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2020-12-14 小歷史

「巡幸之志,朕志已決,此時尚可從緩。」

1860年9月9日,英法聯軍逼近京師,身在圓明園的鹹豐帝六神無主,馬上告訴王公大臣:我將巡幸木蘭(內心OS:老子要逃)。

王公大臣強烈反對,苦苦哀求他堅守北京。醇郡王奕譞毛遂自薦,請求率軍與聯軍決戰,哭勸皇兄不要外逃。

鹹豐帝聽不進去。

9月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通州八裡橋接仗,清軍慘敗。當晚鹹豐帝得訊,驚懼不已,立即命令準備「秋彌」。

1860年通州八裡橋。

9月22日上午10點,鹹豐帝從圓明園後門狼狽逃跑,《庚申英夷入寇大變紀略》記載了逃跑情形:

「聖駕遂於初八日巳刻偷走。及各衙門值日引見等官赴園,始知上已北行,鑾輿不備,扈從無多。隨行者惟惠王、怡王、端華、肅順等,並軍機穆蔭、匡源、杜翰諸人,車馬寥寥,宮眷後至,洵迫不及待也。是日,上僅咽雞子兩枚。次日上與諸宮眷食小米粥數碗,泣數行下。」

哭著鼻子、餓著肚子「偷走」,寥寥數行的文字,將一個「熊包」皇帝的窘迫描述得很有畫面感。

一、懿貴妃的陰謀

鹹豐帝帶著皇后鈕鈷祿氏、懿貴妃那拉氏以及5歲的兒子載淳,住進了承德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

他們在行宮過起了太平日子,至於北京那個爛攤子,讓六弟恭親王奕訢去處理吧。

1860年鹹豐帝出逃後的紫禁城午門。

不巧的是,剛在承德安頓下來,鹹豐帝就得了肺病病倒了。生病後他不知節勞休養,反而沉迷於美酒美色之中,使得病情持續惡化。拖到1861年8月22日,終因醫治無效駕崩,年僅31歲。

臨死之前,他做了三項安排:

第一,立載淳為皇太子,為繼皇帝位鋪路。

第二,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載淳,贊襄一切政務。此即「顧命八大臣」,其實是肅順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七人隨聲附和罷了。

第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諭旨同時加蓋兩枚印章方才有效。

鹹豐帝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保持政局風平浪靜,皇權穩定過渡,既不希望八大臣一手遮天,又不希望兩位后妃幹預政事。

1860年北京城牆東北角。

鹹豐帝駕崩次日,八大臣以新皇帝的名義,尊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第二年上徽號慈安);尊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第二年上徽號慈禧)。載淳繼位稱帝,他的親生母親懿貴妃也實現跨越式晉級,由貴妃直接升為皇太后。

一切都按既定程序進行,似乎天衣無縫,朝廷可以一如既往地嚴密運作,應對紛至沓來的內憂外患。

風起於青萍之末,一場血雨腥風的陰謀正在悄然醞釀。這場陰謀的策劃者,正是母以子貴的慈禧太后。

隨夫逃難、不顯山不露水的那拉氏,註定要在不久的將來一鳴驚人。

1860年被英法聯軍破壞的清漪園。

這時候說一句「性格決定命運」再恰當不過了。慈禧太后的性格是敢想敢幹,她的冤家、「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的性格是飛揚跋扈。當這兩個人碰撞在一起,必有大戲上演。

肅順深得鹹豐帝信任,在承德被授為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統領行在一切事務。

他很有理政的才能,曾有力地遏制了科舉考試和戶部的貪腐之風。身為八旗貴胄,他最看不起滿人,他有句「名言」:「咱們旗人渾蛋多,懂得什麼?」鹹豐年間朝廷重用漢臣,曾國藩能在地方上拉起一支大軍、左宗棠能被朝廷賞識,都跟他的保舉有關。

隨著官位越做越大,肅順越來越張揚霸道,不留情面。有一次,他在公堂上大罵協辦大學士周祖培「但能多食長安米耳,烏知公事?」

1860年在安定門沿城牆向東拍攝。

在承德期間,鹹豐帝疾病纏身,處理政務力不從心,朝政就由肅順把持,大事小情他一言決之。

鹹豐帝纏綿病榻之際,肅順曾秘密提議殺掉懿貴妃。《花隨人聖盦摭憶》記載:「肅順請用鉤弋故事,文宗濡濡不忍。亡何,又以醉圭漏言,西後聞之,銜肅刻骨……」

漢武帝生前擔心兒子劉弗陵當皇帝後其母鉤弋夫人幹預朝政,於是先行將她處死。肅順出於和漢武帝同樣的理由,請求殺掉懿貴妃。只是,千不該萬不該,這事傳到了懿貴妃的耳朵裡,你說她能不害怕嗎?她能不對肅順恨之入骨嗎?

