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普京治俄六年勝利與危機:形象是媒體塑造的產物

2020-12-19 澎湃新聞

普京是誰?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曾形容他是個冷酷且會找麻煩的人;歐巴馬曾描述他「無精打採」的舉止,像是「坐在教室後面的無聊孩子」;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和他沒能產生「化學反應」,曾挖苦他是「敏感的硬漢」。……但直到今天,外界對普京的認知仍然存在巨大的鴻溝。即使最權威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對於普京履歷中的職業路徑和關鍵時間節點,仍有諸多不甚明了之處。全球媒體裡,普京的陽剛形象似乎無處不在,但對於他的個人習慣和行事邏輯,人們知之甚少,即便是他親密的「盟友」。2014年克裡米亞併入俄羅斯,普京出人意料的閃電行動,再度讓眾多西方世界的政治家及觀察人士陷入集體反思——過去對於這位領導人行為方式的理解到底忽略了什麼?在本月18日即將展開新的一屆幾無懸念的俄羅斯總統選舉之際,梳理和再評估普京在過去6年執政期間應對兩場重大危機的細節過程,及其背後所展現出的決策特點、信仰抱負、政治智慧、個性特徵,以及潛藏的危機與局限,或許對於理解普京接下來6年將帶領俄羅斯走向何處大有裨益。

2011年9月24日,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在統一俄羅斯黨代表大會上宣布,提議由時任總理普京參加2012年總統選舉。

「復原戰略」失靈了

2011年9月24日,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館。

潮水般的歡呼聲在體育館上空迴蕩。

臺上的巨幅屏幕上,普京的特寫鏡頭很快取代了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不滿59周歲的普京坐在人群中,很享受這一「勝利」時刻。

「我想直接說:關於未來將做些什麼,我們之間已經達成了協議,數年前就達成了。」普京試圖用一句話就將甚囂塵上的各種猜測擊碎。

彼時,有關「梅普之爭」的傳言已經持續數月,到底是梅德韋傑夫繼續連任,還是前任總統、時任總理普京重登權力巔峰?最終答案終於揭曉,超過1.1萬名黨員聚集莫斯科,共同見證了這一「重磅訊息」的發布。這是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代表大會。

但3個月後,俄羅斯全國爆發兩次大規模民眾遊行示威,直接對普京構成了考驗和衝擊。

美國知名俄羅斯問題專家、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俄羅斯與歐亞項目主任安德魯·卡欽斯(Andrew Kuchins)此前撰文稱,在和普京及其核心圈的私下討論中發現,普京有些措手不及,「示威活動對於普京個人而言是一大震動」。

2011年12月24日,莫斯科,上萬名民眾抗議普京第三次競選總統。

這是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爆發的最大規模抗議活動,12月24日的大規模集會矛頭直指普京本人及他即將參選的2012年大選。示威者猛烈抨擊再度參選的普京團隊穩定的結構直接導致俄羅斯政治精英的流動性不強,削弱了政治參與的廣泛度。

「如果就普京的個性而論,我懷疑2011-2012年的抗議活動能嚇到他,或是改變他的(執政)計劃。」莫斯科大學政治科學系、政治心理學專家舍斯託帕爾教授(Elena Shestopal)近日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她曾對俄羅斯社會在2000-2016年對普京的認知轉型進行過系統研究,「他(普京)是那種有著強烈使命感的人」。

「抗議只讓他更有理由回來競選,」俄羅斯獨立民意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社會學家丹尼斯·沃爾科夫(Denis Volkov)也對澎湃新聞如此說道。

2012年3月4日,普京宣布贏得俄羅斯第六屆總統大選,將開始自己的第三個總統任期。他在莫斯科馬涅什廣場與支持者見面時情緒激動,甚至流下眼淚。

不過,普京及其團隊一直以來為他精心打造的「硬漢」形象顯然面臨新的挑戰,根據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的數據,2010、2011、2012三年裡,普京的支持率跌落低位。

2012年大選前,即便是梅德韋傑夫執政期間,普京的「存在感」從不或缺:2008年,他深入遠東原始森林給一隻西伯利亞虎打麻藥的消息讓全球媒體爭相報導;2009年,在圖瓦共和國度假期間他赤裸上身騎馬的照片更是在全球瘋傳;2010年,普京親自駕駛Be-200水路兩棲飛機在莫斯科郊外救火的照片同樣「圈粉」無數……

「這些超級陽剛的特徵似乎支撐起(俄)總統的國內權力基礎和合法性。」《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根源》(2016年)一書的作者、麻省理工學院俄羅斯項目主任伊莉莎白(Elizabeth Wood)寫道。

