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納《藝術哲學》希臘雕塑篇:以種族、時代、制度為切入點

2020-12-17 文人墨鶴

在人類藝術史的文明演化中,古希臘雕塑可謂是不得忽略的一抹重彩,甚至說它是典範也不為過。在那一塊「三角形」的轄域中,藝術首先成為自覺地「為美而美」的行為,並憑藉其魅力對後世藝術產生了基底般的影響。

法國哲學家丹納的《藝術哲學》(傅雷譯本)中,於第四編講解了希臘雕塑的相關內容。他遵循著他實證主義的科學精神準則,以種族、時代、制度為切入點,並通過字裡行間洋溢著熱情與理性邏輯的辭藻,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洞悉古希臘雕塑的獨特的路徑

第一章,種族部分。

丹納先從希臘的地理自然環境出發,通過對希臘的形狀特點、區域位置、丘陵地帶的特點的敘述,表明了希臘人的性格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很重。而且希臘人對純粹科學與抽象證據的愛好,使得它們聰明早熟、好奇以及充滿探索力的生命狀態在科學發明方面造詣頗深,並由此聯繫出藝術、哲學上的愛好的相關性

因為希臘的山、河、海等自然景物大都形體明確,使得希臘民族熱衷於對線條美、形體美的感知與締造,以至於在頭腦裡習慣於「肯定的」和「分明的」概念。他們的宗教觀念十分單薄,對無所不在的神興趣不大。創造神是他們的一種遊戲藝術行為,而且這些神「與人接近而且性格確定」,這與他們對人生與命運持以完美而狹隘的觀念有關

希臘民族擁有樂觀精神,他們追求鮮明的易於感受的樂趣,愛美,意境明確又善於保持有度的中庸之道。丹納還通過與現代人對比揭示出古希臘人對待科學與哲學的態度是靈活的、不嚴肅的。

第二章,時代部分。

丹納通過將古希臘人與今人對比,指出了古希臘人的生活與精神比今人更樸素簡單,他們受文明的奴役少,更接近自然人的本色,過去的文化對近代文明的影響很大。通過分析基督教的原旨教義,丹納得出希臘人對於死以及對於「他世界」的觀念是非常樂觀的。

現代人的觀念與情感是不協調發展的,而在希臘人那裡卻是協和健美的。而且通過考察語言的適用性,丹納還總結出現代語言與古希臘語言的差別,並認同現代語言是「渣滓」,而古希臘語言包羅萬象具有活力的特點。

通過指出現代文明是「煞費經營而混雜」的,而希臘文明是「不假思索的簇新的文明」的,體現了希臘人對文明具有主動權。還指出了希臘人的精神狀態與他們的重視肉體美的藝術形式是相適應的特點。

第三章,制度部分。

丹納指出希臘世界是從原始而經久的精神文化變遷的模子中脫胎而來的,通過列舉很多著名的神話傳說,以及引用戲劇家的作品,提煉出了舞蹈與體育在希臘民族中所佔據的重要位置。

還總結性的歸納了藝術品的產生與時代的而先後關係,而希臘雕塑便是一種完全明確而豐滿的反映現實的藝術——「和諧的經過擴大的回聲」。文內指出希臘的雕像藝術不僅造出了最美的人,還造出了最美的神,而且發現並非所有的神與實物合為一體的程度一律相等,希臘人把自然力擬人化的變形程度各有不同。

希臘的神是地域性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專屬特色的神。丹納還例舉了戰神雅典娜之於雅典的故事傳說,表明了神與人的親密性,以及希臘民族尚武的特點。

相信沒有人在看完了丹納對古希臘人的描述後,不會對古希臘人產生某種喜愛之情。一個如此樸素、健美,把制度作為手段,熱愛運動,多才多藝卻並不被其所惱,各項才能互不幹擾而協調共進的自然的人,誰能拒絕他的魅力?

古希臘人是某種程度上的高等的人,他們是哲學意義上的完整的人,而不是現代社會零件式枯燥的或經濟或政治的附屬品。借用亞里斯多德觀點,希臘民族的藝術就是形式與質料的完全統一。他們沒有被感性-理性的二分思維法則桎梏,而是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那座靠海的島嶼上他們探討哲學與智慧,追求藝術與知識,並以此為樂。

陳丹青說:「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

由此又可見,我們的現代文明從希臘那裡能吸收多少養分。希臘人永遠是心態年輕的,精力旺盛的,由這種人組合而成的希臘社會自然是健美的代名詞。

希臘文明就像一顆恆亮的星星,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著,並能因為其健美性、豐富性為後代永遠的學習與借鑑,因此,希臘藝術又是永恆的。

在丹納對希臘雕塑藝術的描述中,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丹納本人對古希臘文化的喜愛,以及對近代文明的批判態度。他所引證的根據都源自客觀實際,並且重視歷史考據,使得他的觀點具有雄辯力與說服性。

