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3月31日拍攝的山西洪洞縣家譜藝人王秀遠設計製作的家譜。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新華社太原4月5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邢春元的母親被人喊了一輩子「邢家的」,去世後也沒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的妻子李元巧將不會再受到這樣的對待。這對老夫妻去年新修的邢氏家譜即將付印,李元巧的名字已經寫了進去。
在中國,家譜是一個家族的人口檔案,能保持家族的凝聚力。但長期以來,家譜中的女性名字,大多僅用簡單的姓氏來代替,以至於現在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女性祖先叫什麼名字。
「我不想和她們一樣沒有存在感。」68歲的李元巧說,現在是個平等的時代,是時候丟掉以前的陋習了。
李元巧家住山西省洪洞縣,那裡是中國最有名的尋根地。
圖為3月31日山西洪洞縣家譜藝人王秀遠正在整理他設計的冊頁型家譜。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史料記載,明朝初年因為戰亂,很多地區人口銳減,皇帝為了恢復農業生產,進行了一場歷時40餘年的大移民,100多萬山西人被遷往省外。這些移民出發前聚集到洪洞廣濟寺領取川資憑證,並在寺外大槐樹下休息,歷經數百年口口相傳,「洪洞大槐樹」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故鄉。
如今,每年清明節都有大量移民後代到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這裡的祭祖堂裡供奉著1230個移民姓氏牌位,「尋根熱」興起以來,大量想修家譜的人紛紛來此尋找家族起源。
洪洞縣馮張村71歲的張覺敏這幾年多了兩門「親戚」,一個來自江蘇豐縣,另一個來自河南南陽。「三個家譜上都記載著600年前相同的移民信息,我們就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家族。」張覺敏說,這次重修家譜把女眷也加了上去,彌補了過去女子不留名的缺憾。
「兵荒馬亂添金銀,盛世添香續家譜」,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
七年前從孔子故裡山東曲阜來到洪洞大槐樹從事譜牒生意的王秀遠說,2010年左右,開始出現大規模重修家譜的熱潮,主要是現在觀念變了。
王秀遠至今已為40多個姓氏的上百個家族設計製作家譜,包括邢春元夫婦新修的邢氏家譜。「新修家譜無一例外都寫上了女人的名字,這完全顛覆了傳統。」他說,家譜種類也越來越多,線裝、冊頁和捲軸的都有,能顯示出主人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品位。
山西洪洞縣辛北村村民李元巧展示網絡家譜。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受限於印刷成本和頁數,傳統家譜只能記載每個族人的簡單情況。在沒有容量限制的網絡家譜上,李元巧可以利用手機添加任何自己想記錄的信息,以便讓後代詳細了解她的經歷。
對中國女性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意味著她們在最傳統的領域獲得了和男人相同的待遇。
「現在提倡男女平等,家譜當然不應該成為例外。」邢春元說。
中國在同工同酬、家庭地位等各個領域全面推動男女平等,並通過立法保障婦女權益。尤其是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北京宣言》,對中國國內和全球範圍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婦女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家譜是中國宗族觀念的重要載體,從氏到名看似一個微小的變化,但進一步鞏固了男女平等。」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喬新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