普京的「硬漢」形象一直延續到了2018年的大選前。圖為2018年1月19日,俄羅斯東正教洗禮節,普京在謝利格爾湖的冰水中受洗。

1999年12月31日世紀之交時突然出任俄羅斯代總統的普京,有關他的職業路徑和具體的時間順序,仍有諸多不甚確鑿之處。甚至有關他如何被選為俄前總統葉爾欽的接班人,也有諸多版本相互矛盾。普京在2000年3月正式就任俄羅斯總統,開啟了他治下的俄羅斯時代。

在2012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普京仍常常公開談及上世紀90年代葉爾欽總統時期俄羅斯的動蕩歲月,這和他自1999年擔任總統以來十年治下的俄羅斯政治、經濟穩定局面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復原戰略」(Recuperation,帶領俄羅斯走出上世紀90年代的「混亂年代」——編者注)在普京的第一、第二個總統任期獲得了極佳效果,也為他贏得了極高的支持率。

在瑞典馬爾默大學俄羅斯問題專家、政治學教授彼得森(Bo Petersson)看來,這一策略已經顯得過時。他認為,普京當時更多著眼過去,而不是將來(的做法),「一度給人以一幅非常柔弱的樣子,」他日前告訴澎湃新聞說。

「『復原(戰略)』沒有讓位於更具遠見的現代化模式,」英國肯特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知名俄羅斯問題專家理察·薩科瓦(Richard Sakwa)在評估普京第三屆總統任期的文章中也有類似的觀點。

彼得森說,普京及其團隊從2011-2012年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中得到的啟示是,「他(普京)承受不起看上去虛弱或猶豫不決(的代價)」。

前兩屆任期內,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達到了約7%的速度,甚至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增速也保持了逾4%(2010-2011)。但2012年普京決定重返總統寶座之際,儘管油價高擎,俄羅斯經濟陷入停滯的跡象仍然已經明顯可見。

即使是作為創造過俄羅斯十年繁榮的領導人,2012年重歸總統崗位,普京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和直面這個國家的新狀況。

作為政壇常青樹,普京的個人生活鮮少有被外界所知。2013年6月6日晚,普京與前妻柳德米拉在克裡姆林宮觀看芭蕾舞演出,這是一年多來兩人首次共同公開露面。在演出結束後,兩人宣布已離婚。

「他肯定保守,但不極端」

最直白的挑戰來自參與抗議示威的人群。

「十年來第一次抗議活動超越了邊緣化的反對派群體,青年人和城市中產階級構成了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之前對政治毫無興趣。」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綜合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佩圖霍夫(Vladimir Petukhov)及該中心資深研究員、社會學家列昂季·貝佐夫(Leontiy Byzov)近日告訴澎湃新聞說,這一點尤其給俄羅斯執政者敲響了警鐘。

「牆上開始出現裂縫」,聖彼得堡歐洲大學(EUSP)政治和社會學系教授格爾曼(Vladimir Gel’man)就此打了一個更形象的比喻。

當時的一些相關研究和調查也顯示,這些參與者中的大多數是相對富足的中產階層,甚至是上層階,這些人從普京執政的十年裡獲得過巨大的益處。儘管訴求不同,但這是一群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職業自信的城市人群。

此外,過去的十年,恰逢社交媒體技術在俄羅斯空前發展和擴散。2011年12月的俄羅斯議會選舉爆出醜聞之後,年輕的城市職場人士們將先在社交媒體上發起的示威倡議變成了蔓延全國主要城市街頭的抗議實際行動。

英國肯特大學的俄羅斯問題專家薩科瓦將這個群體稱為「創造性階層」(俄羅斯評論員口中的「中產階層」),在經濟實力和生活水平實現了史無前例的增長之後,這些人期待國家實現更好的治理和政策創新。

薩科瓦將這個群體的主要訴求總結為:清除腐敗和官僚主義,以及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敏銳的俄羅斯政治觀察家發現,緊隨2012年總統大選之後的數月裡,重新當選的「新總統」看上去有顯而易見的疲憊感,「缺乏遠見,需要新辦法施展他以前對公眾的魔力」。馬爾默大學政治學教授彼得森在2017年一篇專門研究普京的領袖魅力及其合法性塑造的文章中如此評價俄羅斯領導人當時的狀態。

彼得森告訴澎湃新聞,「大國情懷及其伴隨著的自信行為,似乎在選區中擁有非常高的支持度。普京和他的團隊一直很小心地不斷踐行著這種角色,顯然是對2011-2012年(示威)事件中支持率降低的應對。」