善於分析的丹納認為對藝術品的鑑賞是有客觀標準的,他說:「每個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別人的不同趣味加以彌補:許多成見在相互衝突之下獲得平衡,這種連續相互的補充,逐漸使最後的意見更接近事實。」

但是在文中,他似乎只採用了對他即將要呈現的觀點有利的事實,對不利的材料卻不加涉及,這就體現了他分析的片面性。

對於古希臘雕塑的分析,僅僅從種族、時代、制度的角度出發,只會使得分析的結論導向不夠精深準確,他沒有意識到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關係是極度密切的,甚至沒有注意到希臘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在於希臘民族的原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雖然丹納的觀點具有片面性,但是畢竟沒有任何一種觀點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他的觀點之於我們,還是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的。而在他所呈現的希臘雕塑藝術的思考中,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久遠的蘇格拉底的年代,那是一個偉大而輝煌的時代

相關焦點

  • 《藝術哲學》品讀(四):希臘的雕塑
    米隆:擲鐵餅者,表現複雜與猛烈的動作,但面部表情仍極平靜,這是希臘雕塑的特徵之一本來看這本書之前,是抱著增加點藝術修養去的,深入閱讀後才發現進了個大坑——《藝術哲學》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了幾段藝術史,它同時還是文學史,政治史。
  • 《藝術哲學》品讀(一)
    《藝術哲學》一書,是19世紀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所撰寫的藝術批評經典著作。全書從種族,時代,環境等三要素分析了義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以及希臘雕塑等藝術作品,希望藉此來探究藝術發展的規律。第一編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第二編義大利文藝復興期的繪畫第三編尼德蘭的繪畫第四編希臘的雕塑第五編藝術中的理想這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寫出來顯得低級幼稚(藝術上我簡直就是個嬰兒,我的天花板可能是很多人的地板
  • 傅雷:《藝術哲學》譯者序
    中學時代成績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一;一八四八年又以第一名考人國立高等師範,專政哲學。一八五一年畢業後任中學教員,不久即以政見與當局不合而辭職,以寫作為專業,他和許多學者一樣,不僅長於希臘文,拉丁文,並且很早精通英文,德文,義大利文。一八五八至七一年間遊歷英,比,荷,意,德諸國。一八六四年起應巴黎美術學校之聘,擔任美術史講座,一八七一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講學一年。
  • 傅雷譯《藝術哲學》:一部「詳盡的西洋美術史」
    他不僅在《譯者序》中肯定了丹納的實證主義,盛讚其豐富的史料,而且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手抄該書第四編《希臘的雕塑》,遙寄英倫,作為提高傅聰藝術修養的讀本。其傳記作家和研究者一再提及此事,以證傅雷的愛子之心,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也說明了傅雷對《藝術哲學》的偏愛。 *文章節選自《傅雷的美術世界》一書,呂作用 著,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內文有刪節,詳盡注釋請參考原書。
  • 《藝術哲學》:瑰麗的藝術世界需要這三個因素
    而丹納的《藝術哲學》給了我不一樣的啟發,從他那裡,我才知曉,一個時期的藝術,不是幾個藝術家的狂歡,而是某個群體恆古不變的基因,加上特定時代給予的特殊養料,最後開出異彩紛呈的藝術之花。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民族,不了解這個時代是什麼,所以才不懂得由此而來的藝術為何意。
  • 《藝術哲學》(3):藝術中的理想究竟是什麼?
    這是丹納《藝術哲學》讀書筆記的最後一篇。前兩篇見:《藝術哲學》(1):人類為什麼要這麼帥氣地搞藝術?《藝術哲學》(2):藝術形象是如何產生的?何為藝術中的理想?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事物的主要特徵,而這一操作依託於藝術家的觀念。藝術家根據他的觀念把事物加以改變而再現出來,事物就從現實的變為理想的了。
  • 希臘雕塑:古典希臘時代的四位雕塑大師
    彼得大帝曾經「全盤西化」接受了希臘-羅馬-基督教文明。 這位希臘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創造了三個理想男性形象:拿王冠,長矛和鐵餅。 在他之前或同期,出現了「古典希臘時代三大雕塑家」:沒有真人大小的女性裸體雕塑。
  • 「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古希臘雕塑藝術
    法國美術史學家丹納曾說:希臘人表現人體還有一種全民性的藝術……這就是雕塑,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而現代人欣賞古希臘雕刻藝術的同時,總有個疑惑,在現代社會裸體藝術仍有諸多的禁忌,可是在古希臘為何卻是如此普遍。
  • 關於古希臘歷史、哲學和藝術的50種好書(值得收藏)
