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推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1-01-09 漳州市人民政府

今年來,我市立足漳州漁業生產實際,持續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漁業汙染源頭防控,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加快現代漁業發展,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推進全市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抓規劃、治源頭,推進綠色生態漁業發展。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開展漁業汙染源頭防治,加強漁業執法查處力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奠定了堅實的綠色生態漁業發展基礎。一是加強規劃引領。及時啟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科學劃定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明確用於養殖業的水域範圍、類型、期限以及允許採用的養殖方式、開發模式、產業布局等。目前已全面完成市、縣兩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重新編制發布。同時,對照新規劃組織沿海各縣(市)開展超規劃養殖摸底排查,邊查邊清退。截止11月底,全市已清退超規劃養殖704.16公頃,完成78.5%。尚未完成清退的臺商投資區187.7公頃和常山開發區5.18公頃,已籤訂協議,將於年底前完成。二是強化源頭防治。從推進機制、技術支撐、資金渠道、數據平臺四個方面加強支撐。強化對漁業汙染源頭治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推動,編制《漳州市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應用方案》等技術方案,梳理漁業汙染源頭治理資金渠道,爭取省級資金支持。建立數據平臺,為汙染源頭治理工作提供數位化保障。目前,海上養殖生產生活垃圾等得到有效收集、轉運、處置,納入鎮村垃圾收集處理軌道,已治理垃圾7930.7公頃,完成總任務的100%。三是開展執法查處。通過開展海上長袖定置網清理專項行動、九龍江流域專項整治行動等,有效規範海上生產活動,淨化海域環境,促進了漁業資源養護。今年來,共清理取締長袖定置網(立樁定置網)等606槽、網具188.9公裡、竹竿23.8萬根,清理佔用航道養殖吊養繩索1598條共316.6公裡,清理海域面積3.2萬畝。全年開展九龍江流域執法巡查20次,登臨檢查漁船910艘,勸導和制止124艘作業船遠離自來水廠的取水口,查獲涉嫌電魚船16艘,拆除電魚設備13套;查獲「三無」船舶86艘;沒收捕撈河蜆工具5個、漁獲物310公斤。立案2起,結案3起,罰沒款25500元。

二、抓特色,強品牌,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漳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大會精神,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加快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在產業特色化、主體法人化、營銷品牌化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推進產業特色發展。依託現有漁業資源優勢,引導漳浦縣、長泰縣發展甲魚特色養殖園區,鼓勵南靖縣豐田鎮打造觀賞魚特色小鎮,支持漳浦縣佛曇鎮打造河魨特色小鎮。強化實施種業創新和產業化工程,全市水產養殖品種達156種,位居全國設區市首位,其中,石斑魚、青蟹、牡蠣3個品種的養殖面積和產量為全國第一,羅非魚、泥蚶、蛤類、河魨等品種的養殖面積和產量為全省第一。福建森海河魨養殖基地和加工廠通過農業農村部備案,為全省唯一一家。漳州市阿偉水族發展為集生產養殖、銷售、休閒、科普為一體的專業觀賞魚公司,是我省最大的觀賞魚基地。積極探索牡蠣產業「生態+」模式,詔安縣成功獲評「中國生態牡蠣之鄉」。二是聚焦突破主體法人化。借勢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嚴格落實國有水域灘涂持證養殖,聚焦突破海上養殖主體法人化,積極組織有條件的漁村、水產養殖集中區、養殖大戶創建水產養殖企業、漁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東山縣創新機制,在確定項目實施主體時,指導養殖戶申請註冊為個體工商戶,可視為設施漁業升級改造項目申報的法人單位,通過推進水產養殖主體法人化,加快了海上養殖升級改造資金項目的建設實施,取得了成效。今年以來,全市共普查13046養殖主體(包括育苗);指導推薦申報創建省級合作社示範社2家、市級示範社1家和市級家庭農場示範場2家;推薦65名優秀漁民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通過主體法人化,有利於漁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和享受惠漁政策,也有助於漁業資源的優化整合,提升行業管理水平。三是加強漁業品牌推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積極申報「三品一標」,爭創名牌農產品。加強「中國石斑魚之都」和「漳州羅非魚」「漳州石斑魚」「漳州白對蝦」等區域公共品牌運營,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組織水產企業、行業協會參加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海峽兩岸農博會等展會,大力宣傳展示我市水產品牌建設成果。目前,我市漁業擁有8個中國馳名商標,28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福建省著名農業品牌1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抓服務,簡流程,推動漁業高效發展。進一步創新舉措、優化服務,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為推動漁業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保障。一是簡化手續促養殖辦證。進一步優化水域灘涂養殖證辦證流程,海域使用權證不再作為必須的前置條件,省去了用海環評、用海論證環節,在公示環節同步開展現場踏勘,辦證流程得到簡化,辦證時間縮短了3-4個工作日,辦證成本大大降低,國有養殖水域灘涂辦證得到有效推進。截止11月30日,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23613.26公頃,做到應發盡發,發證率達100%。二是開展科技下鄉服務。組織水產技術人員深入漁區漁村,現場指導健康養殖技術、病害防控技術和科學用藥技術,共舉辦水產養殖技術等培訓22期,培訓868人次,現場分發《水產養殖用藥規範》、《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水產品質量安全手冊》等資料10000多份。在漳州廣播電臺《農友之聲》專題欄目上舉辦水產養殖規範用藥介紹,為廣大養殖戶解答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難題。通過微信工作群、手機信息服務平臺有針對性為水產養殖業者發送防寒抗凍、天氣預警等養殖技術指導信息共20000多條。三是探索培育社會化服務。鼓勵公司(合作社)+養殖戶+基地等新型發展模式,積極引入現代網際網路科技元素,探索培育涵蓋投入品供應、養殖管理服務、產品收購、加工流通、公共品牌創建等全方位協調合作的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產地供應鏈體系。如,東山縣電商「沈船長」從捕撈、養殖環節收購海產品,通過順豐速運(含冷鏈物流)將水產品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年營業額超過4000萬元。加強與郵儲銀行、農聯社等金融機構合作,促進海洋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的有效對接。今年,我局與漳州農村信用聯社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並在長泰、雲霄分別舉辦了兩場漳州市藍色金融助力海洋漁業發展政銀企融資對接會。農信社現場與8戶從事養殖、捕撈專業戶籤訂授信意向書,授信總金額為2560萬元;與漁業生產專業戶和海產品加工企業初步達成融資意向金額2.572億元。