2012年5月9日,第三次就職總統兩天後,普京在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為到訪的俄聯邦兒童腫瘤學、血液學和免疫學科研中心的8歲女孩索尼婭倒茶。

普京在孩子面前有時也會「束手無策」。2016年6月4日,普京出席兒童節慶祝活動,但獲得普京頒獎的小女孩卻一直在臺上嚎啕大哭,普京試著安慰卻無濟於事。

在2013年俄羅斯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Valdai Discussion Club)年度會議上,普京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我們不應該再這樣,只盯著我們歷史中的壞事然後妄自菲薄了,就連我們的對手都不會這樣譴責我們,」普京當時說道,「我們必須為我們的歷史感到驕傲」。

「瓦爾代」俱樂部自2004年成立以來便以普京的親自「站臺」及同全球學者面對面的對話而蜚聲海外,儘管俄羅斯官方色彩濃厚,卻也逐漸成為俄羅斯領導人展現國際性的重要平臺之一。每年的年會,來自全球極具威望的學者專家都會齊聚一堂,洞察俄羅斯的新戰略動向。

藉由這樣的場合,如此強調俄羅斯輝煌的國家歷史和傳統價值,在大多數俄羅斯政治研究人員看來,反映出普京策略的調整。

長期研究俄羅斯政治精英的女社會學家奧爾加·克裡斯塔諾瓦斯卡亞在2014年的一期訪談中對此策略早有深入的觀察。她認為,普京根深蒂固的俄羅斯帝國情節,為他贏得了當下大多數俄羅斯政治精英的支持,後者比普京的立場更保守,擁有對西方採取更強硬態度的訴求。

2015年9月28日,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舉辦的午宴上,普京與歐巴馬碰杯。

「直至最近(2014年),俄羅斯的政治精英一直對普京持批評態度。儘管不為公眾所知,這種批評要求(他)對西方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克裡斯塔諾瓦斯卡亞在訪談中也說道,她曾是俄羅斯國家杜馬成員,被視為對俄精英群體有著深入研究的最權威專家之一。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俄羅斯與歐亞項目副主任傑弗裡·曼科夫(Jeffrey Mankoff)認為,普京開始力推傳統價值,目標是另一群對象,「並非城市(中產)階層,而是內陸城市、後工業化城市或農村地區的人們」。

俄羅斯社會學家沃爾科夫也認同,普京第三任期開始後的政策調整總體來看並不利於中產階層,因為他們對與西方融合更感興趣,「認為做生意需要更多競爭和保障,我是指在財產權方面如此」,「他們從政策(調整)中受益不多」。

「如果觀察(普京政府採取的)行動以及採納的決定,示威行動以來,(政策)發生了轉變。」曼科夫近日告訴澎湃新聞說。

莫斯科大學政治科學系舍斯託帕爾教授持截然相反的態度,她認為2011-2012年的示威行動未對普京第三任期的決定產生影響。

「普京是一個信仰強政府和傳統價值的人,但他不是民族主義者。」她告訴澎湃新聞說,「他肯定保守,但不極端。這一點未來也很難改變。」

在2015年再版的《普京傳:不可替代的俄羅斯硬漢》一書中,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特別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歐洲和俄羅斯事務高級主任費安娜·希爾(Fiona Hill)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克利福德·加迪(Clifford G.Gaddy)記述著她們為深入了解俄羅斯領導人世界觀所做的努力:

「普京的觀念受到多重影響的塑造:蘇聯和俄羅斯交雜的歷史背景,他成長、工作和生活於那個大背景;個人對俄羅斯歷史和文學的興趣;他在列寧格勒國立大學(今聖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他在克格勃的訓練;他在東德德勒斯登克格勃分部的經歷;上世紀90年代在聖彼得堡的經歷;1996-1999年剛到莫斯科的早期經歷。」

曾經擔任俄羅斯國家杜馬成員的克裡斯塔諾瓦斯卡亞根據她的研究提出,普京的信念有兩大源泉:一是克格勃的經歷;二是對東亞武術的熱愛,這不限於動作技巧,而且包含了某些哲學思考和生活方式。

柔道是普京鍾愛的運動。2012年5月8日,俄羅斯茲維尼戈羅德,普京慰問柔道選手,並在交流中雙手握拳,做出柔道的動作,欲與選手比試一二。

但列瓦達中心社會學家沃爾科夫認為,「我們對普京的個人習慣一無所知。」他說,普京的形象更多是電視媒體塑造的產物,「一個相當強硬、健康的男子」。

為了應對俄羅斯社會和群體的新變化,梅德韋傑夫在總統任期結束前,曾宣告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諸如地方長官直選、政黨註冊手續的簡化等等。普京第三任總統的執政初期,或多或少引入了這些改革的舉措,這也包括反對派領導人亞歷克謝·納瓦爾尼在2013年9月被允許參與莫斯科市長的選舉,並拿下史無前例的27%選票。