    分享關於古希臘歷史、哲學和藝術的50種好書:歷史15種,哲學23種,藝術12種。收藏你的古希臘書單吧!一、關於古希臘歷史的15種好書1.《古希臘貿易與政治》一本極具重要性的希臘經濟與政治研究專著研究古代經濟的必讀經典本書闡釋了古典時代,也即前希臘化時代,希臘城邦與各類商貿活動的關係,並描述了城邦的商貿政策。
  • 希臘雕塑系列:希臘雕塑家的傑作
    《寧芙與貝殼》(Nymph with a shell),原為希臘化時代的雕塑的羅馬複製品,這是法國雕塑家Antoine Coysevox(1640-1720)為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專門複製的一系列古希臘作品之一,現藏於羅浮宮。
  • [學子論文]從丹納三因素說探渝派紀錄片美學風格之源
    文章結合法國美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等著作中提出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元素說,一一分析了渝派紀錄片受重慶獨特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如巴人遺風、山城地形、三峽移民、戰時陪都等)的層層影響。正是種族、環境、時代這三者擰成一股繩,才有了「渝」味無窮的渝派紀錄片作品所具有的區別於「京派」、「海派」、「川派」紀錄片的特殊美感。
  • 《希臘思想的起源》:城邦催生古希臘哲學,隱含西方哲學起源奧秘
    是講述眾神故事的盲詩人荷馬,還是為西方哲學奠定根基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建立在軍事民主制基礎上的城邦制度,還是有一群永遠在吃喝玩樂、爭風吃醋的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是培養戰爭機器的斯巴達,還是培養哲學達人的雅典?——瞧,隨便一捋,就找到這麼多至今還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古希臘因素。
  • 西方藝術的源頭之一,看那些精彩的希臘雕塑!
    這是一組三篇博文的最後一篇。前兩篇介紹希臘最著名的七位雕塑大師,這一篇主要介紹其他希臘雕塑家的作品,包括羅馬人複製的其他希臘雕塑家的作品。這樣的劃分,並不是表示,其他人的作品不如七位大師。結束這三篇希臘雕塑博文之前,讓我們再回顧一遍影響了整個人類歷史的希臘化時代的歷史: 公元前490年,馬拉松戰役,希臘擊敗了波斯第一次大規模入侵的關鍵戰役。公元前480年,薩拉米海戰,希臘擊敗了波斯第二次大規模入侵的關鍵戰役。
  • 希臘雕塑系列之一:古典希臘時代的四位雕塑大師
    希臘的雕塑,雕塑家和雕塑歷史,論述的形式和方式很多。本文按照西方人的方式論述。從最著名的希臘雕塑家之一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為起點,論述在他之前的三位希臘雕塑家,在他之後的三位雕塑家:其他希臘雕塑家,很難確認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也不像他們七位這麼聲名顯赫。
  • 希臘化哲學的精神氣質
    羅馬哲學家因此極為警覺希臘的為知識而知識的凝思生活,意識到它對於培養羅馬精神並不真正有用,從而一改古典希臘所謂哲學生活高於政治生活的讚詞,而以政治生活高於哲學生活的論斷召喚貴族階層投身社群和國家。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家在各自的傳統之上運用希臘哲學的普遍方式,試圖抵達對人更具普遍主義的理解。
  • 凹凸雅色素,虛實神飛動:羅馬雕塑如何對希臘藝術進行守正創新?
    古羅馬雕塑對古希臘雕塑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古羅馬雕塑就很好的繼承了古希臘雕塑的藝術風格,追求一種高貴和靜穆,但是古羅馬雕塑也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羅馬雕塑以帝王貴族為主要人物對象,具有美化和寫實的特點。一、古羅馬攻陷了希臘國土,繼承了希臘藝術的精髓希臘是三面環海,天然良港眾多,海上貿易比較發達。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風時代(六):早期希臘文化
    8.早期希臘文化前8世紀-前6世紀的早期希臘文化可以分為後期幾何型風格、東方化風格、古樸風格三個階段。前8世紀時,希臘陶器仍以荷馬時代樣式為主。但也出現了例如戰車、戰船等圖案。此時的文學作品包括了荷馬史詩和希西阿德的詩集在宗教觀念上,希臘人信仰多神教,以宙斯為首,同時設立男女祭司,與公職人員等同。希臘宗教還將神「人性化」,即「神人同形同性論」,這是古代希臘乃至後世的哲學和藝術的來源。
  • 古典希臘時代的四位雕塑大師
    ,希臘最著名的雕塑之一。彼得大帝曾經「全盤西化」接受了希臘-羅馬-基督教文明。這位希臘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創造了三個理想男性形象:拿王冠,長矛和鐵餅。在他之前或同期,出現了「古典希臘時代三大雕塑家」:沒有真人大小的女性裸體雕塑。在他之後的時代,又出了「希臘化時代三大雕塑家」:真人大小的女性裸體雕塑,出現了。
  • 希臘哲學的文化背景
    希臘人卻在此前兩千年之前把這些知識創造出來,清楚加以陳述,成為受教育的人的必備知識。希臘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乾脆不可思議。但成就還不是我所要強調的,我所關注的是產生這些成就背後的一種精神特質及其形成的氛圍。希臘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氛圍,哲學就是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中產生的。是什麼造就了希臘的這種精神氛圍?為什麼希臘會產生哲學?這是個歷史問題,我剛才說,歷史學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