相關焦點

  • ...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 宣傳貫徹《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
    推進綠色養殖提速轉型升級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宣傳貫徹《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2019年8月,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雲農規〔2019〕1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後,省農業農村廳積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凝聚各方合力,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提速轉型升級,實現我省漁業高質量發展。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3年多的實踐充分證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
  • 不誤農時 不失時機 加快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他強調,要把握疫情防控向好勢頭,在不誤農時抓緊春耕備耕生產同時,抓住社會生活品質提升帶來的消費升級機遇,特別是前段時間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逐漸回升的契機,不失時機加快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位於鹹祥鎮的市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基地,承擔開展漁業增殖放流苗種的培育重任。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質屬性、戰略戰術、主要任務、重大原則、實現途徑,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系統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有本質的區別。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加新動能——我國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農業、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從農業供給側改革上精準發力,忻城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產業創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2017年是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田野上響起一曲以「綠色」「改革」和「創新」為主旋律的協奏曲。
  • 持續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漁業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有效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也取得了實效。資源養護、遠洋漁業、漁業設施裝備水平、漁業科技支撐能力、漁政執法監管等都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上新臺階。
  • 關於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0-12-28 16:30圖文來源:南報網 市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寧政辦發〔2020〕37號各區人民政府,市府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為全面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農漁發〔2019〕1號)、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蘇政辦發〔2020〕37號)精神,進一步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加快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經市政府同意,現結合我市漁業發展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 邁向新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門設置了「青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確保參訓學員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能夠有的放矢,將「道」與「術」相結合,將「學」與「用」相貫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
    ,是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期,發展成效顯著。按照新發展方針,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6〕1號);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農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 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農漁發〔2017〕2號);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農漁發〔2019〕1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提出「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吳雨)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做優質稻米產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我縣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充分發揮優質稻米這一縣域主導產業優勢,增強綠色優質產品供給,發展全鏈加工產業,拓寬多元營銷渠道,努力探索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樺川縣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糧食生產先進縣、農田水利重點縣、黑土地保護試點縣。
  • 格爾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西寧3月22日電(楊陽 李莎莎)本網近日了解到,今年,格爾木市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著力穩住工業增長、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產業、增強園區集聚產業能力五方面的工作,紮實推動格爾木市高質量發展。
  • 中財辦副主任解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內涵
    把握兩個邏輯 做好四項工作——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解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內涵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上發表演講,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重點闡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內涵。
  • 中共海南省委關於以創新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
    中共海南省委關於以創新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2016年7月5日中國共產黨海南省第六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 全國人大調研組來慶調研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 陳錫文帶隊...
    3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帶領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調研組,來慶調研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希斌、市委書記韓立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任貴生陪同。
  • 五大支柱支撐五大任務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
    會議明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新華社:中央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國資委29日在京舉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媒體通氣會,介紹中央企業在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去產能、壓減法人層級、加強參股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工作進展和成效。
  • 鄭州銀行: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發展升級版
    只有血脈暢通,國民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我國銀行業的規模和實力都已經足夠大,但是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尚未建立。金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制約著服務實體經濟的質與效。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在今年全國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
  • 川貴酒業協會攜手 推進酒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川貴兩省酒業協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是繼2015年5月兩省經信委籤署《川貴兩省白酒產業合作會談備忘錄》和今年2月四川白酒產業代表團訪問茅臺集團之後的又一件大事,將掀起兩省「攜手合作,創新發展,深入推進酒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