但很快,「我認為出現了轉向保守的一個轉折點。」聖彼得堡歐洲大學(EUSP)政治和社會學系教授格爾曼告訴澎湃新聞說,普京第三任期初始階段的優先目標相較於他的第一、第二總統任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英國著名俄羅斯問題專家薩科瓦寫道,「在普京第三任期前,梅德韋傑夫時代的讚歌被拋棄了。」

」「自2012年以來,俄羅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議程(在世紀之交提出,並在梅德韋傑夫總統任期得以倡導)不再位於普京優先政策名目之列,或者說至多列為了第二梯隊。」格爾曼說道。

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家佩圖霍夫認為,在打造社會主義、自由觀點,包括與西方和解的路徑都被試過並產生負面結果之後,這種轉向依賴傳統價值和「軟民族主義」的路徑變成了自然的結果。「要讓社會圍繞某些東西團結起來是必要的。」他告訴記者說。

「近年來很明顯,精英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趨勢導致了(俄羅斯)大多數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退化,」專門研究俄羅斯社會穩定和轉型的社會學家列瓦紹夫對於這種轉變解釋道,「民族政治意識的引線開始在社會和國家之間發揮作用」。

克裡米亞,神來之筆?

「在人們的心中和意識中,克裡米亞一直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4年3月18日,在克裡姆林宮華麗的聖喬治廳裡,普京當著議會成員、州長等數百名聽眾的面,發表了長達47分鐘的演講,對外宣告了一個對俄羅斯而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消息。

「俄羅斯!俄羅斯!」

他感情強烈的演講多次被雷鳴般的掌聲打斷,聽眾們紛紛起立鼓掌,高喊著國家的名字。有人在現場擦拭著眼淚。

2014年是在普京再任總統之後濃墨重彩的一年。

美國《外交事務》雜誌2016年克裡米亞專題將此評價為「(普京)一招就顛覆了後冷戰歐洲秩序得以成立的前提」。

不過,背後的真實動因到底為何,迄今仍吸引著西方政治家和政策分析師們一探究竟,在毫釐中尋覓真機。

……

2014年2月21日,烏克蘭政治危機發端,親俄的烏政府於當晚垮臺,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於次日凌晨帶著總統府的文件資料逃離首都基輔;

此後的一周之內,俄羅斯特種部隊控制了克裡米亞各處的戰略要地,地方當局開始準備宣布獨立;

3月18日,當著俄羅斯政府高官、議員們及全球媒體的面,普京和克裡米亞、塞瓦斯託波爾市的領導人一起籤署了有關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條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全世界宣告了克裡米亞「脫烏入俄」的既成事實;

……

「普京某種程度上成功地將(俄羅斯)社會團結了起來,達到了創紀錄的支持率。」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綜合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佩圖霍夫(Vladimir Petukhov)說。根據當時的民調顯示,在克裡米亞併入俄羅斯之後,普京的支持率達到了約85%,重回2007-2008年普京第二個總統任期的巔峰階段。

「就短期或中期來看,普京(這一招)非常成功。」俄羅斯列瓦達中心社會學家丹尼斯·沃爾科夫評估認為,但長遠而言仍有待觀察,「這一行動阻止了烏克蘭滑向歐盟而成為俄羅斯的主要威脅,也使得內部對普京執政體系的認可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對帝國復興的訴求在克裡米亞危機中自我釋放了,」曾經擔任俄羅斯國家杜馬成員的克裡斯塔諾瓦斯卡亞說道。

18日當晚,興奮的普京還出席了紅場的集會和音樂會,在克裡姆林宮宏偉壯觀的圍牆裡,普京深入地談起了國家歷史,充滿自信地告訴集會民眾,自己是俄羅斯人民乃至後蘇聯時代境外俄羅斯人的捍衛者,說自己是在收復往昔帝國的一片失地,蘇聯的解體使這片領土陷入了殘酷的命運。當晚結束演講後,普京還跟一個軍人合唱團一起唱起了國歌。

「在俄羅斯人眼裡,普京的主要貢獻在於克裡米亞實現了和平(過渡),沒有血流成河。」俄羅斯科學院社會政治研究所領軍研究員、社會學家列瓦紹夫(Viktor K. Levashov)認為,克裡米亞在他看來無疑給普京的「政治資本」帶來了新的、至關重要的貢獻。

