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外國人眼中,乾隆盛世一文不值?一位英國人揭開了真相

2020-12-11 讀文化博今

歷史書上明確地寫有「康乾盛世」,這令後人暢想著穿越那個年代會是怎樣一番盛景。在此之前,是明末清初的戰爭,接著是清人的鐵血政策,一番動亂後,康熙採用了懷柔政策,逐漸有「滿漢一家」的聲音出現。學習漢文化,利用漢人來鞏固政權,被認為是大勢所趨,畢竟元朝主政中原只有四五十年,這不得不令人警醒。

在康熙、雍正、乾隆統治時期,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整個清朝的盛世。不過從一些歷史材料來看在康熙的創世之舉後,雍正勤勉為政,也算平穩,直至乾隆早期,大清朝都是行上坡路的。中後期的乾隆時代,國民經濟明顯走了下坡路。

中國歷史第一貪官和珅破土而出,這似乎是在告訴人們,乾隆盛世或許只是沾了其祖父輩的光。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呢?先來看看乾隆的早期。民間流傳康熙選雍正繼承大統,是因為看上了乾隆這個孫子。兒子優不優秀不要緊,只要孫子站得穩,那也行。不過史學家們更多地認為雍正的韜光養晦幫助到他。

康熙的兒子很多,個個不是平庸之輩,要爭奪這個皇位,雍正應該是費盡了心機的,這過程,我們且翻過不講。雍正的統治是鐵血的,或許是因為流言蜚語過多,自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當然也有部分原因不能排除,那就是當時是存在一部分反動勢力,這個即便到了乾隆時期依然存在。

雍正勤奮管理著這個偌大的國家,並早早地立乾隆為太子,可以看出這是從他自身的經歷中獲得的一些反思。乾隆登基掌權坐的順風船,這一點不像康熙和雍正,沒有經過鐵血的政治鬥爭的乾隆能否管理好這個國家嗎?至少在前期還是很不錯的,公元1745年,乾隆平頂準格爾叛亂,統一邊疆地區,這算得上是一件開疆拓土的事。

再有乾隆喜歡免除老百姓的稅負,雖說其他皇帝也這麼做,不過乾隆做的量足夠多,比如乾隆即位沒多久就全國範圍內免去一些百姓拖欠的農業稅,二十天後,在此免除父輩統治期間百姓拖欠的農業稅,這也只是乾隆統治時期惠農的九牛一毛罷了。

這算得上是乾隆執政早期的閃光點了,不過當一位英國人來了後,他們留下的文字記載卻揭開了乾隆中後期,整個乾隆盛世的瘡疤,真相到底如何呢?公元1792年,英國遣使來建交,來者是馬嘎爾尼勳爵。來的目的明面上是來賀壽,其實就是為了建交,然後好做生意。東方的富有在馬可波羅的筆記中令西方人神魂顛倒,此時的英國進入資本主義,正是拓地盤的時候。神秘的東方怎能棄之不顧呢?

但事實並不簡單,清朝富有不假,但階層分裂嚴重,富貴的人綾羅綢緞著身,高門大院是看不清房間多少。清貧者彷如奴隸。馬嘎爾尼寫到:有一些人來伺候我們,這些擦桌子,送茶掃地的人面黃肌瘦、衣衫襤褸,連剩下的飯菜都打包回家。這些人臉上沒有笑容,上等人的呵斥在他們看來已然麻木。這些內容記載在《我看乾隆盛世》。

這足以看出乾隆中後期的統治腐敗的厲害。乾隆喜歡臣子對他歌功頌德,他自己也十分自傲。康熙對待外邦多的是學習的心態,他自己還學習過西方的數學,引進過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到了乾隆這裡,閉關鎖國成了常態。

