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乘坐高鐵抵滬的世博乘客獲得大禮包 實習生 賀佳穎 現場圖片
晚報記者體驗高鐵
72分鐘到南京時速345公裡,杯中水也不會晃出來
晚報特派記者 石凱峰 南京報導
上海到南京,301公裡,只要72分鐘!
今天,備受關注的滬寧城際高鐵正式開通,晚報記者一早便趕到位於上海西郊的鐵路虹橋站。上午7:45,G5000次「和諧號」高速列車開始檢票;8:03,列車從1號站臺準時出發,僅用了10分鐘,時速便攀升到了300公裡以上。
9:15,列車到達南京站時,車廂裡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
72分鐘,高鐵不僅拉近了上海與南京的距離,也拉近了鐵路與旅客的距離。從今天起,「長三角」將邁入「同城時代」。
8:03 出發
8:15 崑山站
8:22 蘇州站
8:31 無錫站
8:42 常州站
8:58 鎮江站
9:15 南京站
採用閘機自動檢票
今早7:45,G5000次列車開始檢票。記者看到,虹橋站30個檢票口全部實行自動檢票,每個檢票口前,均放置了4臺自動檢票機,手持高鐵車票的旅客,只要將車票正面朝上輕輕插入閘機下方的檢票口,等待半秒鐘後,再從閘機上方的出票口取出,便可以順利通過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列車開行前5分鐘,閘機就會自動關閉,停止檢票。乘坐高鐵的旅客一定要抓緊時間檢票上車,以免耽誤行程。
站臺與車廂踏板同高
來到站臺,眼前的「和諧號」高速列車就像一條銀色的巨龍,新穎而氣派。據了解,G5000次列車採用的是國產的CRH3型動車,採用8輛編組,全長約200米,全列定員556+1(輪椅乘客)。
和普通列車不同的是,高鐵列車的車廂底板與鐵路站臺完全處在同一個平面上,旅客無需像從前一樣「上火車」,只要徑直往前走,便能進入高鐵車廂。據記者觀察,即便是坐在輪椅上的旅客,進人車廂也很方便。
VIP座可看司機開車
「和諧號」高速列車的車廂設計,體現出高度的人性化。
一、二等座都有扶手,可以180度旋轉,坐墊十分鬆軟。 VIP席位則靠近駕駛室,有透明玻璃牆隔開,類似小包間,可以看到駕駛員的操作和車頭前方的風景。
另外,高鐵列車設有兩個車頭,「去時這頭是車頭,回來時不用調頭。」列車工作人員說,這樣在需要增加發車密度時,就可減少列車在車站的停靠時間。
人性化設施考慮周全
高鐵列車上,座位間距有一米多寬,即使乘客將座位放低變成睡椅,也不會給後排座位乘客帶來多大影響。此外,在二等車廂最前方和一等坐席、VIP坐席下方,均設置有充電插座,乘客可在車上為手機充電。
每節高鐵車廂都設置了蹲式、坐式等普通衛生間和專門為殘疾人士及帶嬰幼兒父母設計的特殊衛生間,像飛機上一樣使用真空集便器,用紅外線消毒。殘疾人衛生間空間比普通列車大多了,衛生間內還有「SOS」求助按鈕。
餐車設吧檯配簡餐
高鐵列車上還有餐飲供應。記者看到,餐車設在列車的第五車廂,裡面頗有「情調」,餐車頭部是一個立式櫃檯,設有一個大理石臺面的小吧檯。考慮到空間不足,靠近吧檯的車廂兩邊設有兩條長形的沙發靠背,乘客可以舒適地靠著車窗,邊看風景邊喝咖啡聊天。
和航空飲食一樣,高鐵車上食品都是半成品簡餐,直接用微波爐加熱。價目方面,餐車內有很多飲料,礦泉水3元,瓶裝綠茶5元,套餐一般只需10元,配菜有葷有素,價位還算適中。
每秒飛馳95.8米
在列車開行的那一刻起,記者與不少旅客就在期待著350公裡時速的出現。據記者觀察,列車起動時速為8公裡,5秒之後,速度開始攀升,3分鐘後,車廂內的時速顯示屏上的數字到達210公裡,8:13分前後,顯示時速達345公裡,達到設計預期。
345公裡時速,算下來,列車等於每秒鐘貼地「飛行」95.8米,接近飛機起飛速度。列車在常州境內時,記者看著一列普通動車在原滬寧鐵路上同向行駛,只一眨眼工夫,就只能看到車頭了,讓人不禁感嘆於高鐵的時速。
不過,儘管開得快,運行卻非常平穩。記者倒了九分滿的一杯水,放在窗臺上,全程運行下來,杯中沒有灑出來一滴,甚至連水面也沒有出現過劇烈晃動。
車窗有「減速」作用