二、恭親王的心思

1861年8月24日,肅順等人面見兩宮太后,提出:「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欽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也就是說,兩位太后無權改諭旨、無權看奏摺,必要的時候直接蓋章就行了。

按照清朝後宮不得幹政的祖制,肅順的主張合情合理。但是,慈安、慈禧兩位太后給出一致的答覆:不!我們要看奏摺!

肅順不答應,看奏摺就相當於幹政!太后堅持要看,肅順堅持不給看。

彼此僵持了幾天,肅順妥協了。他認為,太后大字不識幾個,給你們看也未必能看懂。

兩位太后取得了初步勝利。

1860年在安定門城樓向西拍攝城牆。

慈安之所以能與慈禧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並非對政事有任何的興趣,而是她也恨肅順。鹹豐帝生病期間,肅順多次進獻美女,致其病情快速惡化。另外,他在避暑山莊隨便進出,不遵禮法,也讓慈安大為不滿。

慈安對肅順不滿,主要在鬥氣爭勝;慈禧對肅順不滿,那是你死我活。經過慈禧太后的遊說,忠厚老實的慈安太后對她言聽計從。

但是,兩個毫無政治經驗的婦道人家想扳倒老奸巨猾的八大臣,談何容易?慈禧太后是個有主意的人,她把目光投向了北京。

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完成了「撫局」,以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方式換取了英法聯軍退兵。當他得到鹹豐帝駕崩的消息,一直密切關注著避暑山莊的動靜。

首先,他是失望的,顧命大臣名單之中竟然沒有他!他知道,這是肅順在背後搞鬼的結果。

奕訢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培植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尤其是他將掌握重兵的勝保、僧格林沁拉攏到自己身邊。肅順將此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不能坐視奕訢壯大。波譎雲詭的權力場上,一方變強,必然讓另一方削弱。他不斷在鹹豐帝面前讒言誹謗,說奕訢有篡位之意;同時,極力阻撓奕訢前往承德探視病中的皇帝。

1860年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

肅順的一系列動作,讓鹹豐帝對奕訢非常不信任,未能列名顧命大臣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奕訢對肅順那是一肚子火。

慈禧太后將肅順與奕訢的矛盾看得明明白白,團結奕訢打擊肅順乃是切實可行的計劃。再說了,論親疏關係,太后與奕訢到底是一家人!

鹹豐帝駕崩沒幾天,奕訢收到來自兩宮太后的密信,要他馳赴避暑山莊面商機宜。奕訢意識到將有大事發生,不敢怠慢,他一面火速上奏請求前往承德叩謁梓宮(8月30日獲準),一面聯絡留京大臣,爭取政治支持。

9月5日,奕訢到達避暑山莊,祭拜之餘,對肅順等人畢恭畢敬、奉承備至。這一卑躬屈膝的行為,讓肅順對他放鬆了警惕。

奕訢此來,必然要與太后見面。軍機大臣杜翰提出「叔嫂當避嫌疑」,這是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藉口,意在阻撓叔嫂見面。

奕訢鐵了心要見兩位太后,便讓肅順、端華一同參加。肅順笑曰:「老六,汝與兩宮叔嫂耳,何必我輩陪哉!」

三、顧命大臣的末日

9月10日,奕訢得以單獨會見兩位太后,「兩宮皆涕泣而道三奸(肅順、端華、載垣)之侵侮,因密商誅三奸之策。並召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密擬拿問各旨,以備到京即發,而三奸不知也」。

第二天,奕訢疾馳回京,路上州縣官員為他準備的飯食,他都很少食用。之所以行色匆匆,一是擔心引起肅順等人的猜疑,二是擔心肅順加害於自己,三是要回京布置與太后密議所定下的任務。

