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聲| 姑蘇區委書記黃愛軍:織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新「雙面繡」

2020-12-17 法制網

爭當表率 爭做示範 走在前列

市縣委書記縱橫談 ⑨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對江蘇提出了「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在新徵程上對江蘇的殷切期許。

蘇州市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明確提出了「踐行總書記『勾畫現代化目標』殷殷囑託,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部署要求。姑蘇區作為蘇州「一核四城」戰略之「核」,坐擁2500多年歷史的姑蘇古城,是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市委高度重視姑蘇區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主要領導多次就古城的保護更新、景觀風貌提升、文化產業升級等工作進行研究部署。

對於姑蘇而言,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市委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就是要把高質量、高標準、可持續發展要求貫穿古城保護與更新的全過程,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出新的表率和示範。我們將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積極順應「滬蘇同城化」發展趨勢,立足資源稟賦、汲取先進經驗、加強改革創新,用精品思維和「繡花」功夫建設品質高、產業強、環境優、人文興的魅力古城,以爭當表率、爭做示範的實際行動,奮力書寫走在前列的「姑蘇答卷」。

01

聚焦「最江南」,打造近悅遠來的魅力古城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提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姑蘇古城歷來是世人看蘇州、讀蘇州、品蘇州的最重要窗口,是江南水鄉的一張靚麗名片。近年來,我們堅持整體保護古城,《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推動出臺,「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山塘街保護性修復進展過半,最具古城韻味的平江片區重點功能區保護修繕紮實推進,中張家巷河成為建國以來古城內第一條恢復的河道。我們強力推進「靚麗姑蘇」違法建設專項治理,僅今年第四季度拆違3萬平方米,有效推動了古城風貌保護和安全隱患消除。我們持續深入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徵收搬遷掃尾清零等專項行動,城中村、背街小巷等環境頑疾得到有效治理,主要路段常態化達到「可席地而坐」標準,黑臭河道全部消除。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要求,持續深化整體保護和活態保護,全面對標借鑑上海、北京等先進城市和地區的成功經驗,不斷擦亮「東方水城」「人間天堂」的金字招牌

一是以傳統風貌肌理勾勒「古城之韻」。著力完善集整體保護、多元投入、項目儲備、績效評估、考核獎勵等環節於一體的「一攬子」制度體系,積極推動古城有機更新。計劃利用2—3年時間全面完成平江片區保護修繕、七裡山塘全線貫通、虎丘地區綜合改造等重點項目。同步深入開展名人故居梳理保護、歷史街區文化遺存展示、綠化景觀提升等三大工程,打造一批蘇式傳統民居老宅、吳地水鄉特色街巷,實現架空線全面整治入地、背街水巷風貌整體提升,做到「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切實保護古城傳統風貌景致和空間肌理,高標準做好城市綠化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管養,儘早實現古城景觀「舊貌換新顏」。

二是以靚麗城市品質彰顯「古城之秀」。按照「城市客廳」標準,鞏固擴大「兩掃」「兩小」綜合整治工作成果,實現啟動5年以上徵收搬遷項目清零。全面推進「靚麗姑蘇」違法建設專項治理行動,力爭三年內拆除全部存量違法建設,堅決遏制新增違建。持續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圍繞10餘個重點片區、5條主次幹道、120餘條街巷試點開展整治提升,綜合實施危舊房解危改造、老舊片區交通安防、居民家庭「改廁」、老住宅小區整治等工程,加快農貿市場、垃圾亭、城市公廁的提標升級,逐步提升古城城市品質。

三是以優良生態環境詮釋「古城之美」。貫徹落實「美麗江蘇」「美麗蘇州」各項工作部署,深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常態化開展餐飲服務、廢舊物資回收、五金加工、農副產品交易等「四類行業」專項綜合整治,對不適宜古城發展的低端落後業態進行擠壓和清理。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加快構建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良性循環,確保於年內實現全覆蓋。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快水汙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進程,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做到水體清澄、空氣清新,讓「美」在姑蘇無處不在。

02

聚焦「最現代」,打造生機蓬勃的活力古城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時強調:「要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全麵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保護和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古城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關鍵要立足自身實際,找準「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路徑。近年來,我們依據姑蘇自身特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引進華貿中心、中信出版、中國電子等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力的重點項目,建成了藍·芳華等一批具有主題鮮明的特色產業園區,成功舉辦三屆蘇州國際設計周,獲評「中國商旅文產業發展示範區」「國家文化新經濟開發標準試驗區」。我們加快古城文旅融合,浸入式崑曲《浮生六記》等一批品牌享譽中外,獲評「國家古城旅遊示範區」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我們打造文旅消費盛宴,率先啟動「姑蘇八點半」夜經濟工作,積極融入「雙12蘇州購物節」,觀前、石路、南門三大商圈同步啟動,各大商超、綜合體單日銷售總額同比增長150%,觀前地區獲評「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今年,姑蘇區GDP、公共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實現正增長,在疫情影響巨大而深刻的背景下,這對於服務業佔比超過90%的主城區來說實屬不易。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畝產論英雄、以質效配資源,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主動借力上海的城市能級、示範效應和產業帶動能力,用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用改革推動新興產業集聚,加速推進產城融合,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一是推動文化資源「創新轉化」。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人文積澱深厚的優勢,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推進「文化強區」建設,推動「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商業」融合發展,力爭明年底實現文化產業佔GDP比例貢獻翻番。營造文化經濟新生態,圍繞動漫遊戲、影視傳媒、創意設計等數字文化產業的細分行業,大力發展IP經濟、授權經濟。加快全域旅遊發展,開發一批具有較強交互性、體驗性的特色文旅融合產品,策劃一批具有話題度、視覺感的「網紅爆款」和「流量活動」。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姑蘇段建設,全面完成蘇州「運河十景」中「姑蘇六景」的打造,挖掘弘揚軋神仙、吳地端午、石湖串月等運河民俗文化,努力將姑蘇段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中「最最精華的一段」。