在300多公裡時速下,車窗外的鄉村與田野一閃而過便不見了蹤影,但記者連續眺望了一個小時左右,卻沒有感到暈眩。原來,滬寧城際高鐵的車窗玻璃都是特製的,有「減速」作用。
記者了解到,滬寧城際高鐵的列車車窗玻璃與磁浮列車相似,經過特殊處理,會產生視覺誤差,讓風景「減速」。如此一來,旅客坐在車廂內,心跳不會加快,腦袋不會發暈,窗外美景都不會錯過。
不過,列車運行途中,手機信號不太穩定,尤其是啟動階段,通話時斷時續。鐵路部門表示,目前科研人員正在和通訊單位合作,希望能克服時速超過300公裡後,手機通話不暢的問題。
首列高鐵550張票全部售完
G5000次列車工作人員說,截至今天上午7點,G5000次列車上550張車票全部售完,車票銷售情況比預想中要好很多。
在二等座車廂,乘客李飛說,原先去南京時,他常選擇動車組列車,現在高鐵開通後,他第一時間就來「嘗鮮」了。 「我經常要去江蘇出差,現在坐高鐵只需要70多分鐘,比原先快了近一小時,能給我創造更多商機。 」
62歲的董慧萍則表示,她選擇高鐵,是為了體驗列車高達300公裡的時速,今後,她應該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不同的列車旅行。「聽說高鐵開通後,原先的動車與特快車仍會繼續開。這對於我們收入普通又不趕時間的旅客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
(記者 石凱峰)
只比飛機慢32分鐘
上海至南京城際高速鐵路全長301公裡,用時1小時12分,平均速度每秒69.7米,比日本新幹線和德國高鐵都快。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不妨來找一些參照物進行比較。
汽車:目前,從上海長途汽車總站與長途客運南站均有發往南京的大巴,運行時間4個小時左右。即使全程按100公裡/小時的速度行駛,所需時間為3.01小時,比滬寧城際高鐵慢很多。
飛機:每天21:20,東航MU2882從浦東機場起飛,22:00抵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用時40分鐘,比滬寧城際高鐵快32分鐘。但常見的4折票需320元,外加30元場建和燃油費,比起高鐵一等座233元,要貴出不少錢。
虹橋西交通中心正式投用
公交乘客寥寥 高鐵客誤入長途站
□晚報實習生 朱貝爾 記者 王建慧 報導
今天,虹橋西交通中心正式投用,雖然有12條公交線路進入,但記者採訪發現,由於是開通首日,再加上公交現在是1小時發一班車,前來的乘客寥寥無幾,一班車甚至只能空車發出。
在虹橋西交通中心,記者在現場看到有5條通往郊區的公交全日線,但等候公交車的旅客並不多,停靠在站點的公交車也寥寥。虹橋5路的一位駕駛員說,「由於今天是虹橋西交樞紐開通首日,1小時發1班車,不過很快會按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的調整。 」
通向市區方向的公交車線路主要集中在虹橋第2航站樓東交通中心。旅客可通過虹橋鐵路站與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之間的聯絡通道或軌道交通2號線前往第2航站樓前公交樞紐站搭乘公交線路。
今天,新的虹橋長途汽車站(上海長途西站)也投入使用,位於虹橋機場第一航站樓前的原虹橋長途汽車站同步關閉。早上8點,本來想要「嘗鮮」滬寧高鐵的石先生卻誤打誤撞走進長途客運西站。石先生解釋,「當時從地鐵口出站後,看到地鐵西側有一臺自動扶梯,旁邊站著檢票的工作人員,就以為是高鐵入口進去了,上樓之後才發現是長途客運西站。 」
記者現場發現長途,西站的導向標識是滾動的字幕,要20幾秒左右才會顯示出「上海長途西站歡迎你」的字樣。和石先生有同樣經歷的遊客還不少,在短短10分鐘內,記者就看到有不少旅客詢問滬寧高鐵的入口。
今天早上長途汽車發往南京的只有8:50與10:00兩個班次,與高鐵幾十個班次相比,時間上的限制更多。不過,長途西站售票處的工作人員表示:「與往日相比,今天早上長途西站發往江蘇方向的汽車車票銷售情況基本持平。這可能與旅客乘坐習慣有關。 」
說法
鐵道部:高鐵不排除降價可能
□記者 石凱峰
