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州市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為目標,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現代漁業提質增效,不斷推進現代漁業綠色發展。
加強品牌培育,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泉州市立足水產養殖業現狀,深入挖掘漁業優勢產業和漁業資源區域特點,引導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優勢、規模化、現代化的養殖企業和產業龍頭。「十三五」以來,全市已發展市級以上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36家,水產特色生產基地70家,全市水產加工產品已獲得3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國家地理註冊商標和22個省級著名商標榮譽稱號,「晉江紫菜」「崇武魚卷」「泉州金牡蠣」「安海土筍凍」入選全省二十大漁業品牌,阿一波食品、晉江力綠食品等公司被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扶持遠洋漁業,鼓勵遠洋漁獲「運回來」。泉州市出臺了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對遠洋漁業新造、購置轉入漁船等予以補助,實現了遠洋漁業從無到有的發展,累計發展遠洋漁業企業6家,投產遠洋漁船61艘,作業範圍從單一的北太平洋漁場擴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公海及索馬利亞海域等,作業方式由簡單的「捕撈+運輸」經營模式逐步發展到「捕撈+加工+運輸」模式。
為鼓勵遠洋漁獲在本地上岸,泉州市建設了全省首個專業遠洋漁業通關碼頭——深滬遠洋漁業通關作業區設施,為遠洋漁船裝卸、補給、通關、冷藏、物流提供便利。還設立了市級海洋經濟專項資金,對遠洋漁業企業運回泉州口岸的水產品,按報關單淨重每噸給予補助200-300元,鼓勵遠洋漁船自捕漁獲運回泉州銷售,有效帶動了水產加工等周邊產業發展。
發展休閒漁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泉州市依託「水鄉漁村」等資源優勢,拓展漁業文化內涵,積極打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休閒漁業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級漁業與旅遊、休閒和文化等產業結合的「水鄉漁村」 19家。如晉江深滬休閒海釣基地、南安聯益生態農莊等,以垂釣、住宿、餐飲、觀光為中心,將生產體驗、休閒垂釣、旅遊度假、文化探遊、運動健身、觀賞娛樂、舌尖美味、科普教育等形式多樣、品位多元、各具特色的休閒漁業活動融入當地鄉村鄉情,遊客可以體驗水上遊船、魚塘垂釣、果蔬採摘、林果觀光、山野風光等諸多休閒項目,乘興而來,盡興而歸,盡享農家之樂。
實施增殖放流,養護漁業資源。「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增殖放流資金超2000萬元,在泉州灣等主要海灣放流海水苗種20億尾,在晉江流域放流淡水苗種661.14萬尾,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業資源自然種群得到有效恢復,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生態和經濟多重效益。
全市連續多年組織開展「6.6放魚日」活動,邀請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人士及志願者參與,積極宣傳漁業資源養護知識,樹立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鮮明導向,倡導社會各界進一步關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增殖放流除了能夠補充漁業資源量,促進漁民增產增收外,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泉州市增殖放流選擇的幾種濾食性魚類苗種,可以消滅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和其他腐質物,降低水中的氮磷等汙染物含量,抑制水華發生,有較強的水體淨化能力,對改善水質,保證水體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達到「以魚清水、以魚養水」的效果。同時,增殖放流過程中還選擇了本地特色品種如西施舌、黒脊倒刺䰾及珍稀品種中國鱟,著力保持水體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