二是推動產業集群「能級躍升」。圍繞產業載體優化升級、新型產業創新發展、古城新城協同發展等要求,繼續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進程。依託老舊廠房、古建老宅等優質資源,加大新業態、新經濟的培育力度,加快星輝1976等產業園改造升級步伐,強化科技賦能和項目引領,大力發展以文創設計、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為主的新型都市產業。以古城以北34.5平方公裡的北部經濟區創新發展為抓手,系統整合併有效激活產業基礎和空間資源,精準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和總部項目,著力打造數字經濟、口岸經濟、總部經濟、信創經濟等四個產業功能園區,推動物聯網、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助力古城傳統產業向信息化、智能化、數位化轉型。

三是推動傳統商圈「蝶變新生」。瞄準國內外頂尖水平,積極借鑑上海黃浦區在商圈打造、數位化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上的先進經驗,加大傳統商圈的轉型力度,推進觀前商圈老字號和傳統商業的提檔升級,促進石路商圈現代和文化深度融合,加快南門商圈「蘇式精品生活」元素的策劃打造,積極招引一批首開店、旗艦店、品牌店、網紅店、特色餐飲店入駐,加快打造更多兼具文化特色和產出效益的現代化商圈。深化與喜馬拉雅、小紅書、嗶哩嗶哩等一批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的合作,引導商圈內的傳統行業向高端化、定製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加快推出一批特色網紅品牌和「拳頭」產品。

03

聚焦「最舒適」,打造和樂和美的宜居古城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時要求:「要加大就業、教育、社保、醫療投入力度,促進便利共享。」

姑蘇古城之所以獨特,在於其至今依然是蘇州的城市核心,發揮著完整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現代城市功能。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古城保護成效與本土生活宜居相結合,才能真正打造「活的古城」。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聚力辦好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蘇式教育」「虛擬養老」等民生服務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我們著眼打通城市治理「最後一公裡」,深入開展星級美好社區建設,創新網格化治理模式,將各類執法力量、服務資源最大限度靠近基層、貼近群眾,實現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最快速度解決問題,獲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示範城區」。

下一步,我們將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貫穿全過程,積極探索具有姑蘇特色的社會治理創新之路,真正實現群眾生活更加整潔一點、有趣一點、便利一點、溫馨一點、安全一點。

一是對標社區建設水平的「尺碼」。持續深化「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對照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客觀衡量社區整體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美好指數」指標體系。聚焦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社區服務精準供給等「六項能力」,高質量開展社區居委會、網格化聯動工作站、各類為民服務載體、社區聯合工作站、衛生服務中心等「五大支柱載體」建設。紮實推進社區公共事務「民事民議民決民辦」,推動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改革落地生根,進一步為基層減負、放權、賦能,加快構建簡約、高效、便民的基層管理體系,讓居民獲得感更強、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續。

二是增強民生保障能力的「砝碼」。堅持把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等「六穩六保」重點任務抓緊抓實,積極採取穩崗減負舉措,加強對失業人員的監測和形勢預判,開展困難弱勢群體精準化幫扶,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構建覆蓋全民的分層救助體系。牢牢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力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實事項目建設,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在打造教育服務強引擎、衛生服務共同體、養老服務新地標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拓展新路子。

三是解鎖社會治理效能的「密碼」。持續推進黨建引領服務中心任務「一線爭先,一體行動」,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統籌資源、聯動攻堅的作用,構建「大黨建+大融合+大治理」工作格局。完善網格化治理模式,紮實推進網格、聯動站、資料庫、平臺的建設,運營好區城市運行聯動指揮平臺,推動社會治理基礎數據資源一體化採集、一張網共享、一站式服務,將社區網格打造成採集信息、發現風險的「第一觸角」,化解矛盾、消除隱患的「第一陣地」,便民利民、解決問題的「第一窗口」,群眾自治、多元參與的「第一平臺」。大力開展交通秩序整治提升,以道路交通管理的現代化、智能化、精細化提升城市的運轉秩序和效率,讓百姓更有安全感和獲得感。