晚報訊 今天上午,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乘坐了滬寧高鐵G5000次列車。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針對外界「高鐵票價太高」的呼聲,鐵路部門正在廣泛聽取意見。「現在看來,對於票價,有不止一種聲音,有說太高的,也有說適中的,因為每個旅客的經濟承受能力不同。高鐵票價要接受市場檢驗,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 」據介紹,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乘高鐵的人太少,不排除降低票價的可能。
軌交
地鐵出站5分鐘即達高鐵站
□晚報實習生 莊鍵 記者 王建慧 報導
今天是地鐵2號線虹橋火車站站開通運營首日,記者現場看到進出乘客秩序井然,未見排長隊購地鐵票的情況出現。
上午7點左右,記者乘坐地鐵2號線來到虹橋車站站,同車到達的還有近百名將要搭乘高鐵的旅客。從虹橋車站站上樓,有東西兩個出口,自西出口出站步行幾步,就可直接看到通往高鐵出發層的手扶電梯,5分鐘內,旅客即能到達火車站的安檢入口。而從地鐵東面出口出站,向西步行一段距離也可來到上樓的手扶電梯附近。
記者現場發現,不少旅客之前做了功課,從東出口出站後,即有乘客念念有詞地說道:「向西走,向西走。」虹橋西樞紐設置有清晰的導向標牌,運營方設置了大型的移動提示板,大部分旅客都能及時從地鐵換乘到高鐵。現場一對情侶表示,擔心換乘過於麻煩,提前半小時到達的,其實換乘十分方便,不需要提早太多時間。
而從地鐵下車的旅客中,不少還未購買當日的高鐵車票,他們迫切地向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諮詢何處購買火車票。除了樓上的高鐵出發層,在虹橋車站站東出口處,就安排有10臺自動售票機和相當數量的人工售票窗口。在自動售票機指導旅客購票的工作人員說,如果正常操作,只需要幾秒鐘就能購買到合意的高鐵車票,機器的操作流程和地鐵自動購票機十分相似。 7點半左右,已有不少旅客在自動售票機前排隊,購買當天的高鐵車票。在自動售票機附近,同時開設了2個人工售票窗口。
地鐵虹橋車站站東側,有南北兩個計程車候車點,早8點左右,兩處候車點已有十多輛計程車排隊候客。在火車站出發層,有兩處計程車下客點,乘坐出租趕高鐵的旅客下車後,可直接經過安檢進站,十分方便。
9點13分,第一班從南京發來的高鐵列車到達虹橋車站,記者看到,當第一波人流到來時,並沒有出現排長隊購票的情況,旅客均能快速進站。
服務
高鐵車票「全天有效」
錯過時間須去專窗改籤 否則閘機無法識別
□記者 石凱峰
晚報訊 今天開行的滬寧高鐵已於6月25日開始售票,只要手持一張未使用的高鐵票,當天該路線所有高鐵車次均可乘坐。
據鐵路方面負責人介紹,滬寧高鐵車票在當天24小時內均有效,如果旅客沒有準點趕上該車次,可改籤,打破以往動車車票錯過即作廢的規定。
據了解,滬寧高鐵車票發售以來,最受歡迎的為73分鐘和75分鐘兩趟直達車。儘管高鐵車票與現行動車磁卡票設計類似,均為淺藍色,但細心的乘客發現,除車次發生明顯變化外,高鐵票面的提示也發生了變化——動車普通紙質車票標明「限乘當日當次車」,磁卡票註明的是「限乘當日當次車,中途下車失效」;而高鐵票則悄然改為「當日使用一次有效,席位當次有效」。這意味著只要手持當天車票,乘坐任何一趟高鐵動車都可以,只不過非車票車次的不一定有位子。
有關負責人表示,高鐵車票在當天24小時內均有效,不過需要提醒旅客的是,如果乘客沒有準點趕上列車,儘量到專門窗口進行改籤,否則自動檢票閘機將不能識別車票,旅客將無法進站。
公交夜宵線提前至23:00
與日行線、地鐵末班車銜接
□記者 王建慧
晚報訊 今天,地鐵2號線虹橋火車站站與滬寧城際高鐵同時開通運營,由於該站往廣蘭路方向末班車時間為22:48,這就意味著不少在22:30之後到站的乘客,可能會趕不上地鐵末班車。據初步估計,地鐵運營結束後,高鐵到站的旅客大概還有3000人左右。地鐵運營方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地鐵的運能已經達到極限,要求地鐵延長運營時間目前基本不可能,希望通過公交和計程車來解決。
