 周代宗法之制 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出自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由漢到唐,崇尚門閥譜系,是宗法制的衍生品。北宋出臺「百家姓」、南宋興起修纂家譜,成為中國人維繫家族、維繫文明傳承的重要紐帶。對祖先的追尋和崇敬,使中國人始終有著強烈的「尋根情結」。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服務員李行遠,9月11日在達拉斯演講指出,猶他家譜學會創立於1894年,鹽湖城家譜圖書館則是學會旗下的總館,並在世界各地有4000多個家譜中心,其中散居美國各地的家譜中心就有2000多個,等於是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分館。    李行遠表示,家譜是上天給我們的特殊禮物,而華人的家譜更是如同中國歷史一樣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