(作者黃愛軍系蘇州市委常委、姑蘇區委書記,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黨工委書記)

圖片來源 姑蘇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焦點

  • 織好工程黨建「雙面繡」!
    織好工程黨建「雙面繡」!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之際今天,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深入吳江區
  • 西城區委書記孫軍民: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是光榮...
    12月5日,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此次年會主題為「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誠邀名城保護知名專家進行主旨發言。據了解,西城區名城委年會已連續舉辦了十年。西城區區委書記孫軍民表示,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是光榮使命、重要責任和時代擔當。
  • 蘇州古城旅遊「雙面繡」現象解讀
    今年仲夏,隨著本報記者採訪範圍的擴大,不同採訪對象不約而同提到的蘇州「雙面繡」現象,逐步成為解讀其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的基礎。作為蘇州社會和經濟「雙面繡」中的重要一面,蘇州古城旅遊業發展的自身又有著哪些「雙面繡」?保護與發展「雙面繡」伴隨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進程,保護為先的觀念早已成為業界共識。
  • 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召開
    12月5日,主題為「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的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年會由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清源視野(北京)文化諮詢有限公司、北京薊城山水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 用「雙面繡」的絕活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築
    一、蘇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發展現狀  (一)城市概況  蘇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時也是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整個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遺產數量多,類型豐富,人文情懷濃鬱。
  • 立足區域特點 北京西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復興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西城區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立足區域特點,學習名城保護先進地區好的經驗和做法,讓歷史文化成為西城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2月5日,西城區召開主題為「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簡稱「名城委」)2020年會。據了解,西城區名城委年會已連續舉辦了10年。
  • 西城探索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推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了解到,北京市西城區今年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這在北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堪憂
    名城保護專家指出,,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必備要素--歷史文化街區在「拆舊建新」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不斷淪為廢墟,還有不少歷史文化名城因為過度商業化導致已無「文化」可言。要落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亟待建立歷史文化名城資格退出機制。
  • 《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編制方案協商會召開
    紅網時刻12月3日訊(記者 林思堯 楊情陸)12月3日,《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編制方案協商會召開。區委書記唐燁、區委副書記、區長趙立平出席。區領導龍軍、唐榮成、李祥軍、唐建明、彭江輝、湯安權參加。
  • 許昆林專題調研姑蘇區文化產業和古城保護管理工作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許昆林專題調研姑蘇區文化產業和古城保護管理工作許昆林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把文化產業作為姑蘇區支柱產業發展,盤活資源空間、打造精品項目,加快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
  • 北京擬建立保護名錄製度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10月28日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草案)》進行第一次審議。相較於現行條例,此次修訂,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到底「保什麼」「誰來保」「怎麼保」「怎麼用」,給出了更加明確的答案。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進一步明確為「市域範圍全覆蓋」。
  • 《自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准
    原標題:推動名城保護工作達到國際較高水平 《自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准 《名城保護規劃》關鍵詞點擊   關鍵詞:規劃重點   ——明確名城歷史城區格局與風貌、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內容和措施
  • 漳州龍文區委書記帶隊調研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閩南網7月28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許藝斌 黃秋芬)近日,龍文區委書記朱真帶領區委辦、區文體旅遊局、區自然資源局、區住建局等相關人員,實地調研龍文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朱真一行先後實地察看了永興堂石造像、後坂天主教堂、赤嶺關帝廟、坂上覺皇寺,詳細了解龍文區文物保護基本情況及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工作情況。
  •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邊蘭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分類、分層...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在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時強調,要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立健全全國城鄉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
  • 北京擬實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製度
    修訂草案提出,實行保護名錄製度,將符合標準的保護對象納入保護名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申報、推薦保護對象。  北京是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一張金名片。自1982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已歷經數十年實踐。
  • 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第三條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分類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保持和延續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繼承、挖掘、弘揚本地優秀歷史文化。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 章丘攜手全國知名旅遊休閒品牌打造「文旅名城」:讓厚重歷史文化活...
    資料圖:繡源河風景區文化:打造文旅名城 融入現代泉城新時代撤市設區後,章丘開啟了融入現代泉城的新時代,依託龍山文化、泉水文化、清照文化,變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順勢確立了「濟南東部衛星城」的發展定位和「打造產業高地、宜居新區、文旅名城」的發展目標。其中,打造文旅名城是關鍵一招。
  • 「金華歷史文化名城」金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傳承
    2007年3月1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金華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此這座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傳統文化特色突出的千年古城得以正名,並走上了一條保護與傳承並重的發展之路。由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保護研究所編制的《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歷時一年多經過調研、走訪、座談等系列工作已進行初步公示。
  •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業性和大眾化
    學習好這些專業的基礎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尊重地方歷史文化……」。建築、園林、規劃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不可缺少的。國際視野的不斷拓展和保護對象的不斷增加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業性不斷擴展的原因之一。1931年,在希臘雅典召開的第一屆歷史古蹟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通過了《歷史古蹟修復憲章》,也就是通稱的《雅典憲章》。