奕訢走後,避暑山莊恢復了平靜,肅順安下心來,處理著繁忙的政務。

10月26日,承德避暑山莊的君臣踏上返程之路。度過了13個月的逃亡生活,終於可以回家了。

1860年紫禁城西北方向的北海。

嗚呼!出逃時是完完整整一家人,返程時就成了孤兒寡母了。出逃的隊伍倉惶,返程的隊伍悲傷。正如翁同龢所說:「鑾輿不返,弓劍歸來,千古痛心之事。」

不過,悲傷歸悲傷,慈禧太后正躊躇滿志。

載垣、端華伴隨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啟程,肅順護送大行皇帝的梓宮緩緩前行。

這種分頭回京的安排,是肅順等人下的一步臭棋,對太后和奕訢來說無異於天賜良機。

肅順、端華、載垣分開行動,遇事難以溝通。更重要的是,肅順失去了對太后和皇帝的直接控制。

在肅順眼中,兩位太后有點小脾氣,但絕不會搞出什麼風浪,根本沒把她們放在眼裡。他太大意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正在向他們張開。

11月1日,皇太后與皇帝抵達紫禁城,奕訢密告:準備就緒,大事可舉。

11月2日,太后召見奕訢、文祥、桂良、賈楨、周祖培等王公大臣。彼此一見面,太后就哭起來了,痛斥肅順、端華、載垣等人朋比為奸,無人臣之禮。

深受肅順凌辱的周祖培奏曰:「何不重治其罪?」

皇太后曰:「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

周祖培對曰:「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

太后曰:「善。」

見到兩位母親淚流不止,6歲的皇帝勸慰道:「阿奶,奴輩如此負恩,即斫頭可也,請勿悲。」

這一番對話,說明奕訢的統戰工作做得很好,大臣們站在太后和皇上一邊。於是,慈禧太后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三道諭旨。

第一道:將肅順、端華、載垣革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斥出軍機處;令大臣會商皇太后垂簾之儀。

第二道:將肅順、端華、載垣鎖拿,交宗人府議罪。

第三道:派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鎖拿肅順。

奕訢當即帶兵逮捕了端華、載垣。仁壽、奕譞則帶兵趕至百裡外的密雲,將尚在回京途中的肅順逮捕,被捕時他正擁二妾酣眠。

1860年大清門。

11月3日,兩位太后對朝廷中樞進行了大規模的人事調整,授奕訢為議政王,由奕訢、桂良、沈兆麟、文祥、寶鋆、曹毓英組成新的軍機處。兩宮垂簾聽政的體制確立起來。

太后、奕訢的種種動作堅決果斷,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經過周密策劃,僅用2天時間,就拿下顧命八大臣,包攬朝廷權柄,底定大局。

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事發時,慈禧太后剛滿26歲,慈安太后24歲,恭親王奕訢28歲,醇郡王奕譞21歲。

叱吒風雲、烜赫一時的肅順等人絕對想不到,這幾個20多歲的年輕人,竟幹得這麼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打一開始,他就低估了這幫年輕人的膽識和野心。