在俄羅斯之外,普京驚人的行動速度令西方世界大為震驚,他們原本寄希望於普京願意尋求政治解決方案。

就在俄羅斯士兵進入克裡米亞前一天,這位強硬領導人剛剛藉由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之機盡顯一個現代強國復興所有的「軟實力」——一個時尚、善意的體育和文化大國形象隨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冬奧會前的2013年12月,普京還特赦了身陷囹圄逾10年的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前老闆霍多爾科夫斯基。

「特赦發生在索契冬奧會前夕,有著希望重啟與西方對話的意味。但不幸的是,(西方)世界領導人們忽略了這個信號,沒有出現在索契,」俄羅斯科學院綜合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佩圖霍夫及該中心資深研究員、社會學家列昂季·貝佐夫(Leontiy Byzov)告訴澎湃新聞,這次機會本可能有助於避免烏克蘭衝突滑向後來的攤牌階段。

《紐約時報》此前曾試圖勾勒克裡米亞入俄這一關鍵決策的出爐過程。報導披露,烏克蘭危機讓普京怒不可遏,剛剛參加完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他便趕回莫斯科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12名成員開了一場危機應對會議,「下令俄羅斯部隊(奪取克裡米亞)的決定是普京的顧問小圈子做出的」。文章寫道,「俄羅斯危機時期的政策和行動會讓人感到困惑,或是遲疑不決,直到普京本人就行動路線下定決心。」

有人悉心研究了2月份索契冬奧會前普京在那裡打的一場冰球表演賽,將此視為「普京為奪取克裡米亞而進行的熱身」,但鮮少有細節支撐普京在克裡米亞上的決定源自「長遠的戰略規劃」。

「我的觀點是,普京許多重要的決定都是在高壓之下做出的,是由他對這個國家高度的責任和義務感決定的。」莫斯科大學政治科學系舍斯託帕爾教授說道。

「在地緣政治的意義上,普京給我的印象並不像是一個下棋的人。他喜歡冰球,而且不要裁判。」《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裡德曼2014年4月充滿批評性地寫道,暗示普京偏好「快、準、狠」遠勝於「穩、謀、深」。

「他的反應對於他的反對者而言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也無法預料。但這就是他的風格。」舍斯託帕爾說。

英國《獨立報》在2017年11月的一次採訪中,援引一位匿名俄高級別官員的話說,「普京喜歡出人意料,他要做出改變的時候,不會跟人商量」。

普京出乎意料的行動計劃讓許多西方世界的政治家們及觀察家們陷入集體反思,過去對於這位領導人行為方式的理解到底忽略了什麼?

「一些人得出的結論是,普京本人發生了變化。克林姆林宮肯定出現了一個『新普京』。」美國知名俄羅斯問題專家費安娜·希爾和利福德·加迪在她們的代表作《普京傳:不可替代的俄羅斯硬漢》中寫道,「普京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行動的確不同以往,它提供了一次更好地理解這個人的機會。」

「普京發生了某些變化,」俄羅斯社會學家沃爾科夫告訴澎湃新聞,給人以更加自信且有說服力的印象,「從他一些公開演講中可以看到,他設定的目標越來越雄心勃勃,在和外國領導人談話時,也越來越有底氣。譬如索契冬奧會上的演講,聽上去棒極了。」

逃走的700億和青年才俊

但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無法解決棘手的經濟發展問題。

「克裡米亞入俄」遭遇西方懲罰性經濟制裁之後,油價暴跌接踵而至,盧布應聲連連下挫。

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俄羅斯歷史學教授羅伯特·瑟維斯(Robert Service)猛烈抨擊「普京奪走了烏克蘭4.5%的領土」之餘,借《紐約時報》的方寸版面向全世界「討伐」著俄羅斯決策者的失算:

烏克蘭的危局讓俄羅斯的超級富豪們紛紛將財富轉移到西方,僅2014年前三個月就有700億美元(約合440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流往海外;

數以十萬計的俄羅斯青年才俊收拾行囊前往矽谷、紐約和倫敦;

與西方各國在尖端技術上的合作也將中斷;

組建以俄羅斯為首的「歐亞聯盟」的夢想破滅;

普京本人失去了在發達國家組成的八國集團裡的一席之位;

……

「克林姆林宮極大地低估了吞併克裡米亞的成本。」聖彼得堡歐洲大學(EUSP)政治和社會學系教授格爾曼持類似的觀點,「吞併克裡米亞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要轉向,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從國際衝突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

