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何中國卻受損最重?

2020-12-11 趣觀歷史

引言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說過:「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同理,近代史上,有一場跟中國完全沒有關係的戰爭,卻因為某些因素帶給中國巨大的創傷。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之後,東羅馬帝國也宣告滅亡。此後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帶領下,俄國國力達到巔峰狀態,便打著光復君士坦丁堡的名號,其實是為了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裡米亞等地與土耳其展開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戰爭。在這200多年裡,雙方進行了12次戰爭,其中最有影響力、最有名的就是1853年發生的克裡米亞戰爭。然而明明這場戰爭的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何中國卻受損最重呢?

▲克裡米亞戰爭畫像

01

在英國和法國的默許之下,土耳其與俄國開戰。但是隨著戰事的進展,沙皇俄國佔據上風,為了阻止俄國繼續向南擴張,英國、法國、薩丁王國、奧地利、瑞典等國紛紛加入這場戰爭。

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場戰爭便再一次證明了這句話。同時也證明了,所謂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的宗教分歧,其實是可以被利益所統一的。西歐和北歐國家信奉基督教,在這場戰爭中,他們不但沒有支持與自己信仰相近的俄國,反而扭頭去支持伊斯蘭國家土耳其,似乎完全忘記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是異端。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

在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攻滅之後,絲綢之路便為土耳其所壟斷。他們掌控了東方通往歐洲的陸路要道,藉此大肆斂財。從東方運往歐洲的茶葉香料等物品價格隨之暴漲,這種情況也促進了歐洲大航海運動。本來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不應該得到歐洲各國的幫助,但是正如《答某書》所說:「兩害相較取其輕」,此時對歐洲國家更重要的是遏制俄沙皇俄國向南擴張。

此外,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成為了克裡米亞戰爭爆發的直接起因。1853年10月,俄國和土耳其正式開戰。戰場迅速擴展到波羅的海、黑海、高加索等地。在戰爭前期,土耳其不佔優勢,如果他一旦失敗,英國法國的利益將大受損害,所以1854年1月英法兩國派遣戰艦進入黑海參戰。

▲克裡米亞戰爭舊照

02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俄國派遣出共計70萬兵員,而歐洲同盟國的兵力更多,已達百萬。這場戰爭中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武器,大量的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出現在戰場上。俄國的軍事思想和技術,遠落後於經歷過工業革命的英法兩國,所以在英法兩國參戰後漸漸不敵聯軍,失去了戰爭初期的優勢。終於在1856年1月,俄國不得不接受了奧地利提出的停戰協議,這場戰爭以俄國戰敗而告終。

在接下來的巴黎和談中,俄國不得不接受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失去了很多歐洲的地盤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俄國不得不放棄向南擴張,轉而把箭頭對準了東方。

▲籤訂《璦琿條約》還原現場

彼得大帝曾與清政府籤訂《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在雙方對等的情況下完成。可是到了鴉片戰爭時的滿清王朝,在俄國眼中已經沒有資格再與他們平等籤約。克裡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迅速調轉方向,於1858年強迫清政府籤訂了《璦琿條約》,加入了瓜分中國的行列。

03

當時俄國並未直接與中國開戰,但只要有歐洲列強侵略中國,沙俄便一邊打著調停的名義,一邊武力搶佔中國領土。在庚子國變中,俄國非常積極,前後調集14萬兵力進攻。在清廷被嚇破了膽,請求議和時,又是俄國第一個同意議和,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東三省。

▲「庚子國變」舊照

在近代史中,俄國沒有直接或單獨向中國開戰,可是中國的整個東北幾乎都被俄國所侵佔。戰爭時,俄國慫恿德法兩國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其用意也就是為了在以後由俄國將其獨佔。俄國和日本對中國東北虎視眈眈,各施手段。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東北開戰。很明顯,不管是誰贏了,東北都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變成外國領土。

讓人無比憤懣的是,當時的清廷還試圖聯合俄國驅逐日本,簡直是與虎謀皮!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東北被日本人佔領,後來建立了偽滿洲國。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東北得以保全。假如日俄戰爭中俄國戰勝,他們佔領了東北。那麼二戰結束後,蘇聯能否把東北還給中國還很難說。

