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又到了秋馬鈴薯播種的季節。那在秋馬鈴薯播種時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時期和方法比較合適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南方秋播栽培的適宜播種期在8月中、下旬。因為從這時起日平均氣溫已開始下降,約在25℃左右。如播種過早,由於氣溫高,而且多陣雨,種薯在土中容易腐爛,雖然播種提早,但出苗的日期井沒有相應的提早,而且即使早出苗的話,這些幼嫩的植株在高溫而乾旱的氣候條件下生最往往表現得較衰老,莖葉細而弱,產量非但不高反而較低。如播種過遲,生是期短了,養料製造與累積少了,產量也是不會高的。
種薯在催芽之後播種的情況下,播種時期尤其值得注意:萌動了的幼芽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這是因為一方面幼芽內組織柔嫩,細胞內水分的含量較多;另一方面這些芽是在較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是出來的,所以種到地裡去了之後,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就會差些。
所以發了芽的種著播種期不應早於不催芽的播種期,一般在8月下旬左右播種,播種時一定要注意到土壤溫、溼度的變化狀況,否則反而會引起不良的後果,這表現在薯塊容易腐爛,已發出的芽易於死亡,薯塊上的休眠芽重新開始萌動、生長,不但多消耗了塊中所路藏的養分而且出苗反而延遲,缺苗率則有增多的危險。
除了播種的日期之外,還應注意到播種的時間。應掌握在陰天或者晴天的下午3~4點之後播種,這也是因為要減少高溫的影響,如果在上午或中午氣溫高時播種,由於播種之後,土壤溫度較高,而直播種層的土壤水分蒸發量較大,就會影響到芽的萌動和生長。
種植的距離,一般是行距1.1~1.2尺,棟距0.5~0.6尺,每畝播種量為350~400斤(但一般農家播種時,由於種薯少,所以播種量常小於300斤)。
因為秋季生是期較短,日照時間也不及春播栽培,所以植株的生長與營養面積就較春馬鈴薯為小,種植的密度就可以較春播栽培較密,適當增加密度也是秋馬鈴薯增產的重要關鍵之一。
在與其他作物固作時,可根據馬鈴薯收穫前作物的生長情況與營養面積來考慮種植時適宜的株、行距。
播種的深度在秋季栽培是應值得重視的。因為這影響到播種層溫、溼度的變化,這就關係到出苗的遲早與缺苗的產重與否,一般以2~3寸較為適宜。
如播種過深,雖然溫、溫度;條件教好,但復土太深,頂土困難,就會使出苗延遲。播種過慢,則播種層的土壤溫度較高,而且土壤溼度尤其得不到保障,在這情況下,井但出苗延遲,而且常因薯塊的腐爛而造成大量的缺苗。
曾經觀察到播種深度在2寸左右時,腐爛的薯塊的數約5~10%,而播種深度不足1寸,則薯塊的腐爛量竟達30~75%之多。
為了增加播種深度,上海郊區農民應用了一種「反套肋」的播種方式。這就是在播種行的上面再加上一層土,而使播種行成為背形隆起,這一層土是從播種行的兩邊挖起來的。
用這種「反套肋」方法種植時,可以使播種深度加深到3~4寸,因而可降低土溫,更主要的還是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所以出苗可以早1~2天,出苗率也較高。據農民反映:反套肋可大為減少因障雨而引起薯塊的腐爛,其原因也朗在於可減輕土壤溫、溼度的劇烈變化,但在出苗之前需要削去1~2。寸,以利出苗。
除了反套肋的方法之外,用復蓋物復蓋在土面上,也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復蓋物如稻草、瓜蔓等都可採用。
據觀察:用稻草復蓋後,土壤溫度一般地對照(不復蓋的)的溫度要低2~3°C,而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則降低溫度的效果也較為顯著,觀察到當對照的土壤溫度達到36.5℃(中午土接表層1.5寸處)時,有復蓋物保護下的溫度僅29.5C,二者相差竟達6℃之多。
復蓋物不僅降低了土壤的溫度,而且由於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因而使土壤保持較高的溼度,薯塊的萌芽生長條件較為優越,出苗就早(早2~4天)而整齊。但由於此法需要大量的復蓋材料,在大面積栽培時不易全面應用。
馬鈴薯播種時期和方法的選擇的方法,你學會了嗎?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期和恰當的方法去栽種馬鈴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