11月8日,聖旨發下:肅順斬立決,載垣、端華賜自盡。當日執行完畢。

參考資料:佚名《庚申英夷入寇大變紀略》,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費行簡《慈禧傳信錄》,《翁同龢日記》,薛福成《庸盦筆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鹹豐帝死前共留下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六歲的同治皇帝,但是沒曾想這顧命大臣不給力,在鹹豐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被慈禧等人聯手拿下,這場為時不過半年的政變史稱「辛酉政變」1860在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聯軍便直接率軍逼近北京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鹹豐帝急忙帶著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以及一眾親信前往熱河避難。
  • 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大多結局悲慘,只有一人的下場最好
    遺命時年僅五歲的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即位,因皇帝年幼,鹹豐帝臨終之前特意指定了八位深受其信任的朝廷重臣為輔政大臣,時稱「顧命八大臣」,即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曾任御前大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等職,鹹豐帝駕崩時親受顧命。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在鹹豐帝駕崩僅僅兩個多月後,兩宮皇太后即與恭親王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朝臣發動「辛酉政變」,下旨將八大臣一體捉拿,後議定載垣之罪,以宗室親貴而賜白絹自盡,終年46歲。但怡親王爵位並未因此被廢除,由其族弟愛新覺羅·載敦襲爵。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26歲的女人慈禧?
    1861年,時年才26歲、只有私塾文化,屬於半文盲的慈禧聯合恭親王奕忻發動政變,把鹹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殺、貶、關,消除自己的心腹之患,史稱「辛酉政變」,又因為同治帝的年號初為「祺祥」,又稱「祺祥政變」
  • 鹹豐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贏一個慈禧
    鹹豐十一年1861年7月15日,鹹豐皇帝病重,7月16日病危,7月17日駕崩。死前他召集八大臣,讓他們做顧命大臣,也記載叫做贊襄政務大臣。就這樣顧命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雙方開始交上火了。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右),慈安一枚「御賞」(左)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清楚地意識到並預感到,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鍵時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破。
  • 垂簾聽政的太后,不止慈禧,還有鹹豐帝的正皇后慈安
    一說到垂簾聽政,大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慈禧,其實除了慈禧,還有一位太后也喜歡垂簾聽政,而且和慈禧是一起垂簾聽政的,她就是鹹豐帝的皇后慈安,同治即位後的東太后。鹹豐帝去世時,慈安太后年僅25歲,成了清宮未亡人,她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鹹豐帝生下兒子,位於她之下的因生 下載淳(這個鹹豐唯一的兒子,身份地位很快上升。鹹豐死後,東西二宮垂簾聽政。
  • 辛酉政變中 顧命八大臣做錯了什麼 導致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慈禧或許因吃飯問題和肅順結怨,但也不至於因此要殺了他。其實,慈禧之所以迫切想要除去「顧命八大臣」,歸根結底,還是權力分配不勻的問題。鹹豐駕崩後,肅順等八人奉旨「贊襄一切政務」,自然想「拿著雞毛當令箭」,統攬所有政權,完全架空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如此一來,「顧命八大臣」便成為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存在,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 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害死麗妃?其實她待遇很好,僅次於兩宮太后
    在許多野史、小說和影視劇中,鹹豐帝最寵愛的就是麗妃他他拉氏,而麗妃也倚仗生育大公主和鹹豐帝的寵愛,對懿貴妃多有不敬,二人在爭奪鹹豐帝的寵愛和後宮的權勢鬥爭中打得不可開交,但是鹹豐帝死後,懿貴妃母以子貴成為了聖母皇太后,麗妃失去了鹹豐帝的庇護,自然要遭受到慈禧太后的反撲和報復。可是歷史上的麗妃真的如此悲慘嗎?
  • 大評比明清兩朝張居正鰲拜這些顧命託孤大臣們
    乙亥,崩於乾清宮,年三十有八。遺詔國家重務白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年僅九歲,朝政均由張太皇太后負責。皇太后命所有部門議案,均先經過「三楊」諮議後,再進行裁決。2、弘治十八年,大漸,召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受顧命。辛卯,崩於乾清宮,年三十有六。六月庚申,上尊諡,廟號孝宗,葬泰陵。3、隆慶六年,己酉,大漸,召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受顧命。
  • 垂簾聽政有違大清祖制,是誰為慈禧掌權提供法律依據的?
    需要說明的是,太后垂簾有違清代祖制,而親王軍機大臣輔政則違背了鹹豐的遺命。那麼這一於清代前無古人之政治體制為何還能夠在鹹豐駕崩後得以確立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鹹豐帝的遺詔為太后垂簾和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確立留下了權力空間,為日後該政治體制確立埋下了伏筆。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逝於熱河避暑山莊。