▲東北抗日軍隊舊照

結語

國際政治局勢風雲變幻。但其實很多政治事件的背後,都有著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動輒就開戰的時代,但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卻從未停止。

參考資料:

《答某書》

《蝴蝶效應》

相關焦點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和土耳其,為何中國受傷最嚴重?
    克裡米亞戰爭的歷史意義非同小可,它是繼拿破崙戰爭之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戰役,大半個歐洲都被卷進了這場發生於克裡米亞半島的混戰當中。而且因為戰況膠著,戰事慘烈,水雷火炮等武器被迫發展迅速,針對傷亡人員的救護也在女護士南丁格爾的燈火中逐漸興起。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啥中國卻是最慘受害者
    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卻發生了一件怪事:俄國和土耳其打了一仗,中國卻丟了領土,這樣荒謬的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克裡米亞之戰 俄國和土耳其不對付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自從1453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消滅之後,兩國就一直對巴爾幹、高加索、克裡米亞這些地區爭奪不下,一直打了整整兩個半世紀,也就是二百五十年還多些。
  • 中國沒有參與克裡米亞戰爭,為何成了最大受害者,看看俄國幹了啥
    在16世紀80年代,俄國吞併了西伯利亞地區的民族,在看到了繁華的中國之後,更是產生了侵佔中國的野心。我國就曾與其發生過交戰衝突,在清朝康熙年間,清軍就曾在我國的黑龍江省的邊境地區與俄國展開過一次慘烈的戰爭,也就是史書所記載的"雅克薩之戰"。
  • 克裡米亞戰爭
    在這些「遺產」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對各列強最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是重要的戰略要地。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稱之為「我們房屋的鑰匙」。
  • 十二次俄土戰爭,土耳其終於在克裡米亞獲勝,竟迫使俄國割讓領土
    克裡米亞戰爭爆發第九次俄土戰爭,又稱為克裡米亞戰爭。如果追溯戰爭起源,這竟然是法國惹出的禍端。1850年,法王路易·波拿巴以武力要挾,強迫土耳其承認法國對耶穌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出生地伯利恆的教堂擁有保護權,土耳其蘇丹最終被迫屈服。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本文所寫的克裡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裡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裡米亞呢?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本文所寫的克裡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裡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裡米亞呢?
  • 蝴蝶效應,一場克裡米亞戰爭,是如何影響萬裡之外的中國的
    這種因果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160多年前曾經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世界形勢的戰爭,那就是克裡米亞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中國並沒有參與,那它又是怎麼影響到萬裡之遙的中國呢?
  • 克裡米亞戰爭,俄國元氣大傷,可為什麼還能入侵中國呢?
    克裡米亞戰爭交戰地雙方是俄國對英法及奧斯曼。從牌面上,只要英法兩國不是打醬油,那麼俄國是沒有勝利地把握地。結果也是如此,俄國被吊打了,沙皇都因此自殺了,阿拉斯加也是在這個時期賤賣給了俄國。可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沒有佔到便宜地俄國,卻把目光放到了中國身上,一口氣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裡地土地。克裡米亞戰爭,俄國元氣大傷,可為什麼還能入侵中國呢?說起克裡米亞地起因,還得說是俄國地擴張惹地禍。俄國崛起後,開始了全方位地擴張,奧斯曼就是俄國地重點目標。