列瓦達中心社會學家沃爾科夫認為,長遠而言,如何在沒有西方支持以及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現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是俄羅斯面臨的挑戰。「俄羅斯人普遍支持(普京)總統增強國家在世界上地位的路徑,但重返類似冷戰一般的嚴重對抗,讓許多人心生恐懼,特別是年輕人。」俄羅斯科學院佩圖霍夫說道,他還擔任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科學委員會(VCIOM)的主席。

事實上,油價的狂跌的確很快影響到了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來自列瓦達中心的民調顯示,2014-2016年,俄羅斯人對於與油價下跌、西方經濟制裁及普京的反制裁相關聯的國家經濟衰退感知明顯:國內需求在此階段下降了12.2%;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數量增加了600萬,總額達到了2200萬。

起初,西方的經濟制裁主要針對小範圍俄羅斯精英圈子,但其外溢效應很快折射到更廣泛的俄羅斯社會中。2014年末,莫斯科發生了醫療機構工人罷工事件,就是由於油價暴跌之後政府被迫大幅削減預算,從而導致大量公共部門人員下崗,收入減少的現象也在10年來首度出現。總體而言上,嚴重依賴石油價格的俄羅斯經濟單一化的結構性弊病彼時暴露了「軍事強力」背後的可持續性和脆弱性。

這樣的背景下,普京在2014年年底的國情諮文上花了大量時間談及應對經濟發展問題。他在這場長達70分鐘的演講中,提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經濟提議,包括不對那些把海外財富帶回國的人進行盤問、暫停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稽查,以及維持稅率四年不變。

在發表演講前,俄羅斯各界紛紛猜測,普京究竟會支持保守派還是自由派。前者希望與西方國家展開對抗,不惜付出經濟代價,後者則認為正是這種態度給蘇聯帶去了災難。

普京似乎選擇兼顧不同訴求,他在外交上繼續採取強硬姿態,但同時誓言要扶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他還表示,應該利用與西方對抗的時機,進行全面經濟改革,在糧食、藥物和科技方面實現更大程度的自給自足。

「顯然,這裡的(經濟方面)危機已經在持續,導致俄羅斯人越發擔憂,主要歸因於他們生活質量和水準的下滑。所以在各個層面,人們對於當局的信任水準偏低。」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家貝佐夫告訴澎湃新聞,「惡化再持續的話,社會及精英內部緊張加劇將變得非常可能。消除這些風險將是普京總統下一個6年任期的關鍵任務。」

莫斯科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舍斯託帕爾持不同看法。「當下在這個國家還沒有發生任何真實危機的證據,」她告訴澎湃新聞說,「相反,社會中有一種危機已經結束的感覺,並且人們將這種成功歸功於普京。這並非是說他們對經濟完全滿意,但他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截然不同於過去十年的面貌。」

根據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綜合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佩圖霍夫和他同事貝佐夫最新所做的數據調查,俄羅斯人最大的公共訴求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領域,包括「加強社會平等、打擊腐敗,以及克服過分依賴油氣資源的經濟改革,及科學、教育、醫療和文化等社會領域的改革」。

「總體而言,並沒有極端或革命性的訴求。」兩位社會學家說道。事實上,在普京總統2018年最新一次年度國情諮文中,他恰好對這些人們普遍的求變訴求予以了回應。

專門研究俄羅斯社會穩定和轉型問題資深專家、科學院社會學家列瓦紹夫認為,民調顯示,俄羅斯介入敘利亞戰事(2015年9月底——編者注)之後,普京及俄羅斯軍隊的政治支持率水平處於高位,但公眾對於政治機構(政黨、議會及地方政府等)的信任度卻很低,他認為俄羅斯未來面臨的「主要挑戰依然是尋找政治機構和機制運轉的穩定模式」。

普京對此問題似乎早已心知肚明。就在2018年總統大選即將來臨之前的2017年9月,普京撤換了達吉斯坦共和國、薩馬拉州、布裡亞特共和國和加裡寧格勒州等85名地方行政長官中的11人,其中7名新的地方長官年齡皆在40來歲。上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撤換地方長官(換掉了30名地方長官)還是發生在2012-2013年,但當時是在總統選舉後進行的。

「腐敗是俄羅斯領導人面臨的非常嚴重的挑戰。」舍斯託帕爾說道,「下一任期的主要挑戰在於俄羅斯精英改變他們的目標並更加接近社會(需求)的能力。」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2017年的年度記者會上披露,2016-2017年,共有800名官員因腐敗問題被移送司法機關。

