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我市立足漳州漁業生產實際,持續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漁業汙染源頭防控,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加快現代漁業發展,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推進全市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抓規劃、治源頭,推進綠色生態漁業發展。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開展漁業汙染源頭防治,加強漁業執法查處力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奠定了堅實的綠色生態漁業發展基礎。一是加強規劃引領。及時啟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科學劃定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明確用於養殖業的水域範圍、類型、期限以及允許採用的養殖方式、開發模式、產業布局等。目前已全面完成市、縣兩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重新編制發布。同時,對照新規劃組織沿海各縣(市)開展超規劃養殖摸底排查,邊查邊清退。截止11月底,全市已清退超規劃養殖704.16公頃,完成78.5%。尚未完成清退的臺商投資區187.7公頃和常山開發區5.18公頃,已籤訂協議,將於年底前完成。二是強化源頭防治。從推進機制、技術支撐、資金渠道、數據平臺四個方面加強支撐。強化對漁業汙染源頭治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推動,編制《漳州市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應用方案》等技術方案,梳理漁業汙染源頭治理資金渠道,爭取省級資金支持。建立數據平臺,為汙染源頭治理工作提供數位化保障。目前,海上養殖生產生活垃圾等得到有效收集、轉運、處置,納入鎮村垃圾收集處理軌道,已治理垃圾7930.7公頃,完成總任務的100%。三是開展執法查處。通過開展海上長袖定置網清理專項行動、九龍江流域專項整治行動等,有效規範海上生產活動,淨化海域環境,促進了漁業資源養護。今年來,共清理取締長袖定置網(立樁定置網)等606槽、網具188.9公裡、竹竿23.8萬根,清理佔用航道養殖吊養繩索1598條共316.6公裡,清理海域面積3.2萬畝。全年開展九龍江流域執法巡查20次,登臨檢查漁船910艘,勸導和制止124艘作業船遠離自來水廠的取水口,查獲涉嫌電魚船16艘,拆除電魚設備13套;查獲「三無」船舶86艘;沒收捕撈河蜆工具5個、漁獲物310公斤。立案2起,結案3起,罰沒款25500元。
二、抓特色,強品牌,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漳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大會精神,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加快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在產業特色化、主體法人化、營銷品牌化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推進產業特色發展。依託現有漁業資源優勢,引導漳浦縣、長泰縣發展甲魚特色養殖園區,鼓勵南靖縣豐田鎮打造觀賞魚特色小鎮,支持漳浦縣佛曇鎮打造河魨特色小鎮。強化實施種業創新和產業化工程,全市水產養殖品種達156種,位居全國設區市首位,其中,石斑魚、青蟹、牡蠣3個品種的養殖面積和產量為全國第一,羅非魚、泥蚶、蛤類、河魨等品種的養殖面積和產量為全省第一。福建森海河魨養殖基地和加工廠通過農業農村部備案,為全省唯一一家。漳州市阿偉水族發展為集生產養殖、銷售、休閒、科普為一體的專業觀賞魚公司,是我省最大的觀賞魚基地。積極探索牡蠣產業「生態+」模式,詔安縣成功獲評「中國生態牡蠣之鄉」。二是聚焦突破主體法人化。借勢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嚴格落實國有水域灘涂持證養殖,聚焦突破海上養殖主體法人化,積極組織有條件的漁村、水產養殖集中區、養殖大戶創建水產養殖企業、漁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東山縣創新機制,在確定項目實施主體時,指導養殖戶申請註冊為個體工商戶,可視為設施漁業升級改造項目申報的法人單位,通過推進水產養殖主體法人化,加快了海上養殖升級改造資金項目的建設實施,取得了成效。今年以來,全市共普查13046養殖主體(包括育苗);指導推薦申報創建省級合作社示範社2家、市級示範社1家和市級家庭農場示範場2家;推薦65名優秀漁民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通過主體法人化,有利於漁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和享受惠漁政策,也有助於漁業資源的優化整合,提升行業管理水平。三是加強漁業品牌推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積極申報「三品一標」,爭創名牌農產品。加強「中國石斑魚之都」和「漳州羅非魚」「漳州石斑魚」「漳州白對蝦」等區域公共品牌運營,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組織水產企業、行業協會參加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海峽兩岸農博會等展會,大力宣傳展示我市水產品牌建設成果。目前,我市漁業擁有8個中國馳名商標,28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福建省著名農業品牌1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抓服務,簡流程,推動漁業高效發展。進一步創新舉措、優化服務,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為推動漁業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保障。一是簡化手續促養殖辦證。進一步優化水域灘涂養殖證辦證流程,海域使用權證不再作為必須的前置條件,省去了用海環評、用海論證環節,在公示環節同步開展現場踏勘,辦證流程得到簡化,辦證時間縮短了3-4個工作日,辦證成本大大降低,國有養殖水域灘涂辦證得到有效推進。截止11月30日,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23613.26公頃,做到應發盡發,發證率達100%。二是開展科技下鄉服務。組織水產技術人員深入漁區漁村,現場指導健康養殖技術、病害防控技術和科學用藥技術,共舉辦水產養殖技術等培訓22期,培訓868人次,現場分發《水產養殖用藥規範》、《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水產品質量安全手冊》等資料10000多份。在漳州廣播電臺《農友之聲》專題欄目上舉辦水產養殖規範用藥介紹,為廣大養殖戶解答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難題。通過微信工作群、手機信息服務平臺有針對性為水產養殖業者發送防寒抗凍、天氣預警等養殖技術指導信息共20000多條。三是探索培育社會化服務。鼓勵公司(合作社)+養殖戶+基地等新型發展模式,積極引入現代網際網路科技元素,探索培育涵蓋投入品供應、養殖管理服務、產品收購、加工流通、公共品牌創建等全方位協調合作的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產地供應鏈體系。如,東山縣電商「沈船長」從捕撈、養殖環節收購海產品,通過順豐速運(含冷鏈物流)將水產品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年營業額超過4000萬元。加強與郵儲銀行、農聯社等金融機構合作,促進海洋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的有效對接。今年,我局與漳州農村信用聯社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並在長泰、雲霄分別舉辦了兩場漳州市藍色金融助力海洋漁業發展政銀企融資對接會。農信社現場與8戶從事養殖、捕撈專業戶籤訂授信意向書,授信總金額為2560萬元;與漁業生產專業戶和海產品加工企業初步達成融資意向金額2.57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