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勢強大,經濟繁榮,社會富庶,是而重奢享樂成為風氣。然唐代社會等級森嚴,對殉葬陶俑之配置,在規格與數量上有著極為嚴格之規定。唐代陶俑所表現的內容,幾乎囊括了唐人生活各個方面,此不僅是藝術成就之最高體現,亦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中外關係的寶貴資料。
時至唐代,傳統陶塑藝術又有了巨大的飛躍,題材更為廣泛,所塑世俗人像,生活過氣息更加濃厚。唐代陶俑之塑造藝術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從唐墓出土之陶俑可大致分為四類:
其一是鎮墓類,包括人面和獸面鎮墓獸、武士或天王俑,以及十二生肖俑;
唐代三彩釉陶鎮墓獸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生肖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其二是外出儀仗類,唐初以牛車為中心,供墓主人外出乘坐。中唐之後以騎、牽馬俑居多。此外還有少量甲兵騎馬俑出現,如懿德太子墓中的貼金彩繪甲騎即是。
唐代三彩釉陶驅牛車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女騎馬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三是家內侍役類,有操作、歌舞、伎樂、奉侍等男女役侍俑,大墓中還有作為家丞的文武官吏等;
四是庖廚明器及動物模型類,包括反映地主莊園經濟的井、磨、倉、灶、房屋院落以及牛、羊、雞、鴨、犬等模型器。
此中,女俑是唐代陶俑最精彩的部分, 主要採用寫實手法,人物刻畫比例準確、形體優美, 髮型、服飾、體態、神情、動作各盡其妙。一般均作站立狀, 雲髻高聳, 衣衫華美,顯得端莊秀麗。初唐時期的女俑身材苗條, 衣服窄緊。
唐代三彩釉陶仕女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盛唐時期的女俑大髻寬衣, 雍容華貴, 反映了社會富足, 人們追求健康豐腆的審美意識。唐代的女俑還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從婦女俑的多樣化, 不僅見證了唐代三百多年的服飾、髮髻、化妝的演變過程, 從帷帽、窄袖、翻領、著男裝等等特色, 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唐風胡化。正如元鎮《法曲》中所寫的「女為胡婦學胡妝, 伎進胡音務胡樂。」
唐代彩繪仕女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著胡服女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總之, 唐代女俑服飾所展示的眾多的款式、豔麗的色彩、創新的裝飾、典雅華貴的風格, 處處讓人感受到當時大膽追求、兼收並蓄、崇尚華美、意興飛揚的時代精神。
從製作上來講唐代陶俑的製作有模製和捏塑兩種,以合模製作的最多有的是經模製後,再將細部粘合上去。捏塑的較少,主要存在於晚唐。俑製成後,往往外敷白粉、施彩,即「白衣彩繪」。有的甚至貼金,用於官階極高的墓葬中。
在七世紀末期出現的唐三彩俑,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多彩陶器,主要見於作隨葬的明器。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是與死者在世時生活有關的如建築、家具、牲畜和人物等無所不具備。生活用器有瓶、壺、罐、缽、杯、盤、燭臺、枕等十多種,而每一種又有許多樣式。
三彩俑可以看出漢代以後的綠釉, 褐釉中加入透明白釉, 這時的陶俑實際上使用了綠的濃淡黃色及鑽呈色的藍色等。從而出現有濃厚、鮮豔的色調, 及光彩奪目的表面。唐三彩的製法大部分在入胎部分不施釉, 而僅在胎部加彩, 大概因為釉容易交互流融, 再者加彩可以使它與肌膚感覺不同, 甚至可以表現出人物細微的情感。
唐代三彩釉陶女坐俑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唐三彩俑鼎盛時期為八世紀前半期、著名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時代。為供貴族們使用, 製作了大量美不勝收的製品, 製作地是以首都長安和洛陽為中心, 在河南省鞏縣也發現有一群窯。產品中除各種各樣的人物像外, 還有當時貴族們喜歡的名馬, 往返絲綢之路的駱駝等, 應有盡有, 這些陶俑與華麗的設計很好的器物類一起, 充分反映了唐代貴族們的生活和情趣。
及至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五代時期的陶俑沒有唐代那麼多的數量和豐富的內容,製作也比較粗放,主要內容是伺候主人的侍從奴僕,因此更直觀地表現出墓主人生前的權勢與財富。
【部分內容源自網絡】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
如果您喜歡微信內容,請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微博
如果想直接獲取我們的資訊,下方「長按二維碼」
關注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 請長按上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