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地球儀,我們對它並不陌生。但是大多數人未必知道。地球儀是如何誕生的?地球儀何時傳入中國?
事實上,地球儀是一種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存世的地球儀,誕生於1492年:這一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航海家進行的遠洋航行及一系列發現,被稱為地理大發現。
公元1541年荷蘭地圖學家傑拉杜斯·墨卡託製作了一臺地球儀。這個時候,哥倫布發現美洲已經半個世紀,麥哲倫的船隊已經完成環球航行20年。地理大發現如火如荼進行,航海需要地圖、地圖推動航海,這客觀上推動了地圖技術的發展。
墨卡託又製作了一臺尺寸相同、繪圖技術更先進的地球儀,這兩臺地球儀如今均被成列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地球儀博物館內。墨卡託的成就不僅在地球儀領域。公元1569年,在等角航線繪製基礎上,墨卡託又製成了一張用於航海的世界地圖。地圖繪製中,他使用正軸等角圓柱投影法,後來這種方法被命名為墨卡託投影。
儘管被「地平說」世所籠罩,但大陸另一端的中國大陸,也有人開始探索地球儀。早在13世紀下半葉,統治中國的元朝時期,就留下了製作地球儀的記載。
時光又過了3個世紀,地理大發現碩果纍纍時,中國已是明朝晚期,萬曆隆慶之後,閉關鎖國實現破冰:明萬曆年間,利瑪竇等傳教士跨越重洋來到中國,他們帶來了歐洲的物產,也帶來了數個世紀以來地理大發現的知識成果,其中就有包括地球儀。
即明天啟三年,朝廷再次命人製作了一臺地球儀,跟李之藻、利瑪竇的地球一樣,其上繪製了包括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在內的緯線,同時彌補了經度的空白;地球儀上,還用中文標註了五大洲的文字。該地球儀製作者耶穌會士葡萄牙人陽瑪諾和義大利人龍華民於1623年撰寫的《地球說》,開門見山地說明了製作地球儀的宗旨:形象地證明大地是球體。
明朝之後,清朝的皇帝們又引進、製作了數臺科學儀器。
清康熙年間清廷造辦處曾製作多臺地球儀,如今有兩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793年,乾隆皇帝接見馬嘎爾尼使團。乾隆皇帝和朝臣對地球儀反映淡漠。
中國人的「地球觀」直到鴉片戰爭時期,才有所改變。
謝晉導演的影片《鴉片戰爭》中,有這樣一幕,它未必是歷史事實,卻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林則徐將一臺外國人會做的地球儀交給權臣琦善,並說道:「有朝一日您能看見皇上, 請代則徐一定將此物呈獻給皇上。」(電影《鴉片戰爭》臺詞)
最終,殘酷的槍炮和軍艦衝擊下,我們才不得不正眼審視那可以傾斜、自傳的縮小版地球。漸漸地,地球儀從宮廷走向具有新興思想的士大夫、商人階層。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這一年,太平天國運動落幕,曾國藩在自家宅中也放置了一臺地球儀,供兒孫們開闊視野、學習地理知識。不過,這時的地球儀使用範圍僅限官宦、士人階層,普通百姓接觸不到。
而到了現代地球儀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最常見的教學工具之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地球儀才是真正能夠激發孩子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動手能力、探索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絕佳載體。
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一款結合了AR技術和4D立體動畫的超炫酷升級版——北鬥AR地球儀。
這款AR地球儀採用的是標準尺寸,非常適合孩子使用,適合放在書桌、床頭、書架上,不佔地方,好收納。
地球儀上涵蓋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分布。還包括島嶼和湖泊分布,經線和緯線,國際日期變更線,主要的洋流等等知識內容。
當然它的神奇之處還不光如此,只要孩子拿著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對著地球儀「掃一掃」,就能從原來光禿禿的地球儀上看見一個立體的世界。
用手對著手機屏幕點一點,就能以逼真的4D動態方式觀察和了解8大天氣氣象是如何產生的:
還能了解到全世界的海洋生物、珍稀陸地動物究竟分布在哪些地方,每種生物的特性又是怎樣的:
孩子不僅能聽真人解說,還能玩「脫屏遊戲」,讓動物出現在家裡任意角落哦。
前已經更新了13大主題的科普知識,涵蓋古今內外與地理分布相關的歷史、生物、人文、建築等眾多領域。
還精心設計了三大遊戲互動,最大程度激發孩子的「思考力」。
這款北鬥AR地球儀不僅超懂孩子心,更深諳學霸訣竅。加入AR科技同時,更注重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從小養成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點擊下方連結下單哦
現在下單享受優惠價~僅需99元
喜歡的朋友們可以下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