  • 鹹豐生前任命了8位顧命大臣,他們都是誰?結局又是如何?
    於是,他在同月21日,在病榻前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身邊重臣,下了聖諭,立年僅載淳為皇太子,並命八名心腹重臣為「贊襄政務大臣」,作為輔助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理政的顧命大臣。那麼,這八位被鹹豐帝任命為「顧命大臣」都是誰呢?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第一位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
  • 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但鹹豐皇帝又擔心臣強君弱,為了保持平衡,於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就是說,如果要下旨的話,必須要有這兩個印章才有效。
  • 「兩宮垂簾」時,跋扈的慈禧是否壓制了正統太后慈安?
    顯然,這種局面絕非清代皇室愛新覺羅氏願意看到的,當年鹹豐病逝的時候,做出的安排是制衡式的,鹹豐給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安排了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輔政,掌握軍政實權;然後賜給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人各一枚印章。賜給慈安太后的稱為「御賞」,慈禧太后的則稱為「同道堂」,所有的旨意先由顧命八大臣擬定後,再交由兩宮太后審查後蓋上鹹豐皇帝所賜的御印後,即可正式生效。
  • 同治19歲親政,一年後駕崩,不是死於梅毒,而是死於兩婦人之手
    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他十八歲親政,只一年便病逝,期間在政治也沒有什麼建樹,而這一切都跟他的強勢母后慈禧太后有關。要知道鹹豐皇帝死後,六歲的同治皇帝便繼位當了皇帝,但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聯合奕欣發動宮廷政變,將鹹豐帝臨終所欽點的八大顧命大臣一網打盡,隨後朝中大權盡入慈禧太后的手中。直到同治十二年,已年滿十八歲的同治皇帝終於迎來了親政的時機,慈禧太后也信誓旦旦地公開表示「退居二線」。
  • 慈安太后是清朝歷史上最被忽視的女性政治家
    鹹豐二年時,在為道光皇帝守孝期滿後,清廷內部準備進行一次隆重的「選秀女」活動。當時,鹹豐帝的後宮匱乏,他的結髮妻子薩克達氏已經過世,只有一位雲嬪暫代管理。所有符合條件的在旗秀女,經過層層的篩選,最終有數人成功勝出。其中,來自鈕祜祿家族的16歲女子得到了鹹豐帝的垂青,當即獲封嬪位,而且還得到了一個非常拉風的封號「貞」。
  • 享雙俸,乘黃轎,17歲守寡,慈禧太后都讓三分的大公主是何人也?
    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大權獨掌,她的旨意無人敢違背,但是有那麼一位大公主,是少數敢直接面諫慈禧的人物。慈禧太后對她都要禮讓三分。鹹豐帝病逝後,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當慈禧獨攬政權後,為表達謝意,封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等職位,也將他七歲的女兒接進宮中撫養,晉封為固倫榮壽公主。這位公主的俸祿是其她公司的2被即800兩。(清朝時期的一兩大概可低現在的200元左右,也就是說這位公主的俸祿是16萬)準其乘坐黃色轎子,這是唯一一位可以乘黃色轎子的公主,連和碩親王們見了都要避讓。
  • 十九歲的同治皇帝死於花柳病,他到底經歷了啥?原因竟在於慈禧
    六歲登基的同治帝,他的父皇鹹豐皇帝在駕崩之前(1861年)就年新皇年幼,命八位顧命大臣扶持年幼的載淳把持國政。但是,一直崇尚並為之追逐一生權力的慈禧太后不允許皇家權力被八個顧命大臣把持。於是,野心勃勃的慈禧運用計謀聯合慈安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將權力從自己的親兒子手中強奪過來。自此,清王朝變成了慈禧垂簾聽政作為實際掌權人,幼年同治皇帝成了一名傀儡皇帝。
  • 鹹豐帝驚魂未定,爛攤子交給恭親王,近代第一位外交部長產生
    而當時忙著逃命的關口,鹹豐帝還不忘記要帶上他的鹿,說:「鹿血是朕的命根子,不能沒有它。」雖然一再堅持,但逃難之中誰還管得了鹿?結果在熱河承德因為喝不到鹿血,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即使如此國難當頭,鹹豐帝依舊終日縱情於聲色之中,透支自己的身體,雪上加霜籤訂合約後,鹹豐帝忙著「著昇平署三拔至熱河」,什麼是「昇平署」?
  • 鹹豐去世前,大臣說:皇上還記得鉤弋夫人嗎?結果大臣被慈禧處死
    愛新覺羅·肅順,滿洲鑲藍旗人,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依靠顯赫的出身,二十歲就踏入仕途,拿著三品官的俸祿。鹹豐皇帝繼位後,肅順迎來了仕途上最輝煌的時期,僅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得的了幾次升遷,先後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等職,官至一品大員。
  • 小太監:太后有旨讓我出宮,誰敢阻攔?過路巡撫:我敢將你殺掉
    鹹豐皇帝駕崩的時候三十一歲,他在皇位上十一年,鹹豐皇帝去世的時候,找了八個顧命大臣前去輔佐同治皇帝,不過同治皇帝死後的八個月,八大顧命大臣就遭到了兩宮太后,即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反對,後兩宮太后發動政變,將八位顧命大臣全部趕下臺,自己掌握手中的大權。
  • 太監出宮幫慈禧置龍袍被扣,慈禧加急懿旨救他,大臣前接旨後開斬
    外號「安仔」的安德海,與一條著名傳聞有關:據說他在辛酉政變中為困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兩宮太后和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傳遞了消息而立了大功。鹹豐皇帝在熱河駕崩,臨死前安排了「顧命八大臣」輔佐幼主。慈禧不服氣,串通慈安和恭親王,欲圖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