  • 聞一:「1783年,克裡米亞成為俄國的了!」
    摘要: 從波將金起,在克裡米亞進行的這種民意測驗式的「全民投票」,就成了俄國後世帝王們收集土地頻繁使用的法寶,和對這種土地收集永唱讚歌的民族主義圭臬。 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783年4月8日,克裡米亞成為俄國的了!」
  • 克裡米亞戰爭打到一半,沙皇為何突然自殺?
    很顯然這與同時期的克裡米亞戰爭脫不了關係,更準確地說是尼古拉一世無法承受戰爭前後俄國境況的反差而用自殺逃避責任。為了使俄國艦隊能夠衝出黑海,繼而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俄羅斯必須控制土耳其海峽,但這一願望勢必損及諸多列強的利益,其中尤以英、法、土三國的反對最為激烈。
  • 一場帝國之間的對弈,馳騁歐亞大陸的俄國在克裡米亞慘敗
    而奧斯曼帝國也拒絕了俄國的通牒,讓英法艦隊進入了達達尼爾海峽,俄國派兵進駐了兩個多瑙河公國,土耳其此時得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支持,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就一觸即發了,1853年10月16日俄國與土耳其開戰,克裡米亞戰爭就此打響了。
  • 克裡米亞戰爭 俄羅斯的前車之鑑
    引言:隨著克裡米亞越發緊張的事態,越來越多的人懷著這樣的疑問關注著事態:普京想做什麼?真的想用強力肢解烏克蘭這個主權國家而將克裡米亞這一戰略要地吞併進俄羅斯嗎?這不禁讓人想起近兩個世紀以前發生在同一地方的一場戰爭,與今天的形勢有太多相似之處。
  • 俄國對土耳其的最慘敗仗:五十多萬俄軍喪生,沙皇為此喪命
    最近西亞地區不太平靜,土耳其、敘利亞、俄羅斯之間經常擦槍走火。歷史上的俄土關係就很複雜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它與俄國之間進行過十次大規模戰爭,土耳其敗多勝少,不過還是取得過一些勝利。比如第九次俄土戰爭,俄國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一場圍繞「東方問題」的霸權戰爭,使得俄國的戰爭神話被徹底打破
    克裡米亞戰爭見證了沙皇統治的失敗,也改變了歐洲關係的格局。這是世界歷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結束了俄國的霸主地位,給俄國的經濟帶來的不可磨滅的打擊。戰爭結束之後,俄國陷入通貨膨脹,尤其是對農民的利益損害很大,造成了俄國農民的不滿。
  • 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70萬俄軍對抗百萬大軍
    克裡米亞戰爭也稱克裡木戰爭,是俄國與土、英、法和撒丁王國組成的同盟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19世紀中葉前夕,歐洲各國,首先是英法兩國加緊東擴,以爭奪新的市場和殖民地。而俄國正致力於維護它在黑海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力圖鞏固它在巴爾幹和外高加索的地位。
  • 誰最不怕俄羅斯?不是美國,土耳其打了十次戰爭
    深知唇亡齒寒的俄羅斯決心對土耳其宣戰,於是俄土之間開始了正面交鋒。在這場戰爭當中,俄國全力進攻第聶伯河左岸地區,而奧斯曼則因為兩線掣肘而功虧一簣。最終俄國以數萬條人命為代價取得了第聶伯河流域的控制權,這便是俄土第一次戰爭。不過憑藉俄羅斯對土地的貪婪肯定不會就此止步,事實上更大規模的戰爭正在路上。
  • 我讀|遠去的帝國博弈:奧蘭多·費吉斯講述的克裡米亞戰爭
    第五章「虛張聲勢」總算寫到俄國出兵了,但還不是真正的克裡米亞戰爭,而是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多瑙河戰爭(包括第六章「土耳其人首嘗戰果」)。多國參與這場戰爭是在1854年,這一年夏季打敗俄國軍隊,迫使俄國軍隊撤離多瑙河下遊,退守克裡米亞半島。英法等國的聯軍追到克裡米亞半島,後來就以克裡米亞半島為戰場。
  • 克裡米亞戰爭本是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為什麼倒黴的卻是中國?
    一場錯誤估計的克裡米亞戰爭,更是讓俄國不得不轉嫁危機、盯上了中國。 在這場純粹的利益爭奪當中,克裡米亞戰爭不僅改變了沙俄向西擴張的策略,同時將災禍轉移到了遠在千裡之外的中國,自此以後,沙俄盯上了遠東地區。 3、 被盯上的沃土,中國的北大倉 在克裡米亞戰爭中遭到群毆的沙俄,發現自己此時的戰略已經不可行,便開始轉變策略、盯上了中國的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