根據這一情況,市交通港口局特將公交夜宵線運營時間從23:30提前至23:00,使公交夜宵線與公交日線、地鐵運營時間相銜接,並加大出租汽車供應,確保乘客出行方便。交通港口局正在研究增加夜宵線的運能,擬通過增加該線路的車輛和班次等,方便旅客乘夜宵線回家。
為配合滬寧城際高鐵開通,市交通港口局在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安排了12條公交線路、1個長途客運站、2個出租汽車候客站。市交通港口局表示,下一階段還將增設至上海南站、市中心、機場環線等3條公交線路,規劃接入鐵路虹橋站的軌道交通10號線部分區段正在抓緊建設,計劃年內投入使用。
◎相關連結
交警推薦5條行車路線
晚報訊 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鐵路站今天正式啟用。交警部門根據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總體規劃,結合即將啟用的樞紐鐵路站及其周邊道路交通實際情況,新增和調整樞紐內部分道路交通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一)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內高架道路:全天禁止貨運車輛、兩輪摩託車(含輕便摩託車)、非機動車(含殘疾人專用車)、行人通行。空載計程車按指示方向行駛,禁止進入鐵路站出發層。
(二)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西交通中心地面道路:申貴路 (楊虹路—七莘路)、申蘭路 (申濱南路—申昆路)、申虹路(通虹路—申貴路)全天禁止貨運車輛、教練車、二輪摩託車(含輕便摩託車)通行。
(三)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外圍配套 G50入城段 (中春路—S20):
1.地面輔路西向東為機動車專用道,限速30公裡/小時,最低限制高度為4.3米,具體限高按標誌所示通行,與橫向道路交叉路口全天禁止貨運車輛左轉或右轉通行。
2.中春路南側(西向東)上匝道全天禁止貨運車輛駛入。
3.地面輔路(S20—航東路)東向西為客車專用道,限速30公裡/小時,限制高度為3.5米;非機動車東向西單向通行。
4.地面輔路(航東路—航新路)東向西為客車專用道,限速30公裡/小時,限制高度為3.5米;非機動車雙向通行。
(四)原實施的「S20滬青平立交每日7時至20時禁止五噸(含)以上貨運機動車由南向西或由北向西進入G50入城段」交通管理措施,現調整為「S20滬青平立交每日7時至22時禁止貨運機動車由南向西或由北向西進入G50入城段」。
同時,交警部門還推薦了進入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鐵路站的五條路徑,其中四條為快速路:
具體是延安高架G50滬渝高速、北翟高架、崧澤高架以及嘉閔高架。另一條是地面道路,交警部門表示,一旦延安高架發生擁擠時,廣大司機可選擇此條路徑,即沿延安高架路滬青平公路 (一號航站樓)匝道下,進入迎賓一路,右轉到友樂路,並經聯虹路、迎樂路、仙霞西路、申昆路、天山西路右轉上高架進航站樓鐵路站出發層。
由於S20滬青平立交每日7時至22時禁止貨運機動車由南向西或由北向西進入G50入城段,交警部門建議北部地區前往G50滬渝高速(湖州方向)的貨運車,可從G2京滬高速轉入G15瀋海高速(寧波方向)直行至G50滬渝高速(湖州方向)繞行,或者可走外環高速,進入北翟路,通過華翔路到達滬青平公路或者G50滬渝高速(湖州方向)。南部地區前往G50滬渝高速 (湖州方向)的貨運車可從G60滬杭高速轉入G15瀋海高速 (南通方向)直行至G50滬渝高速(湖州方向)。
(記者 李一能)
(責任編輯:李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