此時的歐美國家正經歷這巨變,工業革命下,大英帝國拔地而起,其他帝國依次出現。如果從乾隆中後期來看乾隆盛世,說這是個虛偽的盛世,也不算虧了乾隆。從乾隆往後推,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戰爭打響的那一刻,統治者還在夢中。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一共歷經了12位帝王,兩百多年歷史,其中,最傳奇的還是要數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了,史稱「康乾盛世」,但是為何在外國人眼中,乾隆時期的盛世,卻一文不值呢?故而今天筆者推薦的這本《清朝全史》,裡面就講述了許多清朝時期人物和事跡,原價88,現價僅48.8元就能入手,喜歡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乾隆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看看英國人筆下的乾隆盛世是怎樣的?
    因為雍正統治時間短,所以統治康幹盛世的不是他,尤其是乾隆,留下了很多關於自己的詩詞。在歷史上,他為長命皇帝製造了一個特殊的「乾隆盛世」。但近年來,相關的歷史諮詢越來越多,揭開了乾隆盛世的真面目。盛世真的出現在乾隆時期嗎?為什麼乾隆以後清朝的衰落越來越勢不可擋?
  • 十八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
    乾隆盛世的貧困,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精神上。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乾隆盛世的秩序原來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一個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將另一個人置於腳下。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建了一座夏宮,叫無憂宮。沒想到這個無憂宮卻給他帶來了麻煩。原來他的這個王宮選在了一個平民百姓的風磨邊上。
  • 為何說康乾盛世既是清朝的巔峰,也是亡國之前兆?
    這是乾隆年間,外國人眼裡的中國。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曾經共同努力,開創了一番盛世美景。 他們有的開疆拓土,有的專理內政,一心撲在國家發展上,也有的整頓吏治,使得海晏河清。其實康乾盛世,應該是康雍乾盛世。這其中少了任何一人,都不會造就那番盛景。康乾盛世實為迴光返照?論制度完美的功與過,榮耀巔峰亦是覆滅?
  • 乾隆為何要廢第二任皇后?11年後發生一件大案,揭開廢后真因
    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三月,乾隆皇帝的結髮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去世在南巡歸來的途中,乾隆傷心不已。兩年後,乾隆冊封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那拉氏正式成為乾隆的第二任皇后。因那拉氏死後沒有諡號,因此被稱為乾隆繼皇后或那拉皇后。那拉氏做了15年的中宮皇后,最終被乾隆打入冷宮,悽慘而死。
  • 這些中國的食物在外國人眼中認為"最貴",最後一個直接笑噴
    我們國家的食物種類非常的多,同時也吸引了很多的外國人,因此有很多的中國食物出口到了外國。因為每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不同,所以每個人對於飲食的定位也就有所不同。那麼我們國家的食物出口到了外國,在外國人眼中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 埃及「金字塔」為何不能亂爬?外國一位遊客爬上去後,發現了真相
    而國外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標誌,比如印度有名的泰姬陵,巴黎的艾菲爾鐵塔、日本的富士山等等,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是埃及的「金字塔」,為何不能亂爬呢?外國一位遊客爬上去之後,發現了其中的真相!在埃及,法老才是地位最高的人,是人們對於他們的尊稱,就相當於中國的皇帝。中國的皇帝自稱是「天子」,而法老則自稱是「太陽神」之子,他們是神賦予的代言人,所有的民眾都必須當做神一樣去崇敬法老。
  • 乾隆盛世的終結者——白蓮教起義
    乾隆皇帝在位初、中期,清王朝走向了鼎盛,號稱是「乾隆盛世」。客觀地說,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是較為突出的,他所開創的盛世也是封建時代的「極盛」。但到了乾隆晚年,隨著人口急增、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的激化,以及官僚腐敗現象的加劇,盛世的光芒逐漸褪去,而白蓮教起義的爆發便是由盛而衰的象徵事件。白蓮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 嘉慶皇帝一生勤政,崇尚「祖制舊法」,為何沒有延續康乾盛世
    嘉慶即位前後嘉慶能夠成為乾隆的接班人,恰恰是因為自己的勤勉。作為十五皇子的嘉慶原本距離皇帝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可他從小便表現出驚人的自制力,性格老成穩重,日常作息起居非常有規律,不擅長結交朋黨,一心跟隨少傅學習,行為辦事秉持法度,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再加上他在眾兄弟中,儀表相貌最端莊出眾。
  • 一位外國人坐上龍椅後離奇死亡,專家也無法解釋