儘管危機四伏,普京執政能力中應對突發狀況的過人能力鮮少有人質疑。

英國肯特大學著名俄羅斯問題專家用「普京主義」概括了這種能夠超越自身局限和矛盾的自我進化潛質。

「普京這些年展現了根據時局變化不斷自我調整的良好潛質,可能並非改革自身,僅僅是調整。」列瓦達中心社會學家沃爾科夫也認為,在俄羅斯2005年遭遇主要經濟危機以及2012年發生新一輪抗議時,「他非常成功地挺過了這些關口,不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危機」。

「普京很有彈性。這意味著他具有朝著不同方向行動的潛力。」CSIS俄羅斯專家曼科夫說道,「我想預測一下,這種轉向可能會發生在2018年大選之後,假設普京感到權力之位鞏固之後,他就能夠朝著那個方向(與西方和解關係)做出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向。」

談及俄羅斯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最難對付的當然是他(普京)被迫過早退出總統之位,因為健康原因等。」瑞典馬爾默大學政治學教授彼得森說,「這可能將俄羅斯拖入一場政治危機,導致不確定的後果。」

相關焦點

  • 俄民眾「保島」遊行懟安倍:把普京拿走,南千島群島必須留下!
    此外曾參與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的中將伊戈爾·斯特列爾科夫、2018俄羅斯全民聯盟的總統候選人謝爾蓋·巴布林、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俄國歷史學家兼前外交官尼古拉·普拉託什金也參與了此次集會並上臺發言。
  • 被指「親俄」 《普京訪談錄》導演回應:給予普京公正對待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任重】當地時間12日晚9時起,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奧利弗·斯通的《普京訪談錄》將在美國電視頻道開播。正值「通俄門」在美國鬧得沸沸揚揚之時,這部長達4集的訪談片也在美國引發爭議。
  • 2018年俄總統大選拉開帷幕 民調顯示普京支持率領跑
    央廣網北京3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1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投票今天(18日)正式開始。據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數據,約有1.1億俄羅斯公民具有選舉權,其中180多萬人常年居住在國外。
  • 回應爭議:普京認為,以其馬賽克像裝飾俄國防部教堂為時過早
    2020年4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了俄自由派媒體此前放出的一段批評。兩天前,部分媒透露稱,俄羅斯國防部在莫斯科近郊「愛國者公園」修建的一座大教堂內,使用了普京、史達林等政治人物的馬賽克像進行牆面裝飾。
  • 撫獵豹赤膊變西裝 今年的普京日曆又在日本賣脫銷
    在俄羅斯,發布印有普京照片的日曆似乎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儀式。過去幾年裡,普京日曆常常會展示這位克宮領導人的「硬漢」形象。例如,在2019年的日曆上,就有普京打冰球、在西伯利亞赤膊釣魚、撫摸小動物的照片。「日曆顯示,普京似乎不再被『孤立』,即使國際社會繼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CNN評價道。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俄羅斯與歐亞項目主任及資深研究員尤金·魯默認為,這也是俄羅斯塑造國家形象時反覆出現的主題——俄羅斯是個大國,是全球權力中心之一。
  • 普京:俄羅斯經濟危機最高峰已經過去
    新華社莫斯科12月17日電(記者範偉國任瑞恩盧敬利)俄羅斯總統普京17日在莫斯科說,俄羅斯經濟危機最高峰已經過去,政府工作總體令人滿意。他同時表示,俄羅斯和美國在解決敘利亞危機上立場相近。  普京當天舉行年度大型記者會,就俄經濟、內政和外交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普京闡述對世界大變局看法:中國正迅速邁向超級大國地位
    (陳宇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俄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於10月20日至22日在俄舉行,主題是「疫情的教訓與新的議程:如何將全球危機轉化為和平機遇」。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視頻形式出席了年會活動並按慣例發表講話。
  • 王海運:普京來訪,日本做不出大文章
    摘要:俄羅斯總統普京15日到訪日本,這是普京總統11年來首次正式訪日。至於日本企圖借普京訪日離間中俄關係,確實是日本改善對俄關係的重要考量。對於俄日關係的緩和、經濟合作水平的提升,作為俄羅斯的主要戰略夥伴,我們無疑樂觀其成。
  • 亞美尼亞向普京「求援」,俄外交部表態值得關注
    就在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衝突爆發之後,作為世界範圍內的兩個霸主,俄羅斯與美國均選擇了在呼籲雙方停火的情況下積極斡旋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實現真正的和平,不過無論是俄羅斯組織的停火談判還是美國組織的停火談判,最終的結果還是沒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而在最近苦苦支撐的亞美尼亞再次向普京求援,美國或許要失望了
