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明確地寫有「康乾盛世」,這令後人暢想著穿越那個年代會是怎樣一番盛景。在此之前,是明末清初的戰爭,接著是清人的鐵血政策,一番動亂後,康熙採用了懷柔政策,逐漸有「滿漢一家」的聲音出現。學習漢文化,利用漢人來鞏固政權,被認為是大勢所趨,畢竟元朝主政中原只有四五十年,這不得不令人警醒。
在康熙、雍正、乾隆統治時期,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整個清朝的盛世。不過從一些歷史材料來看在康熙的創世之舉後,雍正勤勉為政,也算平穩,直至乾隆早期,大清朝都是行上坡路的。中後期的乾隆時代,國民經濟明顯走了下坡路。
中國歷史第一貪官和珅破土而出,這似乎是在告訴人們,乾隆盛世或許只是沾了其祖父輩的光。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呢?先來看看乾隆的早期。民間流傳康熙選雍正繼承大統,是因為看上了乾隆這個孫子。兒子優不優秀不要緊,只要孫子站得穩,那也行。不過史學家們更多地認為雍正的韜光養晦幫助到他。
康熙的兒子很多,個個不是平庸之輩,要爭奪這個皇位,雍正應該是費盡了心機的,這過程,我們且翻過不講。雍正的統治是鐵血的,或許是因為流言蜚語過多,自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當然也有部分原因不能排除,那就是當時是存在一部分反動勢力,這個即便到了乾隆時期依然存在。
雍正勤奮管理著這個偌大的國家,並早早地立乾隆為太子,可以看出這是從他自身的經歷中獲得的一些反思。乾隆登基掌權坐的順風船,這一點不像康熙和雍正,沒有經過鐵血的政治鬥爭的乾隆能否管理好這個國家嗎?至少在前期還是很不錯的,公元1745年,乾隆平頂準格爾叛亂,統一邊疆地區,這算得上是一件開疆拓土的事。
再有乾隆喜歡免除老百姓的稅負,雖說其他皇帝也這麼做,不過乾隆做的量足夠多,比如乾隆即位沒多久就全國範圍內免去一些百姓拖欠的農業稅,二十天後,在此免除父輩統治期間百姓拖欠的農業稅,這也只是乾隆統治時期惠農的九牛一毛罷了。
這算得上是乾隆執政早期的閃光點了,不過當一位英國人來了後,他們留下的文字記載卻揭開了乾隆中後期,整個乾隆盛世的瘡疤,真相到底如何呢?公元1792年,英國遣使來建交,來者是馬嘎爾尼勳爵。來的目的明面上是來賀壽,其實就是為了建交,然後好做生意。東方的富有在馬可波羅的筆記中令西方人神魂顛倒,此時的英國進入資本主義,正是拓地盤的時候。神秘的東方怎能棄之不顧呢?
但事實並不簡單,清朝富有不假,但階層分裂嚴重,富貴的人綾羅綢緞著身,高門大院是看不清房間多少。清貧者彷如奴隸。馬嘎爾尼寫到:有一些人來伺候我們,這些擦桌子,送茶掃地的人面黃肌瘦、衣衫襤褸,連剩下的飯菜都打包回家。這些人臉上沒有笑容,上等人的呵斥在他們看來已然麻木。這些內容記載在《我看乾隆盛世》。
這足以看出乾隆中後期的統治腐敗的厲害。乾隆喜歡臣子對他歌功頌德,他自己也十分自傲。康熙對待外邦多的是學習的心態,他自己還學習過西方的數學,引進過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到了乾隆這裡,閉關鎖國成了常態。
此時的歐美國家正經歷這巨變,工業革命下,大英帝國拔地而起,其他帝國依次出現。如果從乾隆中後期來看乾隆盛世,說這是個虛偽的盛世,也不算虧了乾隆。從乾隆往後推,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戰爭打響的那一刻,統治者還在夢中。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一共歷經了12位帝王,兩百多年歷史,其中,最傳奇的還是要數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了,史稱「康乾盛世」,但是為何在外國人眼中,乾隆時期的盛世,卻一文不值呢?故而今天筆者推薦的這本《清朝全史》,裡面就講述了許多清朝時期人物和事跡,原價88,現價僅48.8元就能入手,喜歡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