    一位外國人坐上龍椅後離奇死亡,專家也無法解釋。引言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裡隱藏了無數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並不是因其材質是貴重金屬的價值連城,而是其背後沉澱的巨大的歷史價值。一位外國人坐上龍椅後離奇死亡,專家也無法解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乾隆盛世的標誌都有哪些?主要是這三點功績
    一直以來,人們對「乾隆盛世」的看法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乾隆中前期,他所統治下的帝國與之前的歷朝歷代相比,的確可以稱得上盛世。尤其是當乾隆朝解決了歷朝歷代都頭疼的新疆問題時,統一新疆後,清王朝的統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這一功績,懸絕於歷代的治績之上。那麼,以乾隆統一新疆為標誌,乾隆盛世都有哪些表現?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康乾盛世為何走向衰敗?看乾隆的滿漢全席有多奢侈
    我們都知道,清朝在度過了康乾盛世之後,慢慢的走向了衰敗。究其箇中原因,和乾隆皇帝的奢華無度的生活以及他閉關鎖國的政策是不無關係的。乾隆留給後人的印象大都是「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但他奢華的一面估計很少人知道。
  • 飢餓的盛世:從馬嘎爾尼遊記看清朝百姓的悲慘生活
    飢餓的盛世:從馬嘎爾尼遊記看清朝百姓的悲慘生活來源 | 頭條號沉思的託克維爾乾隆盛世,號稱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盛世,但這表面的繁華之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暗。                         馬嘎爾尼像這盛世之下,大部分人全生活在飢餓的邊緣,這是何等的諷刺。通過馬嘎爾尼這個局外人的角度,我們得以一窺所謂的乾隆盛世,到底有多麼的名不副實。
  • 武則天為何直言要滅薛丁山一族?揭開真相後,讓人不敢相信
    文/厲陽標題:武則天為何直言要滅薛丁山一族?揭開真相後,讓人不敢相信世人皆知,隋唐是一個傳奇,各大經典影視《妖貓傳》《隋唐英雄傳》《薛仁貴傳奇》,也是很多觀眾人心中的經典,儘管這些故事都有藝術上的加工,但人物所牽扯的事跡,歷史上倒的確有此事。
  • 1931年,這位外國人買來乾隆的龍袍,還穿著它,出席一次化妝舞會
    在1931年時,一位名叫肖爾的外國人,曾在盛大的化妝舞會上,公然穿著一件清代龍袍,令在場之人無不為之一驚。這件龍袍為何會淪落到外國人的手中?它又是哪位清代帝王的袍服?在此之後,約翰·肖爾先後擔任過波斯文翻譯、政治委員、稅收監督等職,是一位年輕且幹練的軍官。在任職印度總督多年,後卸任後回國,受封為田茅特男爵。不過話說回來,約翰·肖爾的這些資歷,並不足以令他被世人皆知,真正令他名字享譽世界的事件,還是他在化妝舞會上的一次「壯舉」。
  • 胡夢飛:外國人眼中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在國內的歷史地位自不用說,但在外國人眼中,它又是怎樣的一番風採呢?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不僅促進了南北物資的交流和沿線城鎮聚落的興起,也便利了人員的往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些外國使節、傳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於此。
  • 日本為何總喜歡招惹中國, 普京一語揭開真相
    日本為何總喜歡招惹中國, 普京一語揭開真相中國為什麼引而不發?中國不打仗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怕了,不敢打,不想打。中國近年加速了軍隊建設,所以我不認為是這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不輕易開戰,想聚千鈞力於一點,一戰定乾坤。至少要有這樣的能力。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 康乾盛世的另一種歷史解讀:英國使團馬戛爾尼公使的報告(一)
    9月14日,馬戛爾尼使團在熱河第一次覲見乾隆皇帝。滯留熱河期間,馬戛爾尼曾經四次覲見乾隆皇帝。9月26日,馬戛爾尼返回北京,10月5日在圓明園向乾隆皇帝展示使團攜帶的禮品。10月7日,使團離京。12月29日,到達廣州。1794年9月5日,返回倫敦。馬戛爾尼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乾隆皇帝為什麼會拒絕英國的請求?
    也因為馬戛爾尼拒絕叩拜,而且馬戛爾尼以祝賀乾隆80大壽為名出使,其實是有別的目的,乾隆很不高興,所以讓和珅請馬戛爾尼使團趕緊回國。馬戛爾尼使團出使中國唯一的成果,就是堅持沒有行叩拜禮。因此乾隆皇帝的回信比較傲慢,但乾隆也擔心他這封回信會觸怒英國導致開戰,於是加緊防禦備戰,尤其是馬嘎爾尼提到的寧波、舟山、天津等幾個通商口岸。
  • 揭開密松「聖山龍脈」的真相
    這些年,各方關於密松的報導日益增多,但真正走進密松的人寥寥可數,真相的匱乏往往給予陰謀論更多的空間。「破壞聖山龍脈」「缺乏環境評估」「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夠」等說法一直纏繞密松水電站項目。最近,筆者一行在密松走訪調研,希望能夠還原一些未被揭開的真相。  密松是不是聖地?
  • 外國人眼中的神秘中國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在印象中,他們對中國人似乎總是充滿了不友好的刻板印象。但仍有這樣一群攝影師,他們以「外來者」的視角,深入到實際生活中,以鏡頭記錄下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與起居。從他們的鏡頭裡,西方認識了中國,我們似乎也能夠再度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