  • 西方拿「阿拉伯之春」嚇唬俄羅斯 俄網民力挺普京
    據12月7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5日有數千名俄年輕人走上莫斯科街頭示威,抗議杜馬選舉不公。西方輿論6日興奮地宣布這是「12年來俄羅斯最大規模的反普京示威」,它很像「推特革命」,或者叫「俄羅斯之春」,也很像是要「佔領克裡姆林宮」。
  • 疫情嚴重,俄13城拒絕與莫斯科同步舉辦勝利閱兵,克宮表示理解
    原定於5月9日舉行的盛大勝利閱兵式,也被迫延期至6月24日舉行。 即便如此,6月24日當天,俄羅斯恐怕也難再現舉國閱兵、歡慶勝利的熱鬧場景。截至6月15日,已經有13個俄羅斯地方城市決定,取消或者推遲6月24日的勝利日閱兵式。
  • 當默克爾與普京相遇,用的德語還是俄語?
    普京和默克爾近年互動不可謂不頻繁,卻鮮有溫情脈脈的氣氛。  【他們的分歧,不光是「愛不愛狗」】  10年前一場「狗狗風波」雖然在兩國外交史上只算得上是個花邊新聞,卻洩露出默克爾與普京關係中的張力。2007年,到訪俄羅斯索契的默克爾與普京會晤。
  • 俄媒:日本將向俄總統普京贈送秋田犬
    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導 俄報稱,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本周將訪問索契,順便將首相承諾的秋田犬贈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據《俄羅斯商業諮詢日報》報導,日本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日本計劃在外務大臣本周末訪問索契時將秋田犬運往俄羅斯。」
  • "美鈔雨"賀酒店開業 俄富豪擺闊惹惱普京(組圖)
    普京大為光火。有媒體估計,賓客「淋」到的「美鈔雨」總共用掉6100萬美元。     酒店耗資     十五億美元     「馬爾丹宮殿」(左圖)耗資15億美元建成,擁有560個房間,本身已經極盡奢華,套房浴室配有鍍金邊框的鏡子,私人沙灘上則鋪有專門從埃及進口的總計9000噸白沙。
  • 俄大選計票中:普京以76.41%的高得票率保持領
    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在對90%的選票處理後發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在總統選舉中以76.41%的得票率保持領先。 報導稱,此次共有包括俄現任總統普京在內的八名候選人參選。俄羅斯國內的民意調查顯示,普京支持率持續領跑。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在總統選舉已統計的90%選票中,普京以76.41%的得票率領先。普京感謝選民,說俄將努力應對挑戰,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
  • 普京為何對喬治亞突然出招?
    普京還指示俄有關部門確保那些暫時滯留在喬治亞的俄公民回國。另外,普京建議俄旅遊公司暫停前往喬治亞的服務,用克裡米亞取代原有的渡假地。普京的總統令等於是對喬治亞實施了制裁,俄羅斯遊客是喬治亞最重要客源之一,去年人數達到170多萬。禁令對喬治亞只是一個初步警告,如果俄格關係繼續惡化,不排除重新上演2008年邊境交火的局面。
  • 普京做到了嗎?
    二十年來,普京在國際舞臺上有過受人歧視的屈辱經歷,也有過令人膽寒的鐵血手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這二十年來,俄羅斯聯邦已經渡過了幾乎再次崩潰和瓦解的最艱難時期,普京還給了俄羅斯人民一個有尊嚴、有安全感的俄羅斯,他的強硬,他的孤獨,都給俄羅斯人民、給世界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
  • 陳運森:普京20年:俄羅斯經濟發展回顧
    縱觀這20年發展沉浮,俄羅斯經濟經歷了繁榮—緩慢增長—停滯的過程。20年後俄羅斯經濟面臨的挑戰是在實現了量的突破後如何實現質的改變。 2000—2008年:經濟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俄羅斯經濟實現高速增長,年增長率達7%。到2007年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1.3萬億美元,比普京執政之初增長了94%,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也從2%攀升到4%。
  • 普京正焦頭爛額,烏克蘭頻放開戰硬話:全民抗俄,用上全系列武器
    最近,普京出現了上任以來的最大民意危機,烏克蘭方面趁此機會更是頻頻挑事,號稱要進行「烏俄戰爭」。 當地時間1月4日,烏克蘭的高級顧問阿列斯託維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本國的軍事實力表示了充分的自信。
  • 波蘭總理在俄境內紀念卡廷慘案 邀普京訪問波蘭
    波蘭總理在俄境內紀念卡廷慘案 邀普京訪問波蘭 來源:國際在線 2010年04月08日05:38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湯黎):波蘭總理圖斯克7日在俄羅斯境內的斯摩稜斯克州與俄羅斯總理普京舉行了小範圍的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