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融入文化強區建設大局,姑蘇區雙塔街道立足悠久歷史文化,重點圍繞「紅色文化、街巷文化、市井文化、宅院文化、店堂文化、府學文化」六大文化特色,打造「傳統」及「時尚」兩大主題概念,重點聚焦三大區域(五卅路歷史文化街區、官太尉河——天賜莊歷史文化街區、葑溪歷史文化街區),制定「三步走」計劃,全面彰顯「歷史葑門、文化雙塔、品位街巷、幸福生活」的轄區文化魅力。
老革命給孩子們講解紅色歷史
紅色文化:老革命+新青年
雙塔街道以紅色文化為內核,做好歷史文化資源+文章,活態利用好轄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編排藝術節目《紅色記憶》《白丁香》兩部沉浸式話劇,以五卅路、中共蘇州獨立支部、白丁香烈士為主線,用朗誦、情景表演、合唱等藝術形式,反映蘇州的革命發展史和革命先烈熱血奮戰的歷史。通過對革命歷史的再現,用真實的先烈故事對黨員群眾進行一次愛國主義和革命主義再教育。同時,積極尋訪轄區內老革命收集一手紅色資源形成材料,與入黨積極分子、黨員青年進行交流,以本土紅色文化傳承做好「四史教育」新篇章。
街巷文化:老街坊+新風貌
在原有的「品味街巷」文化挖掘和展示的基礎上,導入創新潮流元素,使整個雙塔街道片區的文化符號更加突顯。具體內容包括在五卅路主街及支巷、同德裡、同益裡院弄內增設具有民國風情的街景雕塑或小裝置、牆繪、路面裸眼3D彩繪等,打造「聲色街巷」以營造時空氛圍。
雙塔市集非遺展位
市井文化:老手藝+新花樣
以雙塔市集、橫街市集、裡河市集為重點,將非遺傳承、時令美食、民俗體驗等居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不時不食」小廚房、直播「非遺間」,舉辦橫街民俗節等活動項目,通過時尚元素的包裝,吸引更多年輕群體。
宅院文化:老院落+新內涵
進一步梳理轄區內各類名人故居、特色宅院,將宅院中的人文、古樹、古井一一排摸,同時組織居民講述老宅的故事,以「我的鄰居是名人」打造一批特色宅院,進而依託古宅的文化底蘊和古城的優勢位置,推出一批「新文創」。
店堂文化:老字號+新網紅
雙塔街道持續深挖網紅美食聚集地——十全街的特色店堂文化。十全街目前餐飲行業分布呈現多元化態勢,既有萬康、進水樓、祥鑫、同得興等老字號傳統文化,也有解藥、吉道、半月齋、國蘭館等新興網紅時尚元素。街道將不斷加大文化包裝,通過傳統老字號與新潮品牌「混搭」,讓老蘇州文化和新蘇州熱點相得益彰,促進十全街整體業態升級。
孔子文化節 張健 攝
府學文化:老名士+新學子
以孔子文化節為節點,以「文廟、三元坊、紫陽書院、正誼書院」為重點,雙塔街道將社區教育、閱讀節、圖書館工作融入其中,深入挖掘「千年府學」的獨特內涵,弘揚崇文重教傳統,同時將傳統國學文化與當代教育、古城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打造「名賢」與「學子」的隔空對話;繼續開展好與「上海孔子文化節」的「儒行雙城」品牌,助力姑蘇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
「三步走」,即第一步「全面體檢」。彙編轄區「固定資產」(巷、坊、宅、院、井、木),充分挖掘其故事、人文;第二步「疏通河渠」。將故事理順,將脈絡分明,積極招募發動志願者對於古巷古宅進行環境美化工作,同時進行社區自治、社區營造建設。邀請民俗專家、國學大師、非遺傳承人來為居民授課,提升居民素養,同時開展開發「小巷深度遊」「小巷定向賽」等項目,吸引更多的居民關注他們周邊的古街巷;第三步「開門迎客」。開展對接各類古街巷、老宅院內的黨建及其文化營造,吸引人們的興趣,居民願意把人們帶進家中喝茶聊聊蘇州的故事,讓居民參與度更高。(「文化雙塔」微信公眾號)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